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中红外(MIR)光谱开展了乙纶的分子结构研究。研究发现乙纶的红外吸收模式主要包括:ν_(asCH2-乙纶)、ν_(sCH2-乙纶)、δ_(CH2-乙纶)和ρ_(CH2-乙纶)。以乙纶ν_(asCH2-乙纶)、ν_(sCH2-乙纶)、δ_(CH2-乙纶)和ρ_(CH2-乙纶)为研究对象,采用二维中红外(2D-MIR)光谱进一步开展了乙纶的热稳定性研究。研究发现乙纶ν_(asCH2-乙纶-二维)对应的红外吸收频率包括:2918cm~(-1)(ν_(asCH2-1-乙纶-二维))和2910cm~(-1)(ν_(asCH2-2-乙纶-二维))。乙纶ν_(sCH2-乙纶-二维)对应的红外吸收频率包括:2852cm~(-1)(ν_(sCH2-1-乙纶-二维))、2848cm~(-1)(ν_(sCH2-2-乙纶-二维))和2842cm~(-1)(ν_(sCH2-3-乙纶-二维))。随着测定温度的升高,乙纶ν_(CH2-乙纶-二维)吸收峰变化快慢的顺序为:2918cm~(-1)(ν_(asCH2-1-乙纶-二维))2842cm~(-1)(ν_(sCH2-3-乙纶-二维))2852cm~(-1)(ν_(sCH2-1-乙纶-二维))2848cm~(-1)(ν_(sCH2-2-乙纶-二维))2910cm~(-1)(ν_(asCH2-2-乙纶-二维))。乙纶δ_(CH2-乙纶-二维)对应的红外吸收频率包括:1472cm~(-1)(δ_(CH2-1-乙纶-二维))、1464cm~(-1)(δ_(CH2-2-乙纶-二维))和1462cm~(-1)(δ_(CH2-3-乙纶-二维))。随着测定温度的升高,乙纶δ_(CH2-乙纶-二维)吸收峰变化快慢的顺序为:1464cm~(-1)(δ_(CH2-2-乙纶-二维))1462cm~(-1)(δ_(CH2-3-乙纶-二维))1472cm~(-1)(δ_(CH2-1-乙纶-二维))。乙纶ρ_(CH2-乙纶-二维)对应的红外吸收频率包括:732cm~(-1)(ρ_(CH2-1-乙纶-二维))、728cm~(-1)(ρ_(CH2-2-乙纶-二维))、720cm~(-1)(ρ_(CH2-3-乙纶-二维))和716cm~(-1)(ρ_(CH2-4-乙纶-二维))。随着测定温度的升高,乙纶ρ_(CH2-乙纶-二维)吸收峰变化快慢的顺序为:732cm~(-1)(ρ_(CH2-1-乙纶-二维))720cm~(-1)(ρ_(CH2-3-乙纶-二维))716cm~(-1)(ρ_(CH2-4-乙纶-二维))728cm~(-1)(ρ_(CH2-2-乙纶-二维))。本项研究拓展了2D-MIR光谱在重要的纺织材料(乙纶)结构及热稳定性的研究范围。  相似文献   

2.
采用中红外(MIR)光谱开展聚偏二氟乙烯的分子结构研究.实验发现:聚偏二氟乙烯分子红外吸收模式主要包括:νasCH2、νsCH2、δCH2、νasCF2和νsCF2.进一步开展了聚偏二氟乙烯分子变温中红外(TD-MIR)光谱研究.实验发现:随着测定温度的升高,聚偏二氟乙烯分子 δCH2对应的红外吸收频率及强度均有明显的...  相似文献   

3.
采用变温傅里叶变换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技术(ATR-FTIR),分别研究了棉纤维的红外光谱。实验发现在2950 cm~(-1)~2830 cm~(-1)、1450 cm~(-1)~1400 cm~(-1)、1350 cm~(-1)~1300cm~(-1)和1100 cm~(-1)~1000 cm~(-1)等四个频率区间内,棉纤维同时存在着CH2不对称伸缩振动模式(νas CH2)、CH2对称伸缩振动模式(ν_(sCH_2))、OH变形振动模式(δ_(OH))和C-O伸缩振动模式(νC-O)等四种红外吸收模式。实验结果:随着测定温度的升高,棉纤维νas CH2和νs CH 2对应的红外吸收频率增加,而棉纤维δOH(包括:δ_(OH-1)和δ_(OH-2))和ν_(C-O)(包括:ν_(C-O-1)、ν_(C-O-2)、ν_(C-O-3)和ν_(C-O-4))对应的红外吸收频率减少。本项研究开拓了变温ATR-FTIR技术在棉纤维结构分析方面的研究范围。  相似文献   

4.
采用傅里叶变换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技术(ATR-FTIR),研究了手术缝合线(Polyglactin 910型号)的红外光谱。实验发现:在3000 cm~(-1)~2800 cm~(-1)、1800 cm~(-1)~1350 cm~(-1)、1300 cm~(-1)~1000 cm~(-1)等三个频率区间内,手术缝合线同时存在着C-H伸缩振动模式ν_(CH)(包括:νas CH_3-poly-lactic acid、νas CH_3-sugar、νs CH_3-poly-lactic acid、νs CH_3-sugar、νas CH_2-sugar和νs CH_2-sugar),C=O伸缩振动模式(ν_(C=O-poly-lactic acid)),C-H变角振动模式δ_(C H)(包括:δ_(CH2-sugar)、δ_(as CH3-poly-lactic acid)和δ_(s CH3-poly-lactic acid))和C-O伸缩振动模式ν_(C-O)(包括:ν_(C-O-1-poly-lactic acid)、ν_(C-O-2-poly-lactic acid)、ν_(C-O-3-poly-lactic acid)、ν_(C-O-1-suga r)、ν_(C-O-2-sugar)和ν_(C-O-3-sugar))等四种红外吸收模式。采用变温ATR-FTIR技术进一步开展了手术缝合线的热稳定性研究。实验发现:随着测定温度的升高,手术缝合线ν_(as CH2-sugar)和ν_(s CH2-sugar)对应的红外吸收频率明显增加,而ν_(C=O-poly-lactic acid)和ν_(C-O-3-suga r)对应的红外吸收频率不变。实验发现手术缝合线的热稳定性较差,并进一步研究了其热变机理。本项研究开拓了变温ATR-FTIR技术在特种纺织材料结构的研究范围。  相似文献   

5.
采用一维中红外(MIR)光谱技术开展了丙纶的分子结构研究,实验发现:丙纶主要存在CH_3不对称伸缩振动模式(ν_(as)_(CH3-丙纶))、CH_3对称伸缩振动模式(ν_s_(CH3-丙纶))、CH_2不对称伸缩振动模式(ν_(as)_(CH2-丙纶))、CH_2对称伸缩振动模式(ν_s_(CH2-丙纶))、CH_3不对称弯曲振动模式(δ_(asCH3-丙纶))、CH_3对称弯曲振动模式(δ_s_(CH3-丙纶))、丙纶异丙基结构弯曲振动模式(δ_(crystalline-丙纶))和等规丙纶结晶振动模式(δ_([CH3CH(CH3)]n-丙纶))等。采用一维变温中红外(TD-MIR)光谱进一步开展了丙纶的热稳定性研究。研究发现:在303 K~423 K温度范围内,丙纶ν_s_(CH3-丙纶)和δ_([CH3CH(CH3)]n-1-丙纶)对应的红外吸收频率发生了明显的改变。研究拓展了一维MIR光谱及一维TD-MIR光谱在重要的化纤纺织材料(丙纶)结构及热稳定性的研究范围。  相似文献   

6.
采用傅里叶变换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技术(ATR-FTIR),分别研究了杨絮纤维和柳絮纤维的三级红外光谱(包括:一维红外光谱,二阶导数红外光谱和同步二维红外光谱)。实验发现:杨絮纤维和柳絮纤维同时存在着CH2不对称伸缩振动模式(ν_(asCH_2),CH伸缩振动模式(νCH),CH_2对称伸缩振动模式(ν_(sCH_2)),C=O伸缩振动模式(νC=O),酰胺峰Ⅰ(νC=O)模式,酰胺峰Ⅱ(δN-H+νC-N)模式,OH变形振动模式(δOH)和C-O伸缩振动模式(νC-O)等。研究发现:在3000 cm~(-1)~2800 cm~(-1)、1800 cm~(-1)~1550 cm~(-1)、1450 cm~(-1)~1400 cm~(-1)、1350 cm~(-1)~1300cm~(-1)和1100 cm~(-1)~1000 cm~(-1)频率区间内,采用传统的红外光谱技术(包括:一维红外光谱和二阶导数红外光谱)不能有效的区分杨絮纤维和柳絮纤维,而同步二维红外光谱可以清晰的区分杨絮纤维和柳絮纤维。本项研究拓展了三级红外光谱技术在天然纺织材料的研究范围。  相似文献   

7.
采用中红外(MIR)光谱开展了丙纶分子结构研究.研究发现:丙纶分子的红外吸收模式主要包括:νasCH2-丙纶、νsCH3-丙纶、δasCH3-丙纶、δsCH3-丙纶和ρCH2-丙纶.采用二维中红外(2D-MIR)光谱进一步开展了丙纶分子的热稳定性研究.研究发现:第1频率区间,丙纶分子吸收峰变化快慢顺序为:2924 cm...  相似文献   

8.
采用变温傅里叶变换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ATR-FTIR)技术,研究了聚氯乙烯(PVC)的分子结构。实验发现:PVC主要存在着CH_2不对称伸缩振动模式(νas CH_2)、CH伸缩振动模式(ν_(CH))、CH_2对称伸缩振动模式(ν_(sCH_2))、CH_2弯曲振动模式(δ_(CH_2))、CH面内弯曲振动模式(βCH)、CH面外弯曲振动模式(γCH)、CH_2面外摇摆振动模式(ω_(CH_2))和C-Cl伸缩振动模式(νC-Cl)等八种红外吸收模式。实验结果发现在303 K-393 K温度范围内,PVC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研究拓展了变温ATR-FTIR技术在PVC材料热变性方面的研究范围。  相似文献   

9.
采用中红外(MIR)光谱开展了乙纶的分子结构研究.研究发现乙纶的红外吸收模式主要包括:νasCH2-乙纶、νsCH2-乙纶、δCH2-乙纶和ρCH2-乙纶.以乙纶νasCH2-乙纶、νsCH2-乙纶、δCH2-乙纶和ρCH2-乙纶为研究对象,采用二维中红外(2D-MIR)光谱进一步开展了乙纶的热稳定性研究.研究发现乙纶...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实验开发了一种高活性的蜂窝型甲炕水蒸汽转化催化剂。并于29kg/cm~2压力下,在550~700℃的温度范围内,用热虹吸外循环无梯度反应器研究了该催化剂的宏观动力学,得到的宏观动力学方程为:R_(co)=k_1P_(CH)_4~(0·6)(1—β_1)R_(co)_2=k_2P_(CH)_4~(0·6)P_(?)_2o~(1·5)(1—β_2)R_(CH)_4=R_(co)+R_(co)_2  相似文献   

11.
设F(△)=(F_■(△))nxh为[-π,π)上的阶矩阵测度,L~2(F)表示满足∫_(-π)~π(?)F(dω)<∞的n 维向量函数(?)(ω)=((?)_1((?)),…,(?)_n(ω))的空间。设F_1(△)=(F_■~(1)(△))_(n×n)和F_2(△)=(F_■~(2)(△))_(n×n)是两个n 阶矩阵测度。我们可以建立两个对应的空间L~2(F_1)和L_2(F_2)。本文给出了L~2(F_1)■L~2(F_2)的充分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2.
首先采用一维中红外(MIR)光谱开展了汉麻及剑麻纤维结构研究,实验发现:汉麻及剑麻纤维的一维MIR光谱吸收模式包括:ν_(OH-一维)、ν_(asCH2-一维)、ν_(sCH2-一维)、ν_(C=O-一维)、ν_(C=C-一维)、δ_(CH2-一维)和ν_(C-O-一维)。采用一维变温中红外(TD-MIR)光谱,进一步开展了汉麻及剑麻纤维的热稳定性研究,研究发现:在303 K~393 K的温度范围内,汉麻及剑麻纤维热稳定性进一步降低,并进一步进行了机理研究。研究开拓了一维MIR光谱及一维TD-MIR技术在重要的植物纤维(汉麻及剑麻纤维)结构及热稳定性的研究范围。  相似文献   

13.
采用红外光谱技术来研究聚苯乙烯分子结构。实验发现:聚苯乙烯分子的红外光谱吸收模式包括:聚苯乙烯C-H伸缩振动模式(ν_(C-H)),聚苯乙烯CH_2不对称伸缩振动模式(ν_(as CH2)),聚苯乙烯CH_2对称伸缩振动模式(ν_(sCH2)),聚苯乙烯苯环的骨架振动模式(ν_(-Benzene Skeleton)),聚苯乙烯C-H面内弯曲振动模式(β_(CH)),聚苯乙烯烯烃面外变形振动模式(γ_(R=CH2)),聚苯乙烯C-H面外弯曲振动模式(γ_(CH))。采用变温红外技术进一步研究温度变化对于聚苯乙烯分子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在303 K~393 K温度范围内,聚苯乙烯分子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本项研究拓展了变温红外光谱技术在高分子纤维材料的结构及热稳定性方面的研究范围。  相似文献   

14.
采用中红外(MIR)光谱研究了聚乙烯醇的分子结构,实验发现:聚乙烯醇分子的红外吸收模式主要包括:ν_(OH-聚乙烯醇)、ν_(asCH2-聚乙烯醇)、ν_(sCH2-聚乙烯醇)、δ_(CH2-聚乙烯醇)和ν_(C-O-聚乙烯醇)。采用变温中红外(TD-MIR)光谱进一步开展了聚乙烯醇分子热稳定性的研究,实验发现:随着测定温度的升高(303 K~523 K),聚乙烯醇分子主要官能团对应的红外吸收频率及强度均有明显的改变,并进一步进行了机理的研究,拓展了MIR光谱和TD-MIR光谱在重要的纺织材料(聚乙烯醇)结构及热稳定性的研究范围。  相似文献   

15.
采用一维中红外光谱和二阶导数中红外光谱开展了网球线的结构研究.第一类网球线(包括1号线和5号线)的红外吸收模式主要包括vNH-网球线、vasCH2-网球线、vsCH2-网球线、vamide-Ⅰ-网球线、vamide-Ⅱ-网球线、δCH2-网球线和γCH2-网球线,其主要化学结构为聚己二酰己二胺.第二类网球线(包括2号线...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提高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PVDF-HFP)基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和机械强度,采用倒相法,制备出复合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基电解质PVDF-HFP-Si O2.复合电解质的形貌、结构和电化学性能分别用SEM、XRD和交流阻抗法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纳米Si O2的加入增强了聚合物的拉伸强度,同时有效降低了聚合物的结晶度.PVDF-HFP-Si O2分解电压为5.1V,离子迁移数为0.81,聚合物电解质的电导率(25℃)为4.84×10-3S·cm-1.  相似文献   

17.
以4,4′-联苯-双膦酸单酯(H_2BPDP)为有机膦酸配体,通过引入第二有机配体2,2′-联咪唑(H_2biim),在水热条件下成功合成了一种新型金属膦酸镉配位聚合物[Cd(BPDP)-(H_2biim)_2]。[Cd(BPDP)(H_2biim)_2]为二维超分子层状结构,CPO_3四面体与CdO_2N_4多面体共角相连构成一维Z字形链状结构,相邻的链通过π-π堆积作用形成二维超分子层状结构。同时对[Cd(BPDP)(H_2biim)_2]的荧光性能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8.
用超速离心法分离高抗冲聚苯乙烯预聚体来研究相平衡及单体在橡胶(R)相和聚苯乙烯(PS)相中的分配。发现所生成的接枝物溶于橡胶相,使橡胶总含量和R相体积增加。因此对以前由模拟体系求得的三元相图作了改进。并建立了以下数学模型: 1.相分离点的转化率 x_c=[(1-Φ_1)_c-C_(RO)]/(1-C_(RO)) (1-Φ_1)=(1/(m_2~(1/2)) 1/(m_3~(1/2)))~2/(2x_(23)) 2.相分离后两相的平衡浓度 C_(ps)=0.01537 1.263C_R 1.263C_R~2 {0.01537-1.263(1 E)C_(RO)-(1-C_(RO))X C_(RO)E}C_R-0.01537(1 E)C_(RO)=0 3.两相体积比 Φ_R/Φ_(PS)=C_(PS)(1 E)C_(RO)/[(1-C_(RO))x-C_(RO)E]式中C_(PS)和C_R分别为PS相和R相的聚合物浓度;C_(RO)为初始橡胶浓度;E为橡胶接枝率;m_2,m_3分别为PS和R的聚合度;X为转化率;X_(23)为PS和R的相互作用参数。以上模型在计算上计算的结果表明,C_(RO)<3%的体系不需搅拌就可得到转相了的产品;C_(RO)>11%的体系预聚结束时还不会转相。  相似文献   

19.
利用水热法合成出一水合反式-1,2-联(4-吡啶)乙烯的单晶,并用X-射线单晶衍射对其结构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该晶体属于正交晶系,Pna21空间群,晶胞参数a=9.463 8(19)(A),b=14.774(3)(A),c=7.706 4(15)(A);α=90°,β=90°,γ=90°,V=1 077.5(4)(A)3,Z=4,R1=0.078 1,ωR2=0.239 6. 该晶体由分离的反式-1,2-联(4-吡啶)乙烯和结晶水构成,并通过分子间氢键构成三维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20.
通过溶剂蒸发成膜法制备了聚偏氟乙烯(PVDF)/含镍碳纳米管(Ni-MWNTs)复合材料。对该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结晶行为及热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随MWNTs的加入,PVDF中的β相晶体含量逐渐增加,表明MWNTs作为成核点有利于PVDF中极性相的生成,为提高PVDF基复合材料的铁电性能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