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应用有限元方法模拟分析了控制冷却过程钢板厚度方向上温度和冷却速度的分布。结果表明,钢板表面冷却速度随着冷却的进行逐渐减小,而钢板中心冷却速度逐渐增大,其余位置的冷却速度先增大然后减小。分析了冷却时间、开始冷却温度、冷却水温度和水流密度对冷却速度和钢板表面与中心冷却速度差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冷却速度差随冷却时间的增加、...  相似文献   

2.
在带钢层流冷却过程中,为实现高品质的冷却效果,针对不同的参数需要采取不同的控制策略。控制的参数主要有:带钢运行速度、冷却区开启阀门数、冷却阀门喷水量、喷水模式等。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往往采用设定固定的带钢运行速度值,然后通过控制喷水量的大小来进行冷却控制。针对国内某热轧厂层流冷却实时生产数据进行分析,分析了"速厚积"对冷却效果的影响规律,制定出合适冷却策略,并验证其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连续退火炉中保护气氛及结构特性对带钢冷却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标准kε-紊流模型,对连续退火炉中快冷段局部带钢的二维非稳态温度场进行CFD模拟,模拟与实际结果吻合较好。研究结果表明:从温度均匀性和冷却速度来看,当氢气体积分数为30%时,冷却效果最佳;控制最优的冷却速度可以通过控制带钢初始温度、带钢与风箱间距和冷却气体喷出速度、冷却介质的含量等参数来实现。  相似文献   

4.
为了对气雾冷却过程进行在线自动控制,针对某中厚板厂的气雾冷却装置,开发了一套气雾冷却控制模型及在线控制系统。在对冷却过程做传热分析及充分考虑边界条件的基础上建立气雾冷却模型,并根据气雾冷却的生产流程及设备特点,开发了自动控制系统。该套模型和控制系统已应用到某中板厂生产现场,应用结果表明,该系统实现了气雾冷却的在线自动控制,冷却速度和温度控制精度达到工艺要求。  相似文献   

5.
新钢种开发和用户对板带产品质量越来越严格的要求使得轧后控制冷却得到高度重视,不但要求实现目标卷取温度控制,冷却速度控制还要求实现冷却路径控制和微观组织结构和性能控制.从冷却换热形式、数学模型、控制策略、质量控制思想四个方面阐述了控制冷却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研究了铝板带料卷在冷却室的冷却效果。测量在机械强制通风冷却条件下,不同冷却速度下,高温铝卷的冷却效果。并且对不同冷却速度下的冷却效果进行了初步的数值模拟。  相似文献   

7.
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对钢板冷却过程温度变化进行研究,分析冷却速度随换热系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表面换热系数增大,冷却速度呈S形,逐渐达到一稳定值.随着换热系数的增大,当冷却结束时,钢板表面温度接近于冷却水温度,冷却速度达到极限值.极限冷却速度远大于加速冷却和超快速冷却的冷却速度.极限冷却速度随钢板厚度的增大、开冷温度升高和终冷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冷却水温度对极限冷却速度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8.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中厚板控冷温度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BP神经网络建立轧后控制冷却主要参数和目标参量之间的关系并对模型进行训练 ,实现轧后控制冷却终冷温度和冷却速度的预测。利用现场实测数据仿真表明 ,模型有效提高了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9.
通过水淬+空冷复合的方式,实现了在一个试样上淬火的冷却速度从水淬到空冷的不同,进而研究了冷却速度对TC2钛合金板材β淬火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β淬火时冷却速度不同,使得淬火后合金的金相组织存在较大的差别,进而对成品板材的组织产生影响。TC2合金板在热轧过程中获得了球状-纤维状的混合显微组织,水淬+空冷复合试样的水淬部分均发生马氏体转变,但转变的进程有所不同,水淬+空冷复合试样的空冷部分均为片状组织,随着冷却速度的降低,α片丛明显长大,α片宽度变大。淬火的延迟会导致板材显微组织不均匀。  相似文献   

10.
以国内某厂老连铸机的改造为研究背景,开发了板坯连铸二次冷却模型控制系统,即在基本水表的基础上,建立通过线性插值计算配水量的二次冷却控制模型,并引入切片生命周期法计算铸流的动态速度,通过为动态速度和静态速度设定不同权重,实现二次冷却动静态混合控制。系统建立了基于事件消息驱动的连铸生产跟踪方法,为连铸全过程二次冷却模型自动控制奠定了基础。系统投入运行后生产自动化程度大幅度提高,铸坯质量也控制在有效范围内。  相似文献   

11.
结合热轧或CSP冷却工艺特点与要求,通过对水泵及泵组运行特性分析,认为水泵变速调节不能满足热轧或CSP冷却水恒压力、变流量控制要求,即低压浊环水、高压浊环水的节能改造不适宜采用水泵调速方式;层流冷却水压力低,调速节能改造是有条件的。  相似文献   

12.
 钢液连铸二次冷却的效果直接影响连铸坯质量,为了合理地控制二次冷却过程,多种静态和动态控制工艺模型被提出。系统综述了目前二冷静态和动态控制工艺模型的发展,包括二冷区各回路水量与拉速呈一次线性或二次曲线关系的二冷控制工艺模型、基于修正有效拉速的二冷动态控制工艺模型和基于在线传热计算的二冷动态控制工艺模型等,以及基于钢液过热度和二冷进水温度的二冷控制先进工艺模型和基于在线温度测量反馈调节各回路水量的二冷动态控制工艺模型。随着二冷控制工艺模型的发展,其控制的实时性、可靠性、准确性以及运行的稳定性也逐渐提高,从而为高质量铸坯生产及智能化二冷控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板坯连铸机二冷段的动态控制模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依据凝固传热理论开发了板坯连铸机二冷段的动态跟踪程序和以虚拟拉速为控制参数的板坯连铸机二冷段的动态控制模型,探讨了网格尺寸和时间步长对用该模型计算结果的影响,并对连铸变拉速过程进行了仿真模拟,得出了虚拟拉速控制模型优于实际拉速控制模型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胡啸  苑达  王丙兴  田勇  王昭东  王国栋 《钢铁》2012,47(5):45-48
 中厚板轧后超快速冷却水流量的控制速度直接影响轧机的轧制节奏,水流量的控制精度直接影响钢板冷却过程的控制精度。以应用于多家中厚板厂的一种新型超快速冷却设备为例,分析其电动调节阀的调节特性,给出提高流量调节速度和流量调节精度的有效方法,为超快速冷却设备和控制系统的优化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奥氏体在连续冷却过程中的组织演变规律,更好地控制管线钢室温下的组织形态,对X70管线钢进行了静态及动态热模拟试验,绘制出了相应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CCT曲线),观察其组织,分析变形和冷却速度等因素对管线钢组织的影响。同时对X70管线钢的入精轧温度、终轧温度等因素控轧控冷工艺进行模拟研究。认为提高变形后的冷却速度能获得针状铁素体组织;在同一冷却速度下,动态连续冷却转变得到的组织更细密;降低入精轧温度、终轧温度,增加冷却速度能细化组织。  相似文献   

16.
层流冷却是控制带钢卷取温度的最重要手段。为了满足宁波钢铁有限公司1 780 mm热连轧机薄板生产线层流冷却工艺的控制要求,采用了由基础自动化控制系统和过程控制系统组成的两级计算机控制系统。介绍了层流冷却系统设备及自动控制系统结构。重点阐述了层流冷却基础自动化系统主要功能,包括层流冷却区域内带钢微跟踪、步序控制、卷取温度反馈控制以及速度前馈控制。运行结果表明,系统控制精度、响应速度均满足工艺要求。自系统投入运行以来,工作稳定,控制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7.
天钢集团高速线材厂于1991年引进美国摩根90年代的高速线材轧机,它的热处理过程主要包括水冷和风冷。文章介绍了水冷控制的关键部分:水箱冷却系统。  相似文献   

18.
淬火、控制冷却的冷却速度和目标温度是关系到钢板性能的关键因素 ,但由于冷却过程的水量、水温、辊道速度等对冷却目标温度的影响属多变量非线性过程 ,用简单的解析模型通常精度较低 ,难以达到精确控制的要求。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对无约束淬火机目标温度进行快速预报 ,结果表明 ,预测精度高 ,快速准确  相似文献   

19.
唐明明 《甘肃冶金》2012,34(6):13-15
本文论述了冷凝系统降温设备浸没式冷却流槽,它的降温冷却效果将直接影响到液体金属锌的产量和质量,影响其冷却效果的主要因素有溜槽内冷却排管的热交换效果,循环冷却水水质、水量和水温以及铅泵循环速度等,分析形成原因及应对措施。因此如何控制冷却溜槽的降温冷却效果成为提高粗锌产量和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0.
王芳  吴召明 《山东冶金》2011,33(2):62-63,66
为了提高莱钢1500mm热连轧卷取温度的控制精度,对原基础自动化控制系统进行改造,增加了带Smith预估器的反馈控制和轧机抛钢后的冷却水前馈控制;同时增加了过程自动化控制系统,包括预设定计算、修正设定计算和自学习计算模块。系统改造后,带钢卷取温度控制不稳定的现象基本消除,实现了带钢的冷却模式、卷取温度和冷却速率的精确控制,提高了带钢的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