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东京的城市细部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涤宇 《建筑师》2010,(2):101-106
本文试图通过对《清明上河图》所绘城市意象的分析和归纳,配合其他文献资料及前人的研究成果,探讨北宋东京的城市细部构成。从地志特征、空间领域、街角形态等城市要素入手,对图中所绘的城市多重痕迹进行梳理,以便为从更细微的尺度上把握北宋东京的城市特征作一些初步尝试,并对传统中国城市细部构成的延续和发展研究提供一点线索。  相似文献   

2.
<正>引言:《清明上河图》在城市化及城市发展史上的意义2011年的上海世博大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并通过3D多媒体大屏幕动态的将北宋著名作品《清明上河图》,以创意的动画方式向数千万中外参观者展示:城市应如何发展以令生活更美好。由于世博的动态《清明上河图》缺乏相关资料的提供,很多参观过者对有关的主题至今仍未能解读,更不了解它与《清明上河图》有何关联。除此之外,现存于中国及世界各地博物馆及坊间的数百张《清明上河图》(约归纳为不少于30个版本)中,主导不少人对北宋京城实况的理解的是明代仇英本及清院本。他  相似文献   

3.
北宋东京的街市空间界面探析——以《清明上河图》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城市形态学的研究思路出发,以《清明上河图》为基础,参照文献资料,探讨了北宋东京街市空间界面所表现出的具体形态,并通过与明清时代若干街市图像的比较,归纳出《清明上河图》所绘北宋东京街市空间界面的特点并通过对北宋东京气候条件、人口因素、价值观念和消费风尚、技术因素和等级制度的考察,探讨形成北宋东京街市空间界面特征的背后原因。  相似文献   

4.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描绘东京汴河两岸及城郊风貌的风俗画。通过图像分析法,以《清明上河图》为底本,从其城市背景及画面场景入手,基于画面本身展示的城门内外街市景象、汴河两岸景象及城外郊野风光等物理事实和视觉事实,从建筑、附属景观小品设施、招幌、植物、河流和人物活动特征6个方面来解析,从而探寻《清明上河图》所展示的景观特征,并窥探其背后的成因及隐现的"写意山水"的园林特征,以促进人们对北宋时期园林景观发展特征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4,(1)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被认为是反映12世纪初宋徽宗时清明盛世的作品,作品描绘的是北宋时期汴京以及汴河沿岸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和繁荣景象。从美术研究的角度来看,一件作品的中心往往能够最好地表达主题。文章从《清明上河图》的中心部分来看在当时图像所表现的祥和背后的北宋社会的冲突和妥协。  相似文献   

6.
本文依托《清明上河图》的市肆空间形态,基于北宋东京的时代背景,研究北宋东京市肆繁荣背后的起因。笔者认为市制改革、汴河漕运的发达是促进市肆兴起的主要因素。《清明上河图》中的市肆类型主要有河市、桥市及街市,优势商业类型是酒店、邸店、食店及药店等。  相似文献   

7.
<正>宋代的风俗画达到了极为鼎盛的时期,而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在某种程度上为后人探析宋代文化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图画依据。北宋是一个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空前发展的历史时期,城市经济、文化发展都为当时的绘画艺术开拓了新的创作领域,丰富的市井生活内容成为画家们描绘的新题材。《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清明时节汴河及其两岸的风光,不仅艺术价值极高,而且也为后世留下了丰富客观的历史资料和丰厚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8.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以后相当流行的题材,就好像宋词的一个词牌名,可以有不同的“填词”和“版本”,其中以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最为有名,他以清明时节作为引子,展开对汴京的精描细绘,是写实风俗画的杰作,受到历代喜爱。除此版本外,还有仇英的《清明上河图》(如图1)和清院本的《清明上河图》(如图2,  相似文献   

9.
唐宋时期的城市转型开创了封建社会后期都城空间的新形态,塑造出充满商业活力的城市新典范。文章以石渠本《清明上河图》为依据,将新兴的街道界面量化分析用于北宋都城街市空间的研究,从空间尺度、底层临街面和家具等方面对街市的空间形态与行人活动行为之间的关联性进行量化分析,探寻北宋东京城市街市空间在中国封建城市转型期的商业活力缘由。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3,(15)
文章从审美的角度探讨动态版《清明上河图》的美学韵味,并结合台湾美学大师蒋勋先生对动态《清明上河图》中城市美学的研究,从意境、科技、城市、生活及文化传承这几个方面对动态版《清明上河图》进行了深刻的美学探讨,希望为今天的审美活动带来一些启发与思考。  相似文献   

11.
北宋时期,政治经济体制、城市空间结构和商业管理机制的改变促进了草市的发展。通过历史纵向和空间横向的研究方法,基于对《清明上河图》的解读,浅谈城郭草市商业空间。发现城郭草市商业空间主要有以下特征:线型街道发展特征,街道空间的多功能特征,以及商业建筑空间的开放性特征。  相似文献   

12.
刊首语     
正管子在《管子·水地》中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水孕育了生命,也孕育了人类的文明。人类择水而居,建立聚落,发展为城市。水始终是城市生态、生活和经济的命脉。北宋画家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中描绘了北宋都城东京汴梁的市井风俗,也向我们传达了古代城市的运河景象。画面以汴河为中心,从疏林薄雾、阡陌纵横的郊外逐渐过渡到屋宇错落、百肆杂陈、车水马龙的城市。汴河之上,舟船往复,飞虹卧波,一派漕运繁忙的景象。张择端的另一幅画作"金明池夺标图",  相似文献   

13.
《清明上河图》与宋代市井家具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清明上河图》中的家具可谓北宋末年市井家具的荟萃,反映了市井高坐家具的进一步发展,这对于研究北宋市井家具和进一步研究宋代其他的民间家具有着重要意义。论文主要就图中出现最多的桌、凳、椅等家具作了具体探讨以求对这一时期的市井家具有一较为整体的把握。  相似文献   

14.
一座独特的木拱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青浦区金泽镇建成一座结构独特、造型别致的木拱桥——普庆桥,重现了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所绘的桥式。本文介绍单孔木结构叠梁拱的结构特点、受力分析和无支架的施工方法,以达到古为今用之目的。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5,(8)
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与清末黄瑞鹄的《迎春图》二者皆为长卷式风俗画,虽成画时间间隔数百年,但同样影响深远。本文将从构图、透视、造型和色彩等方面进行参考比较,以期能更深入的探析两部伟大的作品。  相似文献   

16.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所绘汴水虹桥,是我国古代桥梁中极具代表性的一座。文章借助读图再现了汴水虹桥的构建方式,并将其与浙闽交界地区三条桥进行分析比对,以图解模式对编木拱桥的构建体系进行一次详细的表述。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古代图像《清明上河图》并佐以相关文献,来研究北宋市制改革的主要动因和改革推动下北宋都城东京商业空间的发展特征。认为人口数量的上升、商业地位的提升、市民阶层的抬头等是北宋市制改革的主要动因。东京商业空间发展呈现下述特征:一是商业空间趋带状发展;二是点面结合的商业网络体系逐渐形成;三是商业空间扩展至外郭,草市发达;四是商业的经营时间进一步延长。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媒介是网络社会中重要的信息获取渠道,在新媒体的作用下,社会个体感知城市的方式发生变化,并拓展了城市意象的研究范畴。以互联网搜索引擎中《清明上河图》古代城市意象图片为研究对象,首先探索性地提出解析网络媒介数据中城市意象再表达的分析方法,包括场景图片的叠合分析、高频分析与要素提取;其次,以《清明上河图》为实证研究对象,揭示网络媒介中公众对于古代城市意象的认知特征。结果显示,公众对历史图景中空间意象的认知高度集中在街道、桥头与城楼等特征性标志物和节点空间,反映了“流动空间”中凯文·林奇城市意象体系的结节性特征。更重要的是,空间意象的社会建构过程也是当前历史街区中地标性建构筑物“符号化”趋势的直接表现。  相似文献   

19.
王洁 《华中建筑》2006,24(8):144-147
该文为了综合地、定量地分析和解读街路景观,提出了“表层”的概念。从“表层”的形态要素的抽出和统计,构筑定量地解读街路景观的方法。本文以《清明上河图》为分析对象,首先通过把描绘的三维内容还原为二维的意向平面图,根据意向平面图决定“表层”的编号;然后通过统计“表层”的形态要素,建立“表层”的数据库;最后通过对形态要素的量化分析,解读《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街路景观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王思荀  翟辉  迟辛安 《华中建筑》2012,30(4):163-165
凯文.林奇(Kevin Lynch)在其《城市的意象》一书中提出了道路、边沿、区域、结点、标志这5个城市意象的主要构成要素,并以此为重点对几个城市进行了实例分析。该文正是以这种分析方法为基础对云南剑川沙溪古镇的聚落构成要素进行分析,探讨这5个要素如何在人们心中勾勒出沙溪独特的聚落意象,并指出这五要素在沙溪古镇未来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