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活塞与阀座内壁所形成的接触应力及拔出力直接影响活塞的密封性及摩擦磨损等使用性能。利用有限元分析法,得出活塞在静态和动态情况下,接触应力的分布规律,同时分析在改变活塞装配过盈量情况和工作压力的情况下,接触应力的分布与过盈量的选取问题。仿真分析表明,活塞和阀座之间的单边过盈量不能超过0.01mm;当摩擦系数肛为0.05,单边过盈量为0.01inm时的最大拔出力为892.14N,而液压产生的推出力仅为300N,远小于实际所需的拔出力,因此0.01mm的单边过盈量能完全符合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2.
对容积补偿器上过渡套管的非均匀冷装配合进行了模拟分析与试验研究,以确定合理的拔脱力值。参考核电标准RCC-M中的计算方法,确定了拔脱力的最小理论值。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安装孔尺寸并初步拟定了过盈量范围。针对非均匀配合、不同过盈量开展了数值模拟分析,分析结果给出了参考范围。装配工艺试验结果验证了数值分析结果的有效性,装配过程顺利,拔脱力值较高,建议产品在装配时采用该过盈量范围。  相似文献   

3.
连杆衬套和连杆小头以过盈配合的方式联接,选取合理的过盈量至关重要。以某型号发动机为例,在满足过盈配合时连杆衬套所需传递的力、扭矩的前提下,考虑连杆衬套装配时的径向变形,合理选取过盈量,确保活塞销正常装配。对连杆衬套和连杆小头的接触过程进行有限元仿真,进一步验证过盈量的选取范围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针对刚性联接件过盈配合中过盈量大小选取与优化的问题,结合联接件在实际工况下的变形量以及理论上的过盈量分析联接件的可优化状态,基于随行振动胶塞中设计的振动转子,研究偏心转子与电机轴在过盈配合下的理论应力应变,结合有限元分析实际工况下的应力应变,分析确定了偏心转子的可靠性,并得出联接件之间的最优装配过盈量与极限装配力,通过理论与实际工况下的应变情况,发现影响偏心转子的主要作用力为转子的离心力。因此,此款偏心转子在保证偏心幅度的情况下还可进行轻量化处理与优化。  相似文献   

5.
正挖掘机工作装置铰接点处多采用耐磨轴套,以保证结构件的使用寿命,这些轴套大多采用过盈配合。本文在介绍挖掘机过盈配合轴套压装力计算方法的基础上,介绍其装配工艺和装配实例。1轴套压装力计算轴套装配前,可根据图纸给出的轴套尺寸与其座孔尺寸的过盈量,通过相关《计算手册》中的公式计算出轴套压装力。为了简化计算,通常将计算公式开发成为计算机程序或自动表  相似文献   

6.
机械产品过盈配合联接结构设计及工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过盈配合联接的装配工艺的分析,论述了过盈配合联接件结构的合理性以及影响过盈配合紧固力的因素,使装配工艺更加符合绿色设计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在机修现场,常常需要判断过盈配合压入力的大小,这时,单凭类比经验是不够的。我厂从过盈配合件的应力、应变规律入手,求证了相应的估算公式,并用于实践,效果良好。另外,估算过盈配合件的装配力也是设计与判断冷压工艺装备能力的关键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8.
通过改变预紧力将产品化轴承适应性地应用于不同类型载荷伺服机构,对降低产品研发成本、提高产品继承性有着极大助益。本文根据启动摩擦力矩和预紧力的关系,识别出轴端压紧力和过盈摩擦力是轴承装配过程预紧力控制的两项主要影响因素,并给出了具体数学关系。将轴承过盈配合简化为组合厚壁圆筒模型,得到了过盈摩擦力计算方程。进一步地,依据虎克定律和杨氏模量定义,推导了轴承压装过程中轴端压紧力与轴承预紧力的数学关系,并在上述基础上,提出了空间伺服机构装配过程轴承预紧力控制方法。最后,依托某工程型号伺服机构,进行了预紧力控制和轴承寿命实验研究。预紧力控制实验结果显示,所述方法能够有效实现轴承预紧力的控制,间隙配合、过盈配合理论与实验误差分别为2.6%,20.3%;轴承寿命实验结果显示,采用所述方法装配后的轴承寿命末期回转倾角误差为3.04″,摩擦力矩为25.8mN·m,满足该工程型号空间伺服机构的使用需求。  相似文献   

9.
过盈配合应力的接触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1  
基于非线性有限元软件 MARC,提出过盈配合应力的动态和静态两种有限元分析方法 ,并以铁道车辆某高速轮对组装的过盈装配为例进行了有限元仿真计算 ,比较了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 ,分析了过盈量、摩擦系数、形状误差对装配应力的影响 ,结果对于确定合理过盈量和改进加工工艺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针对电磁阀阀体及挡铁过盈装配合格率低的问题,从过盈装配关键工艺参数确定以及装配工艺方法两方面开展了过盈装配工艺技术优化研究。从过盈配合影响因素入手,根据电磁阀工作机制分析其物理及几何结构,并对过盈装配过程进行理论计算,从而给出过盈量选取的理论指导。同时根据某型号电磁阀结构设计工装,对比冷压装配法以及温差装配法的压装曲线,并对压装后的结构可靠性进行分析,发现温差装配法比冷压装配法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及可靠性,在电磁阀装配过程中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利用连轧生产中"秒流量不相等"的原理研究确定了一种直观的连轧张力测定公式:Fn=k×ΔVn=k×(Si+n×vi+n-Si-1×vi-1),结合测径仪面积测算和轧辊线速度可以直接获取轧机之间钢的张力大小,能够实现实时监控张力的目的,防止堆钢和钢因张力过大而拉断。  相似文献   

12.
加速溶剂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土壤中的酞酸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建立了用加速溶剂萃取法(ASE)提取、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土壤中6种酞酸酯的方法。分析了空白值的来源及其控制方法。较佳实验条件为:用二氯甲烷和丙酮(1:1,v/v)的混合溶剂为提取剂,萃取温度120℃,压力1500psi,静态提取10min,循环提取2次。选择离子模式下监测,线性范围:20μg/L-1000μg/L,平均加标回收率在88%-123%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4.2%,检出限5~15ng。标准土壤样品的测试结果与索氏提取、超声波提取法进行了比较,测定误差表明:三种方法测定结果均在可接受范围内,ASE法的测定结果和索氏提取法相近,其统计值的误差较超声波提取法的测定结果小。ASE方法耗时少,有机溶剂用量小,干扰少,自动化程度高,重现性好,回收率高。  相似文献   

13.
为了保证过盈连接的可靠性,分析影响过盈连接可靠性的各因素并对最小过盈量进行修正。采用Workbench软件分析圆盘-轴和齿轮-轴相同过盈量的接触应力大小,圆盘-轴的接触应力与理论计算结果几乎一致,但齿轮-轴的接触应力与理论计算结果相差较大,得出公式法计算的接触应力仅适用于厚壁圆筒结构。分析过盈连接件在离心力和高温作用下的接触应力与等效应力,变化趋势与理论计算推测一致。基于公式法和有限元法,考虑各因素对过盈连接的影响,提出一种求实际过盈量取值范围的方法,使得过盈连接更为可靠,为过盈连接的设计提供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用ANSYS软件对棉花裸苗移栽机苗夹中的橡胶夹进行有限元分析,得到了橡胶夹只需4.7N就可以将棉苗夹住进行送苗及投苗,且不会造成伤苗的结果。根据分析结果可对橡胶夹施加力的位置、大小进行调整,对防止伤苗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简要介绍了轴流压缩机轴向力的产生原理,详细分析了不同因素(通流部分、流量勺压力、密封间隙、平衡管道)对轴向力的影响,并在其基础上为轴向力的平衡措施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选用福斯罗扣件弹条为研究对象,基于非线性接触理论,建立扣件系统有限元模型,确定弹条在安装状态下的危险区域,研究钢轨横移和轨下胶垫刚度对弹条危险区域的影响,并与现场弹条破坏位置对比。结果表明:弹条在安装完成后,弹条危险区域出现在弹条后端圆弧内侧的表层,弯曲和扭转起主要作用;随着钢轨横向位移和轨下胶垫刚度的变化,两侧扣件弹条最大等效应力和扣压力均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7.
利用高频交流电对三线圈电感式传感器进行激励,由于互感的作用,感应线圈产生的互感电动势对磨粒通过时产生的磨感电动势信号产生干扰。利用互感原理建立了传感器的数学模型,提出磨感电动势概念,并分析了磨感电动势的产生机理。利用锁相放大技术建立了磨感电动势的提取方法模型并进行仿真研究。通过设计试验提取出磨感电动势信号,验证了所建模型的正确性,为该传感器的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在调节阀中,介质的流速以冲击力的形式对阀内件产生很大的损伤。经过分析单座调节阀的工作状态,把单座调节阀的工作状态简化为孔板节流过程。通过使用动量方程、伯努利方程和连续性方程建立单座调节阀耐水冲击的数学模型,得到不同开度下,单座调节阀所受到的冲击力。  相似文献   

19.
针对轮边驱动电动汽车设计了一种直驱式的电磁悬架作动器。针对作动器存在的电磁力波动大的问题,提出了从空载定位力及负载波纹力两方面进行抑制的方法。建立作动器的磁场理论计算模型,通过对绕组磁链及感应电动势进行解析,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正确性。空载情况下基于有限元模型参数化分析了端部齿长度对定位力的影响,改进了定子长度。以感应电动势总谐波畸变率THD值作为评价指标,考虑了负载情况下的波纹力,通过改进槽口的宽度,以减小THD值及电磁力的波动。结果表明:当定子长度为182 mm时,定位力最小为24.0N,减小了75.6N;当槽口宽度为4.5 mm时,感应电动势THD值最小为4.5%,波纹力减小了3.2N。改进后作动器电磁力波动值仅为20.8N,降幅为80.1%,有效解决了波动力大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