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分别利用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SPME-GC-MS)和电子鼻对牛肉贮藏过程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检测。0℃和10℃样品分别检测出37种和40种化合物,包括烃类、酮类、醇类、醛类、酸类、酯类、含硫及杂环化合物。在相同温度下,随贮藏时间延长,化合物总量增加,其中烃类和酮类化合物含量先减少后增加,醇类、含硫及杂环化合物不断增加,醛类减少。在相同贮藏时间不同温度下,烃类、酮类、醇类、含硫及杂环化合物以及化合物总量在0℃时低于10℃时的含量,而醛类相反。通过分析电子鼻主要传感器的输出信号,发现氨气、胺类化合物、硫化氢和醇类含量均随贮藏时间延长而增加,主成分分析法(PCA)可将0℃和10℃贮藏不同天数的牛肉样品区分开。结果表明,牛肉贮藏过程中随新鲜度的下降,挥发性成分不断发生变化,并可利用SPME-GC-MS和电子鼻进行检测。  相似文献   

2.
为初步构建南京盐水鸭气味指纹图谱,利用电子鼻(E-nose)和气质联用技术(GC-MS)对盐水鸭香气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电子鼻结合主成分分析(PCA)能够在不同程度上快速区分不同批次的南京盐水鸭,同时能区分不同季节生产的南京盐水鸭在贮藏期间的气味变化;GC-MS检测出共有挥发性物质29种,其中醛类物质8种、酮类1种、烃类15种、醇类4种、酯类1种。其中醛的种类和含量对于产品产生独特香气有着重要影响,其次为醇类、酮类和酯类,烃类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3.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4,(1):193-197
通过测定大菱鲆在4℃冷藏过程中的感官品质、菌落总数和TVB-N值等指标的变化,确定贮藏20d时已达腐败阶段。利用电子鼻检测新鲜及腐败鱼肉的气味差异,并对所获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同时结合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质联用技术(GC-MS)对新鲜及腐败鱼肉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鉴定。结果表明:电子鼻对新鲜及腐败鱼肉整体风味的区分快速、灵敏,其分析结果与常规新鲜度评价指标的变化致;采用GC-MS法在新鲜及腐败鱼肉中分别检测出27及28种挥发性物质,主要为醛类、酮类、醇类、酯类、烃类和胺类化合物等,其中醛类、酮类和醇类物质在新鲜鱼肉中的含量较高,而胺类物质在腐败鱼肉中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4.
5.
为研究春季浒苔与冬季浒苔的挥发性物质种类及成分的差异,本文通过电子鼻和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质联用仪(HS-SPME-GC-MS)联合使用检测分析冬季与春季浒苔挥发性物质差异。电子鼻各传感器采集数值经过t检验分析结果得出春冬两季浒苔的挥发性物质种类及成分有明显差异;HS-SPME-GC-MS分析检测春季、冬季浒苔的挥发性化合物种类数分别为68、82种,并且前者挥发性化合物中以烃类和醛类物质为主,后者挥发性化合物中以醛类和酮类为主。两者挥发性物质相对含量差异主要体现在醇类、酮类、酸类、烃类以及杂环类物质。同时在杂环类物质中,冬季浒苔检测出苦味物质甲基吡嗪,相对含量为0.13%;春季浒苔未检测出。由此得出浒苔在不同季节下其挥发性物质种类及含量有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以罗布斯塔生咖啡豆为研究对象,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和电子鼻技术对生咖啡豆贮藏过程中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生咖啡豆中共鉴定出56种挥发性物质,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酸类物质含量先增大后减少,酯类物质含量逐渐增大,醛类物质含量先减小后增大,贮藏前到60℃贮藏结束后醛类化合物由13.72%增加至25.46%;加速贮藏温度越高,挥发性物质含量增加速率越快,总挥发性物质含量由24.12μg/g DW增加至31.34μg/g DW。电子鼻数据分析能较好的区分不同贮藏期的样品,不同阶段样品各自聚为一类,且在60℃时样品聚集更为紧密;通过挥发性化合物含量变化、电子鼻传感器特征响应值和主成分分析,初步推测生咖啡豆加速贮藏期间风味品质劣变的特征性化合物为己醛、苯甲醛、苯乙醛、乙酸、己酸及苯甲酸。因此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电子鼻技术结合主成分分析可综合评价生咖啡豆贮藏期的风味特征。  相似文献   

7.
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结合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的方法,分析不同焙炒程度留胚米挥发性风味物质,旨在比较不同焙炒程度留胚米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差异,建立不同焙炒程度留胚米挥发性成分指纹图谱。结果显示:不同焙炒程度留胚米样品的挥发性物质可通过GC-IMS技术实现较好分离,在留胚米所有焙炒阶段的4个样品中共检测出61种风味化合物。醛类物质、酯类物质和杂环类化合物对焙炒留胚米的特征性风味贡献较大,醇类和酮类化合物对焙炒留胚米的特征性香气成分也有一定贡献。不同焙炒程度的留胚米香气种类与含量都具有明显差异。PCA表明,留胚米不同焙炒程度挥发性风味成分GC-IMS呈现出一定差异,两个PC累计贡献率达到94%,说明基于GC-IMS技术可以成功建立不同焙炒程度留胚米样品的风味指纹图谱。  相似文献   

8.
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对洋葱浆馕6 种不同贮藏条件下挥发性物质进行分析,包括低温贮藏、室温贮藏、真空贮藏、脱氧贮藏、保鲜剂贮藏和保鲜剂结合脱氧贮藏。研究表明:在洋葱浆馕中共鉴定出66 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其中包括醇类9 种、酮类4 种、醛类18 种、酯类4 种、呋喃衍生物3 种,酸类1 种和未能识别的化合物27 种。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低温贮藏和真空贮藏洋葱浆馕在贮藏期内醛类挥发性有机物基本不变,其他处理组的醛类挥发性有机物在贮藏期内变化呈降低的趋势。结合主成分分析和欧氏距离可以发现低温贮藏和其他贮藏方式的第0天挥发性物质种类和浓度较为接近,主成分分析图中点的位置也相聚在一起,说明低温贮藏馕的挥发性物质变化不明显。该研究建立不同贮藏方式洋葱浆馕挥发性气味指纹图谱,可视化出洋葱浆馕挥发性成分轮廓,为洋葱浆馕贮藏期间风味变化规律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微波杀菌技术对卤鹅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影响,采用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研究了微波杀菌前后卤鹅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微波杀菌前共检出38种主要挥发性风味化合物,杀菌后检出40种。其中醛类、酮类、烷烃类、烯烃类、芳香烃、酯类、醇类、羧酸和醚是卤鹅主要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其中醛类化合物的含量最高。微波杀菌后醛类种类减少了1种,总含量减少了9.5%;酮类种类增加了1种,相对含量减少0.78%;芳香烃类种类增加1种,总含量增加了5.74%;羧酸类种类增加1种,总含量增加了4.14%;其它类化合物种类不变,含量变化小于1%;微波杀菌增加了卤鹅肉的特征风味化合物种类,对卤鹅风味改善起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的方法,对白酒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研究。共鉴定出33种风味化合物,包括酯类物质23种,醛类物质3种,酸类物质2种,酮类物质5种。其中酯类物质的种类最多,总的相对含量最高,为97.12%,己酸乙酯占58.5%,这些物质对白酒的香气特征均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研究静电场对大菱鲆贮藏品质的影响,比较不同贮藏条件下大菱鲆的菌落总数、假单胞菌、总挥发性盐基氮(total volatile base nitrogen,TVB-N)值和硫代巴比妥酸(thiobarbituric acid,TBA)值。采用电子鼻采集其气体指纹信息,通过离子气相迁移谱对不同处理方式大菱鲆的挥发性物质进行分析检测。结果表明:静电场能够改善贮藏期间大菱鲆的品质,有效抑制菌落总数和优势腐败菌的生长及减少TVB-N值和TBA值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鱼肉内脂肪氧化,具有较好的保鲜效果。采用主成分分析、线性判别分析方法可较好区分不同贮藏时间及不同处理方式的大菱鲆品质。根据气相离子迁移谱采集的指纹图谱,利用热图聚类分析可区分不同贮藏时间内及不同处理方式下大菱鲆挥发性物质。气相离子迁移谱与电子鼻具有快速、准确、无损的特点,可对大菱鲆新鲜度品质进行快速检测可行。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CO2伤害对软枣猕猴桃风味品质的影响,本研究以“龙成二号”软枣猕猴桃为试材,采用电子鼻和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以不粘贴气调元件为CK组,粘贴气调元件为 TR 组(环境稳定时O2含量为11.22%~15.55%,CO2含量为9.00%~11.93%),研究软枣猕猴桃贮藏期间挥发性成分变化情况,并测定了相关品质指标。结果表明:CK 组可以维持果肉翠绿的颜色,保持果实新鲜的清香风味;TR组加快果实叶绿素含量的下降使得末期果肉黄化严重,贮藏45 d 时表现出CO2伤害症状,同时抑制TSS升高,提高末期TA含量,加速VC的消耗;此外,通过电子鼻分析发现果实新鲜度拐点较CK组提前15 d;60 d果实主要特征挥发性成分2-己烯醛和己醛相对含量下降至检测线以下,而乙醇相对含量达到36.78%,果实新鲜的青草风味消失,发酵味异味明显,风味发生较大改变。综上,TR组引起果实CO2伤害,降低营养品质,破坏原有风味,不利于维持软枣猕猴桃贮藏期品质。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气相离子-迁移谱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结合电子鼻分析方法,对市场上12个具有代表性的螺蛳粉和螺蛳鸭脚煲进行检测,通过LAV软件对样品挥发性物质的主成分、指纹图谱、相似度加以分析。电子鼻分析显示,螺蛳粉与螺蛳鸭脚煲挥发性物质差异主要源自氮氧化物、甲基类化合物;GC-IMS结果显示,三组样品共发现134个挥发性组分(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在已定性的38个VOCs中,有33种物质均在螺蛳粉与螺蛳鸭脚煲检测到,造成差异的5个物质来自醛类和酯类;电子鼻和GC-IMS分析结果均表明,螺蛳粉与螺蛳鸭脚煲VOCs相似,相似度得分达到同类食品标准。研究表明,GC-IMS不仅可以通过“指纹”准确直观地分析样品共同及差异特征,而且可通过相似度得分具体量化样品之间的差异大小,此方法在样品风味差异分析中具有优势,但受限于定性普库不全,目前仍需结合其他成熟的风味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不同二氧化碳和氮气比例对生鲜鸡翅贮藏过程挥发性有机物的影响,本研究设置对照组和气调包装组(20%CO2+80%N2、30%CO2+70%N2、40%CO2+60%N2、100%N2),运用GC-IMS研究其在低温贮藏过程中挥发性有机物的变化,同时监测其感官品质、菌落总数、pH及色泽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对照组的菌落总数在第6 d超出国家限量标准,同时出现明显的不良气味,而20%~40%CO2气调包装组中尚未产生腐败气味。随着包装内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气调包装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增强。GC-IMS分析发现,对照组腐败样品中己醛、吲哚含量高于未腐败样品。贮藏6 d,对照组中己醛、2-甲基丙酸、吲哚、2-癸酮、丁酸等挥发性有机物的相对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且这些物质的相对浓度随着包装内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而减少,因此,较高浓度的CO2可有效抑制鸡翅腐败气味的产生,己醛、2-甲基丙酸、吲哚等有机物可能是生鲜鸡翅中腐败气味形成的主要原因。本研究可为生鲜鸡翅的保鲜技术发展和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高压静电场(high-voltage electrostatic field, HVEF)协同低温保鲜对莴笋贮藏品质的影响以及电子鼻对莴笋新鲜度的无损检测。方法 本研究以新鲜莴笋茎为研究对象,4℃协同HVEF冷藏保鲜为实验组,4℃常规冷藏保鲜为对照组,测定其贮藏期间感官评分、呼吸速率、硬度、失重率、色差、叶绿素含量和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同时利用电子鼻结合主成分分析(principalcomponent analysis,PCA)和线性判别分析(lineardiscriminantanalysis,LDA)研究贮藏过程中不同新鲜度莴笋的挥发性气味变化。结果 HVEF组莴笋贮藏期可达35d。贮藏期间莴笋呼吸速率得到抑制,硬度、色泽、叶绿素、水分等品质得到较好的保持, PCA和LDA对不同新鲜度莴笋均有良好的区分效果。结论 HVEF协同低温保鲜能够减缓莴笋品质劣化,延长贮藏期;电子鼻结合PCA和LDA可对不同新鲜度莴笋进行区分,对莴笋贮藏过程中的无损检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不同包装方式对香酥虾球(crispy shrimp balls)贮藏过程中品质的影响,以聚乙烯尼龙(PE/PA)作为包装材料,采用普通热封包装、气调包装(100% N2、70% N2+30% CO2、50% N2+50% CO2、30% N2+70% CO2、100% CO2)和真空包装7种包装方式,测定不同贮藏时间下香酥虾球的感官评分、脂质、蛋白质和微生物指标的变化,确定香酥虾球的最佳包装方式,同时,采用电子鼻/舌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最佳包装方式下香酥虾球贮藏过程中的风味品质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贮藏过程中,30% N2+70% CO2气调包装组和100% CO2气调包装组的过氧化值、羰基价、丙二醛含量、蛋白质羰基含量和菌落总数均低于其他组,感官评分和蛋白质巯基含量则均高于其他组(P<0.05)。随着CO2浓度增加,香酥虾球的品质劣变速率降低,但100% CO2气调包装组在贮藏30 d后存在塌瘪现象。因此,最佳包装方式为30% N2+70% CO2的气调包装。在最佳包装方式下(30% N2+70% CO2气调包装),香酥虾球贮藏过程中的风味成分变化明显,贮藏30 d后香酥虾球中的醇类、醛类、含氮硫类及含氧类的挥发性种类及含量总量显著(P<0.05)增加。新鲜和贮藏30 d香酥虾球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分别有39种和57种,新鲜香酥虾球中甲酸乙烯酯、环丁醇、3,4-癸二烯和3,3-二苯基-5-甲基吡唑含量较高,贮藏30 d后香酥虾球中甲酸乙烯酯、2-异氰基-环己醇(反式)、3-环己基丙醇、(E,E)-2,4-十二烷醛、柠檬醛、2-异氰基-2,4,4-三甲基戊烷和2,3-环氧丁烷含量较高。本研究表明30% N2+70% CO2的气调包装可以有效减缓香酥虾球的品质劣变。  相似文献   

17.
杨芳  杨莉  粟立丹 《食品工业科技》2019,40(23):193-198,206
以发酵前后和炒制前后不同加工工艺的6种美人椒酱为研究对象,采用电子鼻(E-nose)和气相-离子迁移谱(GC-IMS)联用技术,对比分析美人椒酱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风味成分。结果表明:电子鼻主成分PC1和PC2累计贡献率为97.068%,说明电子鼻所提取的主成分信息能够反应样品的主要特征信息,判别因子分析(DFA)总判别率为95.435%。利用GC-IMS联用技术,对发酵前后和炒制前后美人椒酱的二维、三维及指纹图谱的分析可知,香辛料发酵后的美人椒酱特征峰在A区域,生美人椒酱的特征峰在B区域,发酵美人椒酱的特征峰在C区域,发酵美人椒酱炒制后的特征峰在D区域,不同加工工艺的美人椒酱的特征吸收峰明显不同,GC-IMS能较好地区分采用不同加工工艺的美人椒酱。因此,利用电子鼻与GC-IMS的快速、无损、准确的特点,根据美人椒酱的VOCs能够很好地将不同加工工艺的美人椒酱进行区分。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真空冷却对酱牛肉挥发性成分的影响,本文以"陆稿荐"酱牛肉为研究对象,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和快速气相色谱电子鼻对经真空冷却和自然冷却"陆稿荐...  相似文献   

19.
为实现掺假宁夏滩羊肉的准确快速检测,按照不同比例将鸭肉混入滩羊肉中制备掺假肉。基于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及电子鼻结合统计学方法对掺假肉样进行快速检测。通过GC-IMS采集掺假肉气味图谱,利用主成分分析和相似度差异分析对掺假肉进行分析;采用线性判别法分析电子鼻传感器响应值,后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建立电子鼻响应值与鸭肉掺假比例的定量模型。结果表明:通过GC-IMS气味图谱可直观看出掺假不同比例鸭肉的滩羊肉中挥发性有机物差异,但对于掺假比例相近的样品区分度不明显;采用线性判别分析可很好区分掺假不同比例鸭肉的滩羊肉;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以鸭肉掺假比例及电子鼻传感器响应值进行拟合,得到回归方程决定系数为R2=0.967 1,拟合度高,实际测定值与预测值具有较好的相关性。GC-IMS技术、电子鼻结合统计学方法可以对掺入不同比例鸭肉的滩羊肉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不同豆类馒头挥发性成分差异,采用电子鼻和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色谱(GC-IMS)联用技术分别对质量分数为10%、20%、30%的红豆、绿豆、豌豆、鹰嘴豆、黄豆、黑豆馒头挥发性成分进行测定与分析,并对结果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电子鼻对样品中的氮氧化物、甲烷、硫化物、醇类、有机硫化物和芳香族化合物的响应信号普遍较强;经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黄豆和黑豆馒头中挥发性成分对馒头的影响较大。GC-IMS共定性识别出25种挥发性成分,豆类馒头中挥发性成分主要为醇、醛、酯、酮、呋喃类化合物。通过多元统计分析发现不同豆类馒头挥发性成分存在一定差异,黄豆和黑豆的挥发性成分种类和浓度差异较大,红豆、绿豆、豌豆、鹰嘴豆差异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