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果脯生产中废糖液的澄清与脱色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果腈生产中废糖液的主要成分、澄清和脱色方法进行了探讨,采用石灰法澄清,活性碳或过氧化氢脱色处理,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为废糖液的综合利用提供了一项具有实用价值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2.
本文是关于内装碳法还原铬铁矿石的研究报告。在1050℃~1350℃的温度范围内,不同的气体流通条件下(空气、一氧化碳、氮气),使用不同的还原剂(焦碳、活性碳、碳黑),做了内装碳法还原铬铁矿石的实验,并且对还原产物用x-线进行衍射分析。  相似文献   

3.
活性碳、碳黑与石墨高温高压下的溶解再结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不同结晶度的碳材料(石墨、活性碳、碳黑)在一定的高温高压条件下的形态及变化,并对碳在触媒合金Ni70Mn25Co5中的溶解再结晶情况进行了观测和分析,得出在同一条件下碳材料在触媒中的扩散与其结晶度有关。唯在碳黑样品中发现有金刚石生成并讨论了成因。研究结果对实践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以硅藻土和活性碳为原料,采用碳热还原法合成SiC粉体。研究了加热温度、保温时间、配碳量和催化剂量对产物产率的影响,并初步探讨了SiC粉体的合成过程机理。结果表明,合成产物主要晶相为β-SiC,优化工艺条件下产物粉体中SiC的含量最高可达92.85%。  相似文献   

5.
超临界沉积制备葡萄糖加氢钌碳催化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氯化钌为活性前驱体、活性碳为载体,采用CO2超临界沉积技术制备了负载钌/碳催化剂,以葡萄糖催化加氢反应表征了催化剂的活性,研究了助溶剂种类、助溶剂用量、超临界压力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并用SEM对催化剂表面的形貌及负载钌的分布情况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CO2超临界沉积技术可有效提高负载钌碳催化剂的活性,在试验范围内,当助溶剂为甲醇、用量为2 mL、超临界CO2压力为12.0 MPa时制得催化剂的活性最佳,其活性是水浸渍方法制得样品的1.48倍.SEM结果表明钌在活性碳表面均匀分布.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稀土渗碳的催渗机理进行了试验研究与探讨,利用D/max-ⅢB型X射线衍射仪和S250-MK3能谱分析仪对稀土渗碳试样进行了微观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在稀土渗碳时未发现有稀土元素渗入到试样里面,稀土催渗的机理是由于稀土元素对渗碳工件表面有净化作用,使渗碳工件表面吸附活性碳原子能力增强,稀土元素还能加速渗碳剂的活性碳原子分解,从而提高了渗碳工件表面碳的浓度梯度,使渗碳速度加快。  相似文献   

7.
活性碳去除重金属的效率取决于重金属的种类及活性碳的表面特征 .本研究将一种商品活性碳用浓硝酸修饰 ,再以氢氧化钠进一步处理 .结果显示修饰过程主要导致活性碳表面化学特征的改变而不是物理性质的变化 .测试显示修饰对活性碳表面积的影响极小 .酸碱滴定表明 ,修饰作用明显改变了活性碳对H+ 及OH-的吸附行为 .研究表明 ,溶液pH值对铜离子的吸附有显著影响 .固定缓冲pH条件下测定修饰活性的吸附能力发现 ,金属吸收容量主要取决于活性碳表面的酸碱功能团 ,因而其吸附行为可用表面酸碱理论进行解释 ,所获数据可用于建立活性碳吸附平衡和动力学模型 .  相似文献   

8.
以ITO(Indium-Tin-Oxide)废靶为原料进行一步真空碳热还原蒸馏回收金属铟的实验.首先研究了碳热还原过程中温度、保温时间、碳粉添加量对铟还原率的影响,再结合铟锡合金的真空蒸馏进行ITO废靶的一步还原蒸馏回收金属铟.最佳真空碳热还原条件:温度900℃,保温时间2 h,真空度10~20 Pa,碳粉添加量为质量分数16%.一步还原蒸馏最佳条件:温度900℃,保温时间2 h,碳粉添加量为质量分数16%.真空度10~20 Pa的条件下充分还原后,再进行真空蒸馏:温度1 200℃,保温时间1 h,真空度10~20 Pa.可通过一步真空碳热还原蒸馏实现从ITO废靶中直接回收金属铟.  相似文献   

9.
甲烷催化裂解制氢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烷制氢有很多种方法,而其中甲烷催化裂解制氢因其耗能少、不产生COx而成为一种较有前景的方法。文章从提高甲烷制氢转化率着手,介绍了操作条件如反应器形式、反应时间、温度、流速等及催化荆活性碳尺寸对反应的影响。另外,介绍了副产品碳的可能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10.
多维电极法去除水中溶解态腐殖酸的机理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腐殖酸被认为是氯消毒副产物(DBPs)的主要前驱物,为了寻求有效、经济的控制DBPs的手段,采用了活性碳多维电极法,讨论了溶液pH,Ca^2 浓度和外电压影响去除效果的机理,并对多维电极吸附与单纯活性碳吸附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多维电极对腐殖酸的吸附过程符合修正的Freundlich模型:x/m=Kf(C/D)^1/n,模型中的常数Kf和1/n均小于单纯活性碳吸附时的相应常数。联系到pH,C^2 浓度和外电动对去除效果的影响,可以认为静电引力是强化活性碳多维电极吸附溶解态腐殖酸的主要作用力。电子显微镜检测显示,在运行同样时间后,作为多维电极的活性碳的微观结构较单纯吸附时的活性碳疏松,说明该方法有可能延长活性碳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1.
二氧化碳催化还原成碳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二氧化碳催化还原成碳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及基本反应原理和应用,并对这方面的开展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讨论了碳黑不同物理形态的性能,绒毛状碳黑是较好的水墨用碳黑。阐述了水墨生产中碳黑絮凝的原因,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分散工艺。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两方程模型分析了C/C材料在再入过程中的烧蚀机制,推导了再入过程中双控制下的烧蚀计算公式,并计算了温度在1200K~3500K范围内C/C材料的烧蚀率分布,从而提出了C/C材料在再入过程中各种控制所适用的统一准则,合理地确定了C/C材料在再入过程中各种控制发生的温度范围,本文提出的分析方法还可以推广到碳基材料喷管的热化学烧蚀计算中。  相似文献   

14.
分别以二乙胺和仲丁胺为碳源和氮源,以Fe/SBA-15分子筛为催化剂,经过973 K高温催化裂解,得到了含氮竹节状碳纳米管(CNX)。比较了两种不同的碳源对所合成的竹节状碳纳米管的内直径、外直径以及竹节长度的影响,并从含氮竹节状碳纳米管的生成机理上解释了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碳纤维材料是当前国内外土木工程领域研究开发的热点。通过碳纤维丝及碳纤维布加固补强钢筋混凝土梁的对比试验,主要研究碳纤维丝对钢筋混凝土梁受弯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梁底粘贴碳纤维丝来提高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的方法是有效的,粘贴碳纤维丝后,试验梁的受弯承载力和刚度有一定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以声化学法合成的纳米羟基磷灰石(HAp)为起始原料,以异丙醇作为分散介质,采用水热电泳沉积法在经壳聚糖(CS)溶液改性后的碳/碳复合材料(C/C)表面沉积HAp/CS生物复合涂层.重点研究水热温度对复合涂层晶相、形貌的影响及涂层的沉积动力学机理.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仪(FTIR)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所制备的涂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随着水热温度的升高,涂层表面由微晶疏松结合的多孔结构向紧密结合的多孔结构转变,涂层的内聚力增强;涂层的沉积速率随水热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涂层的沉积活化能为43.58 kJ/mol.  相似文献   

17.
为了改善和丰富我国目前砌体结构的加固方法,运用碳纤维增强聚合物(CFRP)织物材料用于低强度砌体结构的抗震加固,着重对碳纤维布抗震加固砌体墙体进行试验研究和受剪承载力分析,突出研究碳纤维钉的加固作用。试验表明:碳纤维布对加固砌体墙体很有效。这为碳纤维布抗震加固砖砌体结构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提供试验依据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振动对纯碳、浸金属碳滑板载流磨损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高速环-块式载流摩擦试验机,研究了纯碳和浸金属碳两种滑板材料在高速载流条件下的摩擦磨损行为。利用相关系数理论,对滑板振动加速度和电弧能量的相关性进行定量分析,发现滑板振动加速度和电弧能量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性。试验结果表明:摩擦系数随着振动加速度的增加逐渐减小,两种滑板材料的磨损率随着振动加速度的增加均逐渐增大,且浸金属碳滑板的耐磨性比纯碳滑板好。随着振动的增大,电弧对两种滑板材料的侵蚀程度均明显加剧,浸金属碳滑板电弧侵蚀形式以层片状剥离为主;纯碳滑板以烧蚀坑和热应力裂纹为主。载流条件下,纯碳滑板导电性优于浸金属碳滑板。  相似文献   

19.
LiFePO4表面碳包覆方法中碳源的碳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热重分析(TG-DTA)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研究了磷酸铁锂碳包覆工艺中不同碳源的碳化过程以及碳化产物的形貌特征.实验选取了抗坏血酸、蔗糖、葡萄糖、醋酸纤维、环糊精,以及酚醛树脂等几种有机物作为碳源,根据测试结果结合不同类型碳源的物理、化学性质,分析了不同类型碳源的碳化过程及其碳化产物的形成.围绕磷酸铁锂的电极过程的需要,对碳源的选择作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20.
通过直接测量GaAs中碳(C)的局域振动模(LVM)红外吸收带随其荷电态的变化,研究了GaAs中碳的LVM红外吸收与其荷电态的关系。结果表明,该吸收带对C的荷电态是不敏感的,红外吸收测定GaAs中碳浓度的方法对不同C补偿率的样品都是适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