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黄晓  刘珊珊  周宏俊 《风景园林》2017,24(12):44-51
"图式"是贡布里希引入图像学的哲学概念,在中西绘画中应用广泛,对中国古代园林绘画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本文以沈周《东庄图》为研究对象,运用图像学方法,探讨了《东庄图》对《草堂十志图》《龙眠山庄图》《游春图》等唐宋绘画的借鉴,及其对《拙政园图》《郊园图》和《止园图》的启发,从而将这套图册与早期传统、庄园实景和后人画作关联起来,揭示出园林绘画中图式语汇的运用及其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2.
毛华松  李越  王飞 《中国园林》2020,36(10):127
宋代是文人园林定型的关键阶段。揭示宋代园林生 活、空间组织变迁及其时代特征,是理解文人园林审美的重 要基础。以宋代典型的园林活动“西园雅集”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历代西园雅集图文解读,提取“观书”“作画”“抚 琴”“题石”“说经”5类诗情画意园林活动和相应场景要 素、组织方式等共性图像符号。进而纵向对照西汉至唐代知名 的雅集活动模式,归纳了西园雅集在活动人群上的儒道释兼 容、活动类型上的诗画禅意、空间上的集群串联式结构、审美 上的主客体融合等文人园林雅集特征。对理解园林活动对中国 园林空间组织变迁上的影响,有着积极的理论补充意义。  相似文献   

3.
传统文化意象深刻影响着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其中"桃源"意象是被古典园林反复再现的典型意象。"桃源"意象以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桃源景象为起源,其所蕴含的田园思想、隐逸情怀成为中国文人理想园居的典范,对中国古典园林的营造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通过对"桃源"这一典型文化意象的研究,以圆明园武陵春色、留园缘溪行两处园林景观为例,探讨古典园林中"桃源"意象的表达,解读其在选址、布局及造景要素组织中所呈现出的设计思想以及园林意境创造手法的异同,从而为中国园林意象论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两宋园林是中国古代园林发展过程中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尚存许多不甚清晰、有待深入讨论的关键问题。在宋代园林实物遗存罕见、文献材料不成系统的现实情况下,宋画对宋代园林史研究的史料价值受到了高度重视。本文以宋画《陶渊明归隐图卷》、《归去来辞书画卷》、《西塞渔社图》等图像材料为例,指出了其在园林史研究上所具有的关键史料价值,推进了中国古代园林源流和发展脉络的新认知。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6,(17)
<正>2016年8月27日,由中国画创作研究院、中国画美术馆主办的"昆玉雅集"在中国画美术馆展开。此次雅集以"文人书房生活美学"为主题,邀请从事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朱旭、故宫博物院副研究员周京南、园林设计师贾珊、香文化研究所所长潘奕辰和《中国书房》主编刘大石等专家、学者,围绕现代家居中书房的构建、书房中书画的布置、日常生活中如何行香等具体问题  相似文献   

6.
陆红梅 《园林》2013,(11):90-91
园林是自然的缩影,是文化的结晶。中国一直有文人雅士在花园内以文化艺术的形式聚集交流、观景赏花、吟诗作画、品茗饮酒等高雅活动,史称雅集。“相约园林·邂逅美丽”文化雅集暨《园林》杂志资深作者林小峰《中外园林景观品鉴》新书发布会于2013年10月13日在上海瑞金宾馆隆重举行。  相似文献   

7.
张志强  郑曦 《中国园林》2022,38(7):133-138
以《东庄图》和《拙政园三十一景图》中的城墙景观为研究对象,采用图像和园林历史情境互证的方法,通过由图到园和由园及城的系统分析,解译了这2套园林绘画中城墙形象出现的画理依据、造园因素和城市风景文化情结,认为城墙形象在沈周和文徵明为代表的吴门画派的园林题材绘画作品中具有指示园林地望的作用,同时城墙也是当时城内和城外园林的重要借景对象;随着城市的功能转移,城墙周围的城市边缘区域对于园林的布局起到空间的牵引作用,究其原因与被内外城河环绕区域丰富的园艺空地和良好的水运交通分不开,最终形成了半村半城的园林和城市的空间耦合关系。旨在为苏州古城历史上形成的园林和城市风貌关系的传承和保护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8.
《东庄图册》是明代画家沈周为吴宽庄园景色而作,东庄是江南文人墨客吟诗作赋、品茗雅集的处所。沈周用客观写实的手法,以诗情画意的笔触,向观者营造了一幅幅静谧、逸趣、文雅的意象。聚焦于《东庄图册》的绘本,从其园林环境的生态性,所蕴含的文化生态美、意境等方面入手,探讨了园林绘画与文人园林的关系并倡导在继承传统园林精华的基础上践行"城市山水画"与"山水城市"的融合,创造宜居的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9.
西方世界对中国园林的认知在近代发生了嬗变,相关专著也陆续问世。从喜龙仁的《中国园林》切入,再现其对中国园林的考察历程,梳理其认知来源,分析其研究方法与视角,还原其所呈现的中国园林形象,进而总结出近代西方学者的研究存在认知来源受限、研究成果分散以及开始回归"中国园林"本体的特点,并指出局限存在的客观性,及其在学术史上的开创性意义。  相似文献   

10.
黄晓  刘珊珊 《风景园林》2017,24(2):14-24
园林绘画是研究古代园林的重要材料,对于已消失或改建过的早期园林的复原研究具有重要价值。解读和利用园林绘画的难点之一在于确定图中景致的写实程度。本文以明代宋懋晋《寄畅园五十景图》为主线,结合其他相关图像资料,尝试从园林绘画的性质和创作过程探讨这一问题。本文认为园林绘画的性质属于"功能性绘画",重视对园中景致的忠实摹写。画家的创作过程涉及"写真"与"摹古"两种方式,从不同方面影响到绘画对于园景的再现模式和程度。  相似文献   

11.
刘禹彤  杜文君 《园林》2021,(3):9-14
汉代是中国园林的形成阶段,不仅园林建筑物有所增加,成为住宅的延伸与扩展,而且人工造景比重也增大,造园要素趋于完备。园林的内容与功能随着社会生活的改变而逐步多样和完善,不仅是射猎、走狗、跑马的场所,还可以是游船、宴乐、赏鱼虫走兽、观看百戏的地方。造园在布局上也采用灵活多变的手法,按功能的需要,穿插安置不同形式的厅堂、楼阁、亭榭等。通过对鲁灵光殿时代背景及汉代园林、建筑营造形式的深入研究,结合文献的相关记述,梳理出鲁灵光殿的沿革,并以此为依据,对鲁灵光殿进行复原。  相似文献   

12.
李旻昊 《风景园林》2017,24(5):116-122
明中晚期因文人聚集,汾阳曾出现过一大批私家名园,其中又以明末清初朱之俊所营诸园最具代表性。本文通过对汾阳的历史文献与朱之俊所作诗文中的相关记载的研究,对明代朱之俊所造楼山园、解脱园、汇清园、清兴园、峪园以及西溪别业6个园子的布局进行考证和分析。各园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选址环境,对山水之景的营造各有侧重,创造出了各具特色的园林空间。最后,结合明末汾阳地区的社会风俗文化对其中的园居生活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15世纪苏州刘珏的小洞庭、寄傲园一直未有清晰的考证。据正德至崇祯的吴县方志及文人文集,发现《六味斋笔记》《文氏族谱续集》以及《清河书画舫》中新的文献线索。通过基址考证,推断文震亨宅园"香草垞"是"寄傲园"旧址,得出寄傲园与小洞庭是刘珏2个不同园林的结论。根据文献推测出"小洞庭"的大致空间布局,并对《寄傲园小景十幅仿卢鸿一草堂图》和《小洞庭图》2幅园画做了考证。阐述分析了刘珏造园对《嵩山草堂图》景构图式与景境的借鉴。研究有利于进一步认知和理解明中期的文人造园观念。  相似文献   

14.
贾珺 《中国园林》2003,19(2):39-41
马家花园是民国初年北京的一座私家花园,是著名营造家马辉堂为自己所造的宅园。此园空间划分巧妙,建筑朴素而精致,假山和水池设计精美,堪称民国时期北京私家园林的杰出代表。在访谈和调研的基础上,对这座目前已经遭到一定程度破坏的园林进行了复原研究,并对其造园艺术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5.
回顾岭南建筑大师莫伯治主持的广州泮溪酒家继1960年首期工程后的1974年开始的扩建历程,根据其化整为零、曲直结合的空间布局与指导思想,以泮岛餐厅和画舫为主,分析当代岭南庭园艺术在现代主义美学理论影响下的设计风格与形式特点,与同时期国际水准的作品横向比较,肯定其建筑、庭园、室内装饰三结合创作水平所达到的高度,遵循其创作路线,结合复建工程设计,探讨在现代主义美学理论的推动下进一步繁荣岭南庭园艺术形式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梁伟 《中国园林》2022,38(6):127-132
海宁安澜园遗址是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浙江省考古所于2020年对遗址进行了考古勘探。运用二元证据法,在考古勘查报告的基础上,结合存世文献和图本的对照研究,对这一清代名园的总体布局结构进行了推断,进而对其造园意匠、理景特色进行了分析。提出考古资料、文献、图本三者在历史园林研究中缺一不可,历史园林应重视历史信息的留存和遗址保护,审慎进行全面恢复。  相似文献   

17.
贾珺  赵晓梅 《中国园林》2007,23(4):36-39
朗润园位于北京海淀地区今北京大学范围内,其前身是清代的一座王府赐园,至今仍保持大致原有格局,并有相关史料、图画传世。此园规模广阔,北临万泉河,内部以一湾曲水环绕全园,四周以土山围合。主要建筑位于中央的大岛上,并列形成三跨大型的院落,其厅堂亭榭的匾额多出自历代清帝、太后和恭亲王之手。水中荷花茂盛,岸边盛植柳树、松树和竹子,景色十分优美。通过文献考证和现场调研,对这座园林的历史沿革、基本布局以及造园手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三苏祠的园林特色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丽  陈其兵 《中国园林》2006,22(5):60-65
三苏祠是我国北宋大文豪苏东坡的故居.该祠总体布局以三苏文化为脉络,将规则布局与自然布局有机融合,呈现三分水两分竹的岛居特色.通过巧妙安排空间序列、植物配置、山石水体、楹联匾额,营造出自然、古朴、典雅的园林意境.三苏祠作为四川古典园林的典范之一,其造园精华值得人们借鉴、吸收、创新,并可与现代园林巧妙融合.  相似文献   

19.
全利利  黄欢 《园林》2020,(2):23-28
足立美术馆庭院作为蝉联多年的日本最美庭院,是日本传统园林艺术的集中体现。在美术馆主人足立全康先生所坚持的庭院如画的理念下,将艺术画作在庭院实景中再现,通过园艺师日常精心维护管理,使庭院时刻保持最佳观赏效果,让参观者身临其境地欣赏艺术作品。本文结合"借景"造园理论,从空间、布局、细部和时间因素等几方面分析了足立美术馆六个庭院的造园方式和特色。  相似文献   

20.
雅舍芸香平中见奇--北京西城藏园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珺 《中国园林》2005,21(10):30-32
藏园是清末民初北京大藏书家傅增湘先生的宅园.全园由4个院落组成,看似平淡,但通过回廊、山石、花木的穿插,形成闲雅而曲折的空间趣味,是北京私家园林典型实例.在访谈和文献的基础上,对这座目前已经遭到彻底破坏的园林进行了复原研究,并对其造园艺术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