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刘小山 《广东建材》2010,26(5):140-143
<正>1工程概况本工程位于广州市天河北路,总建筑面积113800m2,地下四层,抗震设防标准: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版,本工程场地地震设防烈度为7度,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按7度烈度进行抗震设计设防。  相似文献   

2.
正工程概况某压水堆核燃料元件生产车间。长49.500m,宽36.500m,四层框架结构。抗震设计依据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抗震设防类别为重点设防类,设防烈度为8度(0.20g),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场地类别为Ⅱ类。设备抗震分析需提供7.800m、12.300m层的三向分量楼层加速度反应谱(含2%、4%两种阻尼比),设备布置见图1、图2。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抗震设防烈度8度区的某中学(砌体结构)及另一所中学(框架结构)为例,探讨采用隔震技术对多层砌体结构及框架结构进行抗震加固的计算分析方法及相应的关键技术,通过底部增加的隔震支座来降低隔震层上部结构的抗震设防烈度和抗震鉴定标准,从而使其满足抗震鉴定的要求,达到抗震加固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抗震设防烈度8度区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某医院砖混结构为算例,介绍了砖混建筑结构采用基础隔震加固的设计计算方法、施工工艺及其关键技术.研究表明,隔震加固可以通过大大减小隔震层上部结构的地震作用,极大的提高结构的安全性,从而减低上部结构的抗震设防烈度,使其满足抗震鉴定的要求,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建筑抗震加固方法.  相似文献   

5.
《建筑安全》2008,23(9):I0001-I0001
四川出台震后国内首部建筑抗震鉴定与加固的技术规程。《技术规程》由省建设厅发布,适用于四川省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至9度地区现有民用建筑的抗震鉴定和加固。抗震鉴定和加固目标应考虑建筑历史的抗震设防状况。  相似文献   

6.
隔震技术在砌体结构抗震加固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以抗震设防9度区的一多层砌体结构作为算例,探讨了采用隔震技术对多层砌体房屋进行抗震加固的计算分析方法、施工工艺及相应的关键技术。分析结果表明采用隔震技术进行抗震加固,可通过降低隔震层上部结构的抗震设防烈度来降低其抗震鉴定标准,从而使其满足抗震鉴定的要求,达到抗震加固的目的。在抗震设防高烈度区采用隔震加固方法进行砌体结构的抗震加固比常规方法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一、工程概况山西省晋中行署机关汽车库为四层不规则框架结构,汽车库位于行署机关院内西侧,建筑面积5103m~2,停车位152个(包括屋顶),工程抗震设防烈度8度,建筑场地类别Ⅱ类,其结构平面图见图1.  相似文献   

8.
任海选  沈天印 《云南建材》2012,(15):110-111
1工程概况四矿职工食堂位于平煤天安四矿院内,是四矿的重点项目。该工程总建筑面积8600m2,总建筑高度22.5m,地下一层,为框剪结构,地上四层,为钢筋混凝士框架结构。设计抗震设防烈度为Ⅵ度,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建筑抗震等级为四级。  相似文献   

9.
宿迁佳宝儿童医院位于宿迁市宿城区,拟建综合楼地上17层,地下1层,建筑高度69.30 m,地上建筑面积2.38万m2,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该工程位于高烈度区,重点设防类别,抗震设防烈度8度(0.30 g),采用隔震设计。隔震层位于地下室顶板,采用天然橡胶支座和铅芯橡胶支座进行隔震,水平向减震系数β不大于0.38。隔震层以上结构抗震设防烈度降低1度,按7度(0.15 g)进行设计,隔震层以下结构按规范要求进行罕遇地震和设防地震承载力验算。结果表明,隔震技术能明显减小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提高房屋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相似文献   

10.
前言     
我国近代的历次地震,特别是1975的海城地震、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的震害表明,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主要是由于建筑物的不抗震或抗震性能不足而破坏、倒塌所致。因此,做好建筑工程抗震设防,是减轻地震灾害最直接的手段。我国是地震灾害量最大的国家之一,6度及6度以上的地震区约占国土面积的60%,大中城市中有70%位于7度以上地震区,23个省会城市和2/3的百万人口以上城市位于地震烈度7度以上地区,80%的国土面积需要进行抗震设防。四川省181个市、区、县中,不低于9度抗震设防的有2个,8度抗震设防的有13个,7度抗震设防的有90个,6度抗震设防的有63个,抗震设防烈度小于6度的有13个。由此表明,四川省93%的市、区、县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或抗震加固。当前,还有不少的既有建筑物存在过去没有抗震设防而需要继续使用、按旧的标准进行抗震设防而目前又要进行改造继续使用、建筑物进行使用功能改造而导致结构性的改造等以及新建建筑物抗震设防措施不当、施工质量存在安全隐患等等,对于这些既有建筑物,都需要进行抗震鉴定、分析、改造和加固。由此表明,建筑物的抗震加固改造是量大面广且复杂。近几年来,许多建筑科研、设计、加固施工、材料...  相似文献   

11.
复杂结构、超限高层结构在实际工程设计时需要进行中震设计和验算。本文从抗震规范中小震、中震和大震的概念入手,说明了中震设计和验算的工程概念和方法,提出了在现行规范和设计条件下,在实际工程中进行中震设计的设计要点和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2.
减震、隔震技术属于结构振动控制中的被动控制,这种技术相比其他具有成本低、便捷性、显著性等特点受到了众多建设者的青睐。针对网架结构特点,在网架结构中应用减震、隔震技术,以此来降低外部荷载对结构的损害是很有必要的。本文研究的网架结构位于青岛市,在新版地震区域划分中青岛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由6度区提升为7度区,因此对该地区结构进行抗震加固迫在眉睫。对其采用减震、隔震技术后,结构地震响应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减震和隔震技术可以有效的减小网架结构的地震响应,网架的抗震性能提升,能够满足7度设防区的抗震要求。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半刚性框架-钢板剪力墙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了1个缩尺比为1/3的单跨4层钢框架-屈曲约束钢板剪力墙的振动台试验。试验采用模拟地震动的方法,选取El Centro波、Taft波和一条人工合成波,分析在7度多遇至9度罕遇共计8个水平地震作用工况下结构的动力特性和动力响应。研究结果表明:在多遇地震作用下,结构无明显塑性变形;罕遇地震作用时,1、3层墙板大部分区格形成拉力带。随着地震激励的增大,结构刚度逐渐退化,9度罕遇地震输入后结构抗侧刚度最大降幅仅为12%;屈曲约束钢板墙作为第一道抗震设防防线,率先进入弹塑性工作阶段,吸收耗散地震能量,避免框架发生破坏;在多遇及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层间位移角分别为1/476和1/68,均满足我国现行抗震规范对层间位移角限值的规定。结构整体表现出优异的抗震性能,满足我国“两阶段,三水准”抗震设防要求。  相似文献   

14.
针对小震丙类、小震乙类、中震不屈服和中震弹性4个性能目标,采用增量动力时程分析方法(IDA)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倒塌能力进行了分析。以小震丙类建筑为基准,研究结果表明:抗震措施和地震作用是影响结构抗震性能的重要因素;严格按照抗震规范设计的框架结构,具有较高的安全储备,基本上能够达到“大震不倒”的性能目标;6度设防时,按乙类建筑提高抗震措施或按中震性能目标提高设计地震作用,对结构的抗倒塌能力影响不大;7度设防时,按中震性能目标设计能显著提高结构的抗倒塌能力;8度设防时,提高抗震措施等级和提高设计地震作用都能够大幅提高结构的抗倒塌能力,尤其按中震设计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能够抵御加速度峰值1000gal以上的地震作用。  相似文献   

15.
高耸结构的震害资料表明,竖向地震作用对结构的破坏起很大的作用。根据冲击原理,考虑场地土的影响,对高耸结构的竖向地震作用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场地土类别对竖向地震作用的影响较大,场地土类别越高,竖向地震力越大。Ⅱ类场地土上的烟囱在9度区才会产生竖向拉力;Ⅳ类场地土上的烟囱在7度区就会产生竖向拉力,在9度区则会产生非常大的竖向拉力和竖向压力。因此在高耸结构的竖向地震作用计算中,场地土的影响因素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结构可能遭遇高于其设防烈度的地震,在这种情况下结构会有怎样的反应成为土木工程师关注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分析了一个钢框架-支撑结构在遭遇高于其地震设防烈度的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反应,结果表明:钢框架-支撑结构的层间侧移、顶点位移、框架梁的抗弯强度、抗剪强度、构件的稳定等均仍能满足设计要求,钢框架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17.
带叠层桁架转换层高层建筑结构整体模型振动台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裕年国际商务大厦为带巨型叠层桁架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属于复杂高层建筑结构。预应力混凝土叠层转换桁架的跨度和其所承受的竖向荷载均很大,是整个结构设计和施工的技术关键。为了研究该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进行了一个1:25 缩尺模型的振动台试验,研究了模型结构的动力特性,以El Centro波、Pasadena波和Shw2002波为输入地震波,分别按设防烈度7度多遇、基本、罕遇、超罕遇以及8度罕遇、超罕遇地震作用进行试验,研究了模型结构在各阶段地震作用下的加速度、位移和应变反应,以及结构的破坏形式和破坏机理。试验结果表明,模型结构能满足7度抗震设防的“小震不坏”和“大震不倒”的设计要求,8度超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仍不倒塌,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在7度多遇、基本以及罕遇地震作用下,预应力混凝土叠层转换桁架基本处于弹性状态。图15表4参7  相似文献   

18.
对采取抗震设防措施的两层空斗砖墙房屋模型进行了振动台试验。通过试验,研究设防房屋在不同地震烈度影响下的破坏形态和破坏程度,并与已完成的未设防房屋模型进行对比,从而较全面地掌握其抗震性能。试验结果表明:设防房屋在6度地震作用下,满足小震不坏的要求;在7度和8度地震作用下,满足中震可修的要求;在9度地震作用下,满足大震不倒的要求。经过与未设防模型在自振频率以及加速度和位移反应等方面的对比分析,设防房屋的抗震性能得到了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9.
四川汶川5.12地震房屋震害分析及抗震对策建议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介绍了四川汶川强烈地震发生后主要地震影响地区的灾情。分析了房屋震害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实际发生的地震超过抗震设防烈度;部分建筑未按国家标准设计与建造或原来的抗震设防标准比较低。建议灾后应进一步完善国家地震区划图和建设标准规范,适当提高抗震设防标准,做好地震区震害调查和重建的整体规划,将村镇建筑纳入国家规范体系。  相似文献   

20.
针对多层混凝土结构底层柱抗震能力较差的问题,本文采取提高结构的抗震设防烈度方法,计算分析七度、八度设防下框架梁、柱的轴力、剪力和弯矩。数值结果表明:提高结构的设防烈度,梁、柱的弯矩、剪力、轴力均增大,在底层(第一层)变化最为突出。地震作用下,结构的破坏形式主要表现为底层柱的破坏,因而增大建筑设计中的设防烈度可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