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体验营销是以体验为导向的新型产品营销模式,基于此模式下的交互式销售包装设计遵循体验营销的原则和理念.总结了交互式销售包装设计的概念、特点,并着重分析了产品营销各环节中销售包装的交互设计,以探索符合客户体验时代的包装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2.
王熙元  姜越晴  马文娟 《包装工程》2021,42(10):223-228
目的 通过引入服务设计中利益相关者、用户画像、用户体验地图、接触点研究的方法,对快餐包装进行重新设计.方法 以服务设计理论为基础,第一,对现有快餐包装进行市场调研;第二,通过利益相关者分析快餐销售时的中心用户;第三,对中心用户进行问卷访谈调研,提炼出用户画像;第四,对这些用户画像采用用户体验地图的方式挖掘用户行为痛点和设计的机会点;最后,优化接触点的行为体验,制作出快餐包装的设计模型.结果 设计出方便消费方和销售方使用的快餐包装.结论 通过服务设计的方法可以帮助食品包装在设计上进行突破.利用利益相关者地图可以挖掘不同方面的用户,使用用户体验地图和接触点研究可以深入探索用户痛点,并对其进行设计指导,满足核心用户群对包装的需求,并给出了基于服务设计研究方法下的快餐包装设计实践案例.  相似文献   

3.
随着体验式经济时代的到来,人本位思想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被不断突显,包装设计逐步从侧重包装精美性和商品保护性向以提高使用者参与度为目的的交互式包装过渡。文章从"互动设计"这一传统包装较少涉及的领域出发,秉持交互式设计领域的研究方式、方法,从艺术美学、人体工学、信息传达、心理认知等角度论述交互式包装对用户体验产生的影响和作用,系统梳理了交互式包装的各种设计类型和设计方法,阐述了交互理念应用于包装设计的重要性,提出将交互理念巧妙应用于包装设计的有效性策略,试为包装设计找到新的方法、开辟新的思路,从而使包装设计可以更好地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优良的服务。  相似文献   

4.
在"以用户为中心"的基础上,通过研究分析用户的无意识行为习惯,包括了解无意识行为,分析无意识行为在交互设计中的特点,提出无意识行为在交互设计中的引导性启示。希望在此基础上能够为交互设计提供一种新思路来更好地达到用户体验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基于可用性理论的交互式产品设计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王选  姚君  牛伟鹏  刘志斌 《包装工程》2015,36(12):99-103
目的探索交互式产品的设计方法。方法以可用性理论为基础,分析用户对产品的知觉互动体验过程与交互式产品的设计模块,探究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构建设计方法。结论可用性理论提供的用户与交互式产品之间知觉互动的思路,解决了传统认知互动方式带来的产品同质化弊端,使交互式产品的设计回归到关注用户与交互本身。通过设计实践检验,证实了基于可用性理论的交互式产品设计方法的可行性与合理性,本方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包装设计中交互式体验的构建   总被引:8,自引:8,他引:0  
陈柏寒 《包装工程》2016,37(2):29-33
目的以包装设计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包装中交互体验的构建形式进行研究,为现代包装设计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对"交互式体验"这一概念的相关资料文献的提取、整理、分析、归纳,结合现代包装设计中的优秀案例,分析多感官、行为及情感3个层面交互体验的营造方式。结论包装设计可以利用视觉元素、结构、材料等营造消费过程中的多感官体验、行为体验及情感体验,通过引导消费者与产品的交互行为起到沟通情感、促进销售的作用,同时提升人们的思想文化意识和生活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7.
多感官交互式设计利用各种感官的交互体验,有效传播商品信息,吸引消费者。包装设计中的多感官交互式设计包括视觉交互、听觉交互、触觉交互等形式。不同形式的交互设计可使消费者产生良好的用户体验,从而提高消费者的忠诚度。因此,设计者应根据商品的特点,选择适当的交互设计形式,为消费者创造更好的消费体验。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探讨具身认知视角下的无意识行为设计的实践价值和方法。方法结合当前具身认知理论和无意识设计的研究现状、成果及研究趋势,阐述具身认知和无意识行为的形成机制和特点,以及其在产品和交互设计中的运用价值。分析探究两者在设计方式上的关联性,在此基础上初步构建具身认知与心智模型的关系模型,并探索运用无意识行为进行设计的方式和意义。结论具身认知使得对于无意识行为的研究应用不再局限于外显的身体行为表象。进一步探究身体行为和动作的认知价值,为设计提供了新的实践方向。明晰心智模型、无意识行为与具身隐喻的关系,提出探索普遍共有的无意识行为动作,进行产品与交互设计,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交互效率、产品的易用性和用户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魏专 《包装世界》2014,(6):78-79
目的:创立一种新的针对儿童包装的逐级递进式体验设计方法。方法:分析用户体验的设计方原理和方法,并根据儿童的行为习惯和心理特点将其引入到儿童包装设计中。结论:分别从感官体验包装设计、交互体验包装设计和情感体验包装设计三个层级建立儿童包装体验设计方法,逐级体验包装设计能够让儿童用户产生立体全面的丰富体验,有利于促进儿童包装和产品的购买以及品牌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舒睿  黄敏 《包装工程》2022,43(22):282-287
目的 探索将文化民俗有效融入现代产品中的技术思路,保留并延续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有助于提升用户体验。方法 分析可供性与文化意象之间的主客观互通性;挖掘交互式智能音箱中的可供性触点;构建形态、感官、认知及情境四类可供性的设计框架;以楚文化意象为例进行设计实践,对智能音箱的产品造型与交互操作方式进行设计,并进行设计评价。结果 在可供性理论指导下的楚文化意象交互式智能音箱产品外观及交互体验设计较好地满足了设计目标和用户需求。结论 可供性有助于文化意象的正确提取与转化,可将意象抽象为具有实际意义的设计要素,帮助用户在生理与认知两个层面理解产品的使用方法,同时进一步回味、体验文化内涵和文化精髓。  相似文献   

11.
罗甜  董石羽 《包装工程》2022,43(12):316-323
目的 针对目前旅游产品包装中未能充分重视及满足用户情感诉求等问题,从用户的视角出发,探索用户共情在旅游产品包装设计中的具体应用,以此提升旅游产品的情感价值和市场经济价值。方法利用诺曼情感层次法,对用户共情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方式进行分析,通过文本数据挖掘提取设计所需的文化元素,运用KJ法、语意差分法、SPSS分析等方法提取出影响包装设计的主要感性词汇。根据文化元素和感性词汇完成方案设计,并结合Likert量表进行方案评价。结果 通过碧潭飘雪茶叶包装设计案例,验证了基于用户共情的包装设计方法的可行性。结论 基于用户共情的包装设计方法,是一种充分利用用户感性需求及文化认知来指导设计实践的方法,能够有效适应消费者对旅游产品包装的情感诉求和体验需要。  相似文献   

12.
智能手机视频APP交互体验设计的趋同性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延章 《包装工程》2017,38(10):128-132
目的分析智能手机视频APP交互体验设计的趋同性,探讨创新设计的策略。方法以腾讯视频、爱奇艺、优酷视频为例,进行视频APP交互体验设计的趋同性表现分析,从传统文化、用户认知与行为、用户体验要素角度,挖掘视频APP交互体验设计趋同的根源,并探讨视频APP交互体验设计的创新策略。结论视频APP交互体验设计应在文化传承中,在尊重用户认知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把握用户体验设计的要素,实现设计的创新与突破。  相似文献   

13.
胡娅娅  江牧 《包装工程》2022,43(8):225-230, 265
目的 对现有儿童药品包装中所出现的问题引入修辞性叙事理论中的叙事交流模式进行分析研究。方法 以修辞性叙事为设计方法,从具体案例中研究分析文本内修辞性叙事与儿童药品包装设计的关联,挖掘实践可行性。结果 从“人”的角度出发,基于文本叙事到设计叙事的转换,发挥设计语言价值,提升儿童药品包装的表达效果和感染力,注重药品包装情感传达,给使用者留下一个深刻的用户体验。结论 将文本类的修辞性叙事理论与儿童药品包装设计相结合,为儿童药品包装设计提供新的创作思路和方法指导,借鉴叙事交流模式解读人与“物”,产品、设计者、用户之间的关系,从而创作出带有标识性、独特性的儿童类药品包装设计。儿童药品包装作为媒介承载信息向用户输出设计意图和情感,在视觉、行为交互体验中促进各要素间的信息传达,实现叙事的修辞交流。由此,探讨在儿童药品包装设计中运用修辞性叙事的设计方法,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陈金亮  赵锋  张倩 《包装工程》2018,39(18):146-153
目的提升用户在使用健身APP过程中的用户体验。方法通过对目标用户的行为进行分析,总结用户体验阶段的特征及表现,提炼出相对应的心流体验的要素和设计因素。从清晰的目标任务、愉悦的界面表现、有效的操作交互和激励沉浸的情感体验这4个层面,总结能激发心流体验的16个健身APP的设计原则。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心流理论视角下的健身APP设计模型。以瑜伽健身运动为例,设计了一款Yogaland APP。结论将心流理论引入健身APP的设计研究中,能显著影响用户的行为动机,满足用户的情感需求,创造丰富全面的互动体验,为现有的健身APP设计提供一定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杨淑贤  吴祐昕 《包装工程》2021,42(12):176-182
目的 结合感知认知示能视角下相关知识理论,对于等待状态下的交互设计提出相应对策,以提高用户体验感.方法 通过对感知认知示能理论的运用,针对不同阶段用户的等待状态进行调查与实验,以观察用户不同阶段情绪反应的影响,根据用户情绪的多层次反应的等待状态进行交互设计的体验升级.结果 通过实验得出用户年龄、交互等待状态类型对于不同情绪反应阶段等待时间的长短均有显著影响,尤其在情绪反应前期交互影响效应尤为显著.结论 结合实验结果与实际案例,根据感知认知示能性,针对等待状态,从情绪反应阶段信息辅助、用户认知阶段潜在需求、交互产品视觉感受等多方面进行优化升级,提供相关设计策略,为设计者提供新的设计思路与设计方式.  相似文献   

16.
基于深度学习的情感化设计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使用深度学习实现情感化设计,满足用户个性化的情感需求,加速传统设计过程,提升用户体验。方法研究深度学习中可用于情感化设计的算法,使用卷积神经网络(CNN)实现名画复制品的个性化自动生成;抓取互联网数据,使用LSTM模型挖掘用户真实需求,进行当前流行游戏的周边产品设计;以张裕葡萄酒庄旅游纪念品设计为例,使用深度学习基于用户个人信息和行为数据推荐个性化的葡萄酒包装。结论基于CNN的名画复制品的个性化生成丰富了图像的可修改空间,满足了用户个性化的情感诉求;基于LSTM的用户需求分析高效和准确地反映了用户的真实需求,加速了传统用户调研过程;基于深度学习的旅游纪念品个性化设计进一步提升了用户体验。将深度学习应用于情感化设计有利于挖掘用户内心的真实需求,节省人力物力,满足用户情感诉求和提升用户体验,进一步为设计学与计算机科学的交叉提供了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陈艳芬  肖狄虎 《包装工程》2018,39(10):209-214
目的研究决策体验引导的交互设计,减少用户认知成本,帮助用户进行移动理财决策。方法基于前景理论中关于决策者在风险决策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机制的研究,通过定性分析得出决策行为中的影响因素的价值与权重,提出了移动理财的决策体验引导设计模型,结合交互设计方法、流程、要素,对引导用户的决策行为进行研究。结论通过移动理财产品首页的设计案例,验证了基于前景理论的决策体验引导设计模型的可行性。在实现可用性目标的同时,也提升了用户在理财决策过程中的体验。  相似文献   

18.
覃京燕  续爽 《包装工程》2017,38(14):80-84
目的针对现有的社交类APP的交互设计原则和用户体验研究成果,从形式层面、内容层面以及行为层面的情感交互设计出发,研究基于强弱连接的社交类APP的设计方法。方法对比分析国内以强弱连接为出发点的社交类APP产品设计的情感交互层面,运用调查问卷的方法获取用户需求,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以情感为导向的社交类APP产品设计。结论在形式层面上,将不同形式的动态交互设计以及符合下意识的温馨反馈机制融入形式层面,提升用户的情感感受;在内容层面上,加入符合用户情景需求的用户自生产内容和图形化视觉语言的信息运用,减少用户因失联而带来的孤独感,让用户在交互过程中感受到产品的情感和气质;在行为层面上,引入具有企业特征的形象和传统的Emoji表情结合的创意网络表情符号设计,既节约用户挑选时间,又增加用户和企业形象之间的情感互动,提升用户的情感体验,满足多维、多向度、多视角、多种表达方式、多路径转化的强弱社交关系的情感交互需求。  相似文献   

19.
卢杨  吴玥  刘长奥  罗仕鉴 《包装工程》2023,44(16):67-78
目的 研究面向用户情感体验的产品美学智能评估方法。方法 从情感与美学的概念及内涵出发,梳理了产品情感化设计理论及产品美学评估研究的发展。针对现有的情感化设计方法模型局限性较大,产品美学评估研究范围狭窄,未充分考虑用户情感体验及缺乏完善系统的理论框架与方法模型等问题,重新梳理了用户情感与产品美学之间的关系,从形式美、技术美、体验美三个层次研究用户情感体验,基于用户情感分析重新设定产品美学评估规则,并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研究产品情感美学数据库的构建方法及产品情感美学的计算方法与流程。结果 提出产品情感美学三层次评估模型与面向用户情感体验的产品美学智能评估系统的构建方法,并对系统构建方法进行了设计实践验证。结论 帮助设计师、制造商、营销商与用户等多种角色更好地理解产品情感与产品美学的关系,促进高效精准的设计决策。为情感化设计领域及美学评估领域的研究提供新见解与新思路,为构建高效精准的产品情感分析与产品美学评估系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家用情境下用户使用扫地机器人的行为分析获取用户各项需求被满足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扫地机器人交互体验优化策略,提升用户交互体验。方法首先,基于桌面研究、清洁行为观察分析等方法得到家用扫地机器人APP现有功能与用户潜在需求功能,通过KANO模型对功能集进行优先层级排序;然后,对现有功能中优先级较高的进行可用性水平测试,并针对可用性不足的功能进行情境下交互行为分析,挖掘扫地机器人APP现有功能中影响交互体验的具体问题。从而形成交互体验优化策略并通过设计实践案例进行有效性验证。结果优化后的扫地机器人APP可用性因子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证明了方法的有效性。结论该方法可以帮助开发者科学、高效、准确地选择产品功能优化对象,并系统地获取用户在与扫地机器人交互中的不足,辅助扫地机器人交互迭代设计,提升用户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