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吕大伟  周东  邵莉  刘巍  崔晓光 《规划师》2023,(4):139-144
社区生活圈建设是我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当前社区生活圈建设存在以下问题:对异质化的人口特征响应不足,其范围规模及要素配置的精准度有待提高;与城市建成环境不相匹配,对生活圈内空间组织形式的引导精细度有待加强;对整体建设统筹实施、市场居民多方参与的开发实施推动不足。因此,济南针对社区生活圈建设,探索建立“目标愿景—核心视角—调控手段—规划维度—行动计划”的整体治理框架,提出从时间、空间、人共享共融的视角出发,强调基于不同人群的出行特征及需求,划分生活圈单元、精准配置生活圈要素;基于不同建成环境空间特征及时空资源匹配,以多元生活圈要素类型引导、全生命周期实施管理为手段进行管控,有效指导了城市发展。  相似文献   

2.
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社区韧性评估是夯实城市治理基层基础和防范化解突发风险的关键内容。首先,在综合梳理和总结社区韧性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经济韧性、社会韧性、设施韧性、制度韧性、空间韧性和社区生活圈支撑韧性6个领域构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社区韧性评估框架。其次,以湖北省武汉市4个典型的新旧社区为研究对象,基于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方法获取相关数据,采用层次分析法、GIS网络分析法和空间句法等方法量化评估社区韧性水平。最后,根据评估结果,从社区生活圈、社区两个空间层次,新建社区、老旧社区两个社区类型分别提出差异化的提升策略。以期构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社区韧性评估框架,探索不同类型社区的韧性特征并提出差异化的韧性提升策略,对于提升社区防灾能力、治理能力和支撑韧性社区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村庄规划是村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和落实空间用途管制的法定依据,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村庄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但传统村庄规划较少考虑居民行为方式及活动空间特征,实用性不足。基于此,文章将乡村社区生活圈理论引入实用性村庄规划,尝试构建“三级四类五目标”的规划框架:首先,在行政村空间范围内,依照居民行为方式将活动空间划分为基础生活圈、便捷配套生活圈、外延生活圈;其次,在3个圈层内对村庄的生产、生活、生态、治理四类要素进行梳理,以宜居、宜业、宜游、宜养、宜学为目标确立村庄规划的主要内容;最后,将此框架引入新岐社区的规划中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4.
厉奇宇  刘曼  吴一洲 《规划师》2024,(3):113-120
随着城市建设走向智慧化协同、精细化治理,生活圈建设成为研究热点,其全域化评估与建设引导方式值得探讨。基于宁波市鄞州区城镇社区建设专项规划编制实践,建立社区生活圈多维评估框架,通过开源大数据、管理数据、社区问卷与地图等多源数据分析,采用各类测度方式,从场景维度、人口维度、空间维度对社区建设现状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发现鄞州新、老城区生活圈在居住环境、人群需求、设施功能、空间更新潜力等方面有差异。结合评估结果,提出社区生活圈功能配置优化路径,包括刚弹结合的特色化引导、人本导向的精细化配置、因地制宜的差异化布局模式。  相似文献   

5.
“以人为核心”的城市建设目标使得“社区生活圈”被日益关注,然而从生活圈范围的划定到生活便利度的评估都存在着笼统、粗略的问题。基于多源大数据,提出了更准确的等时圈划定方法和优化的生活便利度评估方法,并进而提出了通过多层级的生活圈便利度变化态势分析来全面评估人本尺度下生活便利性的方法。以南京市主城区小区为研究对象,分别划定了各小区10、15、20、25、30分钟的社区生活圈范围,并计算不同生活圈范围内的生活便利度指标,最后通过对多层级生活圈下便利度指标变化态势的聚类分析,完成了对这些小区的生活便利性评价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论文所提出的社区生活圈便利性评估方法能够为城市更新提供准确有效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社区生活圈规划已成为学术研究与规划实践的热点议题和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从社区生活圈的概念和内涵界定、空间范围划分方法与设施评价和优化等3个方面对现有规划研究进行综述,并提出社区生活圈规划研究在理论、技术方法和实证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对于居民日常行为的关注是社区生活圈规划的主要特点,因此梳理机器学习方法应用于时空行为研究的前沿与热点主题,包括时空行为预测、时空行为模式挖掘与时空行为和建成环境的非线性关系等。其次,提出机器学习方法在社区生活圈规划研究中的应用框架,以及在社区生活圈物质空间、社区交往生活圈和安全生活圈3个方面的创新议题。最后,以"基于时空行为需求预测的社区生活圈划分方法"及"基于非线性阈值效应的社区生活圈设施配置规划"两个研究案例阐释机器学习方法在社区生活圈物质空间规划研究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当前,老龄化呈快速增长的趋势,而老年群体日益增加的养老设施需求却难以得到满足。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不仅是对城市社区居民公共服务设施需求的政策反馈,也是应对老龄化城市养老问题的极佳方式。本文旨在研究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划分方式,充分考虑老龄人口的出行特征,以成都市温江区大学城片区、光华片区、清泉片区为范本,提出城市道路、现状公共服务设施布局、老年人可出行范围,以及人口总量和人口密度4个社区生活圈划分要素,并对各个要素进行梳理与陈述,探讨其具体的影响,着重考虑老龄化视角下的标准制定。根据研究过程得出结论 :社区生活圈规划需要根据城市等级进行划分;应关注老年人出行难点;应保留、合并集中用地功能。  相似文献   

8.
文章剖析功能分区规划理念惯性带来的弊端以及“少子老龄化”与“恐育”心理造成的困扰,探讨混合社区(街区)开发、15 min社区生活圈建设及远程互联、共享办公的解决策略。在此基础上,以上海泗泾新凯社区为例,针对上海市近郊居住型社区普遍存在的职住分离现象,提出借势远程办公,激活城郊社区活力,促进社区混合多样。将远程办公置入社区中心并与社区内部其他功能混合互补,有利于实现居民就近就业,不仅可促进职住平衡,对解决当下“少子老龄化”的社会问题也具有积极作用,从而有效提升社区活力及多样性,促使郊区“睡城”苏醒,实现“15 min社区生活圈”的规划目标,践行“人民城市”理念。  相似文献   

9.
在"人民城市"理念的引领下,探索社区生活圈公共绿地与大都市发展之间的有机协同路径,阐释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社区生活圈内涵和精明规划治理途径,分析公共绿地在大都市中的发展特质、外延价值、管理权属,以问题为导向建立多维度分级目标框架。首先从空间维度的整体层面满足人民的美好需求,使社区生活圈公共绿地适应城市空间结构,保证具有公平性的系统性网络布局;其次从价值维度的要素层面把握人民城市的人本价值,使社区生活圈公共绿地满足多元人群需求,提供具有包容性的公共服务;最后从时间维度的机制层面依托人民城市的主体力量,保证社区生活圈公共绿地可持续良性运行,形成精细化协调统筹、精确评估供需、精准落实对策的多维度精明规划,从而塑造具有凝聚力的、有机秩序的社区生命体。  相似文献   

10.
“以人为核心”的城市建设目标使得“社区生活圈”被日益关注,然而从生活圈范围的划定到生活便利度的评估都存在着笼统、粗略的问题。基于多源大数据,提出了更准确的等时圈划定方法和优化的生活便利度评估方法,并进而提出了通过多层级的生活圈便利度变化态势分析来全面评估人本尺度下生活便利性的方法。以南京市主城区小区为研究对象,分别划定了各小区10、15、20、25、30分钟的社区生活圈范围,并计算不同生活圈范围内的生活便利度指标,最后通过对多层级生活圈下便利度指标变化态势的聚类分析,完成了对这些小区的生活便利性评价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论文所提出的社区生活圈便利性评估方法能够为城市更新提供准确有效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人民城市"的治国方略,15分钟生活圈作为提高居民生活品质的重要抓手,是营造社区生活的基本单元,将推动我国基层治理单元的不断完善.该文在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以西安高新区为研究对象,提出区域层面"自下而上的生活空间单元识别与自上而下的15分钟生活圈划定"相结合的生活圈划定方法,并聚焦解...  相似文献   

12.
社区生活圈是城市居民生活的基本单 元,从居民日常行为活动出发进行生活圈规划设 计,是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提升居民生 活品质的重要途径。研究以主体建模、空间设计 相关理论为基础,在系统回顾国内外生活圈及 居民步行活动模拟研究进展的基础上,从数据 获取、模型构建、模拟分析、结果应用四方面, 阐释基于居民步行活动模拟的社区生活圈研究 框架。提出基于主体建模的生活圈步行活动模 拟模型构建、多场景居民步行活动模式挖掘、居 民步行活动影响机制、生活圈空间设施精准规 划与动态规划四大关键议题,为实现以人为本 的生活圈规划提供路径参考。  相似文献   

13.
社区服务设施规划向社区生活圈转型,虽然已由过去片段化的概念提出到现阶段形成体系化的研究框架,但研究指导实践转化还有待提升。因此,文章基于文献梳理提出以下研究展望:探索可推广的社区生活圈精准识别方法,寻找与城市规划管控边界的拟合方式;关注居民多样化需求与多类型设施供给的匹配关系,提升社区生活圈的便利性;注重设施的可获得性需求,形成高链接度的社区生活圈服务体系;构建刚性约束与弹性鼓励的管控方法,实现共性发展与特性维护的差异化建设方式。  相似文献   

14.
基于时空间行为的城市生活圈规划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北京的城镇化发展由“外延式”走向“内涵式”的深度发展时期,着力解决职住错位、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公共设施配套不足、与周边地区发展不平衡等城市生活问题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议题.居民对重构紧凑、完整、便捷、网络化的城市生活空间的诉求日益强烈,城市空间结构亟需调整.在贯彻新型城镇化建设“以人为本”的思想,结合国内外城市生活空间研究与生活圈规划实践进展,梳理、总结已有研究中城市居民时空间行为特征,提出构建以“基础生活圈-通勤生活圈-扩展生活圈-协同生活圈”为核心的城市生活圈规划理论模式,并在北京的实体空间上进行了实践探讨.认为基于时空间行为的城市生活圈规划可以推进公共服务在不同阶层、不同地域空间上的均等化,是解决目前城市问题,优化城市生活空间结构,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切实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城镇化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城乡规划建设向以人为本、重视生活品质的方向转型。社区是城乡空间最基本的单元,“社区生活圈”的概念因其从居民日常生活需求的角度出发,作为一种规划创新理念,受到学术界和规划实践领城的广泛关注。自上海城市总体规划在国内率先提出“15分钟生活圈”概念,近年来很多大中城市都在积极开展“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规划实践。事实上,对“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的概念内涵尚未形成清晰的统一认识,在规划实践的理论方法、操作机制、实施手段等方面也未有成熟的体系,甚至出现对这一理念的误读或偏差。为此,本刊编辑部拟以“概念·方法·实践: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的核心要义辩析”为主题组织学术笔谈,邀请专家学者从概念内涵、规划方法、实施手段、管理办法等多方面探讨,以期共同厘清对这一重要规划创新理念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15分钟社区生活圈”是上海未来打造社区生活的基本单元.结合2016年《上海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试行)》的研究制定工作,通过开展上海市居民行为特征的实证调查,挖掘现状社区空间供给与居民未来需求之间的差异和问题,作为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提升社区空间品质的切入点.基于实证调查,围绕居住、就业、服务、交通以及休闲五个系统,从开放活力、功能复合、服务精准、步行可达和绿色休闲五个方向提出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规划思路和对策,为社区层面规划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7.
社区生活圈已日益成为城市落实共享理念、打造社区生活的重要手段。为促进社区生活圈理念的实施,社区生活圈需与现有城市空间管理体系相结合,并以控制性详细规划为抓手落实到规划编制与实施当中。文章以广州市番禺区为例,通过对规划实施路径的探讨,为我国特大城市开展社区生活圈研究制定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5分钟社区生活圈是社区生活圈规划的 最小单位,也是城市建设、城市运营与城市居民 生活的最基本单元;社区绿地作为社区生活圈 公共服务的重要环节,在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和 增进福祉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基于5分钟 社区生活圈与社区绿地建设的双重背景下,本文 以天津市新兴街道11个社区生活圈绿地为例, 通过因子分析与熵权计算确定主要因子与评价 指标,结合灰色关联度分析建立主—客观绿地 质量研究模型,并基于以上分析,提出提升生活 圈绿地质量的优化策略。结果显示,因子类型可 划分为活动保障、景观要素与空间特征三大类; 多数5分钟社区生活圈绿地质量普遍较高,而永丰里生活圈和土山花园社区生活圈受社区公园绿地和游园绿地的影响,总体绿地质量较差;主— 客观分析模型显示,5分钟社区生活圈绿地中,活动保障与空间特征因子对5分钟社区生活圈绿 地质量具有较大影响,景观要素因子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9.
魏薇  胡秀琴 《建筑与文化》2023,(11):122-124
社区公园是城市公园系统中与居民日常生活联系最紧密的公园类型之一,具有文化、教育和邻里交往等社会属性,其供给与居民需求是否相协调,对于城市社区的宜居性和人民生活幸福感的提升具有重要影响。文章以杭州市拱墅区的社区公园为例,以15分钟生活圈为基本研究单元,然后基于供需平衡视角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对社区公园在空间布局上的供需关系进行评价,针对不同协同等级的生活圈提出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20.
结合长沙市“一圈两场三道”两年行动计划的实践经验,从供需平衡的视角切入15分钟生活圈的公服设施绩效评估,围绕日常生活、长者照料、教育培养、文体娱乐、医疗护理、社区就业、公共空间、慢行环境等8个维度建立了28分项的指标评价体系,并通过手机信令数据测度居民小区的设施需求度、通过开源数据与调研数据测度设施供给情况,采用先评估居民小区、再均值降维至生活圈单元的方法展开分析,结果发现:(1)强政府导向型、弱市场导向型、景观导向型设施在空间分布存在不同偏好特征,并浅析了差异产生的原因;(2)不同年龄群体对公服设施的需求偏好不同,引入设施需求紧迫度的概念,可辅助判断设施缺项生活圈单元的建设时序,为其他城市的生活圈规划研究与实践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