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Http隧道在穿越NAT/防火墙技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要让私有IP地址的用户通过SIP等协议进行会话,就必须使SIP信令和媒体流穿越NAT/防火墙。STUN,ICE等现有协议只能应用于UDP,不能用在有防火墙限制以及只能TCP连接的环境下。文中在研究了http协议中一些常用的方法,如:Post,然后借鉴并结合了TURN协议的一些控制方法,提出了SIP phone中用http隧道穿越NAT/防火墙的方案,并且详细叙述了SIP phone注册、呼叫过程。该方法在防火墙受限制端口或者UDP连接的网络环境下,使用户仍然可以进行正常通信,弥补了在现实环境中STUN,ICE协议的不足。  相似文献   

2.
基于端口探测的SIP穿透NAT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会话发起协议(SIP)穿越网络地址转换(NAT)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端口探测的解决方案。该方案将SIP用户代理和简单UDP穿透NAT技术(STUN)客户端结合起来,以端口探测的方法有效预测对称NAT的下一个端口地址,使STUN可以穿越一部分对称NAT和所有其他类型的NAT。多种网络环境下的测试表明该方案达到了要求。  相似文献   

3.
一种实现SIP穿越NAT的新方案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提出了一种使用STUN协议,只在应用层实现,无须改动现有NAT及SIP终端,无须扩展协议就可以让用UDP方式传输的SIP信令和媒体流顺利穿越大多数类型NAT设备的解决方案,并通过一个实例详细说明了这一方案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基于SIP协议的VoIP及其他IP多媒体应用系统难以穿越NAT的问题出发,提出了一种基于STUN方式的解决方案,并详细介绍了其实现过程。该方案不需要扩展相关协议,不需要对NAT设备进行改造或升级,可以工作在多级NAT串联的环境下,而且可以使外网用户主动呼叫内网用户建立连接。该方案目前已成功应用于我们开发的基于嵌入式Linuux平台的无线VoIP网关中,并可推广到其他基于SIP协议的终端上。  相似文献   

5.
目前广泛使用的NAT穿越方案STUN方法无法穿越对称型NAT,设计改进STUN方案以克服STUN无法穿越对称型NAT的缺陷,从而实现穿越双对称型NAT的目标.新方案保持STUN方式无须改动现有的NAT设备、协议简单等优点,并尽量避免目前TURN、ICE穿越对称型NAT方案延迟和丢包的问题,满足了越来越多的企业为提高信息安全性需要使用对称型NAT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吴任国 《微计算机信息》2012,(5):130-132,108
由于IPV4地址十分紧缺,人们在组建网络时部署了大量的NAT路由设备。而NAT设备会影响SIP协议RTP媒体流的穿越。STUN协议由于具有实现简单、对媒体流消息不产生影响,对现有网络环境改动较小的特点,可以有效解决SIP协议的NAT穿越问题。  相似文献   

7.
一种解决SIP NAT的方案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要让使用私有IP地址的用户通过SIP协议进行会话,就必须使SIP的信令流和媒体流穿越NAT,而其中的难点是媒体流的穿越。目前针对这个问题国内外提出了很多方法,有些已经形成了标准,但是这些方法都存在着一些缺陷,像最常用的STUN协议就无法穿越同步NAT。文章在研究了这些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其基本思想是把目前的一些方法综合起来使用使之能够避免单独使用所带来的缺陷,并详细叙述了具体的实现过程。  相似文献   

8.
基于ICE方式SIP穿透Symmetric NAT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曾立  吴平  高万林  武文娟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5,26(11):3017-3020,3023
基于IP的语音、数据、视频等业务在NGN网络中所面临的一个实际困难就是如何有效地穿透各种NAT的问题。对此,会话初始化协议SIP以往的解决方法有ALGs、STUN、TURN等方式,但它们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探讨了一种新的媒体会话信令穿透NAT的解决方案——交互式连通建立方式(ICE)。它通过综合利用现有协议,以一种更有效的方式来组织会话建立过程,使之在不增加任何延迟的同时,比STUN等单一协议解决NAT穿透问题更具有健壮性、灵活性。详细介绍了ICE算法流程,并设计一个实例针对SIP信令协议穿透Symmetric NAT流程进行了描述,最后总结ICE的优势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在 VOIP 领域中,网络地址转换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由于用户无法得到全局有效的 IP 地址,使得端到端(peer-to-peer)的通信困难重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提出了很多解决方案如 ICE、UPnP 甚至配置 IPV6.在分析了一种简单而又实用的 NAT 穿越技术-hole-punching,该方式一般适用于 UDP 通信,进一步把它扩展到 TCP,详细描述了使用TCP 穿越 NAT 的细节,TCP 连接具备很多优点,存防火墙禁止任何 UDP 数据包时,这种方法成为解决 NAT 问题的唯一方法.  相似文献   

10.
基于ICE的VoIP穿越NAT改进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通过对当前主要的多媒体通信穿越NAT/防火墙解决方案的研究和比较,主要采用ICE协议解决P2P模式下防火墙和NAT的穿越问题。这种方法能够穿越各种类型的NAT/防火墙,无需对现有的NAT/防火墙和软交换设备做任何的改动,而且比以前的解决方案更加灵活,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基于ICE方式H.323信令穿越Symmetric NAT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IP的数据、语音、视频等业务在NGN网络中所面临的一个实际困难就是如何有效地穿越各种NAT/FW的问题。对此,H.323协议以往的解决方法有ALGs,STUN,TURN等方式。本文探讨了一种新的H.323信令穿越NAT/F、V的解决方案一交互式连通建立方式(ICE)。它通过综合利用现有协议,以一种更有效的方式来组织会话建立过程。并设计一个实例针对H.323信令协议穿越Symmetric NAT流程进行了描述,最后总结了ICE的优势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TURN服务器原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TURN协议是一种穿越对称NAT的技术。以RFC3489技术为基础,对TURN协议草案进行了深入研究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改进和简化了草案中存放动态分配地址的地址映射表结构,设计了TURN技术的工作方式和应用模型。然后,借鉴了STUN方式的设计思想,设计并实现了TURN服务器原型系统,解决了SIP UA在STUN等方式下不能穿越对称性NAT问题。  相似文献   

13.
基于P2P的语言IP穿越网络地址转换和防火墙的统一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P2P网络出发,提出了一种新的语言IP(Voice over IP,VoIP)穿越网络地址转换(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NAT)和防火墙的统一模型。该模型利用分布式P2P网络的二层拓扑结构,通过最优路径建立算法(Optimal Path Establishment Algorithm,OPEA)以一种更有效的方式组织会话建立过程,使之能在各种情况下对NAT和防火墙的穿透问题提供最优解。与STUN等单一模型相比,具有更高的效率和健壮性。通过建立原型系统,在校园网环境中进行了模拟测试,证实了该模型的可行性以及提高服务质量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目前众多的P2P软件都采用TCP/UDP协议的穿透,其中穿透的方式ALG、MIDCOM、STUN、TURN、FullProxy等。该文针对这些协议的各种穿透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提出了基于UDT传输协议的NAT穿透。它能够使P2P软件在穿透中实现可靠连接和动态设置QoS。通过在本公司自主开发的P2P平台[1]中的应用可以发现UDT穿透可以在数据传输中充分的利用有限的带宽。  相似文献   

15.
ICE(交互式连通性建立)方案作为一种综合解决方案,适合各种类型的NAT穿越。但ICE方案针对Symmetric NAT全部采用TURN中继方式进行穿越,而TURN方式在传输效率上尚有不足。结合端口预测方案P-STUN,对原有ICE方案进行了改进,使其获得更多的地址信息,能够对大部分SymmetuicNAT采用UDP直连方式穿越,解决了上述问题,有效提高了ICE针对Symmetric NAT穿越的效率。  相似文献   

16.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P2P-SIP系统的NAT和防火墙穿越方案--会话层协议.该协议由P2P网络中位于公网的超级节点为NAT和防火墙之后的普通节点提供分布式穿越服务,不仅能穿越对称型NAT,同时也能穿越TCP,并且能够防止防火墙IP地址和端口号封杀.实验测试结果证明了该协议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NAT和防火墙设备的存在阻碍了很多应用和协议在Internet上的部署和实施.在局域网环境下,由于没有NAT和防火墙的限制,同一个局域网内的各种应用程序可以畅通无阻的通信.本文设计实现的虚拟局域网利用TUN/TAP虚拟设备和TUNNEL技术,可以突破NAT和大多数防火墙的限制,使受限的应用可以正常的通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