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本文对空气流经光滑平行平板通道时的换热工况进行了理论求解,得出了理论表达式。同时也给出了不同通道高度的实测换热特性曲线,对理论值与实测数值进行了分析比较,提出了适合于工程应用的经验公式。  相似文献   

2.
舰用增压锅炉烟风阻力计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增压锅炉是适合于大型水面舰艇的主动力装置.通过对增压锅炉烟气通道、配风器和对流管束内烟气的流动特性分析,借助对部分烟气流动情况复杂区段的流场数值模拟,根据流体力学基本理论,结合在现有非增压锅炉设计运行中广泛采用的烟风阻力相关参数、计算公式和线算图表,探讨了适合增压锅炉的烟气通道、配风器和对流管束的烟风阻力计算方法.并以现役某型增压锅炉为实体,利用选定的公式进行烟气通道、配风器和对流管束的阻力校核计算,验证了公式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对带有扰柱换热表面的板式空气—空气换热器进行了实测,分析了三种不同的扰柱密度对换热器传热及阻力特性的影响,给出了工程上较为实用的传热及阻力特性曲线.  相似文献   

4.
窄环形通道ONB发生机理的热流体理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窄通道内过冷沸腾起始点(ONB)发生特点较难把握的问题,基于热流体理论所描述的热阻力和热绕流机制,对不同循环方式下窄环形通道内ONB的发生机理进行研究.研究表明:热阻力的增加可能延缓ONB的发生;热绕流的增加可能提早ONB的发生.热阻力和热绕流是相互依存而生的,通道结构、具体流动特性的综合影响决定了其作用是提早还是延缓ONB的发生.通过适当的窄环形通道自然循环和强迫循环流动模型,分析了入口过冷度和压力等参数对ONB点发生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质量流量和压力的分别提高,自然循环和强迫循环窄环形通道的ONB点发生都会推迟;随着入口温度的提高,自然循环和强迫循环ONB点均提前;而当质量流量、入口温度和压力分别改变时,自然循环ONB的发生都要早于强迫循环.  相似文献   

5.
为揭示不同驱动压头下摇摆运动对单相流动特性的影响机理,对摇摆条件下矩形通道内单相水层流阻力特性进行了理论和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摇摆条件下流量波动幅值随驱动压头增加而迅速减小,当驱动压头大于附加压降幅值的10~11倍时,流动最终趋于稳定.驱动压头较低时,摇摆条件下瞬时摩擦压降与流量存在相位差,且不能采用稳态关系式预测.驱动压头较高时,摇摆条件下瞬时摩擦压降不波动,可采用稳态关系式计算.通过分析速度分布,解释了不同驱动压头下摇摆运动对矩形通道内单相强迫循环摩擦阻力特性的影响机理.  相似文献   

6.
在实测资料的基础上,对水库库区三角洲河道水力几何形态的特征,沙纹、沙垅的消长,水流阻力的变化及水温对水流阻力的影响等进行了初步分析,建立了沙垅阻力、总阻力、冰期阻力与水流强度间的关系.通过对某水库实测河床形态与阻力资料的检验,这些关系得到比较满意的验证.  相似文献   

7.
大直径挖孔扩底桩承载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三根人工挖孔扩底桩进行静载试验,从埋于桩中不同层面的钢筋应力传感器和桩端压力传感器所获得的实测数据,分析研究了人工挖孔扩底桩的承载特性和荷载传递机理,探讨了桩端阻力、桩侧摩阻力发挥规律和桩沉降变形规律,得到了砾砂层的承载力最大值达到了3.65 MPa,而且还有富余,为今后此类桩在该地区的理论研究和设计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8.
结合模糊聚类分析理论,提出一种基于反映管网阻力特性系数变化的热网流量监测点优化布置方法.该方法能反映管段阻力特性系数变化对管网运行参数的影响,为实现热网阻力特性辨识提供了必要条件.通过采用直接求解析解的方法取代管网微观分析方法,来计算阻力特性系数影响矩阵,确保了阻力特性系数影响矩阵的准确性,提高了测点优化计算的精度.  相似文献   

9.
基于丝网多孔介质孔隙通道数值分析,研究不同几何参数的丝网多孔介质通道内的流阻特性ΔP、黏性阻力Au与惯性阻力Bu2等变化特性。通过CFD软件建立三维稳态修正k-ω湍流模型保证计算精度,并选择5种不同丝径和孔径的4单元孔隙模型,开展低入口流速范围内的流阻特性研究。根据数值分析结果,得到不同构型下孔隙级通道的流阻特性,显示出构型对丝网通道内非线性流动阻力特性产生的显著影响。结果表明,丝网构型角度越小(θ=45°~90°),通道内流动阻力越大,而分压占比规律一致;流速越大(v=0.2~1.0 m/s),则非线性作用越大,惯性阻力占比越多。  相似文献   

10.
为了弥补大直径深嵌岩桩(嵌岩比hr/b≥5)承载特性研究领域的不足,利用青岛海湾大桥试桩zh12的自平衡测试结果,对大直径深嵌岩桩的承载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了深嵌岩桩嵌岩段实测的桩侧摩阻力与位移关系以及桩端阻力与位移关系,并与采用双曲线分布模式的荷载传递法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软岩地区,大直径深嵌岩桩基桩顶处的荷载位移曲线为缓变型,近似为直线分布形态。从实测曲线的拟合结果来看,岩层处的侧摩阻力与位移关系采用双曲线拟合是可行的,参数1/b也能反映出桩侧极限摩阻力的数值;桩端岩层实测的荷载位移曲线也与双曲线形态比较相似;利用拟合曲线所得到的参数a、b反演计算所得到桩顶荷载位移曲线也与自平衡测试方法的实测结果接近。最后,根据实测结果分析了在不同单轴抗压强度状态下,桩侧极限摩阻力经验公式中参数α的取值范围。  相似文献   

11.
预应力碳纤维(CFRP)板加固混凝土梁可以有效地提高梁的抗裂度并减小梁的裂缝宽度,但我国现行规范以及ACI 440.4R-02规范中都没有相关的预应力CFRP板加固混凝土梁的设计条款。通过理论分析,得出了预应力CFRP板加固混凝土梁的抗裂度计算公式;考虑了CFRP板与普通预应力钢筋形状、粘结面等的差异,对我国《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有关受弯构件最大裂缝宽度的计算公式进行了修正。基于提出的公式,对预应力CFRP板加固混凝土梁的单调静载试验结果进行计算对比,结果显示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12.
矩形截面钢筋混凝土双向受弯构件全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矩形截面钢筋混凝土双向受弯构件进行了全过程分析,在推导理论计算公式时,引用了平截面假定、选用了新规范采用的钢筋及混凝土的应力应变曲线、忽略了扭转变形的影响。整个全过程分析编制了计算机程序,通过五根梁的试验,发现理论值与试验值符合程度较好。  相似文献   

13.
交通流三参数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车流密度、行车速度、交通流量是反映交通流特征的3个基本参数,本文从交通流的本质特征入手对车流密度与行车速度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建立了三段式密度-速度理论关系模型,并由此进一步讨论了交通流量与行车速度、交通流量与车流密度之间的理论关系.文章明确指出了格林希尔茨模型缺陷的本质所在,同时对交通流三段模式的产生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针对市场上常见直线驱动器柔性差、重量大的缺点设计研发了一种气动柔性三肌肉轴向驱动器,并对驱动器进行理论分析得出驱动力与气压,伸长量与气压的公式并搭建实验平台对驱动器的公式进行实验校核。分析理论值与实验值的差异并得出结论。研究表明轴向驱动器伸长量不变时,通入气压越大驱动力越大。轴向驱动器通入的气压不变时,伸长量越大驱动力越小。该研究对以后轴向驱动器的控制和使用提供了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To improve acoustic performance of an air cleaner system,both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studies were carried out.The air cleaner' s acoustic numerical model was built by finite element methods (FEM)...  相似文献   

16.
在完成6根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混凝土梁抗弯试验基础上,对我国现行《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中适用于预应力混凝土梁短期刚度的计算公式进行了修正并提出了适合于预应力CFRP板加固混凝土梁挠度计算的建议公式,应用建议公式对本文的试验梁以及国内外8根试验梁进行了对比计算。结果表明,计算值与试验值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7.
掺气射流水下扩散浓度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掺气射流在水垫塘扩散的浓度分布规律进行了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实测资料表明:在冲击射流区,掺气射流不同断面的浓度分布存在一定的自模性,且近似符合高斯分布,与理论计算基本吻合.射流轴线浓度沿射流流程以双曲线规律衰减,并给出其半经验公式.  相似文献   

18.
在实验基础上,比较了矩形钢管混凝土轴心受压和偏心受压构件应用方钢管混凝土构件在GJB(2000)中轴压和压弯构件承载力的计算公式的差异;提出了在方钢管混凝土轴压承载力计算公式基础上的修正公式,即将原公式中的约束效应系数考虑截面长宽比的影响后乘以折减系数0.9.修正公式可供矩形钢管混凝土轴心受压柱参考.  相似文献   

19.
利用恒沸混全物组分间在空气中扩散系数的差异,使恒沸物在温差作用下的充有空气膜的两板间作扩散,可使恒沸物的组分获得分离。本文建成了平板式扩散蒸馏装置,用异丙醇-水-空气系统作了试验,获得了分离因子,扩散通量与冷热板温度,进料组成,气膜厚度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