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我国乡村规划中对于"三生空间"协调问题的讨论集中在宏观与中观层面,而对于微观"乡村社区"中的这一问题及相关规划方法的研究则很少见.研究基于发达国家的规划和管理经验,分析了乡村社区规划中的"三生空间"协调的目标,并梳理了面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具体规划方针与措施.研究意在为乡村社区规划提供更多的思路与方法参考,让三生协调的发展思想在微观尺度的乡村规划中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随着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加剧,生态规划成为未来规划建设的趋势,乡村作为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生态理念、生态技术引入乡村规划中是十分必要的。文章基于对国内外乡村生态技术应用案例的研究,从生态技术选取及村民参与层面加以分析,探讨乡村规划建设中生态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与我国大陆地区具有相似乡村背景的台湾地区有着相对成熟的乡村建设活动经验和村民参与机制,文章通过在台学习期间的广泛调研,梳理了台湾地区最具影响力的乡村规划公众参与形式:社区发展协会、社区居民会议、社区规划师制度等,并结合相应的实践案例予以评析,得出台湾地区在乡村规划中公众参与的发展历程和实践经验,以期对我国如何推动平等公正的乡村社区规划提供一定可资借鉴的视角和思路。  相似文献   

4.
德国的乡村规划及其法规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德国的乡村规划在其空间规划法规体系中的定位和基本任务。结合德国当前进行的乡村更新规划的工作框架,讨论了法规建设与公众参与的相互关系,并对相关规划法规的基本内容和作用进行了简要说明。文尾提出对我国乡村规划法规建设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入后半程,乡村社区面临多重复杂的挑战与自身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乡村社区系统独特的自适应性与自调节性相关“社区韧性”问题引发多方关注。在乡村规划中如何提升社区韧性尚需学界深入研究与探讨。以北京市北沟村规划实践为例,通过对乡村社区韧性的概念解析与既有文献研究,提出基于生态、经济、社会和文化4个维度分析乡村社区韧性特征与变化的思路,构建提升乡村社区韧性的规划策略框架。北沟村多年规划实践表明,在乡村规划中充分尊重乡村发展的基本规律,适度保持乡村社区的复杂性与多样性,能够有效地逐步修复和提升乡村社区的综合韧性,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伴随新农村建设,我国的乡村社区规划进入迅速发展时期。目前的研究和实践较为关注社区中的生产与生活空间的关系,但对于社区这一微观尺度中的生态空间规划和优化方法的讨论较少。文章以乡村社区中的生态空间为对象,结合相关规划经验,对面向乡村社区尺度的生态空间构成进行划分并确定总体优化方向;在此基础上,从滨水区域、农田区域、后山区域、村落区域4个具体空间类型出发,兼顾自然生态保护与人文生态营造的双重视角,梳理相关空间的生态优化方针及策略,为丰富乡村社区规划工作的思路和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李晶晶  闫佳  李萌 《规划师》2023,(4):119-125
半城市化地区的乡村振兴往往面临着复杂的规划治理问题。文章针对当前我国半城市化地区乡村规划面临的诸多问题,将西方倡导性规划理论及多元主义思想应用于我国半城市化乡村地区的规划中,形成面向乡村地区的倡导性规划工作模式,构建了“1个乡村总体发展战略+N个基层乡村多元风貌提升设计+1组乡村法定化成果接口”的多元渐进式乡村规划治理体系,并以汕头市仙门城社区的乡村规划治理为例,对该乡村“1+8+1”的多元渐进式规划体系进行了详细介绍,实现了新时期陪伴式的乡村规划治理创新。  相似文献   

8.
在乡村规划中,能否符合农民意愿、反映农民真实要求,是规划最终能否得以顺利实施并真正发挥其控制与引导作用的主要因素之一。而乡村层面的公众参与过程既是规划本身程序的要求,也是对村民自治的乡村治理模式的体现。简要介绍了目前乡村规划中较为常用的4种公众参与方式及其特征,包括问卷调查、入户访谈、村民代表会议和规划成果展示。归纳了公众参与结果对乡村地域的深入认知及规划策略制定可能产生的影响,包括深入掌握乡村建设现状、判断村民基本承受能力、了解村民未来发展设想,以及检验村民对规划策略的接受程度等4个方面。最后提出了对乡村规划中公众参与形式及其对规划决策引导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作为人居环境科学的组成部分,乡村人居环境与空间规划研究一直以来未得到足够重视、研究相对薄弱。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对村庄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北京市村庄规划建设的现实状况,本文以北京市三司村为案例,在产业就业、生态保护、文化挖掘、实施保障等方面探索了村庄规划编制技术方法的优化策略,在公众参与和技术服务方面探索了村庄规划工作方法的优化策略,以期为北京市美丽乡村规划建设提供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0.
倪凯旋 《规划师》2013,(9):118-123
景观生态学的尺度理论和景观格局指数方法是研究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及村庄规划建设的有效技术方法,而按照尺度理论,村域尺度是乡村生态规划、土地利用管理和村庄建设控制的关键尺度。郑州市西南部生态带区域内的村庄规划通过分析景观指数的内涵与特征,选择景观形状指数(LSI)、斑块密度指数(PD)和边界密度指数(ED)实施乡村生态格局优化的预案研究,并提出可作为该地区乡村规划编制、方案评价和建设管理依据的景观格局指数的优化值。结果显示,景观生态学的尺度理论和景观格局指数方法对于保护乡村生态格局并适应村庄发展建设需求具有积极有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当前我国进行乡村生态社区规划建设的迫切性,分别阐述了不同国家对此定义的标准及区别,进而选择以美国、德国为代表的欧美发达国家以及同为亚洲国家的韩国、日本的生态社区规划建设作为典型,结合社会学、管理学、法学、设计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规划理论与实践经验相结合、共性研究与个性研究相结合,对于生态社区规划建设在不同国情下发展过程中的具体方法及成果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笔者提出并分析了当代乡村社区的生态规划建设在政策、规划设计、法律保障、公众参与以及科学技术支持方面的相关策略,以期为我国乡村社区的生态规划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逐渐探索出符合自身经济、社会、文化特点的乡村生态社区规划建设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的稳定增长,各行各业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国土空间规划工作开展中,乡村振兴规划要结合乡村发展建设,落实规划方案编制工作,不断发掘乡村发展优势,持续进行乡村地区的整体建设。相关部门要明确乡村规划定位和发展目标,并积极进行乡村区域专项规划的科学研究,完善乡村规划体系,以此来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所提出的生态宜居、生活富足的建设目标。对于乡村规划中所出现的问题要进行科学的分析并采取有效的解决对策,以此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3.
辨析乡村规划的主体、对象和目的,以及乡村规划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对于正确制定乡村规划和协调区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首先辨析了划分农民的职业特征与身份特征,进而指出农民身份制是乡村发展困境的政治原因,并且农民身份的政治制度的安排与其保护农民的目的相背离,同时还指出农民封建身份制与市场经济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其次,市场经济下农民身份的制度安排是失效的,乡村发展的市场化又会侵蚀农村、农业和自然环境,并威胁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城市的生态环境和村庄自身的历史文化遗产,这就是市场经济下乡村规划需要解决的目标与任务。第三,村庄依据所处的区域功能和发展目标从属于该功能区域的规划类型,只有规划发展目标仍然保持乡村功能和形态的乡村适用乡村规划,但是这类地区的乡村规划不应是现行法定规划体系中的村庄规划,而是落实国家政策、区域发展目标的工具,乡村规划的目的是以乡村规划的方式将保护农民的责任主体由国家分解到利益相关的地方政府,明确城市承担起乡村保护的责任,并利用乡村规划促进农民身份的转化,真正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该文基于当前"多规合一"规划背景,以湖北省宜昌市车溪村规划为例,从乡村"多规合一"的内涵理念出发,进行"多规合一"乡村规划实证研究,探讨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融洽的乡村"多规合一"规划统筹方法。对乡村规划中多种规划的矛盾和冲突进行协调,以生态空间为规划图底,重视对生态用地的管控,实现生态包容共生;推进乡村产业有序合理升级,高效配置土地资源,促进土地集约化利用;优化乡村人居环境,凝聚乡村人气,传承民俗文化遗产,形成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和谐的土地利用格局。实现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推动车溪村经济文化建设,促进乡村空间城乡和谐发展的目的,同时也为构建多规协调的乡村规划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河南省安阳市大王寨村乡村振兴规划的实践,从大王寨村的现状出发,对村庄的振兴发展策略、人居环境改善、产业结构优化、生态环境保护等内容进行研究,合理划定了生活、生产、生态空间,旨在为现代乡村规划建设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乡村振兴是促进我国乡村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乡村规划是乡村振兴发展的起点,是厘清当前社会和乡村经济发展状况的基础,是乡村经济发展所必须采取的重要举措。文章简要分析乡村规划的基本特征,用白箬铺镇这一成功案例为引,探究国内乡村规划发展方向和国外乡村规划的先进经验。在乡村振兴的思路下,研究我国乡村规划的发展关系与优化策略,并以长沙县安沙镇文旅融合小镇规划项目为实际案例,分析乡村规划项目的规划思路和发展策略,从中找寻乡村规划发展的最优解,优化乡村资源配置,让市场成为乡村经济的主体,最终调动群众积极性,共同完成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17.
过去对于乡村规划治理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我国普遍采用自上而下的模式,随着公众参与意识不断提高,政府主导的乡村规划已经不能满足乡村发展需要。为提高村庄活力与促进村民参与积极性,研究提出"思行共参"式的村庄规划治理模式:即以村民参与为核心,从村民的思想参与和村庄建设行为参与两方面入手,构建政府、规划师、村庄公众与社会力量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平台。并结合青海省大通县景阳镇土关村的实践案例,剖析"思行共参"式乡村规划治理体系的逻辑框架、治理理念,以及体制机制创新,为西部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的乡村规划治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湘潭市岳塘区荷塘美丽乡村规划为例,解读国标《美丽乡村建设指南》,通过分析乡村整治的问题,指出规范化、标准化的必要性,并在国标指导下对荷塘区进行荷塘美丽乡村规划,内容包括村庄规划建造、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乡村目前正面对着人口流失、生态环境破败等问题,20世纪60年代德国的乡村也曾面临类似困境,其在经历几十年的探索之后,已形成了系统的乡村规划方法,并获得良好的实践成果。本文通过梳理德国乡村规划的历史沿革,介绍乡村规划的法律基础、行政体系和规划内容,并选取韦亚恩地区作为实际案例,分析其规划的主要内容与方法。通过对比中德规划体系之间的差异,总结我国乡村规划的不足并提出启示。  相似文献   

20.
结合村民参与乡村规划的现状,对村民全程参与乡村规划的机制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挖掘乡村内生动力、重构乡村社会秩序等相关政策与机制建议,以促进乡村规划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