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价格高企、未来供需状况的不确定性和对定价权的争夺是2006年上半年全球液化天然气贸易中出现的3大特点。中国需要在今后重点关注印尼、伊朗和美国LNG产业的发展动向,加大加快向国际上游风险勘探的步伐,以顺应世界产业环境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全球液化天然气(LNG)资源需求持续增加,我国天然气发展潜力巨大,进口LNG已成为我国第二大天然气供应来源。针对我国天然气消费高速增长,产供储销各环节快速发展的产业现状,聚焦天然气液化、LNG接收站、LNG储运、LNG终端利用等LNG产业链中的关键环节,阐述了我国目前LNG产业技术发展现状,并指出了未来天然气液化模块化、储存技术大型化、基础设施数字化等关键技术的发展趋势,建议相关行业要持续大力加强创新驱动,为中国LNG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乌克兰危机以来,全球天然气市场深刻调整,高价与短缺成为关键词。在全球天然气供应短缺与气价飙升的同时,液化天然气(Liquefied Natural Gas, LNG)船运市场也出现了运力紧张、运价快速上涨的情况。然而,受天然气市场供应短缺与价格高企影响,天然气供应安全受到重点关注、LNG长协签订量大增、新一轮投资热潮兴起,为贸易格局调整埋下伏笔。展望未来,投资的增加有助于天然气市场逐渐走出短缺局面,价格逐渐回落,进而推动消费增长,因此欧洲天然气消费下降不影响全球消费稳步增长大势;天然气贸易流向进一步调整,美国与亚太地区影响力日渐提升;LNG贸易灵活性不断增加依然是长期趋势。对国家而言,应抓住变革机遇努力提升在国际天然气市场的影响力;对公司而言,需把握价格波动周期,避免签订高价长协,积极打造LNG全球资源池。  相似文献   

4.
近年全球LNG贸易持续升温,2019年LNG贸易总量创2010年来最大增速,年增长率为13%,同时在新增液化产能、新增投资和现货价格等方面均创下新纪录。2020年全球LNG贸易量逆势增长,预计达到4950×108m3,同比增长2%。由于全球经济发展和天然气供需形势的不确定性增加,LNG贸易在供应能力、合同条款和定价机制等方面也在发生变化。总体上,2030年前全球LNG供应宽松,贸易保持增长势头,中短期合同与现货贸易份额持续增加,越来越多的新签合同将选择多元化定价和与气价挂钩的定价方式。供需双方为降低风险、提高收益,通常选择投资组合方式参与市场竞争,全球LNG市场流动性增强将促进全球化统一天然气市场的形成。提出了我国LNG贸易策略3点建议:一是利用全球LNG市场供需长期宽松的窗口期,增加进口气来源,提高天然气安全保供能力;二是把握LNG定价方式多元化时期,推动建立联合议价机制,提升天然气定价话语权;三是建立健全天然气统一进口管理和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合理配置资源,保障我国天然气市场安全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5.
<正>据2017年壳牌最新发布的"全球液化天然气展望"(LNG Outlook),自2000年以来,全球液化天然气(LNG)需求增长年均6%,2016年LNG需求达到265×106t,亚洲和中东地区较大需求增长吸收了来自澳大利亚供应的增长,中国、印度和新兴的进口国对LNG进口增长做主要贡献(图1)。2016年,哥伦比亚、牙买加和马耳他加入LNG进口国行列,LNG进口国/地区达到37个。美国加入了LNG出口国行列,LNG出口国家/地区达到20个。  相似文献   

6.
随着全球气候越来越复杂多变,全球能源的供应局势日益紧张,天然气贸易活动呈现日渐频繁的趋势,继而大大加快了全球天然气贸易数量的增长速度。为了在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同时使能源供应的安全性得到有效保障,中国也开始提升能源消费结构中天然气的占比。研究分析了LNG国际供需发展格局,提出了中国进口LNG的安全应急策略,包括制定LNG供应安全方案、定量化LNG海运运输风险、明晰LNG海运的运输风险指数等,以使LNG的进口安全得到有效保障。中国LNG进口依存量较大,应制定更加安全的进口策略,巩固能源供应安全,满足发展需求,保障低碳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7.
美国出口LNG及对世界LNG市场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9月以来,美国一批拟建LNG出口项目的出现改变了世界长期LNG供应预期。目前美国已批准及规划的LNG出口项目总规模约每年1×108 t,相当于2011年全球LNG贸易总量的40%,成为未来世界重要的LNG潜在资源,受到主要LNG进口国(包括中国)的广泛关注。为此,通过对美国天然气储量和供需的分析,认为美国具备规模出口LNG的基本条件,并且与澳大利亚出口LNG项目相比,美国出口LNG至东北亚地区具有综合成本优势。此外以德勤咨询公司和英国天然气集团提供的美国天然气供应曲线为基础,分析了不出口LNG和出口LNG 两种情景下,美国长期天然气需求量变化对美国天然气价格的影响,指出美国出口LNG导致其天然气价格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而对LNG进口国而言,美国出口LNG将增加世界LNG供应量,使世界各地LNG和天然气市场相互影响进一步加深,有助于缩小世界各区域天然气价格差距,但同时需要认真研究应对美国天然气出口政策变动和天然气价格波动的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8.
国际 LNG 市场价格走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贲  罗家喜 《天然气工业》2007,27(1):140-144
为弥补日益增加的天然气供需差额,我国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已建、在建和已规划了数个LNG接收站,用于引进国外天然气资源,但是能否最终实现有保障的稳定供应,其最关键的因素还是LNG的市场价格问题。为此,简介了国际LNG定价机制的演变,分析了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对国际LNG价格的影响,以及影响国际LNG价格变动新因素,如油气进口国的协调、LNG现货和期货贸易、管道天然气贸易的影响等。最后,从长、短期供、需关系的角度,分析了国际LNG市场价格走势。  相似文献   

9.
杂志消息     
正《油气杂志》IEA:全球LNG市场供大于求,LNG价格保持低2016年6月13日刊国际能源署(IEA)近期发布的《2016年中期天然气市场报告》认为,全球LNG市场新的供应不断增加,主要消费市场需求减弱,将使未来五年全球天然气贸易模式发生转变。IEA执行总裁毕罗尔表示,在大规模LNG设施投产的同时,主要的传统消费市场的需求却持续疲软,当前LNG供过于求的现状将导致供应侧存在潜在挑  相似文献   

10.
中国目前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天然气进口国,全球液化天然气(LNG)供应格局及中国LNG海运供应链发生巨大变化,基于脆弱性视角对中国LNG进口安全进行重新评价极为必要.分析LNG进口脆弱性影响因素,基于脆弱性评价框架(VSD)建立脆弱性评价模型.结果表明2006—2020年中国LNG进口的脆弱性呈现先波动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正>低油价带来的好处,不仅在于降低当前的LNG贸易价格,而且还有利于修改天然气的卖方垄断条款,调整天然气定价机制,为消除长期笼罩在亚洲上空的不合理的价格体系做准备。亚洲是世界液化天然气(LNG)市场的主要买家。由于与油价挂钩的定价公式,亚洲国家在购买LNG时,付出了比其他市场上更高的价格(即"亚洲溢价")。在2012年全球3279亿立方米的LNG贸易中,亚洲5个国家和地区(日本、韩国、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和印度)进口了2273亿立方米,占全球贸易量的69%。与此同时,当前71%的全球LNG贸易是基于油价挂钩的定价公  相似文献   

12.
“十三五”期间中国天然气行业竞争态势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三五”期间,全球天然气将进入供应宽松时代,“竞争”将成为天然气行业的主题,而价格是影响竞争胜败的核心要素。 为了降低生产商和进口商的销售压力和亏损风险、保障供需双方权益、维护市场健康发展,有必要分析当前行业竞争态势,研究不 同气源类型天然气的价格体系和价格走势。预测结果表明:随着国际油价持续振荡,LNG 与管道天然气之间的竞价关系将呈现周期 性变换。展望新的市场形势,提出了如下建议:①正视经济新常态下的市场,按照目前国内能源消费比重,天然气仍有很大的市场潜力; ②正确看待油价长期走势,销售价格低于开发成本是不可持续的经济现象;③加大市场开发力度,规避恶性竞争;④完善天然气价 格体系,实行天然气差别价格,避免出现因季节变化而供需失衡的情况。结论认为:相对缺乏灵活性的定价机制会给油气企业带来 巨大的压力,而天然气产业属于民生产业,稳定供应仍是第一要务;面对新形势,需要政企联合,完善天然气价格体系、维持供需 平衡,以促进行业发展。  相似文献   

13.
<正>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LNG进口国,改善"亚洲溢价"的窗口期已经到来。相对于北美和欧洲市场,亚洲市场的国际液化天然气价格水平总体偏高。这种"亚洲溢价"不仅给相关国家造成国民收入损失,而且带来"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以及产业竞争力削弱等诸多问题。业内专家普遍认为,长期以来,全球的液化天然气缺乏一个独立价格,"亚洲溢价"非常突出,行业发展面临挑战。近些年,随着天然气进口贸易量的加大,对中国来说,改善天然气"亚洲溢价"的机遇已经到来。  相似文献   

14.
2011年世界天然气工业发展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2011年全球天然气储量、产量、国际贸易、天然气消费和价格的发展变化.结果表明:世界天然气工业在2011年回到金融风暴前稳步增长的轨道,但区域发展极不均衡;北美非常规气引领天然气生产和供应,价格竞争力剧增;独联体和中东天然气产量激增,主导全球市场供应;亚洲、中东和南美的新兴市场需求保持旺势;欧洲天然气生产与需求双双下滑;非洲的天然气生产因政局动荡而受到影响;LNG是国际天然气贸易增长的主要推手.  相似文献   

15.
正事件:国际能源署日前在上海发布《天然气市场报告2018》预计,到2019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天然气进口国,到2023年天然气进口量可能达到1710亿立方米。点评:目前,我国天然气进口依存度已接近40%,由此带来的供应不稳定和价格风险,仍是悬在国内上游供应商头  相似文献   

16.
中国天然气产业发展形势与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天然气产业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供、销、储、运体系正在持续不断地发生着深刻的结构性变化,客观把握当前天然气产业的发展形势、趋势并做好科学预判,是关乎国家能源安全的重大课题。为此,通过分析全球天然气资源现状、贸易格局与发展趋势,结合中国天然气产业的发展历程、现状、趋势以及所面临的问题,从需求、供给等方面对我国天然气产业进行了展望分析与判识,进而提出了推进天然气产业合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与建议。研究结果表明:①采用综合能源弹性系数法,预测2030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约为6 500×10~8 m~3;②受能源供给侧改革、工业化、城镇化等因素的影响,国内天然气消费量增速远高于产量增速,天然气产业发展仍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③需要加大天然气勘探开发力度,以保障国内天然气增储上产;④持续拓展多元化的进口渠道,分散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增长过快的风险;⑤加快全国性、动态化互联互通体系及枢纽建设;⑥理顺天然气价格机制,逐步放开行业性、季节性消费管控,加强对全国市场的整体销售引导。  相似文献   

17.
正国际LNG市场总体呈现供需相对宽松态势,是中国LNG产业发展的机遇,但持续高速增长面临着不可忽视的挑战。当今世界,能源产业发展正朝着消费结构低碳化、生产消费智能化、供应格局多元化、分布式能源快速发展的趋势转型升级。天然气作为最清洁低碳的化石能源,在世界能源转型升级过程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根据主要研究机构的预测,2030年前全球天然气消费将处于快速发展期。在此背景下,中国LNG产业有着良好的发展机遇,但同时面临着不可忽视的挑战。  相似文献   

18.
<正>目前,世界天然气消费以北美、欧洲和亚太三大市场为主。长期以来,三大市场相对独立。从发展趋势看,北美非常规气快速发展正在改变北美地区的天然气供需态势。在消费方面,主要是亚太份额逐步上升,是LNG价格最高的地方,资源有限,需求量增加,特别是中国,而欧洲出现缓慢下降趋势。分析全球天然气行业形势,主要呈现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全球天然气资源供应充分,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二是全球供求结构不平衡。三是贸易回落,价格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9.
2011年全球LNG贸易量约为2.42亿t,共有18个出口国和25个进口国(地区);亚洲仍占需求主导,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省LNG进口量达到全球的53%,中东增长最快;中东和亚太地区LNG供应增加,大西洋盆地供应略有下降。2012年,日本因为核危机影响,LNG进口量仍将强劲增长;韩国LNG进口量将增长7%;中国台湾省LNG进口量因工业增长放缓而增长缓慢:印度将继续增加;中国LNG进口量将增长35%。  相似文献   

20.
迎向“十二五”中国LNG的新发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LNG国际贸易已成为全球能源市场的一个热点,经过近10年的加速发展,我国小型LNG产业链不断完善,小型LNG项目在我国天然气供应和使用中的作用尤为突出、地位日益提升。为此,综述了迎向“十二五”中国LNG的新发展:①首先根据国内外的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论述了向天然气转型已是世界潮流,同时认为未来一段时间中国无论是管道天然气还是沿海LNG接收站的天然气供应量都会大幅度增长,中国LNG产业前景光明;②进而剖析了我国小型LNG产业的构架,汇总了中国现有的小型LNG工厂--其多建在小规模气源所在地且以本国或本地区用户为主要客户对象,比较我国小型LNG物流模式后认为,采用罐式集装箱用于铁路、公路、海上运输的联运,可以充分发挥各种方式的优点;③还分析了我国小型LNG的市场状况,目前LNG多被用作城镇应急调峰储备、运输工具的替代燃料、城镇居民燃气以及一些工业领域(分布式能源系统、工业炉窑、焊接切割);④最后对“十二五”期间我国小型LNG产业发展进行了展望:继续发展小型天然气液化厂、建设一批中小型LNG应急储备设施、建立数个小型LNG接收站。结论认为:小型LNG在我国天然气供应格局中的定位应是作为管道天然气的有益补充,实现与管道天然气供应方式的优势互补,以最大限度的满足国内市场对天然气的使用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