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采用溶胶凝胶法和旋涂工艺在FTO衬底制备阻变层CeO_(2-x)-TiO_(2)薄膜,通过在CeO_(2-x)-TiO_(2)薄膜表面热蒸镀Al电极制备Al/CeO_(2-x)-TiO_(2)/FTO阻变器件,采用XRD和XPS表征CeO_(2-x)-TiO_(2)薄膜的晶相组成和晶体结构。结果表明:阻变层中主要由TiO_(2)和CeO_(2-x)组成。与Al/CeO_(2)/FTO器件相比,Al/CeO_(2-x)-TiO_(2)/FTO阻变器件的电学性能得到提升。I-V测试表明Al/CeO_(2-x)-TiO_(2)/FTO器件具有无初始化过程的双极性阻变特性。对不同CeO_(2-x)-TiO_(2)厚度下的阻变器件进行电学分析,研究表明Al/CeO_(2-x)-TiO_(2)/FTO器件在不同CeO_(2-x)-TiO_(2)膜厚下其低阻态呈欧姆导电机制。随着CeO_(2-x)-TiO_(2)厚度的增加,高阻态的阻变机制会发生本质变化,器件的阻变机制从氧空位导电细丝机制转变为缺陷对电荷的捕获/释放机制。研究发现Al/CeO_(2-x)-TiO_(2)界面处的AlO_(x)层是阻变机制转变的关键,AlO_(x)层的增厚使器件从“数字型”转变为“模拟型”。  相似文献   

2.
以氯化镉(CdCl2·2.5H2O)、氯化铟(InCl3·4H2O)和硫代乙酰胺(TAA)为原料,利用水热法在FTO导电基底上制备CdIn2S4薄膜材料。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等手段对所得薄膜的物相结构、表面形貌、成分及光吸收性能等进行表征。借助瞬态表面光电压(TSPV)技术探究CdIn2S4薄膜的光生载流子的分离、传输及复合过程。结果表明:制备的CdIn2S4薄膜结晶良好、表面均匀平整且具有良好的光吸收性能和光电响应。构建了以CdIn2S4和P3HT为吸收层、TiO2为电子传输层的异质结薄膜太阳能电池器件(FTO/TiO2/CdIn2S4  相似文献   

3.
对陶瓷膜进行催化功能层的构建,以提高其催化臭氧性能.以商业陶瓷膜为基膜(CM),采用水热法负载二氧化钛纳米棒,制备TiO2棒/陶瓷膜(Tir/CM);再通过浸渍法以Tir/CM为载体负载二氧化锰颗粒,制备MnO2-TiO2棒/陶瓷膜(MnO2-TiO2/CM).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X射线衍射仪(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X射线衍射光电子能谱仪(XPS)等手段对改性陶瓷膜进行形貌及物相分析,以MnO2-TiO2/CM为臭氧催化膜构建催化臭氧反应器用于处理苯酚废水,研究了不同工艺参数对苯酚去除效果的影响,同时对比了不同反应类型对苯酚的矿化效果.结果表明:成功制备出MnO2-TiO2/CM,其中TiO2纳米棒呈金红石型;在苯酚质量浓度为40 mg/L,pH值为9.0,臭氧投加量为4.8 mg/L的条件下,...  相似文献   

4.
采用搅拌摩擦加工(FSP)的方法制备Ni/Al复合材料,并在此基础上添加不同种类稀土氧化物(La2O3或CeO2),通过SEM、EDS、XRD、电子探针(EPMA)和室温拉伸试验研究稀土氧化物对FSP制备Ni/Al复合材料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Ni/Al复合材料复合区有较明显的Ni粉团聚物存在,Ni-La2O3/Al、Ni-CeO2/Al复合材料中Ni粉团聚物数量减少,尺寸减小。La2O3和CeO2均对Al-Ni原位反应有较大影响,能够促进Al-Ni原位反应的进行,生成更多增强相。Ni-CeO2/Al复合材料与Ni-La2O3/Al复合材料相比,复合区组织更加均匀,增强颗粒Al3Ni含量更多。La2O3和CeO2均能显著提高FSP制备Ni/Al原位复合材料的抗拉强度。Ni-La2O3/Al复合材料的抗拉强度达到221 MPa,Ni-CeO2/Al复合材料的抗拉强度达到238 MPa,两者相比于Ni/Al的复合材料抗拉强度(166 MPa)分别提高了33.1%和43.4%。  相似文献   

5.
利用TFCcal设计软件构建膜系结构, 采用溶胶-凝胶工艺和提拉法在超白玻璃上制备出厚度精确可控的宽光谱、高增透型SiO2/TiO2/SiO2-TiO2减反膜, 同时结合甲基三乙氧基硅烷(MTES)改性碱催化的SiO2溶胶, 通过提拉法一次制备出高透过率疏水型薄膜。研究表明, 高增透型三层宽光谱减反膜的理论膜层厚度依次为: 80.9 nm(内层SiO2-TiO2)、125.0 nm(中间层TiO2)、95.5 nm(外层SiO2), 其在400~700 nm可见光范围内平均透过率实际可高达97.03%以上。多层膜经过退火处理后, 膜面的水接触角高达131.5°, 同时陈化两个月以后的多层膜透过率仅下降0.143%, 表明制备的SiO2/TiO2/ SiO2-TiO2多层减反膜具有优良的疏水和耐环境性能。  相似文献   

6.
在SiO2-Al2O3-ZnO-CaO-ZrO2-TiO2搪瓷中加入10%~20%(质量分数)粒径为20~50 nm的CeO2颗粒,制备出SiO2-Al2O3-ZnO-CaO搪瓷,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仪(EDS)、X射线衍射仪(XRD)和透射电镜(TEM)研究其在900℃空气中的析晶行为和相演变。结果表明:添加20%的CeO2颗粒可阻碍针状ZrSiO4和羽毛状CaTiSiO5晶体的析出,随着CeO2颗粒添加量的提高阻碍作用增强;CeO2与搪瓷中的ZrO2结合生成固溶体促进初生晶体CaZrTi2O7析出,而CaZrTi2O7随着烧结时间的延长几乎不转变为ZrSiO4。同时,在生成CaZrTi2O7晶体的过程中Ca和Ti的消耗也抑制了CaTiSiO5晶体的析出。这表明,添加20%的CeO2可使这种搪瓷体系在900℃保持较高的稳定性和优异的抗热震性能,从而延长搪瓷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7.
以氧氯化锆(ZrOCl2·8H2O)为锆源, 钛酸丁酯(Ti(OBu)4)为钛源, 聚偏氟乙烯(PVDF)为有机添加剂, 采用溶胶–凝胶法在K9玻璃基片上制备PVDF/TiO2-ZrO2光学膜, 提高了ZrO2-TiO2光学膜的综合性能。然后采用SEM、FT-IR、接触角以及紫外/可见/近红外透射光谱等手段对PVDF/TiO2-ZrO2光学膜的组成、光学性能和抗激光损伤阈值进行了研究。SEM测试表明, 在K9玻璃基片上制备了光学膜。PVDF的添加导致水与薄膜的接触角增大。ZrO2-TiO2光学膜的光学带隙随ZrO2含量的增加而略微增大, PVDF/ZrO2(50mol%)-TiO2薄膜的光学带隙随PVDF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增大。另外, ZrO2-TiO2光学膜的折射率随ZrO2摩尔分数的减小而增大, PVDF/ZrO2(50mol%)-TiO2膜的折射率随PVDF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8.
通过热分解法制备了二组元(RuO2-TiO2)和三组元(RuO2-SnO2-TiO2)Ti阳极涂层,并通过SEM、XRD以及电化学工作站对其结构及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在烘干温度130 ℃,热氧化温度500 ℃,烧结时间15 min,退火时间1 h的条件下,所制备的三组元(RuO2-SnO2-TiO2)Ti阳极涂层性能较为优异,析氯电位为1.128 V,析氧电位为1.674 V。在二组元(RuO2-TiO2)涂层中加入Sn组元,可以减少贵金属Ru的使用量,降低钛阳极涂层的成本;而且所形成的SnO2可提高涂层表面的电催化活性,降低电极的析氯电位、析氧电位,延长电极的工作寿命。  相似文献   

9.
采用静电纺丝技术, 通过改进实验装置, 在最佳的纺丝条件下制备了 [Ni(CH3COO)2+PVP]-[Zn(CH3COO)2+PVP]-[Ti(OC4H9)4+CH3COOH+PVP] 前驱体复合电缆, 在600℃下将其进行热处理, 制备出了NiO-ZnTiO3-TiO2同轴三层纳米电缆。采用热重-差热 (TG-DTA)、 X射线衍射(XRD)、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分析技术对样品进行了表征。对NiO-ZnTiO3-TiO2 同轴三层纳米电缆的形成机制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 所得产物为NiO-ZnTiO3-TiO2同轴三层纳米电缆。芯层为NiO, 直径大约为(42.024±4.405) nm; 中间层为ZnTiO3, 厚度大约为(55.385±7.681) nm; 壳层为TiO2, 厚度大约为(70.747±7.373) nm。   相似文献   

10.
钌系涂层钛阳极具有稳定性好、电催化活性高、环境友好等特点,在电解水、阴极保护以及电化学除垢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其中,涂层中二氧化钌(RuO2)的比例与存在形态是决定其电催化活性和稳定性的关键。在涂层钛阳极的制备中,热分解法因其操作简单、成本低、易工业化生产等优势而被广泛使用。介绍了目前在电解行业广泛应用的钌系涂层钛阳极——RuO2-TiO2/Ti阳极的应用领域,简述了RuO2-TiO2/Ti阳极中钌钛氧化物的特点和作用,并对RuO2-TiO2/Ti阳极的失效原因和制备工艺进行了阐述。主要综述了前处理、涂液组分比例、涂液浓度和烧结温度等工艺参数对通过热分解法制备的钛电极稳定性和电催化活性的影响,以及针对RuO2-TiO2/Ti阳极的失效原因提出钛阳极未来的改进方向,旨在促进本领域研究者更深入地了解钌钛阳极的特点、失效原因以及如何制备性能优良的涂层钛电极。  相似文献   

11.
通过电化学法在铜片表面生长Cu(OH)2纳米线阵列,在氮气氛围下将其进行退火处理得到Cu2O纳米线阵列,然后采用电沉积法在电极上沉积Cu2O阻挡层和CeO2,制备得到Cu2O/CeO2异质结光阴极材料。利于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材料的形貌和化学成分等进行表征,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线性扫描伏安法(LSV)和莫特肖特基曲线(M-S)等测试对其光电化学性能进行分析。实验数据结果表明,在0 V、RHE(可逆氢电极)下,Cu2O/CeO2光阴极的光电流密度达到-6.55 mA/cm2,相比仅Cu2O的光电流密度(-3.67 mA/cm2)提升了1.78倍。随后,通过ALD(原子层沉积)制备TiO2作为保护层,负载Pt作为析氢反应(HER)的助催化剂。最终Cu  相似文献   

12.
以介孔结构的复合ZrO2-TiO2为载体负载活性组分, 制备了具有高CO催化氧化活性的Pd/ZrO2-TiO2与PdCu/ZrO2-TiO2负载型催化剂。XRD、TEM研究结果表明: 活性组分Pd、Cu物种可均匀分散于介孔载体中。系统考察了不同的催化剂载体、制备方法和助催化剂等对该介孔复合材料CO催化氧化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 以ZrO2-TiO2为载体的催化剂其CO催化氧化活性明显优于以介孔Al2O3或介孔SBA-15为载体的催化剂; 一步法制备的介孔Pd/ZrO2-TiO2催化剂其CO催化氧化的低温活性较浸渍法制备的Pd/ZrO2-TiO2有很大提高; 并且Pd和Cu物种共负载的介孔ZrO2-TiO2复合催化剂具有最优的CO催化氧化活性, 其CO的完全催化氧化温度可降至170℃, O2-TPD分析说明Pd和Cu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PdCu/ZT催化剂在更低温度具有氧化还原活性。  相似文献   

13.
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备了以MnxZn1-x Fe2O4为磁性基体的β-MnO2/MnxZn1-xFe2O4复合磁性催化剂,利用XRD、SEM、FTIR和超导量子干涉仪对复合磁性催化剂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以罗丹明B (RhB)为模拟污染物,研究了β-MnO2/MnxZn1-xFe2O4的催化活性,并考察了其稳定性。结果表明,球状的β-MnO2与块状的磁性基体MnxZn1-xFe2O4成功复合,且制备的β-MnO2/MnxZn1-xFe2O4复合磁性催化剂具有良好的催化性能和磁学性能。当MnxZn1-xFe2O4与β-MnO2的质量比为20:100时,在2 mL含量为30%的H2O2作用下,1 h内β-MnO2/MnxZn1-xFe2O4复合磁性催化剂对100 mL浓度为10 mg/L的RhB降解率(93.9%)远高于纯β-MnO2(33.7%);在磁场作用下,β-MnO2/MnxZn1-xFe2O4复合磁性催化剂的回收率为89%,经过5次循环利用之后其对RhB的降解率仍达76%。  相似文献   

14.
采用微波超声法,以ZnO为基体原位生长CeO2晶体,得到CeO2/ZnO复合光催化剂。利用XRD、SEM、TEM、PL、UV-Vis DRS等方法对制备的材料进行表征,并通过可见光降解AF对样品的光催化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ZnO为纳米片互相穿插形成的花形球状结构,其表面附着有纳米CeO2颗粒,分散性较好。ZnO和CeO2的摩尔比为20∶1的CeO2/ZnO复合光催化剂在可见光下表现出良好的光催化活性,光照90 min后对AF的光降解率达到96.44%,较纯相ZnO和CeO2有显著提高。CeO2/ZnO的稳定性较好,6次使用后对AF的光降解率仍达到93.53%。机制研究发现,·O2?是光催化降解AF过程中的主要活性物种。   相似文献   

15.
为了使微波基板材料与Cu金属衬底的热膨胀性能匹配,对陶瓷/聚四氟乙烯(PTFE)微波复合基板材料的热膨胀性能进行了研究。采用湿法工艺制备了以SiO2和TiO2为填料的SiO2-TiO2/PTFE复合材料,研究了复合材料密度、填料粒度和填料体积分数对SiO2-TiO2/PTFE复合材料热膨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SiO2的体积分数由0增至40%(TiO2 :34%~26%)时,SiO2-TiO2/PTFE复合材料的线膨胀系数(CTE)由50.13×10-6 K-1减小至10.03×10-6K-1。陶瓷粉体粒径和复合材料密度减小会导致CTE减小。通过ROM、Turner和Kerner模型计算CTE发现,ROM和Kerner模型与实验数据较相符,而实验值与Turner模型预测值之间的差异随PTFE含量的升高而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16.
使用水热法在掺氟SnO2涂覆的导电玻璃(FTO)基板上生长TiO2纳米线,随后在TiO2纳米线上采用水热法生长WO3纳米线,制备出WO3/TiO2复合薄膜。通过循环伏安法(CV)、计时电流法(CA)、计时电量法(CC)等电化学测试技术研究了WO3/TiO2复合薄膜的电致变色性能;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对薄膜的着色﹑漂白状态的响应时间进行测试。通过以上测试,计算得到了薄膜的循环稳定性﹑光调制﹑着色效率和切换时间(YX)等参数。结果显示WO3/TiO2复合薄膜的电致变色性明显提高,其中WO3/TiO2复合薄膜可逆性增加了6%,着色效率提高了40.96 cm2/C。   相似文献   

17.
WO3材料在光电催化方面的应用备受关注,但其光生电子空穴有效分离能力差,对太阳光的利用率较低等问题,限制了其光电催化性能。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先用水热法在导电玻璃(FTO)上制备WO3纳米薄膜,然后使用溶剂热法在WO3纳米薄膜上制备不同反应时长(7 h、9 h和11 h)的WO3/Bi2MoO6复合薄膜。通过XRD和SEM测试,证明了WO3/Bi2MoO6复合薄膜的成功制备。对WO3/Bi2MoO6复合薄膜样品进行吸收光谱测试、光电流测试、光电催化测试和交流阻抗测试。结果表明:WO3/Bi2MoO6复合薄膜样品相较于单一WO3纳米薄膜,具有更好的光吸收特性、更优秀的光电流特性和显著提升的光电催化活性。且水热反应9 h的WO3  相似文献   

18.
采用具有丰富分级多孔结构的豆芽为模板,经水热法合成仿生形态的纳米CeO2/石墨烯催化剂。使用XRD、拉曼光谱(Raman)、TEM、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DRS)、N2吸附-脱附仪和光解水制氢系统等分析表征手段对CeO2/石墨烯催化剂的结构、形貌及光催化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制备的CeO2/石墨烯光催化剂不仅继承了豆芽模板高孔隙率和大比表面积的特点,而且保持了豆芽的形态和微观特征。该催化剂是由约5.6 nm CeO2纳米晶与具有生物形态的仿生石墨烯片层结构结合而成。制得的CeO2/石墨烯复合材料内部存在大量由CeO2/石墨烯催化剂纳米颗粒堆积而成的纳米孔,其孔径集中分布于15~45 nm左右,这种微观结构使CeO2/石墨烯催化剂具有超大的比表面积,提高了催化剂对光生电子空穴对的捕获能力。由紫外-可见漫反射吸收光谱可知,CeO2/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可见光利用率显著增强,光解水制氢效率6 h后可达到671 μmol(h · g)-1,远高于标样CeO2的51.67 μmol(h · g)-1。  相似文献   

19.
CeO2 / TiO2 复合体系的有序介孔结构表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有机模板-溶剂热-超临界流体干燥法获得四方相TiO2有序介孔(2~4 nm) 粉体, 利用浸泡沉淀法将CeO2 填充到TiO2的介孔孔道中, 并用HREM、TEM、BET 等分析技术, 对CeO2 / TiO2 复合体系的有序介孔结构进行了表征, 初步探讨了TiO2 介孔结构和CeO2 纳米团簇结构的形成机理。结果表明, 所制备的CeO2 /TiO2 体系实现了纳米尺寸结构的均匀复合。   相似文献   

20.
光催化CO2还原技术的关键是开发高效光催化剂,而构建具有紧密界面结构的异质结是增强界面电荷转移,实现高效光催化活性的有效途径。本研究采用静电纺丝技术结合水热法,将Bi4O5Br2纳米片镶嵌在CeO2纳米纤维表面,制得Bi4O5Br2/CeO2纤维光催化材料(B@C-x,x对应反应物的加入量)。利用不同方法表征其微观结构、形貌和光电性能。结果表明,适当Bi4O5Br2含量的Bi4O5Br2/CeO2异质结可以显著提高CeO2纳米纤维的光催化性能。与纯Bi4O5Br2和CeO2相比,B@C-2在模拟太阳光下表现出最佳光催化活性,不使用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