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太阳能驱动的CO2与CH4转化为合成气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生产可再生燃料的技术,然而太阳能驱动的CH4重整催化剂存在转化效率低、光生电子与空穴复合速率快及催化剂稳定性差等问题。本文简述了光催化CO2与CH4重整的可能机理,包括CO2和CH4的吸附、光生电子与空穴的迁移及产物的脱附过程。重点介绍了光催化CO2和CH4重整过程中贵金属催化剂、非贵金属催化剂及碳氮化合物等催化剂的研究进展,并总结归纳了各类催化剂的优点与不足。最后,本文探讨了光催化转化CO2与CH4制合成气研究领域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开发设计高效的光催化剂提高反应效率;通过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及高端表征技术探究催化机理。  相似文献   

2.
光催化CO2还原制碳氢燃料技术由太阳能直接驱动,将CO2转化为可直接利用的化学品,是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的变革性技术。该技术的高效、低成本运行受光吸收利用、光催化剂形貌结构、界面催化反应及传质等因素影响,其内部能质传输是多时空尺度、多物理场耦合的复杂过程,需要从理论和应用两方面结合多个学科展开系统研究。梳理了光催化CO2还原基本理论及国内外研究进展,并针对技术瓶颈从光吸收拓展与利用、光生载流子分离强化、氧化/还原半反应优化及传质强化四个优化策略指出了该技术发展方向,探讨了该技术全流程能量传递和物质转化之间的耦合匹配准则,为降低反应能耗、促进性能及产率提升甚至未来工业化大规模太阳能驱动CO2还原应用铺垫道路。  相似文献   

3.
大气中日益增加的CO2浓度导致了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将CO2催化转化为有价值的化学品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产生的电能,通过电化学方法将CO2还原转化为有价值的碳基化合物是最具有应用前景的方式。分子催化剂具有明确的结构和清晰的活性位点,可实现基于机理的性能优化。综述了近年来金属酞菁/卟啉分子在电催化CO2还原为CO的实验和理论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首先,介绍了金属酞菁/卟啉分子电催化CO2还原为CO的详细机理。然后,重点介绍了如何通过分子分散和配体修饰提升金属酞菁/卟啉分子电催化CO2还原为CO的活性和选择性。最后,讨论了金属酞菁/卟啉分子电催化CO2还原存在的挑战及其可能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4.
稀土掺杂TiO2光催化还原CO2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稀土掺杂TiO2纳米光催化剂,并应用于光催化还原CO2/H2O体系中。通过XRD对光催化性能进行表征,研究稀土离子掺杂和焙烧温度对光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稀土La和Ce的加入可以抑制TiO2的晶相转变,提高光催化性能。催化剂800 ℃焙烧可达到最好的光催化活性,在反应时间7 h、CO2流量200 mL·min-1和反应液中NaOH与Na2SO3浓度均为0.10 mol·L-1条件下,甲醇产率高达315.49 μmol·g-1。并对稀土掺杂TiO2催化剂光催化还原CO2的机理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5.
光催化二氧化碳转化技术,不仅可以利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太阳光能,而且可将二氧化碳转化为高附加值的碳基燃料,受到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实验设计合成了新颖的中空结构的Co3O4/CdIn2S4异质结光催化剂。两种半导体的高效耦合作用极大地促进了光生载流子分离,同时形成更多暴露活性位点。基于异质结独特的结构优势,表现出高效的CO2还原性能,5% Co3O4/CdIn2S4 的CO生成速率达74 μmol·g-1·h-1,与单体CdIn2S4相比,不仅活性得到很大提升,同时CO选择性达到100%。  相似文献   

6.
光催化还原CO2是实现碳循环的一种绿色的、环保的能源转化方式,该方法可以有效的将CO2气体转化为可再生燃料,缓解能源危机和全球变暖问题。综述了半导体复合材料光催化还原CO2为可再生碳氢燃料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光催化还原CO2的反应条件和光催化机理,并对已报道的不同类型半导体复合光催化材料进行分类,如“单一半导体型”、“金属/非金属掺杂半导体型”、“半导体复合型”和“碳材料–半导体复合型”。评述了各种半导体复合光催化材料的优缺点及其光催化性能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展望了半导体复合光催化材料催化还原CO2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7.
光热催化是一种极具前途的CO2还原策略,可利用太阳光谱的广泛吸收来激发热化学和光化学过程的结合,从而协同推动催化反应的进行,使CO2在较为温和的条件下实现高效转换。作为光热催化的一种,在光催化中引入热能,可提高太阳光利用率,促进载流子的激发和分离,加快反应分子扩散,提升反升性能。对当前光热催化CO2还原的概念和原理进行分类,并对热助光催化还原CO2反应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基于反应产物的差异,介绍热助光催化反应的催化剂选择、反应条件和反应机理,同时介绍了该类反应试验过程中关键的局部测温技术,最后对热助光催化CO2还原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未来的研究重点应是提升CO2转化率和产物选择性,同时利用先进的原位表征技术和理论计算对反应机理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8.
以葡萄糖为原料,经一步水热法生成葡萄糖基碳球(GCs),粒径约500nm,利用微乳液聚合法合成粒径约270nm的聚苯乙烯微球(PSs)。通过真空抽滤,制备了GCs和PSs层层组装的多级模板,TiCl4完全浸润模板并经干燥和高温煅烧,获得了空间层序多级孔结构的TiO2。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N2吸附-脱附等手段表征了所制备催化剂的形貌、组分和孔结构。在饱和CO2气氛下加入H2O,利用催化剂在模拟太阳光条件进行光催化还原试验。结果表明:经过7h的光催化测试,相较于商用P25和无空间结构的TiO2,层序空间多孔TiO2生成还原产物CO的产率均得到明显提高。其中,空间复合多级孔TiO2在结构失配的情况下仍表现出较高的CO产率。结合实验结果和表征证实:纳米微球层所形成的层序空间多孔TiO2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和丰富的孔结构,有利于形成大量表面活性位点。三维网状多孔结构暴露出...  相似文献   

9.
CO2的过量排放已威胁到了环境与能源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化学或生物手段将其转化为化工原料或生物燃料能够有效缓解由CO2过量排放造成的能源与环境压力。然而CO2的还原过程是非自发且缓慢的,依赖于外部提供的能量和催化剂。如何实现长效的能量供给并针对性开发高性能的催化剂是CO2回收转化技术的重点。利用稳定、清洁的电能作为驱动力,在催化剂的协同下将CO2增值为化学品并实现碳中性循环。这种策略被称为CO2的电驱动还原,在CO2转化方面优势显著。从CO2无机电催化和CO2微生物电合成2个方面综述了近年来CO2电驱动还原的研究进展。首先,对比和讨论了CO2的无机电催化中不同类型的电催化剂的特性,以及优化和改性的手段。其次,总结阐明了微生物电合成中电极与微生物催化剂之间直接和间接的电子传递方式,并重点讨论了不同电子载体(H2、甲酸、天然和人工的氧化还原电子载体)介导的间接电子传递的相关工作。最后总结展望了CO2电驱动还原系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通过负载法成功制备了g-C3N4/BiVO4异质结,采用XRD、SEM、BET、UV-Vis DRS、Mott Schottky、SPV等技术对样品的结构与性质进行分析,以光催化降解RhB和光催化还原CO2评价其光催化活性。结果表明,g-C3N4和BiVO4能带结构匹配,能够组成“Z”型异质结,并有效提高光生载流子的分离效率,同时保留g-C3N4导带电子较强的还原性和BiVO4价带空穴较强的氧化性,最终提高光催化活性,其中当g-C3N4的负载量为3%时,样品展现了最佳的光催化活性,在光催化降解RhB实验中,经过180min光照后,降解率达到95.3%,反应速率常数达到0.0166min-1;而在光催化还原CO2的实验中,经过4h光照后,CO和O2的产量达到70....  相似文献   

11.
在传统光催化CO2反应中引入热能是提高转化效率的新方法。通过一锅法将含氧空位缺陷的MoO3(MoO3-x)均匀负载在蜂窝状氮化碳(NCN)表面,成功制备出不同MoO3-x比例的MNCN复合催化剂。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等手段对复合材料进行表征;在全光谱照射下,复合样品MNCN-1.0光热催化CO2表现出优秀的性能,CO和CH4的产率分别达到25.35μmol/(g·h)和1.80μmol/(g·h)。这是由于MoO3-x独特的性质使其在全光谱反应中提高反应温度,促进温度场与光场的协同作用,提高了光催化的反应效率。  相似文献   

12.
基于光热催化在CO2还原及制备碳氢燃料方面的优势,重点介绍了光热催化分类中的光致热催化还原CO2反应,包括其反应机理、近期进展、应用及催化剂分类。同时,从强化光反应、热反应、表面反应不同方面对光致热催化还原CO2反应的性能提升策略进行了归纳分析。该反应可将CO2和H2O催化生成C1、C2产物,光照下催化剂表面局部温度的升高有利于增强光致热催化CO2还原反应速率。最后,对该方向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未来主要研究方向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随着全球工业化快速发展,化石燃料大量使用导致碳排放量急剧增加,造成严重环境问题。因此,寻找有效方法降低CO2浓度以遏制全球变暖成为紧迫任务。目前,减少CO2主要策略包括限制传统化石能源使用和将多余CO2转化为高附加值化学品。由于经济发展仍极度依赖化石能源,简单地限制其使用存在显著困难。因此,高效转化CO2成为高附加值化学品显得尤为关键。在众多CO2转化技术(生物还原、热化学加氢还原、光电化学及电化学还原CO2)中,电化学还原CO2因其高效性和良好的工业应用前景而显得尤为突出。基于此,对CO2转化技术、电催化还原CO2原理、主要产物、反应途径、评价参数及目前发展迅速的金属基及非金属碳基材料电催化剂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金属基和非金属碳基材料的结合能够提高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具有良好的研究前景。从新型高效低成本催化剂开发及其形貌和表面活性位点的微观调控,利用原位表征技术和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加深对反应...  相似文献   

14.
负载助催化剂被广泛认为是提高光催化效率的有效方法。本文设计合成了非贵金属Ni3C纳米颗粒修饰的Zr-MOF/g-C3N4异质结,并将其用于光催化析氢反应。结果表明,Ni3C助催化剂不仅改善了复合材料中光生载流子的电荷分离和转移能力,而且降低了催化剂表面析氢过电位,可以大大提高Zr-MOF/g-C3N4的光催化析氢活性。在优化Ni3C负载量后,Zr-MOF/g-C3N4/Ni3C(4.8%)复合材料在可见光下的析氢速率可达3.405mmol·h-1·g-1,是Zr-MOF/g-C3N4析氢速率的7.2倍。  相似文献   

15.
黄鑫  刘成  唐如佳  韩欣欣  陈世霞  王珺 《化工进展》2022,41(11):5887-5895
合理设计高效的电催化剂是二氧化碳电化学还原(CO2ER)为高附加值化学品和燃料的关键。本文利用水热-煅烧法制备了氮掺杂碳限域的花状SnS催化剂(SnS@NC)并研究了其电催化CO2的特性。基于超薄氮掺杂碳层的限域效应,SnS的层厚由原始的30nm缩减至20nm,电化学活性面积明显增强,同时氮掺杂碳层增强了对CO2的吸附和活化。SnS@NC催化CO2转化为甲酸的能力明显增强,在-1.3V(vs. RHE)的H型电解池中法拉第效率为81.2%,电流密度为29.5mA/cm2,本文为金属硫化物复合催化剂功能化提供了新策略。  相似文献   

16.
以Cu Cl2、NH2-MIL-125(Ti)和尿素为前驱物,通过煅烧法制备了不同Cu掺杂量的二氧化钛/聚合氮化碳(PCN)异质结(Cu Ti CN)。其中3Cu Ti CN光催化还原CO2性能最优,在可见光下CO的产生速率可达735μmol/(g·h),分别是纯PCN和Ti O2/PCN异质结的9倍和3倍。利用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氮气物理吸附、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光致发光谱(PL)等手段对光催化剂的组成、结构和光电化学性质进行了表征。研究发现,Cu掺杂和异质结的构建增强了可见光吸收,增大了材料的比表面积,提高了光生载流子的分离和传递效率。根据带隙数据和莫特-肖特基曲线得到了异质结的能带结构,并提出了Cu掺杂TiO2/PCN异质结光催化还原CO2的机理。  相似文献   

17.
利用太阳光驱动二氧化碳(CO2)催化转化合成燃料是缓解能源危机和降低温室效应的理想途径。然而,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在于CO2固有的化学稳定性使得光催化反应的转化效率低下。热量被认为是促进催化转化反应过程的重要推动力,可以有效提升光催化转化的效率。本文综述了不同形式的热增强光催化在CO2还原生产燃料方面的应用,包括外加热源的光催化CO2还原、光热效应促进的光催化CO2还原以及等离激元增强的光催化CO2还原体系。文章指出:热增强的光催化技术继承了光催化的高选择性和热催化的高反应活性的优势,实现了CO2还原反应的高效进行。具体分析如下:外加热源主要通过直接加热装置或者聚焦太阳光能实现,产物的生成效率明显增强,选择性影响不大;光热效应发挥着局部提高催化剂反应温度的作用,使能量利用效率更高,大幅度降低CO2还原反应所需的能量;等离激元效应除了发挥光热效应的作用,同时兼备增强光吸收、促进载流子分离和加速表面反应动力学的作用。文章最后指出,通过对反应机理进行深度研究,合理调控反应体系的反应条件,将极大促进热增强的光催化CO2还原技术发展,为CO2利用提供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8.
光能驱动CO2还原技术有望减少CO2排放并同时提供高价值化学燃料,缓解能源转型带来的压力。发展高活性光催化剂是实现该技术应用的关键,负载贵金属是提高其光催化效率的有效途径,但由于贵金属成本昂贵、储量稀少等原因,限制了其大规模使用。因此,发展贵金属替代品对光催化CO2还原具有重要意义。Mo2C是一种具有与贵金属相似的电子结构的过渡金属碳化物,采用尿素还原方式制备了Mo2C和Cu共负载TiO2光催化剂,结合物理化学性质分析,对其在紫外光下的光催化活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TiO2上负载Mo2C后,在CO2催化转化过程中显著促进H2和CH4的产生,而Mo2C和Cu共沉淀可抑制H2产生并促进CO2进一步转化为CH4;光照4 h后,其CH4累计产量达...  相似文献   

19.
以KCl、Bi(NO33和类石墨氮化碳(g-C3N4)为前体,采用水热法成功制备了BiOCl/g-C3N4异质结光催化剂,并进行可见光催化还原CO2,考察了催化剂的活性及稳定性,同时研究BiOCl:g-C3N4(摩尔比)、催化剂用量和光照强度对光催化还原CO2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蒸气的存在下,BiOCl/g-C3N4较纯BiOCl和g-C3N4具有更高的光催化还原CO2活性,在催化剂用量为0.1 g,光照强度为2.413×10-6 einstein·min-1·cm-2,BiOCl:g-C3N4摩尔比为1:1的异质结催化剂显示了最高的光催化还原CO2活性,且可见光催化剂在5次套用实验后其活性基本不变。基于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比表面积测试(BET)和紫外-可见(UV-vis)吸收光谱表征,可以推断BiOCl和g-C3N4之间形成的p-n结能有效分离光生电子和空穴,是增强光催化剂活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闫帅  杨海平  陈应泉  王贤华  曾阔  陈汉平 《化工学报》1951,73(10):4298-4310
CO2光热催化转化是一种新型的CO2利用技术,该过程绿色、经济且无须额外能量输入,是当下的热门研究领域之一。本文主要总结了CO2光热催化转化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介绍了基于光热转化的光热催化剂设计方法,同时从光热催化机理出发解析了CO2还原反应的光热催化剂构建策略,并揭示了CO2还原反应中的光热协同耦合机制,为光热催化剂的设计以及CO2的高效转化和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