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油田断裂中构造流体包裹体的研究及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造流体包裹体是构造热事件的流体代表,在断裂构造岩中大量保存。利用构造流体包裹体的成分、荧光、均一温度及同位素等调试结果,分析研究了其在油气运移和保存条件,以及断裂的力学性质、应力场等方面的应用,并探讨了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断裂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之一,断裂带岩石中的包裹体可以反映流体当时的物化性质及断裂性质。通过对断裂带中流体包裹体成分及镜下特征的研究可以判断断裂的力学性质;利用包裹体均一温度可以判断断裂带内流体活动时期,达到间接判断断层的活动期次。以平南油田平南断裂中流体包裹体的分析测试为例,通过研究,表明平南断裂是一条经历了正、反转运动的复杂断裂;均一温度测试表明,平南断裂带中有2期油气运移事件发生,对应的温度分别为60-85℃和90-120℃,并对应着断裂2个期次的活动。  相似文献   

3.
通过流体包裹体测试技术剖析了苏北永安断背斜戴南组气藏含气储层中的烃类包裹体,油气地球化学表明高等植物蜡是母源输入的主体,沉积水体介质以缺氧还原性占优势。包裹体捕获时已处于成熟状态,气源对比反映出永安气藏天然气与阜四段源岩具很好的相关性。源岩中早期生烃组提供了丰富的油气,物性好的储层与源岩紧密相邻;一些鼻状构造或断鼻、断块构造圈闭的形成略早于或同步于油气的注入,利于油气聚集;成藏后相对稳定的地质条件有利于气藏保存,油气成藏为典型的下生上储模式。  相似文献   

4.
流体包裹体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参考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对平南油田的研究,阐述了流体包裹体的基本概念,较系统的 介绍了流体包裹体在分析盆地演化史、忮复盆地古地温、分析断裂构造、研究油气运移通道、确定油气 运移成藏期次、确定油气演化程度和形成阶段、确定油气勘探深度和预测远景区以及油气源对比等方面 的应用和研究成果,同时也对在某些方面的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认识。  相似文献   

5.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致密油的生油层及储集层均为下二叠统风城组。以风城组中发育的特征性碱性矿物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致密油的成藏演化过程以及碱性矿物对致密油富集的作用。通过岩相学观察以及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激光拉曼光谱和流体包裹体分析,在风城组的4种碱性矿物(碳酸氢钠石、碳钠钙石、碳钠镁石和硅硼钠石)以及菱镁矿中识别出3类流体包裹体。第1类为碱性矿物中的原生流体包裹体(包括原生重质油包裹体、沥青包裹体及原生盐水包裹体),其中,原生盐水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70~110℃;第2类为碱性矿物中的次生流体包裹体(包括次生中质油包裹体及次生盐水包裹体),其中,次生盐水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100~110℃;第3类为菱镁矿中的原生轻质油包裹体。结合埋藏史、热演化史及生烃史,认为玛湖凹陷致密油的聚集是在碱性矿物形成及断裂活动的共同促进作用下完成的,其充注过程可分为3期。受早期地层快速埋藏及较高古地温的影响,晚二叠世为重质油充注期,风城组有机质已进入生烃门限,生成的重质油伴随着碱性矿物形成过程中流体交换的促进作用,发生小规模富集;早三叠世为中质油充注期,有机质处于成熟阶段,生成的大量中质油沿活动断裂和裂隙进入邻近的储层中发生大规模富集;早侏罗世为轻质油充注期,由于局部地区受热液流体影响,烃源岩温度持续升高,有机质进入高成熟阶段,生成的少量轻质油在断裂活动以及菱镁矿形成过程中流体交换作用下富集。  相似文献   

6.
运用流体包裹体岩相学、均一温度、含油包裹体丰度及储层颗粒荧光定量等多种流体历史分析方法,对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大北气田储层古流体特征、油气充注期次和时间进行了研究,并结合构造演化及沉积埋藏史恢复了大北气田油气充注史。研究表明,库车坳陷大北气田发育2期油气充注:第一期为6~4Ma的凝析油充注,该期充注被蓝白色荧光液态烃包裹体记录下来,QGF波长峰值也显示凝析油的特征,QGF指数分布在1.7~24之间,表明凝析油在大北古构造内形成有效充注,聚集形成古油层,库车中期凝析油沿穿盐断裂大量散失;第二期为3Ma至今的天然气充注,灰黑色的气态烃包裹体记录了该期充注,QGF-E谱图显示烃类流体整体偏轻,轻质的烃类流体充注与晚期的油气快速充注是该地区含油包裹体丰度偏低的原因。库车组沉积晚期以来天然气持续充注、优良储盖组合与构造演化的时空配置使该时期成为大北气田的主要成藏期,具有晚期成藏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吐玉克油田储层流体历史分析及油气成藏过程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储层成岩流体包裹体可以提供油气充注时的重要信息,它反映流体捕获时的物理化学条件。本文通过储层流体包裹体的研究,结合源岩生排烃史,分析了吐玉克油田油气充注期次及油气成藏过程,研究表明,该油田油气充注过程主要有两期,其中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是主要成藏期。   相似文献   

8.
流体包裹体在塔中40油田成藏期次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石炭系东河砂岩是塔里木盆地塔中40油田的储集层,在成藏过程中伴生了大量的流体包裹体,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明显分为88.6-100.73℃和122.1-144.7℃二个区间,它们可能反映了油藏形成的不同时间和深度,反映了两个不同的成藏期。根据该区储集层的埋藏史、热演化史和烃源岩的演化史推测,第一成藏期发生在侏罗纪,由于后来的构造运动,油藏几乎全部被破坏;第二成藏期发生在第三纪,并保存到现今。在荧光薄片中,发现一些石英次生加大边与石英颗粒之间有油质沥青存在,这可能是在第一成藏期形成的。成岩作用研究结果认为,二次成藏的时间和深度与运用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研究油藏所得出的结论大致相当,说明利用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研究油藏成藏期次是可行的,结论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9.
渤海东部新构造运动活动带油气晚期快速成藏的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构造运动控制了渤中坳陷油气成藏过程及分布。应用盆地模拟、油源对比、流体包裹体定年等方法和技术对黄河口凹陷烃源岩生烃演化史、BZ34断裂带油气来源和充注历史进行的研究认为:BZ34断裂带油气主要来自构造区周围沙河街组晚期快速熟化烃源岩,油气主充注期发生在新构造运动以来。BZ34断裂带油气为晚期快速成藏。蓬莱19-3油田晚期构造圈闭、各断块流体温度非均质性、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高异常以及浅层气富集表明该油田油气也为晚期快速充注。通过对这两个典型油气藏成藏历史的综合分析,认为渤海东部新构造运动活动带油气均属于晚期快速成藏。  相似文献   

10.
鲁雪松  赵孟军  陈竹新  李学义  胡瀚文  卓勤功 《石油学报》2019,40(9):1045-1058,1115
准噶尔盆地南缘白垩系之下的下组合勘探潜力大,但目前勘探发现率低。齐古油田位于准噶尔盆地南缘山前断褶带,发现于1957年,2011年在齐古背斜西侧低部位钻探的齐古1井获工业气流,为齐古油田带来了新生命,给久攻不克的准噶尔盆地南缘下组合勘探增强了信心。对齐古油田复杂油气成藏过程的再认识有助于厘清准噶尔盆地南缘下组合的成藏条件与有利勘探方向。通过分析齐古背斜构造模型及构造演化,结合油气的分布及地球化学特征,综合利用油气源对比、流体包裹体观察和测温、盆地模拟、泥岩盖层有效性评价等技术和方法,详细分析了齐古油田多层系和多期油气成藏过程与运移聚集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齐古北断裂为晚侏罗世-新近纪长期继承性活动断裂,对齐古构造的形成与油气的运移和聚集都起到重要的作用。齐古地区在晚侏罗世末期发育古构造,晚新生代以来的冲断褶曲作用形成现今的齐古背斜,而古构造发育区则在构造掀斜作用下成为现今背斜的北翼。"早油晚气"的成藏过程导致的蒸发/运移分馏作用使得残留原油密度大、含蜡量高。受喜马拉雅晚期强烈冲断作用影响,齐古北断裂沟通下盘深埋的侏罗系烃源岩生成的高成熟煤成气进入齐古背斜形成聚集,但在不同部位,由于多期油气的充注过程和晚新生代构造抬升对盖层保存条件的破坏程度存在差异,齐古地区总体上形成"上油下气"的异常油气分布格局。齐古油田成藏过程的再认识对勘探有着重要启示:在齐古背斜北翼的古构造发育区找早期残留油、西北倾伏端构造低部位找气;齐古北断裂下盘侏罗系的原地冲断构造、古近系紫泥泉子组的冲断构造为潜在勘探领域。齐古油田高成熟煤成气的发现证实准噶尔盆地南缘下组合的侏罗系烃源岩规模有效生气,指示在靠近齐古油田的乌奎背斜带中段,下组合的天然气勘探潜力大。  相似文献   

11.
断层封闭性研究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森林  刘琳  徐雷 《岩性油气藏》2011,23(5):101-105,126
断层在油气运移成藏过程中起双重作用,断层开启为油气运移提供通道,断层封闭为油气藏形成提供遮挡,因此评价断层封闭性对油气勘探开发意义重大。目前研究断层封闭性方法很多,归纳统计可分为岩性角度、力学角度、流体性质、流体包裹体与综合评价五大类。该文选取这五大类断层封闭性研究方法和部分专家的研究实例,详细阐述各类方法的原理、特点以及应用情况,系统总结断层封闭性研究方法,有助于正确评价断层封闭性。  相似文献   

12.
关于用包裹体研究油气成藏期次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流体包裹体在油气成藏年代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客观认识该方法的不足、局限性和发展前景是有效应用流体包裹体技术的前提。通过参考国内外大量文献和研究实践,讨论了目前在利用包裹体研究油气成藏期次方面应该注意的问题。研究认为,单纯依据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得出的成藏期次其可信度较低;流体包裹体成分研究和形成压力的测定对多期成藏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是包裹体技术在油气成藏研究应用中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该文根据羌塘盆地流体包裹体观察测试资料,对流体包裹体的主要类型和特征进行了综合论述.作者在成岩作用研究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流体包裹体技术在储层成岩研究中的应用,建立了羌塘盆地三叠系—侏罗系成岩演化序列,分析了成岩作用与油气运移的关系,对流体包裹体技术应用于储层研究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琼库尔恰克构造带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麦盖提斜坡上的琼库尔恰克构造带油气显示丰富, 多套烃源岩、多期生烃、多次构造活动给油气成藏期的研究带来了很大困难。利用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特征结合沉积埋藏史、古地温史的数值模拟,揭示了油气成藏期次和热流活动的历史。显微镜下观察结果显示, 琼库尔恰克构造带群4 井油气包裹体丰富的层段与含油层段相对应; 伽1 井小海子组灰岩和志留系砂岩均发现有油气包裹体, 但丰度低, 表明曾发生过油气运移, 但未形成油气聚集。根据荧光和均一温度特征可将油气包裹体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为浅蓝色荧光, 均一温度较低; 另一种为黄色荧光, 均一温度较高。结合一维热模拟计算结果, 总结出琼库尔恰克构造带有两期油气成藏作用: 第1期发生于晚二叠世, 源岩可能为寒武-奥陶系烃源岩, 油气成熟度较高; 第2 期为新近纪, 源岩可能为石炭系, 油气成熟度较低。水溶液包裹体均一温度显示出, 色力布亚断裂带上的伽1 井和巴4 井均一温度高于该地区同深度的地温值, 说明该断裂带存在热流正异常, 热流异常由深部高温流体沿断裂向上运移至浅部形成。  相似文献   

15.
结合平南-平方王地区的区域地质概况分析了平南大断层的形成演化过程,对打穿该断层的滨古26井岩心进行了取样,并对断层附近样品中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形态学和显微测温分析.根据研究区地层演化史,包裹体的形态分布及均一温度统计结果证实断层经过了反转过程,并且成为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同时,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断层经历了两期油气运移,由于第一期油气主要为轻烃,加上当时古潜山储集空间发育不够,使得油气沿着断层向上运移,所以在上盘出现两期包裹体.而在第二期油气通过断层时,古潜山出现的大量裂缝为油气提供了充分的储集空间,使得油气可以被储存下来,所以在下盘的样品中基本出现第二期包裹体.  相似文献   

16.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奥陶系走滑断裂发育,控制了该区的油气成藏和分布。以塔河油田托甫39走滑断裂带为研究对象,在对其活动历史分析的基础之上,利用流体包裹体技术对断裂带油气充注期次和时间进行分析,研究了油气充注史与断裂活动之间的关系。托甫39走滑断裂带油气富集程度高,存在多期活动的特征,可划分为3个阶段,即加里东中晚期—海西期、印支期和燕山期—喜马拉雅期。流体包裹体研究结果显示,托甫39走滑断裂带碳酸盐岩储层中存在4期油充注,分别捕获了金黄色、黄色、黄绿色和蓝色荧光颜色的油包裹体;采用油包裹体伴生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结合储层埋藏史和热史的方法,确定4期油充注时间分别发生在距今约440,324,220,110 Ma。4期油充注时间分别与加里东期、海西期、印支期和燕山期相对应,与断裂活动时间具有较好的响应关系,说明走滑断裂带活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油气成藏时间,从而影响了整个成藏过程。   相似文献   

17.
断层在油气运移、断层圈闭及油气藏分隔和连通性中的作用成为当今国内外油气勘探和开发研究的热点。我国断块型油气藏占有很大比例,加强断层封闭性与流体流动关系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对生产具有经济价值。文中从断层封闭特征、断层带成图及演化、流体包裹体地层学评价断层带封闭性及油气田构造和盖层分析4个方面介绍了国内外在“断层”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徐家围子断陷火山岩储层流体包裹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揭示徐家围子断陷深层火山岩气藏的充注期次和主成藏期,对采自12口井上侏罗统营城组火山岩储层的34块样品开展了流体包裹体研究。对流体包裹体进行系统的镜下岩相学特征观察以及显微测温分析结果表明:该区营城组火山岩储层中捕获的流体包裹体记录了6期热流体活动,其中前4期热流体活动与该储层发生的4期天然气充注密切相关,后2期热流体活动则记录了火山活动的信息。结合该区埋藏史综合分析结果得出,4期天然气充注发生于距今120~85 Ma,且每次充注持续时间均小于10 Ma,其中发生于泉头组沉积末期-青山口组沉积中晚期的第三次天然气充注是营城组火山岩气藏的主成藏期。  相似文献   

19.
黄龙泽  沈珊  严涛 《海洋石油》2021,41(3):8-15, 26
西湖凹陷中央背斜带中段最大的背斜构造—Y构造多年来勘探一直处于停滞状态。该文通过对Y构造失利井Y1井、Y4井以及Y2井的分析,从异常高压、包裹体、自生伊利石、碳同位素以及物性、岩相资料中,再次梳理了各种资料中关于诸成藏要素的相关性,重新认识Y构造的疏导体系、油气充注史、成藏期、流体势等。研究结果认为:Y构造西侧逆大断层下降盘对于油气成藏最为有利。  相似文献   

20.
断层封闭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2,自引:3,他引:29  
对断层封闭性的 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论述了泥岩沾污带、流体性质、温压系统、砂泥匹配、断层的组合型式、断层封闭史、断层封闭性评价等方面在断层封闭性研究中的最新进展,并对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断层面物质涂抹法的定量表征、油气的纵向封闭性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