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郭宏  于凯平 《电气传动》2006,36(3):8-10,59
电机控制中心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是工厂自动化的关键设备。在查阅了大量国内外文献和专利的基础上,综述了传统电机控制中心的基本结构、特点、标准、发展以及其高端产品——智能电机控制中心。在详细分析智能电机控制中心的功能和技术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智能电机控制中心的一种新的结构形式及其研制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2.
这里阐述了智能电网的智能控制中心(SCC,Smart Control Centre)的概念、系统架构和信息分层与协调,以及智能控制中心的信息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3.
从一次系统、绿色能源接入及电力市场等3方面分析中国应大力发展智能输电网的原因,提出面向中国智能输电网的智能控制中心(SCC)的概念,具备可靠、弹性、协调、绿色、高效和智能等特征.并从信息基础、分析评估和控制决策等3个层次探讨中国SCC的技术革新,包括:变电站状态估计、综合安全预警、在线风险评估、精细规则生成、多控制中心协调控制、大风电基地接入后的实时控制、基于PMU和EMS相结合的广域协调控制等内容.  相似文献   

4.
2010年智能电网控制中心新技术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2010相关国际会议的文献资料,综述了国外关于智能电网控制中心方面的新技术成果,包括:电网控制中心结构设计,状态估计,N11安全分析,智能发电计划,动态安全评估(在线稳定),智能恢复控制与策略等。最后给出一些建议,旨在为我国电力运行和研究单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电网-用户互操作性对负荷曲线影响的定量模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分析了智能电网机制下电网-用户互操作性(GCI)的实现基础及对负荷曲线的影响.GCI具有模糊性与自适应性,传统建模方法很难定量模拟,智能工程混合模型为其提供了解决思路.根据GCI的特点建立了智能工程混合模型,包括控制中心智能体、发电智能体、用户智能体等.在电力市场环境下,用户智能体根据实时电价的波动及可响应负荷的大小进...  相似文献   

6.
智能电网控制中心技术的未来发展   总被引:29,自引:6,他引:23  
对智能电网控制中心技术进行了分析和展望.分析了电力系统中电力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变化规律和相互之间的制约关系.通过对信息流的调控,改善电力流和资金流,实现智能电网.以信息流为基础,从信息分层、上下层信息互动、不同时间尺度信息之间的协调几个方面研究了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构架.从空间、时间、控制目标等3维协调、发展,以及基于相量测量单元的动态管理系统、系统级的闭环控制等方面探讨智能电网控制中心应用软件可能发生的变革,并对如何适应特高压电网的智能电网控制中心技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给出由智能功率模块IPM构成的印制绕组电动机 (简称印制电机 )双极N倍频PWM可逆调速系统 ,它采用智能PID进行闭环控制。对所采用的智能PID控制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对双极N倍频PWM调速方法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 ;还提出了降低印制电机PWM最低稳定速度和调速噪声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一种电机智能CAD神经网络专家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振凯  贵忠华 《微电机》1997,30(2):10-13
应用专家系统进行电机智能CAD,存在着知识获取瓶颈和推理过程中的匹配冲突、组合爆炸、无穷递归等问题。文中提出了一种新的智能CAD模型——神经网络专家系统,研究了它的基本原理,即基于神经网络的知识表示、推理机制和知识获取。针对电机设计的特点,提出了一种电机智能CAD神经网络专家系统的结构。  相似文献   

9.
智能输电系统在中国的发展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随着我国特高压建设和全国联网工程的不断推进,传统的输电系统在适应现代电网发展过程中出现一定的局限性,智能输电系统的建设将是我国电网建设的重要任务。文章分析了建设智能输电系统的动因,提出了适应于我国智能输电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特点。首先介绍了电力通信系统的特点和传输的内容,然后分析了智能变电站的技术特征和集成自动化系统的结构,总结了建设智能输电网络的核心技术,列举了输电控制中心的基本功能、扩展功能和备用功能,提出了后智能电网时代我国输电网的发展问题应该成为智能输电系统规划建设考虑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0.
基于移动智能体多级电力控制中心互联通信平台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介绍和引入移动智能体(Mobile Agent, MA)技术基础上,采用TASE.2协议,对多级电力控制中心互联需求和策略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个基于MA的多级电力控制中心互联通信平台结构,并对其实现及基于智能体的网络控制和诊断进行了研究.实践表明该通信平台结构可行,由其实现的系统稳定可靠、通信效率高,系统维护方便.  相似文献   

11.
焦洪峰  胡未 《电气技术》2011,(6):26-28,37
本文基于DeviceNet现场总线技术,将硬件、软件和网络技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设计了电动机控制中心智能监控系统,通过现场总线实现电动机控制中心与基础自动化系统之间方便的联系,为工业现场提供了一整套专业化电动机控制中心智能监控管理方案。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中国制造智能政策的实施,电机行业逐步开展智能制造项目,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落地难、建设周期长、智能化程度不高等问题。介绍了数字孪生在电机智能车间建设中的应用前景,探讨了电机智能车间虚拟建模、孪生数据采集与实时驱动、增强现实(AR)孪生交互等仿真技术,并结合电机嵌线车间智能化建设阐述数字孪生在电机智能制造推进过程中的应用方法、流程和范围等。结果表明:数字孪生能有效缩减车间的调试周期和生产成本,提高电机智能车间项目的可靠性和可验证性。  相似文献   

13.
未来智能电网控制中心面临的挑战和形态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了电网控制中心的发展历程,结合电力和信息产业的发展趋势,从宏观层面分析了智能电网控制中心面对的3方面挑战,多样化能源和多元化资源、更灵活的市场与精细化的调控管理、产业融合与低碳发展。从信息流的角度探讨了未来智能电网控制形态的演变,认为物联网和云计算的出现和大规模应用是新型控制中心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针对电机智能制造远程运维的需求,设计了基于云平台的电机智能制造远程运维系统。从远程运维系统的整体架构、信息架构及试验验证平台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远程运维系统可以对电机制造过程和现场应用过程中的电机参数信息进行实时采集,实现电机全生命周期的运维管理。平台的应用有助于企业提高电机生产质量,减少了电机运维成本,加快了电机运维服务响应速度,提升了售后服务水平,提高了电机的智能制造水平。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电机制造工艺的分析,以及实地调研电机生产企业运行现状的基础上,针对电机制造工艺复杂、人工依赖大等特点提出了一种电机智能制造信息化平台建设方案。就整体信息系统提出了基于电机行业的工厂模型建立以及系统集成的建议,为电机行业建设智能制造工厂、优化生产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电网调度智能防误的必要性进行分析,提出了基于电网风险识别的智能调度防误系统的设计思路和架构,将防误闭锁、安全校验、风险预控、流程约束等控制手段贯穿于调度业务的各个环节,通过对某地区电力调度控制中心采用智能调度防误系统前、后调度业务管理和风险管控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基于电网风险识别的智能调度防误系统能够有效提高调度工作效率和电网的安全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7.
一、前言八十年代的今天,是一个微电脑、微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飞速发展、蒸蒸日上的年代。古老、传统的电机与这类新兴工业相结合,将形成新一代电机,组成机电一体化产品,它是具有各种编程控制功能及性能的新型电机,我们称它为智能电机。本文就智能电机的基本结构、基本组成及其主要特点、功能以及目前发展的几个方面介绍如下。二、智能电机的基本组成、基本结构首先我们要从传统电机的基本原理谈起。简单讲,它实质上是依赖于两个独立的磁场间的相互作用力,产生旋转所需的转矩,从而旋转。  相似文献   

18.
随着能源危机、环境危机的出现,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智能电网。微网技术作为智能电网的有力补充,是解决新能源并网发电的有效途径,已成为研究的热点。微网控制系统的研究作为微网研究的难点和重点,更是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着重介绍了微网控制系统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微网控制中心的基本功能,提出了一种微网控制中心的设计方案.并对该方案中的各个功能模块进行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19.
电网调度省地一体化试点工程关键技术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适应电网智能化发展的进一步要求,省地电力调度控制中心(简称省地调)基于全景信息进行电网一体化运行和统一协调控制成为迫在眉睫的需求。文中针对电网模型、采集数据、功能应用等方面对电网调度省地一体化关键技术开展研究,实现省地调之间电网模型、图形等信息能够动态交互和按需共享,实时数据、历史数据、故障信息等信息能够动态交互、按需引用和校核互备,并探索实现若干省地一体化典型应用。该研究课题也是智能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在江苏试点工程建设的重点内容。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一种新型电机起动设备一低压智能电机控制器,并与常见的几种电机起动方式进行比较,阐述了智能控制器的功能、特点及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