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通过实验测试,研究了空气自然对流状态下横圆管被稳态加热时管壁温度圆周方向温度变化率.热管壁与周围冷空气圆周方向自然对流换热强度决定了管壁温度圆周方向温度变化率.文章揭示管壁温度圆周方向温度变化率的同时,对形成自然对流换热的热传导和热对流的复杂抽象过程作了分析和描述.  相似文献   

2.
为了提高室内跟踪模型的精度和可靠性,本文提出了一种采用距离/距离变化率的改进型模型。这种模型采用扩展卡尔曼滤波(EKF)对盲节点的位置和速度进行最优估计,并且盲节点到参考节点的距离及其对应的距离变化率作为EKF的观测量。同时,本文还将提出模型的能观性与传统模型进行了比较分析。仿真结果表明,与传统模型相比较,本文提出的模型对位置和速度的预估精度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3.
通过实验测试,研究了空气自然对流状态下横圆管被稳态加热时管壁温度圆周方向温度变化率.热管壁与周围冷空气圆周方向自然对流换热强度决定了管壁温度圆周方向温度变化率.文章揭示管壁温度圆周方向温度变化率的同时,对形成自然对流换热的热传导和热对流的复杂抽象过程作了分析和描述.  相似文献   

4.
把建筑材料作为室内空气的污染源,在室内通风换气条件下,建立了建筑材料对室内空气质量影响的数学模型,并明确了模型中各个参数的物理意义。试验与应用的结果说明该模型具有两个作用,一是预测室内空气污染物浓度以及进行室内空气质量评价,二是计算室内最佳材料使用量和通风换气量。  相似文献   

5.
通过建立含裂纹轧辊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计算轧辊的固有频率和单方向振型,分析了轧辊裂纹不同位置和深度对轧辊单方向振型变化率的影响规律,为探索通过振型变化率识别轧辊的裂纹损伤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要提高燃气梭式窑温度的控制精度,可将以温度为被控变量的程序控制改为以温度变化率为被控变量的定值控制.  相似文献   

7.
阐述了要提高燃气梭式窑温度的控制精度,可将以温度为被控矢量的程序控制改为以温度变化率为被控变量的定值控制。  相似文献   

8.
选取振型变化率作为标示量,对空间刚架进行结构损伤识别。应用ANSYS建立了空间刚架结构无损伤和有损伤的有限元模型,对空间刚架空间三向振型变化率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一阶振型变化率能很好地对损伤位置进行识别,也能根据一阶振型变化率对损伤程度进行初步判断,为探索通过振型变化率识别空间刚架的结构损伤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小电流接地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暂态零序电流的特点,给出了利用故障线路与非故障线路暂态零序电流变化率差异的选线判据,提出了小电流接地系统故障选线的暂态零序电流变化率方法.该方法不受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电压初相角、过渡电阻的影响,故障判别准确,选线灵敏度高,算法简单,实用性强.最后用Matlab中建立的小电流接地系统仿真模型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建立一个使锅炉优化运行的模型,确定锅炉运行的最佳过量空气系数,用反平衡法求出锅炉热效率与过量空气系数的关系,分析锅炉的运行参数对锅炉热效率的影响。分别对排烟温度,灰渣份额,灰渣可燃物含量,飞灰可燃物含量等运行参数求偏导数,进而求出锅炉效率的相对变化率。求解可知,飞灰可燃物含量与灰渣可燃物含量对锅炉效率的影响较大。监视排烟温度,检测飞灰和灰渣的含量,控制适当的送风量,使机组负荷保持相对稳定,对提高锅炉效率,优化锅炉运行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确定送风速度对室内气流的影响,找出达到较好的室内舒适度的速度值.方法 使用Airpak2.1软件,选择室内零方程模型,对某一房间三种送风速度下的室内热舒适性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 得到了3种送风速度下的温度场、速度场、预测平均评价图以及预测不满意百分比图,通过分析可知,尽管送风速度有所变化,但所得到的温度场、速度场、预测平均评价图以及预测不满意百分比图中的值都变化不大.结论 在上送下回系统中,当送风速度向下时,送风速度的改变对室内气流分布影响不大,但送风口下方区域的热舒适性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为对相变木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进行研究,以相变木塑复合构件为基础制成缩尺实验箱,对箱内温度实时监测,采用辐射蓄热、对流放热的方式对相变木塑复合构件的热工性能进行了测试,得出:相变木塑墙体比普通木塑墙体有更理想的室温调节能力,光照的不足对墙体蓄、放热能力影响很大,相变木塑墙体在阴天光照条件下相比于晴天温控能力大大降低.为对相变木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进行改善,建立相变传热物理模型及数学模型,利用MATLAB软件进行室内温度、相变内墙与室内空气对流换热量、相变内墙表面温度的数值模拟,得出:提高材料导热系数及增大墙体对流换热强度均能改善相变木塑墙体的热工特性,随着导热系数的增加,夜间室内平均温度由15.2℃升至15.7℃,同时对流换热量和内墙温度增加,但增加幅度十分有限,随着对流换热强度的增加,夜间室内平均温度由15.2℃升至16.3℃,同时夜间相变墙体表面对流换热量显著增加,增加幅度明显,所以提高对流换热强度更具热工性能的改善潜力.  相似文献   

13.
对寒冷地区典型居住建筑,以DeST软件动态模拟了全年8760h下不同窗墙比、外窗遮阳系数、通风次数下的室内自然室温及能耗情况,对比分析各种情况下的节能率,提出了在寒冷地区降低能耗应采取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4.
建立了基于EnergyPlus的地板辐射供冷加置换通风空调系统模型,模拟得到的室内温度和辐射地板所承担冷量与实验结果的误差小于±79/6。在此模型基础上,改变送风参数和供水参数,得到置换通风供冷量、辐射地板供冷量、地板表面温度、室内空气平均温度、AUST温度等参数的变化规律。结合热舒适性模型,得到满足室内热舒适性(-0.5≤PMV≤0.5)条件下,置换通风的送风参数和辐射地板的供水参数范围,为复合系统设计和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陈雨  沈翔昊  许志浩 《宁夏工程技术》2009,8(4):349-351,354
为了改善室内的新风送风效果,以美的公司的一种多联式空调系统四面出风嵌入式室内机为例,针对其特殊结构存在的新风引入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新风送风方式,进而利用计算机对所提出的3种工况进行数值模拟,并且对该新风送风改进方式进行评价.从模拟的结果可知,改进方式能够有效地改善室内的气流分布状况,使送风和新风得到更好的混合,温度场分布较为均匀,并且具有更好的舒适性.因此,改进的新风送风方式能使空调房间的气流组织效果更佳,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建筑室内环境污染问题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变得越发突出,许多国家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也不断深化,我国首部《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 8883—2002)于2003年开始正式实施.以西安市雁塔路万达广场44 m^2小套型住宅为例,对新建高层小套型住宅的室内空气质量进行研究.通过对室内空气的干球温度、相对湿度、CO2体积分数以及可吸入颗粒物质量浓度4项基本参数进行测试,得出了在寒冷地区冬季采暖期内,当建筑外窗长时间关闭状态下的住宅室内空气质量基本状况.分析了室内空气基本参数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及其受人为影响的规律,参照国家标准对室内空气质量的4项参数进行了评价,指出了空气质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在变风量空调系统中,采用总风量控制方式改变空调区域送风量以满足人们的舒适性要求.针对常规PID控制参数优化困难的问题,提出了采用蚁群算法对风机变频调速和室内温度控制环节中的PID控制优化,并将常规PID控制和基于蚁群算法的PID控制在MATLAB仿真环境中进行仿真对比.通过对比结果表明,基于蚁群算法的PID控制策略能使系统的动态稳定性得到较大的改善.  相似文献   

18.
空气源热泵蓄能热气除霜新系统与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空气源热泵在除霜时室内环境热舒适性恶化、机组除霜可靠性差等问题,基于能量的时空合理利用理论,将相变蓄能装置引入到热泵系统中,提出空气源热泵蓄能热气除霜新系统.把热泵平时高效运行时的余热转存到蓄热器内,使之作为热泵除霜工况下的低位热源,从根本上解决了热气除霜时能量来源不足的问题.介绍了空气源热泵蓄能热气除霜实验台,对传统热气除霜系统与蓄能热气除霜新系统的除霜特性进行了对比实验,实验结果充分表明了蓄能热气除霜新系统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日光温室的室内光照强度、透光率、室内相对湿度对室内光照强度的影响、日光温室前屋面角度以及室内气温与室外气温的关系、室内地温与室内最低气温的关系、室内最低气温出现的时间等的分析,描述日光温室的光、温性能及变化规律,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日光温室光、温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利用户式空调蓄冷,进行普通墙房间和相变墙房间夏季工况蓄冷时间规律的实测分析.方法以温度、热流巡检装置对实验房间的温度场和热流变化进行测试,得到在夏季工况下相变储能墙板对室内温度变化的影响情况.结果通过对夏季工况下普通墙房间和相变墙房间室内热性能参数的实测对比分析,得到相变墙房间中的相变墙板会减小室内温度波动,降低由室外通过围护结构向室内传递的热量,相变墙房间空调的启停次数要明显小于普通墙房间空调的启停次数,5h的蓄冷时间会得到较好的效果.结论在建筑围护结构中,加入相变储能构件,具有调节室内温度,提高室内热舒适性的特点,同时还能降低空调设备的开启频率,减少设备初投资和运行费用,并且能够对电力的“移峰填谷”起到一定实际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