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成都是教会建筑集中的地区。平安桥主教堂及主教公署,圣修医院、张家巷天主堂及平安医院、四圣词街福音堂及四圣词医院、陕西街福音堂、华西协和大学均为其中代表性的建筑或建筑群。成都教会建筑说明了中西文化交融的深度和广度,证明中西文化各自都既有稳定的核心内容又能容忍较大的变化。它们为中国建筑史增添了新的内容,成为四川近代建筑模仿的样板。  相似文献   

2.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学府,武汉大学记录着中国近代教育体制的演变和中西文化交融的发展,是研究近代历史变迁和城市建筑演变的珍贵资料。该文通过大量史料研究,分析20世纪30年代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的最初设计原则、选址、建造到落成的艰巨历程,试图尽量还原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的建造历史。  相似文献   

3.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学府,武汉大学记录着中国近代教育体制的演变和中西文化交融的发展,是研究近代历史变迁和城市建筑演变的珍贵资料。该文通过大量史料研究,分析20世纪30年代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的最初设计原则、选址、建造到落成的艰巨历程,试图尽量还原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的建造历史。  相似文献   

4.
曹伦  张先进 《四川建筑》2003,23(2):25-26
处于中西建筑文化交流初始阶段的近代川西天主教堂建筑,需要通过现存的实例,揭示在近代中西文化交融中所呈现的复杂交错的现象,才能识别其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5.
从中西文化比较和建筑形态观念两论述了中国传统建筑在近代的文化转型,结合实例,阐述了中国传统建筑在近代发展变化的历史背景和三种主要建筑类型,由此说明文化转的历史意义及对未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在时代背景和地域环境的共同影响下,福州近代基督教的教堂建筑既延续着西方古典复兴教堂的建筑特征,又融入了福州地域建筑的形式语汇,表现出中西合璧的建筑特点。建于1938年的基督教花巷堂,坐落于福州历史文化街区三坊七巷旁,是中西文化融合下的典型代表之一。该文从建筑史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对花巷堂的历史考证和遗存实测,从教堂的历史沿革、选址布局、建筑特征、建筑风格等4个方面,考察基督教花巷堂的建筑特色及其文化内涵,从而探究教堂建筑在福州的地域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西直门天主堂,又名“圣母圣衣堂”,因地理位置在北京城区的西侧.故俗称西堂。北京的宣武门天主堂、王府井天主堂、西什库天主堂和西直门天主堂被称为“北京四大天主教堂”、西堂虽然是历史最短、规模最小的一座,但经历了近300年之久的发展,建筑形制和建筑风格上.都体现出西方哥特式教堂的特点,并结合了中国传统庭院式布局及建造手法,是中西合璧式建筑的典范,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戏曲演出始终契合于中国古代的典型剧场形式,但是自近代以来受到西方建筑思潮的影响,中国的剧场建筑形式走向了西化的发展道路。文章以武汉市为例,探讨了中西文化交融下当代中国本土化剧场的发展特征与演变规律,以期为中国民族观演建筑的设计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鸡公山属大别山系.位于河南省南部,毗邻湖北。1898年美国传教势力进入信阳后在这里设堂传教.不久开始兴修别墅.一举成为闻名遐迩的避暑胜地。1903~1949年间.鸡公山共有美、英、法、德、俄、日、比及我国等23个国家的别墅洋房500余栋。近半个世纪的建筑活动.冲破了中国几千年的传统建筑格调,给鸡公山留下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历史文化痕迹。当时西方流行的各种建筑思潮和风格在这些建筑上都有直接反映.中西方建筑文化在这里相互碰撞、交融、渗透、掺杂。我们把这个时期的建筑称为“鸡公山近代建筑”。  相似文献   

10.
骑楼建筑是中国近代时期从广州萌芽、逐渐泛化并扩展到各地的极具特色的建筑类型,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交融。文章从广义骑楼的视角切入,引述建筑类型学的研究方法,通过深层结构的把握,考辨欧洲廊式建筑之"源"和本土骑楼衍化之"流",最后论述骑楼作为类型的自适应性机制。  相似文献   

11.
汉口开埠之后,武汉近代教育建筑作为其近代建筑中具有代表性意义的一种建筑类型,反映了中西文化冲突与交融过程。武汉近代教育建筑既有对西方学校建筑元素吸纳与创新,也有对武汉地域建筑风格传承与延续。该文对其地域特色进行分析,以期对现代教育建筑创作与实践有所启示和帮助。  相似文献   

12.
苏州三香路杨家桥天主堂是具有典型性的中西文化与建造技术冲突与交融的载体。天主教的中国本土化策略,导致该建筑在空间布局、山墙立面、屋架结构、构造节点上都具有显著的中西合璧的特征,体现了近代教会建筑遗产独特的价值。该文以杨家桥天主堂为例,分析其在形制与工艺上的西方溯源与地方传统的关系,并探讨"混合性"的建构特征。  相似文献   

13.
正在中国近代建筑历史中,基督教建筑是那个时代不可忽视的证物,它见证了西方建筑思想的传入,以及在与中国文化融合中创造出的新的建筑形式。基督教建筑,广义上包括了天主教、东正教和基督教新教教堂。由于北京的东正教教堂数量少,缺乏代表性,本文将研究对象选定为北京近代由外国传教士主持修建的天主教教堂和基督教新教教堂。中华圣公会救主堂(Cathedral of Our Savior,以下简称救主堂),由英国圣公会华  相似文献   

14.
上海素来有“万国建筑博览会”的美誉.自1843年开埠至1940年代的100多年至中西文化在此交融,诞生了一批代表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历史建筑,形成了上海近代独具特色的城市风貌。在城市现代建筑中如何保护好历史留下的有重要文化价值的优秀近代建筑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近期我们完成了“上海美术馆新馆”改扩建工程,对如何保护优秀历史建筑,发掘其艺术闪光点、改造其不适应之处,使之服务于今日现代美术馆做了一次有益的尝试。 一、从城市发展,区域环境出发,提出历史建筑的保护原则。 上海美术馆新馆原为20世纪30年…  相似文献   

15.
营口老街近代建筑体现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交融。文章鉴于实地调查基础上,对营口老街现存的近代建筑进行了统计,分析了营口老街多种类型近代建筑的影响因素。通过历史资料的查阅,重点列举了一些银号建筑的历史信息情况,并归纳了营口老街上其他不同的建筑类型。尽管建筑类型众多,但这些建筑的类型并不影响街区的美景。  相似文献   

16.
青岛德占时期的建筑形式和风格,充分反映了欧洲和德国当时的建筑流派所带来的影响。所以青岛是在中国大地上的欧洲特别是德国近代城市规划与建筑风貌的缩影;是西方近代建筑在中国的延续;又是中西文化碰撞融合的体现。这些建筑使青岛后来的城市建筑发展受到了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旨在探讨传统建筑的历史性与工匠传承体系之间的关联。山西地区的营造历史悠久,营造活动众多,实例丰富且连续性强,民间工匠的传承脉络较为清晰,这为本次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研究背景。本次研究首先论述了工匠信息与传统营造活动的历史信息之间的深刻联系,其次交代了崞阳石工匠人参与传统建筑营造的历史背景与客观条件,之后通过对韩氏石匠家族传承体系的厘清,得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历史性以隐喻的方式内涵于工匠活动之中的结论,为学界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建筑的历史性提供了新的视角,并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杭州近代居住建筑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发展历史及建筑特征进行归纳分析,为杭州近代建筑的研究工作提供一种有益的补充。  相似文献   

19.
郑小露 《山西建筑》2010,36(16):19-20
结合潮汕地区地域特色和人文历史,探讨了近代潮汕祠堂建筑装饰工艺特点,从装饰风格、装饰技艺、审美特征三方面阐述了近代潮汕祠堂建筑装饰工艺的多样性和特殊性及其艺术效果,得出其典型特征为"礼乐相济"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中国近代史肇始于1840年,以西方建筑文化传入中国为主要待征的中国近代建筑的起源则可以追溯到更早的年代。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天津近代建筑的出现始于稍晚一些的1860年,是年天津开埠,英、法、美三国相继设立租界。此后西方各国相继效法,至1903年,除美租界于1902年并入英租界外,天津已有英、法、日、德、俄、意、奥、比八国租界。1900年以后,租界区迅速发展,成为天津城市的主体,在租界区内陆续建造了大批欧风建筑。天津近代欧风建筑分布范围广、建造数量大,它们的建造决定了天津近代城市的面貌。租界区内欧风建筑的建造带来了西方的先进技术,锻炼了中国的建筑工匠,使天津的建筑业在营造方式与建造技术上有了长足的进步,与此同时,也带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