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这个建筑形态构成中最常见的要素,与地方观念、四方位空间模式、四时模式都有着紧密的关系.方是最能体现方位的几何形体,方位与方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对于它们的探究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方与方位这两个最基本的建筑要素在建筑形态构成中的作用.人们对方和方位的认识反映了人类空间观念的完善.在中国传统建筑的规划设计中,方的构图和方位的表现得到了最极限的发挥,表达出"天人合一"的至高理想,并形成了中国传统建筑独特的空间观念和空间表达手法.  相似文献   

2.
方位与中国传统建筑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符英  段德罡 《华中建筑》2000,18(4):128-129
方位是空间的基本特性之一,然而在中国传统建筑中方位的意义却不仅于此,它被上升到礼制与象征意义的高度,从而主宰了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的表达,形成了中国传统建筑特有的空间特性和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3.
西双版纳傣族风土聚落具有独特的环境—文化因应特征,与中原汉族地区的聚落在空间形态和营建模式上有很大差别。基于文化人类学的"主位"与"客位"视角,从"主位"视角出发,发现傣族对地形、形貌的选择原则,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创设的8种聚落类型;从"客位"视角阐述寨心和寺心的"双中心"特征、"山-林-水-寨-田"的区域分布、水网与路网的路径编织三方面特征,试图构建西双版纳傣族风土聚落的建成环境模型。说明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在民族地区风土聚落研究中的适用性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4.
邓夏 《城市规划》2011,35(1):68-71
以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为出发点,将视角兼及具体致用与抽象运用两大方面,以上、下两篇的格局梳理出"相反相成"这一文化特质,对于中国传统建筑意匠试加探讨。上篇偏于审美意趣,分别选取了院落与园林两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侧面来论述,指出二者自身皆包含着儒道互补的因子,自然与社会并不是对立的两极,而是曰正曰反而终能和合,其各自内在同样是一个诸性俱足的体系。下篇侧重思维方式,论述了相反相成在抽象领域的体现,即我国独特的方位文化。从"方"、"位"、"向"的不同表述所承载的不同内涵入手,通过与西方建筑中方位观的对比,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以人为观照对象的空间意识。  相似文献   

5.
该文运用类型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对云南各地傣族传统民居进行分类研究和抽象提炼,将云南傣族传统民居建筑的"原型"——正房与前廊的二元空间构成进行横向对比分析,试图找出其空间构成的共性与特性,进而深入了解这些建筑特征的演变方式及本质原因。在此基础上,以便能更好地认识和传承傣族传统民居建筑空间的构成精华及其所承载的建筑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6.
王飒  张玉坤  张楠 《建筑师》2014,(1):75-83
对汉字单纯方位词造字意象进行分析,明确了方位中隐含的身体和自然观念,对运用方位词表述社会关系和表述空间关系的词语进行分析,尝试总结出我国传统社会中空间规划所遵循的社会关系与空间方位之间相对应的原则,概括为"社会一方位"图式,并分析其所具有的集体意识的内涵。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同仁县乡村为研究对象,探讨社会空间结构与形成机制,对乡村地区存在的"单心多层""双心离散"和"多元外张"三种社会空间结构进行研究,并以此为基础,从动力源、动力传输、受动者等多层次逐步深入探讨乡村社会空间结构的形成机制,揭露其形成过程,对我国乡村社会空间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2)
研究通过为期3周、每周3次不同形式的教育干预活动,探究促进大班幼儿空间方位表征能力发展的有效策略。通过对幼儿空间能力测查成绩的分析可以看出:1.大班幼儿左右空间方位表征能力存在自然成熟的现象,有层次的教育干预活动能够有效促进幼儿能力发展;2.男女孩空间方位表征能力发展存在性别差异,男孩发展速度更快、干预效果更显著;3.幼儿在左右空间方位辨别能力发展上存在不稳定性。为了更好地促进幼儿空间方位表征能力的发展,要从幼儿的实际水平出发设计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关注幼儿学习水平的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9.
常健  王敏 《华中建筑》2006,24(1):16-17
道家学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历史悠久.方面广博,可说是中国伦理观念的本源和根本该文以道家代表经籍为依据,主要从象征和伦理角度浅析道家学说在空间、组织方式、方位等方面对传统建筑理念的影响特别着重分析了传统建筑的空间理念,“道”与“器”的意义、实现形式和基本组织方法并分析了一些相关传统建筑风格形成的伦理根源。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7,(5):20-23
傣族民间有"花婆"的概念和相关仪式。傣语称之为"咩末雅",可直译为"花婆"。"咩末雅"与未成年人的生死、健康、姻缘有着重要的关系。在"送花婆"的巫仪中,有"花婆""花公"的人偶形象,有花朵作为道具。巫词中频繁出现"花婆""花园"的概念。如果说壮族的花婆信仰是"典型的"的民间文化,有着丰富多彩的具象表现和节日文化,傣族的"咩末雅"恐怕只能算一种"非典型"的花婆信仰。客观地说,傣族的佛教信仰和相关仪式属于一种"显性"文化,而傣族民间所具有的花婆概念以及举行的"送花婆"仪式,都属于"隐性"文化。  相似文献   

11.
采用三维实体退化虚拟层合单元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法,考虑梁板柱空间协同效应,经对一水平荷载作用单跨单层RC空间框架试验和一双跨四层RC空间框架底层边柱失效竖向倒塌试验进行模拟分析并与其试验结果对比验证之后,对按现行规范设计抗震等级二级和三级的双跨六层RC空间框架模型进行非线性有限元分析与研究,得出梁板空间协同经历"全开间T形截面"整体抗弯向"T形翼梁"+2"板带"抗弯机制转变;下部框架梁先行出铰,加快底层框架柱塑性铰出现,进而导致上部框架柱弯矩增大;抗震等级一级、二级RC框架能够达到"强柱弱梁"预期效果,而三级、四级框架则不能完好或不能实现"强柱弱梁"抗震设计机制等研究结论。  相似文献   

12.
采用三维实体退化虚拟层合单元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法,考虑梁板柱空间协同效应,经对一水平荷载作用单跨单层RC空间框架试验和一双跨四层RC空间框架底层边柱失效竖向倒塌试验进行模拟分析并与其试验结果对比验证之后,对按现行规范设计抗震等级二级和三级的双跨六层RC空间框架模型进行非线性有限元分析与研究,得出梁板空间协同经历"全开间T形截面"整体抗弯向"T形翼梁"+2"板带"抗弯机制转变;下部框架梁先行出铰,加快底层框架柱塑性铰出现,进而导致上部框架柱弯矩增大;抗震等级一级、二级RC框架能够达到"强柱弱梁"预期效果,而三级、四级框架则不能完好或不能实现"强柱弱梁"抗震设计机制等研究结论。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8,(4)
研究了一般的纯方位定位算法并分析其优缺点,提出了位置惩罚极大似然估计算法(LPML)。通过仿真设计将其与传统纯方位定位算法进行比较,研究表明LPML优于传统算法:在对目标位置的估计上,LPML的MSE下界与TBML相比要更低一点,具有更好的性能。  相似文献   

14.
传统村落是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多维度挖掘其空间特征有助于促进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基于对"城市人"理论的理解,以张谷英村为研究对象,基于文献梳理、实地访谈和踏勘,从特定的"人""时""空""事"4个维度对研究对象进行剖析,提炼出特定"时""空"下影响研究对象的主要文化基因及其内在特性,归纳出"典型人居"在空间上表现出的特征。在此基础上,从文化基因的视角分析了"典型人居"与"典型城市人"的匹配。"城市人"理论为传统村落空间特征分析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20,(36)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教学,需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创造性地将"空间感知""历史意识""综合思维""社会实践"四大核心素养融合,通过有效的教学渗透,在具体而生动的历史与社会的学习、思考与实践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6.
简要阐述了建筑空间艺术是中国优秀建筑传统遗产的精华所在。从"天人合一""虚实相生""时空一体""情景交融"4个方面,论证了传统空间意识和空间美不仅存在于建筑领域,实际上渗透于中国广大的城乡和风景园林之中。深入研究领会传统的空间意识有助于把握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和风景园林的创作思想和方法,服务于当代。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9,(1)
为培养德才兼备的中医药人才,切实提升中医院校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感染力和实效性,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中深入挖掘中医文化,把教材理论与学生专业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医特色的"青春之问:追寻中医""医心不改、筑梦中国""仁和精诚、止于至善""以法为本,依法治医"的四大教学板块,强化了教学要点、活化了教学内容、启发了学生思考,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指出四川历史文化名镇的环境空间充分展示了当地独特的人文景观和文化氛围,研究其空间特色,对新的历史时期四川传统城镇的发展与保护规划具有重要意义,从"面""线""点"状空间入手,对四川历史文化名镇总体规划布局、街巷与水系空间和名镇古建筑的特色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3,(10)
由电脑显示屏所展现的空间,对于传统的空间概念来说是一个新的领域,这一空间被称为"第三空间"。文章通过对利用"组合空间""反空间""连续空间"和"回旋空间"这些逻辑表现手法的分析,阐述了"第三空间"是一种新的创意形式与风格的出现,它既发展和丰富了现代艺术设计的表现技法,又拓展了一个审美的空间。  相似文献   

20.
现行灌浆与排水方法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没有考虑所处理裂隙岩体结构面的各向异性条件。针对这一问题 ,在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的灌浆与排水工程中 ,通过前期一系列的野外调查、实验、分析及研究工作 ,在充分考虑裂隙等结构面产状分布特点的基础上 ,提出灌浆和排水斜孔方位计算优选新方法 (简称GJMZ法 ) ,GJMZ法已应用于小浪底的 6项工程。实践证明 ,采用计算优选的灌浆和排水斜孔方位施工 ,在工程质量和经济效益两方面都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