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建筑》2018,(6)
文章在数字史学基础上,提出建筑数字史学概念,又以"狭义建筑数字史学"为重点,列举数字之人对建筑空间计算性表达进行探索的尝试,探讨狭义建筑数字史学的目标——面向人工智能的建筑语言,以及数字之人未来的责任与使命——人类建筑智慧的数字化追寻。  相似文献   

2.
探讨建筑生成的基础性问题,初步提出建筑(本体)维度和建筑降维概念,反思当前建筑生成研究在神经网络方面"所见即所得"的图像生成导向,以及在基于规则方面的生成"孤立性"问题,探索建筑降维的核心——建筑维度间"关联"和降维-升维流程,从而建立同时面向"设计思维"和"机器学习"的建筑计算生成方法,为建筑数字史学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工具,为未来建筑生成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熊璐  张红霞 《新建筑》2014,(1):100-103
通过系统梳理30多年来建筑语法规则在建筑形态数字生成中的表现和演进,揭示出在数字设计这种全新的建筑设计(书写)方式中,语法规则的发现和创新起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然而,目前国内建筑语法理论研究尚存在诸多不足,须不断完善,建筑语言理论的研究也应与时俱进,以指导和推动建筑数字设计的深化和创新.  相似文献   

4.
温玉清 《建筑师》2005,(1):48-50
本文以1953年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刘敦桢教授与华东建筑设计公司(今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合办"中国建筑研究室"、1956年清华大学的梁思成教授创设与中国科学院合办的"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室"以及两个研究室最终并入原建工部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理论与历史研究室"的始末为线索,结合档案文献与人物访谈,对1949-1958年间中国建筑史学研究的重要机构及其学术理路进行回顾,就其对中国建筑史学的影响和贡献作出评价。此外还论及1958年10月召开的全国建筑历史学术讨论会,这次会议是在1958年"大跃进"特殊政治时局下召开的,对其后中国建筑史学研究的走向,具有"分水岭式"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国外建筑史学基础理论大致有三条研究路径。一是艺术史的路径,英国D·Watkin的The Rise of Architectural History(1980年)[1]一书阐述了西方建筑史学研究兴起之时,其基础理论前提来自于艺术理论,其研究方法与艺术风格史方法基本相同。由于艺术史学的发展与美学同步,因而西方建筑史学研究很早受到哲学(尤其是德国古典哲学)思维的深刻影响,建筑史的艺术、哲学研究向度成为西方建筑史学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从历史哲学、科学哲学的话语中提出建筑史学基础理论的问题逻辑,英国Dana Arnold的Reading Architectural History[2](2002年)一书选辑历史哲学、科学哲学相关专题论文,藉此系统论述了建筑史学基础理论问题,包括史学性质、建筑性质、建筑史性质以及建筑史编史理论、建筑史跨学科的文化研究、建筑史研究方法等等。在这方面,希腊建筑理论学者帕纳约蒂斯·图尼基沃蒂斯的《现代建筑的历史编纂》[3]表现得尤为明显。三是在建筑理论层面确立建筑观与历史观的关系,从而形成建筑史学基础理论,如英国Hazel Conway 与Rowan Roenisch合著的Understanding Architecture:An introduction to architecture and architectural history[4](2005年)系统思考了建筑理论与建筑史学基础理论诸多相互关联的问题。现代建筑史学家大多从建筑理论层面构建了建筑史学的基础理论,诸如布鲁诺·赛维的《建筑空间论》、吉迪恩的《空间·时间·建筑》等。在这方面,尤以舒尔茨的系列研究最为典型。  相似文献   

6.
胡骉 《城市建筑》2010,(6):53-55
文章通过回顾湖南大学建筑学院与台湾交通大学建筑研究所的一次联合"数字建筑workshop"教学的全过程,剖析了与国际接轨机会比较少的内地高校建筑学专业面对国际数字建筑大潮从观望到接受再到积极参与的过程与体会,展示了参与其中的教师和同学在数字建筑教学探索初期的认知与收获。  相似文献   

7.
《建筑》2018,(2)
正1月11日,以"新设计、新建造、新运维"为主题的"建筑业数字变革与创新发展高端学术交流会"隆重召开,国内首个《数字建筑白皮书》问世。"数字建筑"被系统诠释,"未来建筑"被清晰勾勒。行业普遍认知,"数字建筑"是指利用BIM和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行业战略,它结合先进的精益建造理论方法,集成人员、流程、数据、  相似文献   

8.
1940-1970年代,中国第二代建筑师黄宝瑜师从刘敦桢,以复兴中国建筑为目标,基于中国营造学社学术思想,融合中西,在近代文化保守主义、民族主义思潮及西方现代建筑理论的影响下,于台湾地区首开中国建筑史学教育,进行了《中国建筑史》等史学书写及系列理论、实践探索,继承、创新发展了中国营造学社思想,呈现了1950-1970年代中国建筑史学家对复兴中国建筑路径的深度思考.本文基于民国以来中国近代文化思潮和建筑史学发展历史脉络,对黄宝瑜及其中国建筑史学书写和理论探索的相关历史进行深入剖析,将有助于完善中国营造学社学术思想后续传播与发展的研究,探索1950-1970年代中国建筑史学理论发展的多元图景,补充这一时期中国建筑史学界在世界现代建筑运动进程中的叙事.  相似文献   

9.
袁烽 《新建筑》2014,(1):46-49
从建筑学教学研究与实践入手,清晰呈现了对建筑本体、设计方法、设计工具和工作方式的探索,自主性建构提出了建筑的在地性、文化性和实施性,以及与数字建构、建筑几何和性能美学等设计方法进行的结合,它反映了对设计方法的批判性思考.这种思考不但给予了实践的动力,更是对未来建筑学更好融入社会生产体系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研究大数据技术在绿色建筑领域中的应用。通过构建绿色建筑信息采集系统实现数据采集,探索大数据在绿色建筑领域中的数据来源和应用,重点分析了大数据在建筑能耗、绿色建筑后评估、区域能源管控及用户舒适度等方面的用途。利用挖掘大量绿色建筑数据可以实现能源节约,表明大数据在绿色建筑领域有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11.
术语研究是建筑史学研究和遗产保护的基础性工作,通过系统梳理明清官式建筑斗拱术语辞源,汇总横向比对,以辨析术语词意,遴选近义名词.然后通过斗拱术语名词系统分类,总结斗拱术语文法及语法、各构件命名规律,以求取得系统、深入、全面的术语认知.  相似文献   

12.
中国建筑史学研究的学术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崔勇 《华中建筑》2004,22(6):138-141
通过回顾中国建筑史学研究所走过的70周年的历程,并反思其得失,从而阐述中国建筑史学研究之我见一一完整的中国建筑史学观在于用史观、史料、史评、史法相结合的观念与方法对建筑史予以整体观照,从而得出亦史亦论的真知灼见。此乃中国建筑史学研究本质之所在。  相似文献   

13.
术语研究是建筑史学研究和遗产保护的基础性工作,通过系统梳理明清官式建筑斗拱术语辞源,汇总横向比对,以辨析术语词意,遴选近义名词。然后通过斗拱术语名词系统分类,总结斗拱术语文法及语法、各构件命名规律,以求取得系统、深入、全面的术语认知。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选取了五首中国古代诗词作品,从其写景叙事抒情中以建筑学的视点和方法推想中国古代建筑营造与城市建设的特征及思想,其目的不是为了获得新的结论,而是为了在方法论上探索建筑史学研究针对中国古代的独特文化状况出现的诗词解读方法。  相似文献   

15.
建筑史学基础理论的任务是反思建筑史学研究活动的性质及其方法论,在深层次上梳理建筑史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通过对中国建筑史学的学术史回顾总结,归纳提炼其中有关建筑史学基础理论的各类特征,并探寻各种基础理论问题出现的根源,这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国建筑史学的学科自明性及其应有的基础知识价值和建筑文化批判功能,这也为构建中国建筑理论所需的建筑史学基础理论,提供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建筑与文化》2011,(9):8-9
中国史前"甲骨文字建筑之树"吴天WuTian箸《中国史前建筑架构原本考》前言《中国史前建筑架构原本考——来自中国甲骨文的佐证》一书,是笔者数年来研究中国史前建筑文化的学术专箸。何为中国建筑文化?笔者为了追溯中国建筑的源头乃至人类建筑的源头,站在中国建筑文化的高度;站在人类建筑史学之上及中国建筑史学、建筑考古学、建筑结构学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的中国建筑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作者回顾中国建筑史学70年的历史,对目前中国建筑史学研究实践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评述,同时构筑了建筑科学史学科结构内容与内在驱动力模型,提出21世纪中国建筑史学的学科发展对策,并强调“今为古用”和介绍两本好书《建筑的革命》与《世界建筑师的思想与作品》。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对大数据技术与信息互联的相关内涵进行阐述,指出绿色建筑数据信息来源,论证大数据技术如何融入绿色建筑的方方面面,说明大数据技术赋予绿色建筑的思维交互能力、智慧设计能力、能耗分析能力和碳足迹追踪能力,尝试构建一种大数据思维进行绿色建筑设计,推动构建智慧绿色建筑,实现绿色建筑的真正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建筑(建成环境)更新、再利用已经成为当代建筑行业十分重要和普遍的工作。从新建到再利用、从保护到活化的转变对当下建筑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建筑教育中建筑史和建筑设计相关课程所面临的挑战尤为严峻。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建筑与建成环境学院通过改革史学课程、将遗产价值导向置入建筑设计选修课等方式进行探索,一方面以设计教育为史学课程教学目的;另一方面以遗产价值评估作为设计决策的指导和评判标准,实现史学理论教育与设计教育的融合,培养学生在宏观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中完成设计/规划的能力。这一探索和所取得的经验,为中国建筑教育改革带来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新建筑》2018,(5)
"建筑与文化学术成果奖(A+C Award)"由新建筑杂志社与"建筑与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组委会共同主办。论文遴选分初评与终评,评审严格遵循匿名制度。现公布2018年度获奖结果。一等奖建筑的数字符号化——探索面向AI的建筑数字史学作者:魏力恺粤东潮州乡村"蚁窑"群体的田野调查与建构研究作者:夏珩、陈佳镔、彭嫱二等奖石与木、死对生的纪念——中国西南崖墓研究作者:冯棣、文艺、查红叶宗教文化景观的现象学解读——以"华岩八景"为例作者:郭旭昊、杜春兰中国近代早期工业建筑厂房木屋架技术发展研究作者:赖世贤、徐苏斌、青木信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