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采用X射线衍射相分析法采用日本理学D/maxrB高温附件对高铬白口铸铁相变过程进行了动态测定。实验中未观察到贝茵体的产生,并认为降低高铬白口铸铁的铬碳比可以提高其马氏体转变开始点M_S。  相似文献   

2.
稀土对20Mn钢连续冷却相变和显微组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测定连续冷却相变(CCT)曲线和观察显微组织,研究了不同稀土含量对20Mn钢相交和组织的影响。稀土扩大了CCT图上铁素体和贝氏体转变区域,缩小珠光体转变区域。稀土使马氏体条束变小变窄,有利于形成粒状贝氏体和块状铁索体。稀土通过细化臭氏体晶粒、减少臭氏体中碳固溶量和抑制碳化物析出,使20Mn钢的淬透性交差并使相交产物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3.
<正> 在研究黑色金属相变问题时,常常需要预先对马氏体转变开始温度(M,点)有所了解。在马氏体相变领域中,对那些促进孪生机制的主要因素还存在着很大的争议。业已提出,M_s温度起着重要作用——降低M_s温度将增加相变孪生几率。M_s温度也对钢的韧性有直接影响,具有较高M_s温度的淬大钢,常具有位错型的板条马氏体,并且经历明显的自回火过程,这两个因素都对韧性有益。  相似文献   

4.
阐述本世纪以来固态相变试验研究的成果,展示主要试验新发现,这些发现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对探讨固态相变新机制具有理论意义。在新的试验基础上,更新重要概念,简述贝氏体相变两派理论的整合,指出马氏体相变的切变机制的误区。完善珠光体转变理论,提出贝氏体相变、马氏体相变的新机制。  相似文献   

5.
采用Formastor-digital全自动相变测量仪,测定SAE8620H钢的临界点Ac1,Ac3,Ar3,Ar1以及不同冷却速度下连续冷却时的膨胀曲线,研究冷却速度对组织及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冷却速度为50℃/h,转变产物为先共析铁素体、珠光体和少量的3次渗碳体;当冷速为3 200℃/h时,转变产物为先共析铁素体、珠光体组织和贝氏体组织;冷速为120~600℃/min时,转变产物基本上是贝氏体组织;临界淬火冷却速度大于60℃/s可得到完全马氏体组织。  相似文献   

6.
一种新型低成本GDL-4高速钢CCT曲线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热膨胀法结合金相法-硬度法测定一种新型低成本GDL-4高速钢过冷奥氏体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CCT图);分析该钢连续冷却过程中转变产物的组织和硬度特征。结果表明:除珠光体相变和马氏体M相变外,该钢在303~383℃转变温度区间有贝氏体相变区;Ac1为890℃;过冷奥氏体的临界冷却速度为30℃/min;冷速在11~15℃/min时得到贝氏体与珠光体的混合组织,冷速≤10℃/min得到完全的珠光体。  相似文献   

7.
<正> 一、引言 在铁合金中已经分辨出四种不同的体心立方晶格(或体心四方晶格)马氏体形态,即板条状马氏体、透镜状马氏体、薄片状马氏体及蝶状马氏体。透镜状马氏体是观察到的马氏体形态中最普遍的一种,已有许多学者对其进行过研究。图1所示  相似文献   

8.
GCr15钢等温马氏体转变及残余奥氏体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研究了GCr15钢奥氏体化后淬入稍低于M_S点热油中等温,马氏体及残余奥氏体的变化。其中,马氏体多阶段形成,细化了马氏体领域,残余奥氏作量大且分布均匀;利用奥氏体热稳定化和等温马氏体形成,可得到不同的残余奥氏体量。采用显微硬度和TEM等研究了等温马氏体对回火组织的影响。指出等温马氏体形成推迟了先转变马氏体的分解,但不能阻止残余奥氏作内碳化物析出,且等温马氏体具延长残余奥氏体分解孕育期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正> 前言 对于低碳马氏体向奥氏体的转变过程(所谓非平衡组织的奥氏体化过程)的研究,是有关钢加热时相变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并且由于这一课题涉及到钢的遗传性研究以及双相区热处理、超细化、二次淬火等强韧化工艺的应用及改进,故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但是,与对钢在冷却时转变的研究(如马氏体、贝氏体相变)比较及与对平衡  相似文献   

10.
<正> 决定钢淬火质量的基本因素之一,是它的冷却规范。同时,研究两个临界温度范围内的冷却条件是最重要的:一个是奥氏体最不稳定的区域(600~500℃),另一个是马氏体转变区(M_H~M_K点)。在前一温度范围内,必须冷却得快而且均匀。因为冷却速度快,能保证淬火后硬度高和淬透性高,而冷却均匀则可以减少变形。因为这时钢的组  相似文献   

11.
利用导磁率法测出一种CrMoV结构钢经930℃奥氏体化后不同温度下等温时转变的动力学曲线;同时,在大型计算机上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说明,在珠光体和贝氏体转变区内,用x(t)=1-exp(al~b+cl~d)的方程来表达动力学过程,可以得到比Johnson-Mehl方程更好的结果,具有更小的方差值。  相似文献   

12.
利用Formaster-F全自动相交仪,对一种含Mn-Ni热模具钢在循环加热冷却条件下的马氏体相交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循环初期,马氏体体积分数f_m随循环周次N的增加而增加;在循环中期,f_m随N的增加而下降;f_m在循环后期趋于一稳定值(~50%)。当N≥9次后,在冷却时,马氏体转变量随温度的变化呈现出不连续现象,这种现象可能与V_4C_3的析出和马氏体中晶体缺陷向奥氏体的逆向遗传,使原奥氏体演变为两种不同稳定性的奥氏体有关。在冷却时,它们各自的M_S温度不同。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12CrNi3钢中形成粒状贝氏体的试验结果,研究了粒状贝氏体的形成条件、显微组织形态、岛内的精细结构及其影响因素。在试验基础上讨论了粒状贝氏体的形该机理。12CrNi3钢在较宽范围的冷却速度和等温温度下均可形成粒状贝氏体组织。粒状贝氏体可分为块型和条束型两种。奥氏体化温度愈高,冷速愈大,等温温度愈低,愈有利于条束型粒状贝氏体形成。粒状贝氏体岛内组织可以是奥氏体(A)、马氏体(M)+奥氏体(A)或其它中温转变产物。岛内的M可分别是位错型M与孪晶型M,两种类型M也可同时存在。本文从等温冷却试验结果支持粒状贝氏体的形成机理的溶合模型说。  相似文献   

14.
<正> 35CrMnSiA钢在马氏体点附近等温淬火处理工艺虽已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在马氏体点Ms附近及其以下温度等温淬火微观组织的形貌特征并不十分清楚。这是由于Si的加入使得该钢的微观组织显示不同的特征。本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了35CrMnSiA在340℃、290℃及220℃等温淬火组织的微观特征。其贝茵体显示出含Si钢特有的竹形  相似文献   

15.
18Cr2Ni4WA钢淬火空冷的组织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薄膜,研究了18Cr2Ni4WA钢空冷的组织转变。结果发现:钢中存在着双轨贝氏体铁素体为倾片状长大,并形成台阶。ε-碳化物在铁素体、奥氏体界面上形成,并在奥氏体侧长大。另外测定了奥氏体、贝茵铁素体和ε-碳化物之间的位向关系。  相似文献   

16.
用膨胀法对28Cr2Mo1VA钢测定了变速冷却过冷奥氏体转变动力学曲线,结果表明,先慢冷后快冷,珠光体、贝氏体转变滞后;反之,转变超前。并提出用图解计算法求转变点,结果与实验相符合。  相似文献   

17.
采用固相反应法制备MnZn铁氧体材料,研究烧结温度对材料微观形貌、磁性能及直流叠加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烧结温度升高,样品平均晶粒尺寸、起始磁导率μ_i和饱和磁感应强度B_s均单调增大,ΔB(B_s-剩磁)和增量磁导率Δμ_i先增大后减小,品质因数Q值持续减小。烧结温度为1 320℃的样品晶粒细小且均匀性佳,增量磁导率Δμ_i达3 982,直流叠加特性最优。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两种控轧控冷工艺对HRB335E钢的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这两种轧制工艺使钢的表面和心部均得到铁素体和珠光体组织,表面无回火马氏体产生;同时将进精轧温度从970~980℃降至870~880℃,其显微组织更细更均匀,特别是表面的铁素体晶粒更细小,强度和塑性均有提高,表现出更好的强韧性。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了AISI4340钢的奥氏体化温度对平面应变断裂韧性(K_(1c))和显微组织的影响。采用的奥氏体化温度为870℃及1200℃。全部试样在1200℃温度下奥氏体化,从较高的奥氏体化温度在炉内冷却到870℃,然后进行油淬。经透射电子显微镜检验揭示出,在较高温度下奥氏体化的试样中,残余奥氏体的数量有明显的增加。在870℃奥氏体化的试样中,实际上无残余奥氏体;只发现它极少量而稀疏地分散在所研究的视域中。在1200℃奥氏体化的试样中,观察到显微组织有很大的改变。在遍布所研究的大部分区域的马氏体板条间,观察到相当连续的100~200厚度的残余奥氏体薄膜。另外,在870℃奥氏体化的试样含有孪晶马氏体片,而在1200℃奥氏体化的试样中无孪晶马氏体出现。通过平面应变断裂韧性的测量显示出,在1200℃奥氏体化的试样比870℃奥氏体化的试样的韧性增加约80%。奥氏体化温度对屈服强度无影响。本文将讨论一下残余奥氏体和孪晶马氏体在提高这些高温奥氏体化的试样的断裂韧性方面可能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正> 马氏体钢在250℃~450℃温度范围内回火后不但强度降低,韧性也降低。这种现象被称为回火马氏体脆性(TME)。一般认为,TME是晶界上杂质和碳化物联合作用引起的晶间脆性断裂,但由板条间(或板条内)碳化物引起的穿晶脆性型TME也见于报导。人们研究TME多从显微组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