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长江口潮区和潮流界面变化及对工程响应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潮区界和潮流界是表征河口水动力作用的关键界面,是认识径流和潮流共同作用下泥沙输移和河床演变的基础.通过大通-徐六泾实测资料整理和分析,建立潮流界和潮区界位置的经验曲线,得到相同潮径组合下潮区界和潮流界相隔距离约为384km,即通过潮区界变化过程可探求潮流界年内和年际变化过程.主要成果为:年内潮流界最上端为501km,最下端可达口门附近;月均最上为434km,月均最下为155km,最大变幅为280km;潮区界年均位置、洪季平均及枯季平均位置分别为673km、617km、728km,潮流界多年洪季平均、枯季平均及年均位置分别为233km、344km、289km;90系列设计调度下潮流界位置10月和11月月均上溯最大达28km,下移距离月均最大达15km,洪季界面变化不大,枯季界面均值位置下移约3.2km,年均位置下移约1.8km.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比东江下游潮区界、潮流界、咸水界时空变化规律和特征,指出了影响"三界"变动的自然因子及人为因子。列举了修建水库、生活用水剧增及河床挖沙等对河道水文特性影响显著的人类活动,探讨了人类活动是如何通过作用于自然演变因子从而对径、潮动力的变化产生影响。根据以上多方面对比,得出了近年来影响潮区界、潮流界、咸水界变化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3.
傅太生  姚允龙  陆益 《江苏水利》2006,(8):28-29,32
长江下游湖口至大通为非感潮河段,大通至江阴为感潮河段,江阴以下为河口段,是潮流往复区。潮区界和潮流界随着径流的年内变化而变化。潮区界一般在荻港(安徽繁昌)附近,潮流界一般在江阴附近(洪水期)。潮区界以上完全受洪水径流影响,潮流界以下主要受长江入海口潮汐影响。长江镇  相似文献   

4.
针对河道取砂等因素的影响,基于实测资料,建立珠江口潮流数学模型,通过模型计算,从潮位、潮波传播速度、潮区界与潮流界位置、潮量与历时等方面,分析了近年珠三角潮流特征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网河区潮位总体下降明显而口门区潮位变幅较小,潮波传播速度变快,潮区界、潮流界往上游移动,潮流动力增强、径流动力相对减弱,涨潮通量增加、历时延长。成果供航道整治与港口建设等参考。  相似文献   

5.
潮-径相互作用下大辽河口潮能通量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FVCOM建立大辽河口水动力数值模型,用数值模拟方法计算分析了潮-径相互作用下大辽河口潮能通量分布与沿程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沿程动能空间分布与水深分布一致,势能空间分布与潮差变化一致且在沿程能量组成中占主要部分;枯水期潮能通量影响范围最远,且潮能通量总体最大,高能通量区集中在深槽和河道断面狭窄处,低能通量区在河口附近潮滩与上游河段;入海口门附近潮能通量方向在丰水期指向外海,在枯水期方向相反。研究结果可为河口沉积动力过程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嘉兴水系属平原河网,水流缓慢,潮汐的变化导致河道水体流态时常发生改变.由于多重因素影响,近十多年来嘉兴市河网的水位及潮汐上溯情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通过对嘉兴市域有关水文站的水位、潮位分析,基本确定目前潮区界在不同水情和不同天文潮汛期的摆动区域位置特征.  相似文献   

7.
采用一、二维联解潮流含氯度数学模型,计算了在伶仃洋水域枯季N、E、NE和SE 4种风况下对广州附近水道潮量、咸界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在4种风况下,广州附近水道的潮界和咸界均呈现下移,N、E风对潮界影响相对较大,NE风次之,SE风最小;强潮流、弱径流河道易受咸潮影响,强径流、弱潮流河道受咸潮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8.
一维潮流与含氯度耦合数学模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东江三角洲的实际情况,建立一维潮流与含氯度耦合数学模型,通过对东江下游及其三角洲供水水源工程8个基本布置方案的对比分析,定量计算不同方案对水动力条件、咸潮界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模型能较好地模拟潮流与含氯度的变化,可为东江三角洲河网区河道治理、城市供水工程建设等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及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
工程拦河闸闸址位于楠溪江潮区界位置,水文条件复杂.通过水工模型和平面二维数学模型研究表明,工程建设对上游河道的行洪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0.
闽江河口潮区界上延变动成因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传捷  郑汉钊 《水利科技》1997,(4):48-50,23
闽江河流下游至河口段枯水期遇到潮汐影响时,潮区界过去只能到达闽侯侯官镇,一般只能到南港的科贡和北港的文山里。近年来由于河床演变等水力因素变化,从实测水文资料综合分析,认为潮区界已上延10km到达工控制站竹岐。  相似文献   

11.
大辽河灌溉期潮水位与压潮流量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5、2006年大辽河灌溉期水位、流量监测资料,结合潮水位的特性,对大辽河在灌溉期间的潮水位及流量进行了研究,初步计算出大辽河在灌溉期间的灌溉保证流量,以利于灌溉期的提水,确保农田灌溉.  相似文献   

12.
钱塘江航运的发展一直受到深槽线平面摆动、纵向庞大的沙坎浅水区和涌潮3个因素的制约, 上虞港区建港条件也取决于上述因素.建立了大范围的潮流泥沙数值模型,在对模型进行多次验证的基础上,数值模拟了拟建上虞港区的潮流场、泥沙场,并对港区的潮流、泥沙场进行了分析,预测了钱塘江河口规划堤线方案实施后港区潮流、泥沙场的变化,为上虞港的规划和预可方案研究提供了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3.
采用Mann-Kendall检验和Spearman秩次相关检验等非参数统计检验方法分析了1950—2009年长江镇江和江阴站潮位的变化趋势。分析结果表明:镇江站年最高、最低潮位均存在显著的抬升趋势,年平均潮位也呈现不明显的上升趋势;江阴站除年最高潮位存在明显抬升外,年平均和年最低潮位的变化趋势均不显著。利用滑动t检验、滑动秩和检验以及Pettitt检验法对潮位时间序列进行突变检测,3种突变检测结果基本一致:镇江站年最高和年平均潮位均在1979年发生最强突变,年最低潮位在1987年发生变异;江阴站年最高潮位亦在1979年发生突变,但年平均和年最低潮位均未发生显著变异。以上述2站的年最高潮位序列为例,初步分析了潮位非一致变化的原因,潮位的这种非一致变化增加了水文频率分析的难度,并降低了水文设计值的防洪标准。  相似文献   

14.
上海市滩涂促淤圈围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茅志昌  李九发  吴华林 《泥沙研究》2003,(2):77-80,F003
近年来长江上游干支流一些水坝的修建,特别是三峡水库的兴建,将使长江入海泥沙量减少,导致长江口和杭州湾北岸滩涂淤涨速率减缓,冲刷岸滩长度增加。作者分析了上海市不同岸段滩涂的冲淤状况,以及滩涂开发利用与湿地保护、航道整治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不同区段滩涂促淤圈围的要点。建议抓住目前有利时机,加大对中、低潮滩的开发力度。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11年长江下游大通水文站的逐日流量以及南京、镇江、江阴、天生港、徐六泾、共青圩6个潮位站的逐日高潮、低潮资料,研究海洋潮汐从河口向河段上游传播过程中的潮汐特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各潮位站25 h滑动平均的潮位变化与流量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南京和镇江两个潮位站的水位变化最为明显,江阴、天生港、徐六泾的水位变化相对较小,共青圩潮位站的潮位基本不随径流发生相应的变化趋势;各潮位站之间均有一定的相关性,且相邻两个潮位站之间的水位相关性较高;随着潮位站之间距离的增大,水位的相关性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低水位的传播延迟时间均大于高水位的传播延迟时间;随着站点与入海口距离的增大,涨潮历时出现逐渐减小、落潮历时逐渐增大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6.
河口地区的潮流不对称特性对近岸的泥沙输运、地貌改变有着很大的影响。但由于长期且高频的流速或流量数据较难获取,潮流不对称特性的研究较少。利用二维水动力数学模型,模拟长江大通以下感潮河段1 a的动力过程,研究长江口潮流不对称的时空分布规律。结合非稳态调和方法和偏度方法,分析长江口涨落潮流速不对称和涨落憩历时不对称趋势,并进一步分析长江口的粗、细颗粒泥沙运动趋势。研究结果表明:落憩历时更短,有利于细颗粒泥沙向陆运动;径流对落潮流流速的增强作用导致长江口落潮流速大于涨潮流速,有利于粗颗粒泥沙向海运动。研究成果对于明确长江口泥沙运动趋势及潮流不对称的影响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通过长江下游大量航道整治研究成果的总结提炼,探讨和论述感潮河段航道整治设计理论与方法。结果表明:根据不同的径流和潮汐影响,感潮河段中可划分为常年潮流段、季节性潮流段和常年径流段3个区段;根据河型特征和滩槽格局,浅滩类型有单级分汊型、多级分汊型、水下心滩型和水下沙洲型浅滩四种。应综合考虑航道整治影响因素及外部条件,确立航道整治总体原则,梳理得出不同区段设计通航水位及其与上下游衔接,以及整治参数(整治水位和整治线宽度)的确定方法;针对各类浅滩特点,采取相应的整治思路和整治工程措施,整治建筑物包括混凝土构件混合堤和新型生态守护结构。  相似文献   

18.
 以南水北调中、东线一期工程为例,利用二维水流数学模型计算分析了调水工程对长江口水流的影响。结果表明:调水工程实施后,长江口径流来量减小,涨潮动力略有增强,落潮动力略有减弱,潮位、流速、各通道分流比等均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但总体变化幅度不大,对长江口水动力特性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9.
张潮  王佳妮 《水利水电技术》2015,46(2):70-73,78
通过对深圳河几个潮位站2005~2012年潮位资料的统计分析,进行了深圳河感潮河段潮流部分要素的计算,初步分析了深圳河的潮流特性,并结合降雨径流资料,对上游洪水与潮流的叠加影响做了必要的分析。所得结论为河流潮流特性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