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TOD站点地区由于交通接驳和开发带动效应随着距离的增加而衰减,因而规划布局多呈现圈层结构的形式,但不同城市TOD地区圈层划分的方法、结构、尺度、边界并不相同。影响TOD圈层划分的主要要素包括步行尺度、用地功能、地价分布和级差强度等。本文通过相关研究及实践的对比分析,对TOD地区规划圈层边界及结构划分的方法进行总结,并提出规划建议。  相似文献   

2.
轨道交通TOD地区的步行尺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泉 《城市规划》2019,43(3):88-95
轨道交通TOD站点地区确定规划圈层边界的重要依据之一是步行尺度,即步行距离形成的半径,但不同城市的TOD地区步行尺度并不相同。步行距离虽然能指导划定圈层边界和影响范围,但对步行决策起主导作用的则是步行时间,二者按照"时间-距离"换算关系相互关联,并受到地形条件、空间布局、交通环境等步行环境要素的制约。TOD地区步行尺度的差异是由于步行时间、步行距离和步行环境差异所造成的。对TOD地区步行尺度的差异及原因进行总结,可以为我国TOD地区规划确定合理的步行尺度及TOD模型提供有益的借鉴思路。  相似文献   

3.
刘泉 《国际城市规划》2020,(1):79-87,95
TOD地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布局模式主要包括基于小尺度街廓的方格网模式和环形放射模式,均能从TOD概念诞生以前的轨道站点地区规划发展历史中梳理出演变脉络。1990年代,卡尔索普提出的美国式TOD理念在规划中延续了上述两种基本的布局模式;此外,新加坡发展出了基于大街廓的轨道站点地区规划布局模式。这三种模式对我国的TOD规划实践均产生了影响。本文以布局形式和街廓尺度为重点,结合国外案例及国内实践,对TOD地区的规划布局模式的形态演变进行解读,将三种模式整理为六种主要的布局形态,并总结布局模式的规划设计重点。首先,坚持采用小尺度街廓模式进行TOD规划设计;其次,重视方格网模式的基础作用;再次,突出TOD地区的空间可识别性,在中心地区和重要站点地区,采用环形放射布局依然是一种值得考虑的选项;最后,大街廓模式在现实中普遍存在,因而需要重视这一模式带来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TOD规划强调塑造集约紧凑的空间形态,但不同实践中的实际形态各不相同。在TOD规划管理中,开发强度管控是促进轨道站点地区紧凑集约开发的重要方法,可以划分为四个步骤,包括整体视角的TOD密度分区,TOD节点内外的差异化强度管理和容积转移,TOD节点内部不同圈层的分区分类差异化控制,以及TOD规划的容积奖励等。通过对上述方法进行总结,本文提出TOD规划应该在空间上重视开发强度管控的整体性,在时序上因应阶段性发展需求重视开发强度管控的针对性,并在机制上进一步重视构建完善的规划管控机制的综合性,以促进TOD规划紧凑形态布局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按照TOD模式,根据"优地优用"的原则,对重庆市主城区已编控规区域为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用地的规划进行优化。通过制定合理的用地性质和用地强度,构建良好的步行系统及换乘系统,增加公共服务设施和绿地配置,有效地对部分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用地实行了节约化利用,缓解了山地城市用地资源紧张的状况。  相似文献   

6.
TOD规划模式的作用不仅在于对站点周边地区的局部地区提出规划建设引导要求,更对城市总体层面的宏观规划布局具有系统性的影响。近年来,北美地区城市在TOD地区的规划管理实践中,充分考虑城市功能结构与公交网络布局对TOD地区的叠加作用,形成在类型划分、圈层布局和要素指引等3方面进行规划引导的管理方法。通过对这些经验方法进行总结,能够为我国TOD地区的规划建设与管理提供有益的借鉴思路。  相似文献   

7.
从空间尺度分析的角度入手,追溯我国住区公共设施规划演变,并审视邻里中心模式的内涵:邻里中心是邻里交往、公共生活的中心,而非单纯的公共设施集中布局的用地,其规划不仅仅要关注公共设施功能配置,也要加强对规模尺度及空间布局的重视。以珠海市邻里中心规划指标体系研究为例,提出调整住区公共设施配套规划的思路和建议:体系上,简化分级,以在邻里住区单元强化生活中心为主,构建层级体系为辅;尺度上,以400~500m半径的步行尺度而非设施尺度构建邻里住区单元;功能上,形成公益性设施和经营性设施并重的功能组成;空间上,以组织公共生活为原则构建公共设施布局模式。  相似文献   

8.
TOD在圣迭戈——一种规划理念实施的渐进过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20年以来,美国的轨道交通建设发展迅速。这就向规划师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规划轨道交通?一个为公众所接受的答案是:通过对整个地区进行综合性的、以公交为主导的土地使用规划,来促进“公交导向的土地开发”(TOD, 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加利福尼亚州圣迭戈县是美国最早拥有当代轻轨交通线路的地区。本文分析了该县TOD项目的贯彻实施情况,同时对TOD项目推进的前景进行了展望。背景:关于TOD的规划理念TOD有2个主要特征。第一,TOD项目是指在轨道站点和主要商业区的步行范围内进行适宜步行、混合功用的土地开发…  相似文献   

9.
"上海2035"总体规划提出建设用地总量锁定,上海进入存量用地更新的新时代。在中心城空间结构、建设用地基本稳定的情况下,部分城市功能转移至外围地区。综合考虑轨道站点交通区位和功能定位,引入E-TOD概念,将轨道站点分为近郊型E-TOD、新城型E-TOD和特殊型E-TOD3类。结合上海市松江区案例实践,从用地布局、开发强度、交通接驳设施和路网布局等方面,提出3类E-TOD空间布局模式、分圈层管控要素、优化用地配比、引导有序开发等规划策略,为超大城市外围地区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区域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TOD是减少交通拥堵、降低环境污 染的有效方式之一,友好步行环境是TOD的 关键内容。本文旨在探讨如何提高TOD站点 周边步行环境质量,首先,对地铁站周边居民 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定性分析和讨论 出行者的步行需求特征;其次,构建基于步 行者需求的TOD站点周边步行环境友好性 指标评价体系,并对北京地铁站地区步行环 境设计进行定量评价;最后,提出改善地铁 站地区步行环境的规划和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11.
TOD是城市发展的趋势,轨道交通则是TOD的主体之一,将轨道站点进行分类,根据每个类别的特征进行站点周围的用地布局,是实现TOD发展的有效途径。南宁应该借鉴香港的成熟经验来发展轨道交通及其周边土地利用,根据南宁城市总体规划可将南宁轨道交通站点分为中心与枢纽混合型、中心型、交通枢纽型和社区型,其中五里亭片区所在的广西大学站点属于社区中心型,可以广西大学站为圆心,将该片区划分为300m和600m半径的两个功能圈,布局不同的用地结构,实现TOD式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研究老年人对社区服务设施的需求特征,进而为社区服务设施的配置优化提供依据,对于提升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老年群体内部的差异性研究较少,已有研究常以年龄、性别等基本属性进行分类,以步行能力作为分类标准的研究尚未开展。基于老年人步行能力差异的研究视角,选取上海市延吉社区中5种不同步行能力老年人,以及19种社区服务设施作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步行能力老年人对设施的重要性、使用频率、组合使用、步行可达性,以及服务项目的需求进行分析比较,探讨不同步行能力的老年人对社区服务设施的需求特征的差异,以期为老龄化背景下社区服务设施的差异化和精细化布局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郁枫 《规划师》2010,26(7):61-66
TOD模式与科技园建设的结合,能打造功能多样、充满活力的空间,为科技园的产业升级探索一条新的道路.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托普科技园规划从步行化空间,大运量公共交通、混合功能、活力空间4个关键要素出发,探索了运用TOD模式的技术路线,即利用TOD模式的作用距离布置功能,将地铁站点作为用地核心,无缝整合步行景观轴与地铁站,保持适当的建筑密度,建构完善的公共空间体系,打造地下交通环廊.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规划行业的快速发展,圈层模式被广泛应用。圈层模式是通过中心对周边地区产生影响——吸引相关功能集聚,并由中心向外围呈规则状、向心式和层次性扩散的发展模式。大连市北海湾规划探讨了圈层模式在滨海地区规划中的实践及应用,提出了"中心选择—半径评估—圈层划分—圈层规划"的规划手法,以便更好地指导该类地区的用地布局、滨水空间的塑造和环境品质的提升,为类似地区的规划设计和开发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节点—场所模型”,在对城市轨道交通站点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对新加坡各类型站点地区的用地性质、开发强度、接驳交通等开发建设特征进行了实证分析,明确了轨道站点地区与各级城市中心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协同作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富于效率的多级中心结构应与各类型轨道站点地区实现整合发展,各类站点地区应形成“主导功能+混合用途”的用地结构;同时,在轨道站点地区的规划建设中应兼顾土地使用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并注重统筹近期开发与远期发展的关系。新加坡的经验告诉我们,应以协同发展理念和层级化结构组织原则指导轨道站点地区与城市中心的规划建设,充分发挥轨道交通在强化城市结构和优化用地布局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居住型轨道交通站点地区用地布局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郑文含 《规划师》2009,25(12):58-62
轨道交通站点对周边土地开发具有吸引效应、空间分异效应和地价促进效应。基于二手数据资料,居住型站点地区的用地构成可以参照相应的规范标准,开发强度的确定应遵循整体高密度土地使用、开发强度梯度递减的原则。基于传统居住区与轨道站点导向的居住区布局结构比较,居住型轨道交通站点用地规划应强调“轨道站点接驳公交站点”与“社区中心-居住单元”的空间耦合,采用中心城区、郊区不同地域的站点地区用地布局模式。  相似文献   

17.
保税区的规划与功能特征——兼谈海口保税区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毅 《城市规划》1993,17(2):31-35
保税区是经济开发区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不仅拥有更多的优惠政策,还有与外界隔离等特殊要求。本文结合海口市保税区规划实践,对保税区的功能特征、选址原则、规划目标、用地布局、配套设施及道路系统规划、控制指标、隔离设施规划等作了全面的介绍。  相似文献   

18.
当前,老龄化呈快速增长的趋势,而老年群体日益增加的养老设施需求却难以得到满足。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不仅是对城市社区居民公共服务设施需求的政策反馈,也是应对老龄化城市养老问题的极佳方式。本文旨在研究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划分方式,充分考虑老龄人口的出行特征,以成都市温江区大学城片区、光华片区、清泉片区为范本,提出城市道路、现状公共服务设施布局、老年人可出行范围,以及人口总量和人口密度4个社区生活圈划分要素,并对各个要素进行梳理与陈述,探讨其具体的影响,着重考虑老龄化视角下的标准制定。根据研究过程得出结论 :社区生活圈规划需要根据城市等级进行划分;应关注老年人出行难点;应保留、合并集中用地功能。  相似文献   

19.
在成都市大力倡导绿色出行及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地铁站点地区成为搭建绿色出行环境的先行区域。基于此,文章选取成都市典型的居住型站点——梓潼宫站为研究对象,从土地利用的多样性、宜步行性、设施易达性三个方面分析该站点地区的出行环境现状,并针对现状问题,从调整土地布局模式、完善步行体系、提高站点地区接驳设施易达性和步行环境品质三个方面提出了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20.
该文以嘉定新城远香湖为例,研究滨湖区域步行系统规划.首先根据步行道功能将滨湖区域的步行道划分为健身步道及游憩步道,健身步道及游憩步道对道路的连续性及断面铺砌等均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在现状基础上,充分考虑未来规划需求,结合健身步道及游憩步道的不同特征要求,本着整体性原则、系统性、以人为本、经济性及可操作性等原则,从步行网络、断面及铺砌等方面提出两类步行道的完善优化建议,并设计各种配套设施(停车设施、标识系统、环卫设施)的布局原则及布局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