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采矿引发的地质灾害及工程治理实践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由于采矿引发的地质灾害近些年频有发生,已严重威胁到交通运输、人类的生命财产及生存环境,但现有的采矿技术如果得到合理运用完全可以避免重大地质灾害的发生。文章简述了由于采矿引发的地质灾害的两大类型及产生灾害的原因,并对一重大地质灾害产生的机理进行了分析,说明了方案的确定及实施过程,得出了解决好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必将使先进采矿技术得以广泛采用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从传统技术手段、特殊测量方法和最新测量技术等几方面入手,介绍了目前三峡库区地质灾害变形监测中几种常见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同时比较分析了不同方法和技术手段在不同的地质灾害变形监测中应用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3.
矿山露天开采易引发的环境地质问题有土地资源损失;易引发的地质灾害有边坡失稳、泥石流.以惠顺石场花岗岩矿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为例,论述矿山露天开采过程中可能引发、加剧的环境地质问题和地质灾害,并对其相应的防治措施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苏提高 《西部探矿工程》2005,17(Z1):418-419
通过对安溪县石灰岩矿区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及地质灾害现状分析,进一步阐明了采矿活动引发地质灾害,并对其成因进行分析,提出石灰岩矿区地质灾害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5.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为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物质生活提供了充足的资源,但在煤炭资源开发的过程中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矿山地质灾害,极大地威胁着露天煤矿人员生命及财产安全。分析和总结了我国露天煤矿常见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和相应的治理措施,以供露天煤矿在矿山地质灾害治理中借鉴。  相似文献   

6.
从引发地质灾害的地质环境条件入手,分析了平凉市海螺水泥有限责任公司破碎站系统由于工程活动产生地质灾害及其特征,并具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治理修复措施.  相似文献   

7.
炭灰铺矿区由于资源枯竭,在1998年前后相继停采,采空区沉陷引发了地面塌陷、地裂缝及山体崩塌等地质灾害,造成区内居民房屋开裂、土地破坏、地下水泄漏,山体崩塌危胁着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相似文献   

8.
岩溶陷落柱是煤田开采中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体,而地震勘探技术是查明陷落柱的主要技术手段.建立水平介质和地形起伏条件下的陷落柱模型,通过正演模拟分析得出,在山区地形条件下,陷落柱的中心位置存在偏移,由于绕射波等特殊波的存在使得断陷点模糊造成陷落柱的解释范围比实际会偏大.同时通过统计潞安矿区揭露的陷落柱的对比发现,一般情况下...  相似文献   

9.
金太平 《西部探矿工程》2007,19(3):120-121,124
随着人类工程活动的强烈,引发或遭受地质灾害越来越频繁.阐述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及采取的措施,并使防治措施在实际工作中得到落实.  相似文献   

10.
煤矿在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可能遭受、加剧和引发地质灾害.论文对铜匠川矿区的地质灾害危险性做出预测,结果表明,该矿区地质灾害主要是地面塌陷及含水层疏干.在煤矿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应分别按不同的灾害类型和灾害程度制定有效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1.
张文龙  张童康 《中州煤炭》2022,(7):9-14,21
近年来,我国地质灾害处于多发态势,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严峻,严重威胁了人民生命及财产安全,利用先进的遥感技术对地质灾害进行早期识别已成为大趋势。针对传统的遥感影像识别已不能满足当前地质灾害隐患识别的需求,提出利用SBAS-InSAR技术、多期多源光学遥感技术、三维倾斜摄影测量等多源遥感技术综合对地质灾害隐患进行早期识别。通过对延安子长市地质灾害识别与监测预警工作,得到了子长地区平均形变速率为76 mm/a,累计形变量为152 mm,并进行了实地调查验证,证明了监测结果的可靠性。结果表明,SBAS-InSAR技术结合高分影像可有效地获取子长地区地质灾害分布情况,为该地区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
邢显波  谢涛  杨明宇  董均奎 《中州煤炭》2020,(11):56-60,66
为了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避免和减少因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研究了贵州省盘州市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分析了地质灾害现状,主要包括隐患点、灾情情况,大型、特大型地质灾害隐患情况,地质灾害趋势预测等;研究了重点区域防治工作,主要包括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及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工程,并分析了盘州市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及要求。此次研究维护了盘州市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3.
张巨峰  施式亮  鲁义 《煤炭工程》2023,55(2):110-115
为了探索煤矿瓦斯异常涌出灾害防控新技术,研发瓦斯灾害智能化预警及防控装备,保障高瓦斯矿井安全高效开采,基于煤矿瓦斯异常涌出灾害的复杂性特点,从瓦斯地质异常区探测技术、通风稀释异常瓦斯技术、瓦斯异常区抽采技术和瓦斯异常涌出应急处置等4方面梳理了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并从动态透明瓦斯地质、多源信息瓦斯灾害智能探测技术、瓦斯异常涌出大数据挖掘技术、瓦斯异常涌出智能防控技术、瓦斯异常涌出事故机器人应急救援技术等5个方面进行了展望,为提高煤矿瓦斯异常涌出灾害防控能力、减少矿山安全事故的发生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4.
为了能够及时预测生态环境保护区域的地质灾害情况、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基于多信息融合过程,设计了一种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系统。在具体设计前,针对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展开分析,探讨地质灾害造成的影响;在系统硬件部分,重点设计了处理器、通信模块、终端显示模块与加速度传感器模块;在系统软件部分,收集地质灾害资料、展示与维护地质灾害资料,利用多信息融合技术对地质灾害气象风险信息实施融合处理,根据D-S证据理论的组合准则,求出各证据的联合概率分布函数,从而实现对地质灾害气象风险的预警。实例分析表明,该系统能够有效对降雨量与灾害等级作出预警,为生态环境保护区域的防灾减灾作出指导,满足设计预期。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国际地质灾害的防治现状和我国地质灾害的防治现状,通过对中外地质灾害防治立法进行比较研究,从而得出我国地质灾害防治立法中的缺陷,并完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6.
段芳 《中州煤炭》2022,(10):62-67
为充分了解煤矿区域地质发展规律,为灾害的有效治理提供可靠参考依据,提出一种煤矿区域地质灾害时空分布与安全防治技术。采集煤矿区域遥感图像,并实施图像校正、图像均色、图像去噪预处理,以处理好的图像为基础,提取图像特征,识别灾害区域,确定灾害类型,界定灾害范围,分析灾害时空变化特征,进而提出“防和治”联合治理方法。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灾害区域面积都呈现逐渐扩大的趋势,塌陷灾害主要向着西北方向扩散,滑坡灾害主要向着西南方向成扇形发展。经过防治后,研究区两种地质灾害指数都有所降低,其中塌陷区域灾害由高风险降低到了一般风险,滑坡区域由较高风险降低到了较低风险,安全防治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泰和县的地质灾害特点,论述了该县发生地质灾害的主导因素。为减轻地质灾害的风险性,建议泰和县建立群测群防及预警预报系统,辅以避灾搬迁、工程治理等手段的综合防治体系。  相似文献   

18.
金属矿山地质灾害及其研究发展趋势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详细介绍了地下金属矿山采矿中存在的地表沉降及塌陷、地下水灾害、深井岩爆等若干地质灾害问题,对国内外在地质灾害研究与防治技术方面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总结和概括,并指出了未来研究工作的重点和主攻方向,认为应对采矿引起的地质灾害及其防治技术进行系统的、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在上栗县地质灾害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选取了岩土类型、地质构造、地貌类型、自然坡度、年均降雨量和人类工程活动强度作为评价因子,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因子权重,计算潜在地质灾害强度指数;利用灾害点密度、灾害面积密度和灾害体积密度,计算现状地质灾害强度指数。通过MapGIS系统的空间分析功能进行栅格计算,完成了上栗县斜坡地质灾害易发性区划。评价结果与实际调查情况基本吻合,可为上栗县今后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预防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20.
群测群防在湖北省地质灾害防灾减灾中的重要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北省是中国地质灾害多发省份之一,鄂西、鄂西南、鄂西北地区是湖北省地质灾害的重点区,因山高坡陡,沟谷切割,构造复杂,以崩塌、滑坡、泥石流为主,灾害发生突然、破坏力大,是地质灾害防治中的重点领域。在政府的统一安排和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群测群防在防灾减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采用地面巡查、裂缝监测、变形监测等方法,及时有效、方便快捷的监测预警工作在2006—2009年成功预报134次,避免了7 238人的人员伤亡及直接经济损失10 964万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