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复合醚化淀粉制备工艺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复合醚化淀粉是一类重要的改性淀粉,在工业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本文综述了交联醚化淀粉、酯化醚化淀粉、氧化醚化淀粉等复合醚化淀粉制备工艺的研究进展,重点探讨了目前的研究热点及存在的问题,最后展望了复合醚化淀粉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羟丙基淀粉及羟丙基交联淀粉在医药工业、环境保护、电池工业、橡胶工业、食品工业及其他许多方面都有着广泛的用途。近年来,我国已将羟丙基或其他改性淀粉应用在各种工业上。羟丙基淀粉的制备,通常是将淀粉在碱性溶液中与环氧丙烷作用。如用环氧氯丙烷在碱性溶液中与淀粉作用则可得到羟丙基交联淀粉。关于羟丙基淀粉结构的剖析,过去采用比色法或核磁共振法。这些方法必须首先分离得到纯品,所以步骤较多,费时较长。至于对羟丙基交联淀粉的结构研究,尚未见文献报导。  相似文献   

3.
《应用化工》2022,(Z2):146-150
以壳聚糖和大米原淀粉颗粒为壁材,采用反相乳化法制备了大米原淀粉/壳聚糖复合微胶囊。并对影响微胶囊形貌的一系列因素,包括淀粉/壳聚糖比、交联剂的用量、交联时间、油水比例、乳化剂用量等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壳聚糖的交联可以将吸附在油水界面的淀粉颗粒固定,形成一种固体颗粒和高分子膜为复合壁层的新型微胶囊。  相似文献   

4.
《应用化工》2022,(10):2745-2750
以木薯淀粉为原料,三偏磷酸钠为交联剂,采用溶剂法"一步法"制备了交联羧甲基淀粉,研究了三偏磷酸钠交联对淀粉的溶胀性、特性黏度、分子量及其糊液的黏度、抗酸碱性能、耐温性能、抗剪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交联改性降低了淀粉的溶胀性,提高了淀粉的特性黏度和分子量;适度交联能显著提高淀粉糊液的黏度、抗酸碱性能和耐温性能,抗剪切性能也得到有效改善。红外光谱分析(FTIR)证实了木薯淀粉发生了交联反应和羧甲基化反应;X-射线衍射分析(XRD)证实了木薯淀粉经羧甲基化后结晶度降低,交联羧甲基淀粉的结晶度略高于羧甲基淀粉;扫描电镜分析(SEM)证实了交联羧甲基化反应不仅发生在淀粉颗粒表面,也发生在淀粉颗粒内部。交联羧甲基淀粉综合性能优于羧甲基淀粉,可大大拓宽产品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5.
张立军 《河北化工》2004,27(3):41-41,52
以天然淀粉为原料,采用半干法酯化、交联复合工艺制备了具有抗凝血活性、低流度的硫酸酯淀粉钠,解决了硫酸化淀粉严重降解的难题,讨论了交联对产品流度及抗凝血活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资智洪  何小维  黄强  杨连生 《粘接》2007,28(3):54-56
综述了氧化淀粉、交联淀粉、多孔淀粉、接枝共聚淀粉和复合变性淀粉在内墙涂料中的使用性能及应用现状,并对其应用前景作出展望,认为影响淀粉基建筑涂料品质的关键问题是耐水性、防霉、胶膜强度等,可以通过上述变性淀粉与其他基料的复配,或进一步复合变性等措施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7.
综述了氧化淀粉、交联淀粉、多孔淀粉、接枝共聚淀粉和复合变性淀粉在内墙涂料中的使用性能及应用现状,并对其应用前景做出展望,认为影响淀粉基建筑涂料品质的关键问题是耐水性、防霉、涂膜强度等,可以通过上述变性淀粉与其他基料的复配,或进一步复合变性等措施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8.
羧化淀粉/PVA复合水凝胶的制备与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顺丁烯二酸酐羧化的淀粉与聚乙烯醇按比例进行溶液混合,经冷冻-解冻形成物理交联复合水凝胶。采用WAXD和DSC分析了复合凝胶的结晶性和热性能,探讨了羧化淀粉的含量及其取代度对凝胶结构和溶胀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羧化改性增强了淀粉与PVA的相互作用,复合水凝胶的稳定性和溶胀性取决于羧化淀粉的质量分数及其取代度。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淀粉的改性机制和3种改性方法(物理改性、化学改性和生物改性),特别综述了化学改性法中氧化、酯化、醚化、接枝、交联和复合改性(包括酯化交联、接枝共聚、氧化交联、醚化交联和醚化酯化等)等方法的研究进展。最后对淀粉胶粘剂的改性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以玉米交联淀粉为原料,环氧氯丙烷为交联剂,制备了交联接枝玉米淀粉;再以FeSO4-H2O2为引发剂,研究了丙烯腈接枝交联淀粉的制备工艺及其在处理生活污水方面的应用。结果表明,10g玉米交联淀粉、丙烯腈用量10mL、引发剂用量4mL、接枝时间1.5h、反应温度40℃,此条件下接枝率可达83.7%,接枝效率为116.3%,丙烯腈接枝交联淀粉处理过的污水透光率达96.5%。  相似文献   

11.
以木薯淀粉为原料,环氧氯丙烷和辛烯基琥珀酸酐为变性剂,选用水相法工艺制备交联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采用红外光谱、电镜扫描、X射线衍射和差示扫描量热等手段对产物进行结构分析和合成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在pH为7.0~8.5的范围内,产物取代度随着pH值的增大而增大,说明交联酯化符合亲核取代反应机理;红外光谱图中,1718.72cm-1和1570.33cm-1处产生了新的吸收峰,证实在淀粉中引入了辛烯基琥珀酸基团,930.97cm-1处吸收峰强度加强,说明淀粉分子间形成了醚化交联键;淀粉经交联酯化双重变性后受侵蚀的颗粒增多,部分颗粒表面变粗糙,并出现凹陷;交联酯化反应主要发生在淀粉颗粒的非结晶区,对结晶区破坏不明显;交联酯化提高了淀粉的糊化温度和热稳定性。结构分析证明了交联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兼具交联与酯化双重结构特征,有望能广泛应用于食品及医药行业中。  相似文献   

12.
碱性条件下,玉米淀粉经环氧氯丙烷交联处理后,在引发剂存在下,与醋酸乙烯酯进一步接枝共聚制得了交联玉米淀粉-醋酸乙烯酯乳液,经红外光谱确认了共聚物,较好的乳液制备工艺:m(淀粉)∶m(环氧氯丙烷)=25∶1,90°C交联1 h,加入过硫酸铵,按m(醋酸乙烯酯)∶m(淀粉)=3∶1,在70°C接枝共聚3 h。各种淀粉胶液的性能对比结果表明:交联玉米淀粉-醋酸乙烯酯接枝聚合乳液冷热稳定性好,耐水性≥54 h,储存期360 d,剪切强度达9.1 MPa。  相似文献   

13.
Corn starch was crosslinked with sodium trimetaphosphate (STMP) in solid state under microwave irradiation to improve the degree of substitution (DS) and decrease the reaction time. The effects of modification factors on the crosslinking of starch were systematically studied. It was found that the microwave irradiation provided a convenient and efficient method to prepare crosslinked starch with sufficient DS. The DS value of crosslinked starches obtained by microwave irradiation w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nd the reaction time was also dramatically decreased to achieve an appropriate DS value by microwave irradiation, when compared with using traditional method. The high microwave power provided faster reaction kinetics to obtain the desired DS value at an identical reaction condition. If the reaction temperature is lower than the decomposition temperature of crosslinked starch, the higher DS value can be achieved at the higher microwave power. It was detected that the DS data obtained by reacting intermittently was higher than those by reacting continuously. It was also noticed that DS data varied drastically with the increasing of the amount of STMP and sodium carbonate. The swelling ratio of crosslinked starch in water was lower than that of native starch because of the nongelatinization of highly crosslinked starch. SEM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 crosslinking of corn starch by microwave irradiation caused no significant changes in the microstructure of starch granules. Light microscope analysis also showed the uniformity of so‐prepared crosslinked corn starch applying microwave irradiation. © 2006 Wiley Periodicals, Inc. J Appl Polym Sci 102: 5854–5860, 2006  相似文献   

14.
高交联非晶颗粒态玉米淀粉制备方法研究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张本山  梁勇  高大维  曾新安 《精细化工》2002,19(3):173-176,182
报道了高交联、水分散体系高温溶胀、高交联碱糊化协同作用非晶颗粒态玉米淀粉的制备方法 ,采用偏光显微镜对其由多晶态向非晶态的变化进行了确认 ,提出在一定条件下 ,高交联玉米淀粉可以由原淀粉多晶颗粒态制备成只含无定形结构的非晶颗粒态淀粉  相似文献   

15.
羧甲基淀粉的应用与合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跃平  哈成勇 《化学世界》2003,44(7):388-390,392
综述了羧甲基淀粉的发展、合成方法、合成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以及应用现状。羧甲基淀粉的合成主要分三种类型 :干法、半干法、湿法。综合了反应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例如醚化剂和催化剂的影响 ,反应时间和温度的关系 ,溶剂、设备对反应的影响 ,以及在食品、医药、钻井、纺织、日化工业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离子交换树脂在玉米淀粉糖生产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恩大  邵广武 《辽宁化工》2000,29(4):242-246
利用离子交换树脂纯化和分离玉米淀粉糖在50年代初得到了应用。按照已开发的技术,开发了玉米淀粉在酸(或)酶的作用下转化成糖浆。用碳和离子交换树脂处理,减少其颜色及灰分,生产出一种质量稳定的玉米淀粉糖液,或用做深加工工艺过程中的原料,了子交换过程除去灰分、蛋白南及色泽,可增加糖浆色泽的长期稳定性而不用加入二氧化硫,因成品中如有二氧化硫将对人体产生过敏反应,制糖及食品工业使用离子交换树脂供脱钙、除盐、脱  相似文献   

17.
玉米深加工与可降解生物塑料(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玉米深加工的主要产品有饲料、淀粉、糖类、有机酸、玉米油和环糊精等。我国的玉米深加工产品有饲料、淀粉、淀粉糖、玉米原料酒和酒精、味精、赖氨酸、柠檬酸及玉米加工食品等。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玉米生产国,2001年玉米总产量为1.11亿t,玉米深加工是改善我国目前玉米产品大原料、小加工的失衡结构、增加营养成分实际利用率的必由之路。利用可再生资源生产化工原料、清洁燃料和各种添加剂是生物科学家长期努力的目标。消耗淀粉材料进行规模化生产的生物可降解材料包括聚酯、聚乙烯醇和聚乳酸等。  相似文献   

18.
研究市售的含有植物纤维或玉米淀粉的食品接触产品质量状况并对其安全性进行初步评价。参考标准要求并结合可能存在的质量安全隐患,从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材质分析、总迁移量、重金属(以Pb计)、脱色试验、五氯苯酚特定迁移量及砷、镉、铬、铅含量等维度对含有植物纤维或玉米淀粉的食品接触产品进行研究。35批次样品中有2批次塑料主体材质为密胺,2批次塑料主体材质为聚乳酸,31批次塑料主体材质均为聚丙烯;35批次样品的重金属(以Pb计)、脱色试验、五氯苯酚特定迁移量等项目均符合所参照标准的要求;35批次样品均检出至少含2种重金属,有4批次一次性淀粉餐具总迁移量超标。从检验结果可知,市面上销售的含有植物纤维或玉米淀粉的食品接触产品存在总迁移量超标及样品含重金属的情况,说明市场上该类产品确实存在一定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19.
综述了淀粉材料的变性方法及其在改善淀粉加工性能方面的应用.同时,对淀粉纤维的发展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指出由于淀粉可再生、可降解、成本低,淀粉纤维未来的应用前景将十分广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