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根据对敌防空压制背景下研究敌方区域防空系统杀伤区的现实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目标特性的杀伤区推算方法。分析了制导作用距离、过载限制等因素对杀伤区各边界的影响,利用理论公式和弹道仿真等方法对上述影响进行定量计算,建立了基于目标特性的杀伤区推算模型。结合对敌防空压制作战背景,给出了敌方区域防空系统拦截我方不同类型导弹目标的杀伤区算例。分析表明,目标的高速特性和低可探测特性分别能够显著压缩防空系统杀伤区的低界和远界范围,为己方导弹的突防效能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过载控制导弹发射段弹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反舰导弹在机载发射方式和舰载发射方式下的发射段弹道。由于其控制系统采用过载控制技术进行设计,导引规律采用虚拟目标比例导引法,使导弹的发射方式更加灵活多样,而且发射后可以实现大空域机动飞行,因此,其适应性,突防能力,作战能力都会得到增强。  相似文献   

3.
采用弹道仿真方法来求取超声速反舰导弹蛇形机动突防舰空导弹的突防概率.分析了反舰导弹蛇形机动的物理过程,建立反舰导弹蛇形机动的弹道模型及舰空导弹反导拦截模型.设定反舰导弹和舰空导弹的性能参数,采用蒙特卡罗法对不同组合的机动弹道进行攻防对抗仿真实验,得出超声速反舰导弹蛇形机动突防舰空导弹的突防概率.本方法还可以用于研究舰空导弹的拦截能力.  相似文献   

4.
采用弹道仿真方法来求取超声速反舰导弹蛇形机动突防舰空导弹的突防概率.分析了反舰导弹蛇形机动的物理过程,建立反舰导弹蛇形机动的弹道模型及舰空导弹反导拦截模型.设定反舰导弹和舰空导弹的性能参数,采用蒙特卡罗法对不同组合的机动弹道进行攻防对抗仿真实验,得出超声速反舰导弹蛇形机动突防舰空导弹的突防概率.本方法还可以用于研究舰空导弹的拦截能力.  相似文献   

5.
实现高超声速跳跃式弹道关键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提高高超声速导弹的突防能力,使常规布局空中发射的高超声速巡航弹能采用跳跃式弹道突防,采用了在导弹再入段附加相应的正攻角产生气动升力的方法,找出了实现弹道起跳的关键参数,讨论了这些参数对弹道性能的影响.通过弹道仿真,针对初始质量为800 kg的空射导弹,实现了射程大于500 km,最大法向过载不超过10g,最大动压不超过1.5 MPa的跳跃式机动弹道.仿真结果表明,该文的飞行程序易于实现,只要关键参数在合理范围内,空射高超声速巡航弹就可在再入阶段实现跳跃机动.  相似文献   

6.
在分析高超声速反舰导弹下压段弹道特点的基础上,建立下压段导弹质心运动方程以及目标运动模型,并以满足落角约束的最优导引律作为下压段的导引律,分析目标机动对高超声速反舰导弹下压段整体弹道规划、飞行速度、攻角、弹道倾角、法向过载和动压等的变化规律的影响。通过仿真得出,水面舰艇目标的机动对高超声速反舰导弹下压段的弹道变化规律影响很小,但仍要充分考虑目标机动对导弹过载、动压等约束条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弹道导弹整个飞行弹道近似在发射点、目标点、地心构成的弹道面内,机动突防能力差,针对此问题,提出了一种弹道导弹弹道面转移的策略,以实现导弹横向大范围机动。为实现这一策略,研究了一种弹道面转移变换的规划方法,基于椭圆弹道理论,利用随机方向法优化各弹道面相关参数,充分运用发动机动力,实现了突防要求的弹道面转移变换。仿真计算表明,惯性段飞行时间大大减少,弹道面转移变换规划方法和突防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弹道机动的有效性或合理设计拦截制导律,需要定性分析突防弹与拦截弹间的法向过载关系、视线角速度变化规律、拦截弹道的稳定性等问题.对相对运动方程的相关参数进行合理简化后,推导了由于突防弹机动引起的拦截弹比例导引弹道的视线角速度及需用法向加速度的解析公式;在考虑拦截弹制导系统时间延迟时,分析了比例导引弹道的稳定性条件;针对突防弹进行正弦机动的弹道模型,进行了拦截仿真,验证了解析公式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舰空导弹对蛇形机动与螺旋机动目标拦截效果的差异,对舰空导弹拦截机动目标进行弹道仿真。首先建立反舰导弹的三维蛇形机动模型和螺旋机动模型,然后建立舰空导弹的三维矢量拦截模型,考虑导引头噪声和舵系统的过载限制,最后在Matlab环境下进行2种机动的拦截弹道仿真,采用蒙特卡洛法仿真不同机动强度和噪声强度下的脱靶量,并对比分析拦截蛇形机动和螺旋机动的需求过载和脱靶量。仿真结果验证了反舰导弹机动模型、航空导弹拦截模型的正确性和可行性,可为有针对性拦截机动目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反舰导弹螺旋机动对舰空导弹的突防能力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增强反舰导弹的机动突防能力,根据反舰导弹与舰空导弹的对抗过程,构建了反舰导弹螺旋机动对舰空导弹武器系统的突防模型。通过研究脱靶量的提取方法,给出了舰空导弹对反舰导弹的遭遇拦截判据,对反舰导弹螺旋机动突防概率进行仿真计算。仿真结果表明,通过优化组合弹道可以选择合适的螺旋机动方案,对于反舰导弹突防能力的提高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末端蛇形机动是反舰导弹突防的一种重要手段。利用伴随技术,得到了反舰导弹末端蛇形机动突防的稳态脱靶量解析解。分析了蛇形机动突防策略的效果,得出了反舰导弹蛇形机动的最优参数,对于末端机动策略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垂直蛇形机动对反导舰炮的突防能力,建立反舰导弹和反导舰炮攻防对抗模型,用仿真方法计算了多种机动周期、机动幅值、舰炮射速组合下,反舰导弹对反导舰炮的突防概率。结果表明:垂直蛇形机动对反舰导弹突防能力有较大提升;在一个机动周期内,高低起伏越大,突防能力越强;而提高舰炮射速是反导舰炮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  相似文献   

13.
以攻防态势和工程设计需求为背景,从研究目标水面舰艇的反导防御能力入手,研究反舰导弹末端蛇形机动的作战使用方法.首先对水面舰艇的反导防御体系进行建模,研究反舰导弹和舰空导弹的攻防对抗过程,然后在此基础上研究反舰导弹的蛇形机动突防方法,并进行仿真分析,最后以拦截弹平均脱靶量最小为评价指标选择最优的末端蛇形机动突防策略.  相似文献   

14.
为了在与水面舰艇攻防对抗过程中获得较好的突防效果,对反舰导弹最优末端变轨机动策略进行研究。首先对水面舰艇的反导防御体系进行建模,研究反舰导弹和舰空导弹的攻防对抗过程,然后在此基础上研究反舰导弹的机动突防方法,最后以拦截弹平均脱靶量最小为评价指标选择最优的末端变轨机动突防策略。实例证明,采用该策略能使反舰导弹取得最佳突防效果。  相似文献   

15.
刘博 《兵工自动化》2012,31(9):21-23
针对舰空导弹与蛇行机动反舰导弹对抗的模拟问题,对舰空导弹与蛇行机动反舰导弹对抗进行仿真。分析了模拟舰空导弹拦截蛇行机动反舰导弹的重要性,将舰空导弹与反舰导弹的三维运动轨迹分解为纵平面和水平面上的二维运动,分别建立模型,进行轨迹合成,分析反舰导弹蛇行机动时偏航角的变化规律并给出对抗的仿真流程。仿真结果表明:该模型符合实际情况,可为舰空导弹对蛇行机动反舰导弹的拦截适宜性判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针对敌方舰艇目标日益增强的拦截对抗能力给反舰导弹作战带来的威胁,对智能化反舰导弹突击群协同 作战方法进行研究,求取反舰导弹突击群作战在几种协同作战方法下的突防概率。对反舰导弹突击群作战面临的对 抗环境进行系统阐述,完成智能化反舰导弹突击群作战体系结构分析,给出智能化反舰导弹突击群的结构组成、功 能和主要作战流程;对多制导体制协同、多波次攻击协同和外部作战支援协同3 种作战协同方法进行分析研究,依 据假设数据进行分析计算,证明3 种协同作战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为反舰导弹武器系统作战使用 提供参考,具有重要的军事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多枚反舰导弹攻击机动目标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反舰导弹的射程和性能不断提高,新的问题也随之出现,由于目标距离导弹发射点较远,在发现导弹来袭后有较充裕的时间进行机动逃逸,导致按既定方案飞行的导弹捕获不到目标.为解决该问题,在研究目标机动模型的基础上,得出了多弹攻击目标射击诸元的确定方法,仿真结果则表明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以某型防空导弹为背景,在给定的初始条件下,为使弹道需用过载分布合理,研究设计了一种适合工程应用的修正比例导引规律.运用多变量控制理论LQR方法设计的自动驾驶仪模型和实际舵机模型进行了全弹道6DOF数字仿真.结果证明:在考虑导弹纵向加速度、导弹重力和目标机动等因素下所设计的BTT-90导弹的修正比例导引规律正确合理,比修正前脱靶量明显减小,导弹跟踪性能良好,在目标机动时也能稳定击中目标。  相似文献   

19.
反舰导弹末端机动与末制导段的一体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反舰导弹的末端机动与末制导段弹道之间的配合问题进行了分析。根据末制导段攻击目标的要求,改进了反舰导弹的末端机动控制信号。采用加权匹配方法,设计了反舰导弹的复合制导信号。利用复合末制导信号成功地控制反舰导弹实现了末端机动与末制导段的一体化弹道。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一体化弹道获得了很高的制导精度。  相似文献   

20.
首先从目标机动引起的目标散布区域说明中远程反舰导弹进行实时航迹规划的必要性;然后针对实时航迹规划对中远程反舰导弹和指控系统提出的要求及可能实现方法进行分析和讨论;最后对实时航迹规划中的关键技术,中继引导模式和中继引导信息处理技术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