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乔晶  耿虹 《城市规划》2021,45(5):46-55,82
小城镇已基本完成以区域高度分化与个体规模差异为特征的第一次分化.进入到高质量发展时期,单纯以增长导向下的规模位序为内涵认知小城镇价值、引导区域发展结构已不具有适应性与持续性.从分工演化的视角,通过解析小城镇发展分化的约束条件及其变化,明确小城镇从"分化"到"再分化"的内涵转变是个体在区域分工中由空间尺度跃迁向价值跃迁的转变,由此提出以区域化、网络化,以及基层社会稳定、地区生态安全、地域文化保护等方面的全域视角,细化认知、综合判别小城镇在区域发展中既有与潜在的分工价值,合理引导区域内小城镇在非均衡协调发展框架内分工合作,助推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2.
陈前虎  潘兵  司梦祺 《城市规划》2019,43(10):22-28
小城镇作为城乡交互的重要节点,在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一直具有非常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十四五"期间,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将大力促进城乡要素的自由流动与重组配置,小城镇也将面临能否由"区域分异"走向"区域分工"的战略抉择。以浙江省为例,在剖析当前省域小城镇社会空间极化、职能类型分化特征的基础上,分析城乡融合发展战略对浙江省小城镇区域专业化分工所产生的影响,并从不同区域、不同类型视角提出针对性的战略指引与政策供给,为"十四五"时期浙江省小城镇的特色协同发展提供路径思考,同时也为全国其他省份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城镇群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城镇群中的小城镇是城乡关系的纽带,是区域统筹发展中的重要环节。本文以武汉"1+8"城市圈内的小城镇为例,通过对此类小城镇经济、社会、人口、环境等现状各要素发展特征的研究,以及对其未来发展动力机制与限制因素的分析,依据小城镇在城镇群中的区位要素,将小城镇分为四种类型,即"城中镇型"小城镇、"城市一体化型"小城镇、"区域核心型"小城镇和"服务乡村型"小城镇,总结以上四类小城镇的发展特征及其在区域统筹视角下所承载的功能,并面向不同类型的小城镇提出有针对性的发展策略,指导城镇群内的小城镇精准定位自身的发展方向、合理利用一般小城镇不具有的有利条件,同时规避大中城市对于小城镇发展的消极作用,使其能够在城镇群体系下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文作者于本刊2004年第11期发表了一篇《解读小城镇分化》的文章。作者认为:“随着城镇化水平进入高发期,小城镇开始分化与重组,一批具有要素集聚优势的逐步提升,发展为小城市。另有大批小城镇则走向衰落,最终复归为乡”, 并判定目前有大量小城镇开始发生分化。该文认为小城镇分化是必然的,如果制约小城镇发展的因素导致其必然衰落,应有意识的促使该小城镇衰亡,或控制其发展; 并提出了建立一套评价指标体系的观点。现该文作者经深入思考,再撰文对小城镇分化状况评价体系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5.
城市化高速发展时期,快速且非均衡的要素流动使我国"城—镇—村"三元城乡结构开始变动,小城镇发展方向和程度出现分化。其中,欠发达地区小城镇发展过程中经济水平和职能体现普遍较弱,在用地规模和人口吸纳水平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商洛市作为秦岭腹地欠发达城市,其小城镇因人口和用地演变趋势不同而形成分化。本文对商洛市小城镇人口集聚和用地扩张演变特征进行分析,探究小城镇分化类型、现状特征与影响机制,对其未来发展提出差异化建议。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广东省内珠三角地区与粤东西北地区逐渐拉大的城镇化水平、经济发展等差距是影响其区域一体化进程和构建"强而均衡"格局的最大障碍。为响应国家新型城镇化有关提升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城市建设水平、推动新型城市建设等的发展号召,以及切实实现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本文针对欠发达地区小城镇滨水空间的自然环境特色和经济社会基础,提出采用根植本土的"就地化"设计策略,即探索以小城镇气质为引领、以小为美并强调空间公共性与功能多元复合、突出生态要素、保持原有城镇肌理的欠发达地区小城镇滨水空间设计方法,提升空间建设品质,并探讨保障措施以期促进小城镇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分化发展是小城镇未来的战略选择,以浙江省为例,探索从区域视角下基于客观定量的分析方法研究小城镇发展的分类评估和空间格局特征.首先,采用多变量聚类和纳尔逊法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评估小城镇的发展水平,并运用组合分析法把省域小城镇分为综合优势型、成熟型、潜力型、特色风貌型和一般型五大类;进而,分析各类型小城镇的空间格局及发展特征,明确各类型城镇的特点和优势;最后,基于小城镇的分类情况相应提出要素集聚、持续动力、特色产业、旅游开发、乡土腹地的策略建议,为区域小城镇的分类指导和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在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城市、区域产业的发展进入了协同的时代,任何地区都不能在封闭的环境中发展,区域协同发展是必由之路。位于城市边缘区的小城镇城镇化进程相对滞后,处于产业发展的初期阶段,往往会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洼地"。然而小城镇对于城市的发展越来越重要,国家越来越关注小城镇的城镇化进程与产业发展情况。如何促进城市边缘区小城镇的产业发展,使其在区域发展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成为实现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前提。文章以山东省肥城市南部三镇为例,研究其产业发展现状、产业发展问题和需求,探讨城市边缘区小城镇跨区域产业发展,实现跨区域的协调发展战略,并得出结论:城市边缘地区的小城镇发展应当强化不同城镇的产业特点,弱化差异,对其产业发展、生态体系、交通网络、城镇职能等均统一考虑,寻求强调区域联合的特色城镇化发展战略,在资源总量有限的前提下通过城镇体系内个体之间的协调运作使得资源配置达到综合效益最佳,形成小城镇间产业的跨区域协同发展,从而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9.
过去单纯依靠需求侧刺激的经济增长方式一定程度地导致小城镇在城乡要素流动中“被跨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从体制机制、生产要素、产品与服务三个层面助力小城镇走出发展困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小城镇特色化发展的内涵在于:在城乡差异化的整体框架中寻求基于自身特色的区域立足点,依托特色构建“城-镇-村”的要素流动纽带.这包含对内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集聚与配置、对外建立面向城市和乡村的输出机制.小城镇实现特色化发展应遵循“改革制度供给,释放要素流动-要素资源重组,内部结构优化-输出稀缺价值,实现有效供给”的路径.论文以长三角地区的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为典型案例进行实证,认为其特色化发展的路径选择及现状特征符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0.
小城镇是省域城镇体系发展的基础。基于山东省小城镇发展特征和时代背景的分析,明确指出乡村工业化推动城镇化发展模式不可复制。山东省小城镇发展应着重理顺非农生产和公共服务两大职能。对公共服务职能,按照相对均衡、均等化的目标进行建设。对于非农生产职能,要立足于发展潜力、职能类型、区域战略目标等,实施差异化发展、分类指导。同时,应通过行政区划调整、扩权强镇、差异化的区域政策、财政体制改革、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等,全面改善小城镇发展的政策环境。  相似文献   

11.
牛波  李慧民 《建筑经济》2016,(2):116-120
针对小城镇建设的自组织模式和区域组织模式,在分析比较其内涵、运行过程、优缺点的基础上,结合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探讨小城镇建设模式的选取方法,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区域小城镇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解读小城镇分化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纵观各国城市化进程,可大致看到一个带有规律性的轨迹: 二元结构——三元结构——二元结构。即传统农业社会是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其在现代化起步阶段,各种资源要素在向城市流动的同时,也朝城乡之间的一些点上集聚,促成大批小城镇的出现,于是城、镇、乡的三元结构成型了。随着城市化水平进入高发期,小城镇开始分化与重组,一批具有要素集聚优势的逐步提升,发展为小城市。另有大批小城镇则走向衰落,最终复归为乡(连片的绿野良田)。    目前我国许多地方已开始进入复归二元的发展阶段,即开始有大量小城镇发生分化。产生这种分化的…  相似文献   

13.
基于全球城市区域的视角构建长江三角洲地区小城镇发展演化的理论逻辑,认为全球化生产网络的构建、高快速交通网络的完善、高品质集约发展的诉求以及社会消费需求的升级等全球城市区域的发展特征是推动区域内小城镇加速差异化发展的主要外部因素。四方面外部因素与小城镇自身资源禀赋的结合使得长江三角洲当前小城镇的发展加速呈现为三种类型:都市一体化型、区域增长极型、公共服务中心型。区域内非都市一体化类型的小城镇,进一步发展将主要表现为三种趋势:成长为拥有综合功能的小城市;发展为兼具特色和活力的旅游服务型聚落;成为承担广大农村地域服务职能的公共设施中心。  相似文献   

14.
城乡融合发展是新时代的大趋势。小城镇因其"连城带乡"的核心特征,在城乡融合发展中大有可为。基于小城镇发展高度区域分化的现实,以江西省为例,分析欠发达地区小城镇呈现出总体更加小、散、弱,旅游、文化资源特色凸显,基础设施短板明显,更加依赖政府政策支持等主要特征。结合城乡融合发展的内在要求,提出欠发达地区小城镇走规模发展、特色发展、质量发展、创新发展之路的总体思路。  相似文献   

15.
陈前虎  寿建伟  潘聪林 《规划师》2012,28(12):86-90
自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每一次重大的区域经济社会转型和自下而上的地方改革都是从小城镇起步的,其改革历程可总结为两大发展阶段、三个转型时期、两条政策主线。目前,浙江省面临三大"赛跑"危机,即大都市"多中心空间结构的建立与郊区化无序蔓延、现代农业发展与农业要素结构锁定、县域块状经济转型升级与"浅度城市化",因此需在总体策略与模式基础上,针对不同类型的小城镇采取分类发展策略,全面推进小城镇发展转型。  相似文献   

16.
小城镇作为城尾乡首,是连接城乡的重要纽带,是吸纳农村人口的"蓄水池"、城乡要素流通的"中转站"、特色产业的集聚区,在统筹城乡、推动区域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因此,加大小城镇建设发展方略研究,加快小城镇建设发展步伐,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3,(3)
丽江是中国主要旅游热点地区和著名的国际旅游城市,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完善其城市旅游公共服务建设成为迫切要求。探讨旅游小城镇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对策,以期对区域旅游发展。  相似文献   

18.
发展小城镇与"看不见的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发展小城镇必须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变化,实施新的发展策略.必须大胆突破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旧办法、旧制度、旧政策,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发展机制,遵循小城镇发展的内在规律,更多地发挥"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促进市场要素在以小城镇为核心的农村区域的自由流动和优化组合,形成富有活力的小城镇经济.  相似文献   

19.
低碳小城镇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和低碳消费是建设低碳小城镇的三个重要环节。基于循环经济理念探索低碳小城镇建设,可从"五要素"和"四对策"进行分析研究。一、低碳小城镇建设的"五要素"低碳小城镇通常以污染预防为出发点,以物质循环流动为特征,以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最大限度地高效利用资源和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建设低碳小城镇应注重"五要素",即:产业体系、城镇基础设施、城镇"绿  相似文献   

20.
西藏特色区域城镇化路径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自治区作为我国西部极具特色的区域,其发展要素却具有非城镇化和本土化两方面特性,这决定了西藏将采取"非城镇化"为主的经济发展路径和"本土化"的区域城镇化路径西藏本土的城镇化发展诉求包括协调区域发展、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与提升、特色产业服务三个方面,从而形成"自下而上"的內生发展动力,这与"自上而下"的援助拉力和政策推力一起共同构成了其区域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西藏自治区"本土化"的区域城镇化路径模式,包括产业发展、人口疏导和城镇体系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