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蒲江盐业生产历史较早,据史料记载,西汉宣帝时期即已凿井产盐。《华阳国志·蜀志》载:“汉宣帝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穿临邓蒲江盐井二十所,增置盐、铁官。”《蒲江县乡土志》记载白云乡“即设盐官处”。宋代曾设盐井监,所产之盐运销雅州(今雅安)、黎州(今汉源)等地,产量仅次于仁寿的陵井监,全县至今以“盐井沟”命名的山沟就有4条,在四川盐业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盐在烹坛中实在是一名微不足道的小人物,花块把钱买包盐,起码可吃上一年半载,其身价之微贱,也就可想而知了。 但是,盐的一生,也有一段令人折服的辉煌。古文献《世本》记载:“黄帝臣夙沙氏煮海为盐”。人们的饮食终于从“烹而不调”进化为用盐调味。五千年前山东半岛滨海的夙姓氏族,就这样为饮食文化的大转折,树起一座不朽的丰碑。 盐不但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伴侣,还大大地充实了国库收入。于是有夏禹教民晒田制盐。《魏志》有“汉令哀牢民家出盐一斛以为赋”和“夫盐,国之大宝也”。《北齐书》有北齐御史中尉崔暹奏请朝廷在海涂煮盐,“有利军国”的记载。王莽有“盐,食肴之将”的诏书,《汉书》更直截了当地说煮海为盐,“国用饶足”。  相似文献   

3.
我国醃渍蔬菜至少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在先秦古籍《周礼》《毛诗》《仪礼》中早有记载。《周礼,天宫》载:“大羹不致五味,铡羹加盐菜”。所谓羹就是用肉或醃菜做成的汤。汉许慎在《说文》中有:“菹菜者、酸菜也”。菹菜就是利用乳酸发酵制成的酸菜。唐曹元方《诸病源候论》中有:“盐苜蓿,茭白”。苜蓿是古代的一种草。宋寇宗奭《本草衍义》有:“苜蓿陕西甚多,用饲牛马,嫩时人兼食之”的记载。  相似文献   

4.
发达的古代制盐业 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梁代名医陶弘景说:“五味之本,为此不可缺。”制盐业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古籍《世本》和《事物纪原》记载:“黄帝臣,夙沙氏煮海为盐。”“古者夙沙初煮海盐。”夙沙氏是我国东部沿海的一个民族,长期生活在海滨,他们世代接触海水在沙滩上留下的盐层,首先知其味而食之,并慢慢学会了晒海水为盐。 在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海水煮盐的文物,与古文献记载相印证。《周礼·天官·盐人》载:“盐有数种,处置不同。”(?)(音古)盐“出于盐池,今之颗盐是也;散盐煮水为之,出于东海。”“形盐,盐之似虎  相似文献   

5.
海州今改称连云港市。秦统一封建中央集权制,废分封实行郡县制。古海州地区首立朐县,隶属郯郡。西汉时朐分属东海郡,郡治在郯。朐县有关海盐的生产当首推汉桓帝时桓宽所辑《盐铁论》中关于“朐鬯之盐”的记载。秦汉之际的朐县,其界域大致和今天的城区相当。其南要到灌云县的伊卢乡。《史记·货殖列传》:“彭城以东、东海、吴、广陵……有海盐之饶……。”这儿的“东海”应该包括临海而治的朐县。西汉时政府实行盐铁专卖,武帝时分置盐官于20郡,管理盐政。《汉书·地理志》中北海、东莱、琅邪、会稽诸郡有关的产盐之县的条下都有设置…  相似文献   

6.
腊味是中国民间喜爱的传统食品之一,也是人们相互馈赠的佳品,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腊”是一种肉类食物的处理方法,是指把肉类以盐或酱腌渍后,再放于通风处风干。早在两汉时期的《周礼》《周易》中已有关于“肉甫”和“腊味”的记载。  相似文献   

7.
锦城成都又称锦城,因锦官城而得名。公元前311年,张仪、张若扩筑成都城,于城南筑锦官城。将织锦工人集中在那里生产,设置锦官监督管理和收税。李膺《益州记》称:“锦城在益州南,笮桥(1)东,流江南岸,皆蜀时故锦官处也,号锦里,城牗犹在。《”华阳国志·蜀志》载“:夷里桥南岸道东边起文学,有女墙,其道西城,故锦官也。”任乃强(1982年)注释称“:锦官,官营织锦之工场,有城护之,故称锦官城,城在夷里桥南岸道西,则当是今城南门桥附近,去武侯祠不远。”(2)唐《元和郡县志》称“:锦城在成都县南十里,故锦官城也。”从以上记述可知:成都称锦城因锦官…  相似文献   

8.
四川盐业历史,经历了一条艰难、曲折的发展道路。 早在遥远的巴蜀时期,古代先民们就已经开始利用自然盐泉和裸露地面的盐源。秦统一巴蜀后,西蜀地区经济逐渐有了长足的发展。公元前311年,秦以张若为蜀守时,由于盐铁业已具规模,故于成都“置盐铁市官并长丞,管理盐铁交易。战国末年,在今双流地区开凿了广都盐井,揭开了中国凿井制盐的序幕。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周  相似文献   

9.
2.4 豆酱及酱油2.4.1 汉代的豆酱及酱油关于汉代豆酱及酱油的文字记载,可以举出西汉史游《急就篇》、东汉崔实《四民月令》及东汉王充《论衡》。(1)史游《急就篇》中的豆酱史游是汉元帝时代的人,在其《急就篇》中有:“芜荑盐豉醯酢酱”的话。唐·颜师古注曰:“酱以豆合面而为之也。以肉曰醢,以骨为臡。酱之为言将也,食之有酱。”给豆酱的含义作了明确的解释,是古籍中以豆和面粉生产酱的最早记载,但这并不是生产工艺的记载,仅从文中“合”及“为”  相似文献   

10.
盐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盐业也是封建社会中国家的支柱产业。有关清代的盐业活动,许多历史献都有记载,学诗词中也有大量的描写。咸丰同治年问,浙江人张应昌编选了一部请诗选集,起名《国朝诗铎》,此即传世的《清诗铎》。在这部诗集中,张应昌搜集了有关清代盐业范畴的诗三十余首,编成一篇,冠名“盐策”。  相似文献   

11.
食粥趣话     
粥,又名糜,早在我国《周书》中就有记载:“黄帝始便烹谷为粥”。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因为粥在中国,时不论古今,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贵贱,年不分老幼,人人都爱喝粥,并  相似文献   

12.
养鹅浅谈     
<正>我国已有四千多年的养鹅历史.早在《尔雅》古书里就有鹅的记载.在河南殷墟遗址中,曾发掘出家鹅的玉石雕像.《周礼》上记载:“庖人掌六禽六畜,”就把雁列举在首位.据考证:中国鹅的祖先即是鸿雁(Auser Cygnopsis).《禽经》里还有“鹜、鹅脚能步行”的记载.  相似文献   

13.
第3章 行盐地问题 第1节 行盐地的管理 盐场生产的盐系由各盐场决定其应销往的地区,对此有称行盐地界、行盐地盘、行盐地分、行盐地,或称引地、引岸,或单称岸。两淮行盐地包括江苏、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贵州七省近260个州县,可说是行盐地之最。行盐地决定盐的销售量,这被称为额引。在乾隆时期,两淮行盐地的额引为百六十八万余引。此外,在行盐地范围内,由州县来决定盐的销售量。在《盐法通志》卷一一“经界”乾隆元年朱轼上奏的一节中有如下记载:  相似文献   

14.
以酱油、食醋、酱腌菜为主要产品支柱的我国调味品酿造工业,同我国文化有着同样古老的历史。《礼记·曲礼篇》记载:“脍灸处外,醢酱处内”,“献熟食者,操酱齐”。《论语,乡党》记载:“不得其酱不食”。《物原》记载:“周公作酱”。可知酱的酿造历史始于周时。建国以来,调味品酿造工业作为食品工业中的  相似文献   

15.
唐代盐产量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唐代的盐业生产主要有海盐、池盐和井盐三种类型。此外还有煮碱土和水柏柴灰为盐的,也有直接开采的矿盐生产,但在整个盐业生产中所占的比重极小而且后来官府严厉禁止这些难以控制的非“正规”化生产,只允许前三种类型的生产存在。所以,本文专就海盐、池盐和井盐的年产量进行探讨。 一、海盐产量 海盐产量最高的是扬州海陵监。“海陵盐监,煮盐六十万石,而楚州盐城、浙西嘉兴、临平两监所出次焉。”楚州盐城县“每岁煮盐四十五万石”。其他产地的产量不清楚。《旧唐书》卷49《食货下》载:“(刘晏)代第五琦领盐务,其法益密。初年入钱六十万,季年则十倍其初。”《新唐书》卷54《食货四》说:“晏之  相似文献   

16.
云南盐税琐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传,五千年前仰韶文化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就已懂得煮盐了。《食贷志》:“古者宿沙氏煮海为盐,是为煮盐之鼻祖。”起初,盐是无税的,自夏禹治定水土之后才规定上缴贡盐。《食货志》:“夏禹贡法,山东青州纳贡盐絺。”青州即今山东省青岛附近盐区,贡也就是税,这当是后世盐税的起始。 春秋时,齐相管子开创官海政策,设官征榷盐税,当时叫“盐课”。汉武帝(公元前140~公元前87年)立《榷盐法》,实行盐专卖制度,垄断盐税,盐税收入占国库总  相似文献   

17.
<正> 近年,国外发现紫苏油具防癌之效后,对其应用开发研究更趋活跃。加之,现对α-亚麻酸、廿碳五烯酸(EPA)、廿二碳六烯酸(DHA)等ω-3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生理活性研究不断深入,人们认识随之日渐深化,故对富含α-亚麻酸植物性紫苏油更为刮目相看。紫苏,又名苏子、苏麻等。我国紫苏种植历史悠久,古代称茬,据载初始见于公元前二世纪《尔雅》,南北朝陶宏景(约公元526年)著《名医别录》曾载苏子制油,谓曰:“笮其子作油,日煎之,即今油帛及和漆所用者。服食断谷亦用之。”《齐民要术》有苏子“收子压油”之记载。明《天工开物》记有苏麻制油“供  相似文献   

18.
我国喝冷饮的历史至少有三千年了.据《周礼·天官》记载,我国西周时期就有一种叫“六清”的饮料,其中有醋水和梅浆等,饮之可除热毒.又《诗经·七月》说:“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这名话大意是说.腊月凿下冰诀,贮藏于冰窖中,古人用这种方法藏冰.待到第二年盛夏就有凉冰吃用了.约到两晋时期,史书上有宫中三伏赐冰的记载.如东晋陆(岁羽)《邺中记》记载:“石季龙于冰井台藏冰.三伏之日以冰赐大臣.”唐代伏日食凉冰的风俗始盛.据《开元遗事》说:杨国忠  相似文献   

19.
(续上期 )三、红色植物染料红色染料植物中有茜草、红花、苏木以及棠叶、山石榴等 ,以前三种常用。1 茜草茜草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红色植物染料。其别名有茹、茅、地血等。在《诗经》中已有种植茜草的记载。《郑风·东门之掸》 :“茹在阪”。《汉宫仪》注有“御园出茜 ,供染御服”等记载。茜素本身属蒽醌类媒染染料 ,《说文》曰 :“茜 ,茅也”。“茅 ,茹 ,人血所生 ,可以染绛”。郑玄释注《周礼》时列举的染草中也有茜草 ,说明自战国至秦汉时期茜草一直是一种很普遍使用的红色植物染料。在四川茜草种植的历史很悠久 ,应用很早。…  相似文献   

20.
唐宋海盐制法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唐宋时代如何制盐?《中国古代海盐生产考》一文断言唐宋时代岱山一带用海水直接煎煮成盐。其主要论点有:(1)宋方勺《泊宅编》载:“盖自岱山及二天富皆取海水炼盐,所谓熬波者也;自鸣鹤西南及汤村,则刮碱淋卤”。(宋)姚宽《西溪丛语》及《宋史·食货志》也有相同的记载。(2)《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载有“煮海制盐图”,图中描绘了挑海水直接煎煮成盐的全景。 笔者对上述论点不敢苟同。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