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聚乳酸微球的制备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聚乳酸为基础材料,选择聚乙烯醇为乳化剂,采用O/W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形态较好的聚乳酸微球.在可确定因素固定下来后,在保证成球质量的基础上,分别通过调节乳化剂的浓度和其它因素在一定范围内来控制微球的平均粒径.单因素实验结果表明,PLA浓度、乳化剂浓度、搅拌速度、滴加速度对微球性能影响显著.通过正交实验得出制备粒径大小为100 μm左右聚乳酸微球的最佳工艺方案为:搅拌速度600 r·min-1,PLA浓度9%(g·mL-1),PVA浓度0.5%(g·mL-1),滴加速度1.5 mL·min-1.  相似文献   

2.
以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聚乳酸(PLA)为载体,磷酸三钙(TCP)为核心材料,采用溶剂蒸发法制备了聚乳酸/磷酸三钙(PLA/TCP)微球。在可确定因素固定下来后,在保证成球质量的基础上,分别通过调节乳化剂浓度和其他因素在一定范围内来控制微球的平均粒径。单因素实验结果表明:搅拌速度,PLA浓度,PVA浓度,油水相体积比这4个因素对微球性能影响显著。通过正交实验摸索出制得粒径大小为200μm左右PLA/TCP微球的最佳工艺方案:即搅拌速度为600r/min,PLA质量浓度为0.07g/mL,PVA质量浓度为0.005g/mL,油水相体积比为10/50(mL/mL)。激光粒度分析仪数据分析表明搅拌速度越快微球分布越均匀;用电镜观察微球的形态,微球圆整无粘连;通过测量缓冲液pH值的变化研究其降解规律和机制;研究微球释药率发现其具有良好的缓释性能。  相似文献   

3.
以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聚乳酸(PLA)为载体,羟基磷灰石(HA)为核心材料,采用溶剂蒸发法制备了聚乳酸/羟基磷灰石(PLA/HA)微球。在可确定因素固定下来后,在保证成球质量的基础上,分别通过调节乳化剂浓度和其它因素在一定范围内控制微球的平均粒径。通过正交实验摸索出制得粒径大小为200μm左右PLA/HA微球的最佳工艺方案:搅拌速度为500r.min-1,PLA浓度为0.08g.mL-1,PVA浓度为0.006g.mL-1,HA添加量为0.10g。扫描电镜(SEM)表明微球外观基本光滑圆整,但表面有少许小孔和凹槽;观察了PLA/HA微球在生理盐水中的降解行为,发现其降解速率低于纯聚乳酸;通过对微球释药率的研究发现其具有良好的缓释性能。  相似文献   

4.
在非除氧条件下通过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法制备聚合物中空微球。探究了单体的滴加速率、搅拌强度以及碱处理初始pH值对单体转化率、中空微球粒径及其分布和稳定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单体滴加速率为0.1 g/min、搅拌强度为120 r/min、碱处理的初始pH=9,制得的聚合物中空微球粒径均匀、体系稳定,产生的凝胶最少。  相似文献   

5.
亚微米级TATB的制备工艺条件对其粒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溶剂-非溶剂法制备亚微米级TATB,探讨了工艺条件对亚微米级TATB粒径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并测试了产品细化前后的能量输出变化.结果表明,影响TATB粒径的主要因素为溶液的质量浓度、溶液与水的温度差、搅拌速率、溶液滴加速率、干燥方式.通过正交实验得到最佳工艺条件为:溶液的质量浓度为23.6 g/100 mL,温度差70℃,搅拌速率1600 r/min,滴加速率为0.75 mL/s,真空冷冻干燥.产品的粒径在较大程度上取决于溶液与水的温度差.细化TATB的能量输出较原料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采用O/W乳液溶剂挥发法,以不同的物质作为微球制备过程中的表面稳定剂,制备了聚乳酸包覆磷酸钙粉末状复合材料。讨论了搅拌速度、搅拌时间等因素对微球的影响,并对分散过程中的热力学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最佳制备条件:搅拌速度800r/min,搅拌时间3h,油水相体积比1:100,聚乳酸质量浓度30g/L,乳化剂为Tween20。  相似文献   

7.
用恒流泵替代气瓶给压装置得到新型膜乳化器,以改善膜乳化法制备微球的工艺稳定性;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为膜材,利用水包油(O/W)乳化法制备PLGA微球,研究了新型膜乳化器与传统膜乳化器对微球形貌、粒径及粒径分布的影响,考察了搅拌速度、稳定剂浓度、PLGA浓度及分散相流速对微球形貌、粒径及其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微孔膜孔径2mm、搅拌速度300 r/min、稳定剂浓度1.0%(w)及PLGA浓度60 mg/m L、分散相流速20mL/h的条件下,可制得表面光滑、粒径均一(粒径分布系数Rspan0.50)的PLGA微球,各批产品的粒径相对标准偏差为1.99%,产品批次重复性良好.  相似文献   

8.
微乳液聚合法合成高固含量纯丙微乳液的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郃  吴跃焕 《涂料工业》2006,36(11):29-32
用改进的微乳液聚合法,合成出聚合物/乳化剂大于15∶1,粒径34.3 nm、多分散性0.176的纯丙微乳液。考察了聚合工艺、乳化剂种类用量、电解质用量、温度、搅拌对乳液粒径及性能的影响。要求缓慢搅拌,并严格控制滴加速度。  相似文献   

9.
采用快速膜乳化技术结合溶剂挥发法制备了尺寸均一的聚乳酸(PLA)微球,平均粒径为800 nm左右,并采用PLA微球对乙肝表面抗原(HBsAg)进行了吸附研究,考察了pH值、盐浓度、微球用量、HBsAg浓度及吸附温度对HBsAg吸附率、活性和结构的影响. 结果表明,在pH 6.0的磷酸缓冲溶液中,NaCl浓度为20 g/L、微球用量为20 mg/mL、HBsAg浓度为10 mg/mL、吸附温度为37℃的条件下,HBsAg吸附率可达60%左右. 4℃下,pH值为8.0及NaCl浓度为1 g/L、微球用量为2 mg/mL及HBsAg浓度为300 mg/mL时,HBsAg活性保留可达98%以上.  相似文献   

10.
采用O/W乳液溶剂挥发法,制备粉末状聚乳酸/磷酸钙状微球.讨论搅拌速度、搅拌时间等因素对微球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最佳的制备条件为搅拌速度800 r/min,搅拌时间3 h,油水相体积比1:100,聚乳酸的质量浓度30 g/L.  相似文献   

11.
聚乳酸载药微球形成机理的模拟分析与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郭新东  章娟  钱宇  周健 《化工学报》2007,58(9):2321-2328
对聚乳酸载药微球的形成过程进行了耗散颗粒动力学模拟和实验研究。载药体系以硝苯地平为模型药物、聚乳酸(poly-lactic acid, PLA)为载体材料、聚乙烯醇(poly vinyl alcohol, PVA)为稳定剂。通过研究,提出了聚乳酸载药微球的形成机理,认为微球形成过程可分为4个阶段,即高度分散阶段、PLA分子聚集阶段、硝苯地平分子向微球内部扩散阶段和微球的形成及稳定阶段。机理分析和模拟表明,微球对硝苯地平的包载量有一个临界值,硝苯地平浓度低于该值,几乎所有的硝苯地平分子都能扩散进微球的内部;高于该值,则部分硝苯地平分子难以扩散进微球内部,而分散在介质中,形成硝苯地平聚集体。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制备包裹狂犬病毒核衣壳 (RNP)的PLA/PLG可生物降解微球 ,并观察其对RNP的佐剂作用。方法 以蛋白载量、包裹率、微球形态及粒径分布作为评价微球质量的指标 ,通过变换制备条件 ,获取质量较好的微球 ;观察三种不同聚合物材料制成的RNP微球在体外 37℃条件下的水解和释放 ;比较不同微球免疫效果。结果 PLA/PLG微球作为RNP载体 ,单剂接种诱生实验动物的抗NP抗体与AL(OH) 3 佐剂两次接种的滴度接近 ,但明显好于不加佐剂的对照组。结论 PLA/PLG微球对RNP具有良好的佐剂作用。  相似文献   

13.
采用静电喷雾技术,以聚乳酸(PLA)为骨架载体材料,布洛芬(IBU)为模型药物,成功制备出PLA载IBU微球,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热失重分析仪(TG)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分析了微球形貌、结构和性能。结果表明,PLA/IBU微球呈表面多孔的无定形结构,分散性较好,IBU以分子或无规则状态负载在PLA中,化学结构未有变化,稳定性较纯IBU有所提高。在体外缓释测试中,PLA/IBU微球相比较纯IBU具有良好的缓释效果,随着投药量的增加,IBU的释放速率和累计释放量逐渐提高,含16 %IBU的PLA微球在48 h内累计释放量可达52 %。静电喷雾法制备的PLA/IBU微球有望提高IBU的生物利用度和溶出率,在生物医药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王少华  张淑芬 《精细化工》2019,36(10):2046-2051
通过硅氧烷单体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聚合反应,制备出了单分散乳液,研究了乳化剂HLB、反应时间、乳化剂用量、单体用量等因素对乳液的影响。然后以该乳液为模板、有机硅为壳层进行包覆,得到了中空微球。采用纳米粒度及Zeta电位分析仪、SEM、TEM、EDS、FTIR对乳液及中空微球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室温条件下,反应时间为6h时能够制备出单分散性较好的乳液,通过改变乳化剂用量、单体用量,能够实现对乳液粒径的调控,调控范围346~472 nm。以该乳液为模板进行缓慢包覆,当乳化剂质量分数低于0.003%时,能够得到形貌规整的单分散中空微球,中空微球的主要成分为有机硅。与硬模板法相比,该模板通过乙醇洗涤即可除去,制备过程较为简单。  相似文献   

15.
β-环糊精聚合物微球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β-环糊精(β-CD)为原料,环氧氯丙烷(ECH)为交联剂,用反相乳液法合成了β-环糊精聚合物(β-CDP)微球。采用L16(45)正交实验得出了最佳合成工艺,利用扫描电镜、红外光谱仪、综合热分析仪和X射线衍射仪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最佳合成工艺条件是:n(ECH)/n(β-CD)=15、乳化剂用量1.2g、煤油用量60mL、乳化温度70℃、反应时间5h;影响因素的大小依次为:乳化温度乳化时间乳化剂用量n(ECH)/n(β-CD)油水体积比;最佳工艺条件下合成的β-CDP微球粒径分布比较均一,表面圆整,呈现无定形聚集态,热稳定性好,色谱可涂性强。  相似文献   

16.
聚乳酸硝苯地平缓释微球的制备与释药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熔融缩聚制得的聚乳酸(PLA)作为载体,以聚乙烯醇为分散剂,二氯甲烷为溶剂,采用乳化-溶剂蒸发法制备聚乳酸硝苯地平(PLA/NFD)缓释微球。通过红外光谱(FT—IR)和生物显微镜对聚乳酸硝苯地平缓释微球进行了表征,并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探讨了聚乳酸硝苯地平缓释微球的释药性能。结果表明:聚乳酸硝苯地平缓释微球呈现以光滑完整的球形,且聚乳酸和硝苯地平药物能够有机地结合为一体。合成的聚乳酸硝苯地平球形微球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而且增大硝苯地平,聚乳酸投药比,会提高微球的释放度,但包封率下降。  相似文献   

17.
综述了碱溶胀法合成核壳中空微球的国内外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核壳中空结构的合成以及各种因素如聚合物组成,碱处理条件、乳化剂用量、单体瞬时转化率以及玻璃化温度对微球形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采用1,4-二氨基蒽醌作为发色体,与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反应生成紫色预聚物,与聚乙二醇600通过界面聚合法制备了氨基蒽醌紫色聚氨酯微球。考察了乳化剂种类、用量、乳化速度、发色体用量对微球粒径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聚氧乙烯辛基苯酚醚-10、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聚氧乙烯醚(Tween80)和失水山梨糖醇单油酸酯(Span80)相比,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乳化剂更适合用于聚氨酯球的制备。SDBS质量分数3.5%(以油相为基准)的粒径分布最窄,微球粒径在350nm左右。微球平均粒径随乳化速度增大而减小,在8000r/min粒径分布最集中。发色体在壳层体系中加入量为1mmol时粒径分布系数最小,平均粒径在500nm。通过SEM和TEM表征,结果显示:聚氨酯微球粒径在500nm左右,表面光滑的球形,内部呈空心结构。氨基蒽醌聚氨酯紫色微球印花织物颜色性能优异,且具有较高色牢度。  相似文献   

19.
单分散聚苯乙烯微球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苯乙烯单体为原料,过硫酸钾为引发剂,采用了无皂乳液聚合法制备单分散性较好的聚苯乙烯微球。为了使制备方法更加完善,主要研究了离子强度,引发剂浓度,聚合单体的浓度,乳化剂添加量等各因素对得到的聚苯乙烯微球粒径、分散度的影响,同时对得到的聚苯乙烯微球用扫描电镜(SEM),激光粒度仪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合成的聚苯乙烯微球表面光滑,单分散性好,球形度好,平均粒径约100n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