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研究了微量的锆、钛、镁、铝等元素对铜基合金的作用,分析了Cu-Fe-Ti及Cu-Fe-Zr多元合金的组织和性能,以及Fe/Ti或Fe/Zr比值对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讨论了以采用真空熔铸法熔炼的铜基多元合金代替广泛应用在电子工业半导体集成电路的CuFe2P合金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Fe,Si,Na,K杂质及Ce微合金化对Al-Li-Mg-Zr及Al-Li-Cu-Zr合金内、外韧化水平的影响,杂质降低了Al-Li-Cu-Zr合金的内韧化水平,从而降低了基总体韧化水平。由于Al-Li-Cu-Zr合金中添加微量Ce可明显提高材料的内韧化水平及抑制杂质的脆化作用,故可改善合金的断裂韧性。对于Al-Li-Mg-Zr合金,Ce的微合金化不能提高材料的韧化水平。  相似文献   

3.
在进行了Zr-Ti-Ni-Cu-Be大块非晶合金的制备工艺研究之后发现此合金的液态成分的均匀性显著地影响其非晶的形成,而其本身的氧化物夹杂和原材料的纯度对其非晶形成的影响甚微。  相似文献   

4.
提出了微合金化铜基合金在真空条件下优选工艺和通过减少CuFe2P合金中P含量及用Zr,Al,Mg,Zn等对CuFe2P进行微合金化改善其性能,实验发现,对微合金化CuFeZn合金,高的铁锆比(Fe/Zr)与性能有良了的对应关系,而对微合金化CuFeZr合金,低的较宽范围的Fe/Zr与性能有良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5.
提出了一个可以定量分析二元复合作用和交互作用的数学模型。应用此模型计算Cr=C在Fe-P合金中、B-Zr在U-500合金中以及P-B在718使名的交互作用,结果显示出明确的物理意义。  相似文献   

6.
微量Zr对Cu—Zn合金再强晶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制备了Cu13Zn,Cu13Zn0.013Zr和Cu13Zn0.09Zr3种合金(质量分数,%),通过对这些合金在不同处理态处的硬度测定和显微组织观察,分析了Zr对这类合金的再结晶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微量Zr(0.013%,质量分数)明显细化Cu-Zn合金热变形和冷变形后的退火再结晶晶粒;进一步提高Zr的含量(0.09%),可有效地抑制合金的动态和静态再结晶,合金的完全再结晶温度提高到500℃以  相似文献   

7.
在进行了 Zr Ti Ni Cu Be 大块非晶合金的制备工艺研究之后发现此合金的液态成分的均匀性显著地影响其非晶的形成,而其本身的氧化物夹杂和原材料的纯度对其非晶形成的影响甚微  相似文献   

8.
含微量Sc和Zr的Al—Cu—Mg—Fe—Ni合金时效行为和拉伸性能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配制了3种不同成分的Al-Cu-Mg-Fe-Ni系实验合金,研究了微量Sc和Zr对该系合金时效行为和拉伸性能的影响。用硬度法测量了合金在200℃和300℃下的时效硬化曲线,用航向电镜观察了合金在淬火及200℃时效不同时间后的显微组织。在室温(20℃),200,250,300℃征测量了合金的拉伸力学性能,用扫描电镜观察了拉伸断口形貌。结果表明:加入微量Sc,Zr后生成的Al3(Sc,Zr)质点均匀弥  相似文献   

9.
采用三元烧结剂Ni-Fe-Cu在低温下进行了钨合金的液相烧结研究。通过加入2wt%Cu,在1573K-30MPa-90min的热压条件下成功制备出几乎完全致密并具有较高抗弯强度的93W-3.5Ni-1.5Fe-2.0Cu合金,详细探讨了W-Ni-Fe-Cu体系钨合金的低温密致化机理。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微量Zr对Cu-Zn-Al合金再结晶规律和机械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该合金中添加0.24%Zr再结晶温度升高,晶粒明显细化,但β相的含量也增多,使冷变形能提高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锂离子电池中电沉积锡镍合金电极的嵌锂性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获得具有更高比容量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通过电沉积方法制备了Sn—Ni合金电极.对合金镀层组成与形貌进行了表征,测试了电极的电化学性能.电沉积Sn—Ni合金电极是Ni,Sn2和Sn复合电极,电极中Sn与Ni的摩尔比为1:1.15,电极首次放电容量可达500mAh/g,库仑效率88%,前10次循环库仑效率都在98%以上,50次循环时放电容量仍可达350mAh/g,库仑效率在94%以上.循环伏安和微分容量曲线都表明,多次循环后的电极完全表现出电沉积Sn电极的特征.扫描电镜照片表明,循环后的Sn—Ni合金电极发生了严重的膨胀和破裂.  相似文献   

12.
在1 mol·L- 1  KOH 水溶液中测量了Ni 电极和Ni La P合金电极上析氢反应的极化曲线.实验结果表明,与镍电极相比,Ni La P合金电极上析氢的速度比Ni 电极约大10 倍,析氢电势正移200 ~300 mV( 在ic = 100~150mA·cm - 2) .显示出Ni La P合金具有较高的析氢催化活性,有利于降低槽电压,减少能耗.  相似文献   

13.
新型锂储藏合金负极材料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金型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由于容量高、安全性好而受到了极大的关注,最有希望取代碳材料在下一代高性能锂离子电池中得到应用.笔者着重介绍了以锡合金为代表的锂储藏合金的研究进展,以及最新的纳米技术和薄膜技术在研究过程中的应用.由于新技术的应用,解决了合金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由于体积膨胀而粉化的缺点,锂储藏合金材料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循环寿命已经达到了300周以上,离实际应用仅一步之遥.锡基合金负极材料是最有竞争力的下一代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之一。  相似文献   

14.
电沉积铅合金在硫酸中循环伏安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铜上电沉积铅锡合金和铸造的铅合金在硫酸中的电化学行为,并且在多次循环后,比较两种电极的循环伏安曲线及表面形貌.结果表明:在硫酸电解液中,铜上电沉积铅锡合金电极表面发生的主要电化学反应,与铸造铅电极表面发生的主要的电化学反应基本相同,多次循环后电沉积铅锡合金电极具有更加均匀的表面形貌和组织结构.  相似文献   

15.
该文通过反应条件温和、低成本、低耗能的水热法制备了镍钌纳米合金对电极,镍以及钌对电极,并组装成量子点太阳电池。结果表明,基于镍钌合金对电极的量子点太阳电池(QDSCs)光电转换效率达到1.96%,优异于镍、钌金属对电极组装的量子点太阳电池。镍钌对电极呈现出简便的合成工艺,高的比表面积,优越的电化学性能,好的截面接触性能及高稳定性等,这些性能优势体现了其作为对电极材料在量子点太阳电池中的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乙酰胺-尿素-NaBr熔体中电沉积Tb-Mg-Ni合金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353?K的乙酰胺-尿素 NaBr熔体中,Ni(Ⅱ)一步不可逆还原为金属Ni,测得在Pt电极上α为0.21和D0为1.15×10-8?cm2•s-1;Cu电极上α为0.18和D0为1.44×10-6?cm2•s-1.Tb(Ⅲ)和Mg(Ⅱ)不能单独还原为Tb和Mg,但是可以被Ni(Ⅱ)诱导共沉积.由恒电位电解法得到非晶态的Tb Mg Ni 合金膜.合金中Tb的含量随着阴极电势的负移先增大而后减小,随Tb(Ⅲ)/ Ni(Ⅱ)摩尔比增大而增大,Tb的最大含量可达87.88%;Mg的含量随着阴极电势的负移而增大,最大可达12.78%,在Tb(Ⅲ)/Ni(Ⅱ))摩尔比为3.4/1,Mg(Ⅱ)/Ni(Ⅱ)摩尔比为8/1时,Mg/Ni原子比为2/1,符合Mg2Ni储氢合金的组成.  相似文献   

17.
为了寻求替代钍钨电极的节能环保、焊接性能优异的电极,针对多元稀土钨、钍钨、铈钨3种电极进行了烧损性能测试,并进行了钨极惰性气体(tungsten inert gas,TIG)保护焊实验,结果表明:钍钨电极的抗烧损性能最差,多元电极略优于铈钨电极;焊缝接头的熔深和熔宽与焊接电流和焊接速度等焊接参数有关;采用多元稀土钨电极焊接后,在100~180 A的焊接电流下熔宽均小于铈钨电极和钍钨电极的熔宽;通过比较分析铈钨电极和多元电极焊接接头的显微组织、硬度曲线分布、扫描断口和力学拉伸实验结果,发现多元稀土钨电极的焊接接头力学性能和焊缝成型优于钍钨和铈钨电极,从而可替代钍钨和铈钨电极进行铝合金焊接.  相似文献   

18.
应用旋转环盘电极研究了Fe-Ni合金的电沉积过程,通过镀层动电位或恒电流溶解时盘,环电流的测量,可以求得镀层成份、电流效率与极化曲线。实验结果证实在Fe-Ni合金沉积过程中Fe~(2+)的沉积被活化,而Ni~(2+)的沉积被阻碍。讨论了铁镍合金异常共沉积的机理。  相似文献   

19.
通过采用低碳钢芯(H08E)和药皮过渡合金元素获得了高熔敷效率的不锈钢代用新型焊条,试验表明,该焊条具有电弧稳定,熔渣流动性良好,焊条尾部不发红、药皮无脱落土产,时缝金属化学成分,力学性能达到同类型铬镍合金焊芯不锈钢焊条的要求,从根本上解决了不锈钢焊条尾部发红,开裂等问题,同时也显著降低了焊条生产的成本。  相似文献   

20.
针对电火花加工中电极损耗问题, 提出轴向补偿电极损耗的钻孔方法, 利用黄铜和紫铜2种不同电极材料在超精密电火花加工机床(Sarix SX-200hpm)上, 对钛合金进行不同深度盲孔加工实验, 对比了该法与电极损耗无补偿加工的差异。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加工的盲孔深度能接近预期深度,且紫铜电极加工的盲孔形貌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