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通过探讨秦巴山脉的协同目标和空间模式,为秦巴山脉核心腹地的生态保护和外围城市地区的绿色发展,提供区域、空间及战略协同路径的支撑参考。文章采用归纳演绎法,通过借鉴国内外相关地区的发展经验,以及自身特殊价值、发展基础、战略使命等方面的论证分析,进行区域协同发展路径和协同空间模式的探讨。提出将秦巴山脉区域建设成为国家生态保护与特色创新发展示范区,并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区域协同目标建议;同时,提出基于绿心模型和网络城市群的空间协同组织模式。秦巴山脉的绿色发展不可就秦巴论秦巴,应协同周边城市地区,构建体现秦巴山脉生态特色和信息时代特征的空间协同模式,并争取成为国家层面的国土空间战略,最终取得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的双赢。  相似文献   

2.
秦巴山脉绿色循环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推进秦巴山脉地区的绿色循环发展,中国工程院于2015年启动"秦巴山脉绿色循环发展研究"重大咨询项目。本文从秦巴山脉的范围界定、价值认知方面入手,以保护与发展中的问题为导向,探究创新发展的路径,提出了生态文明、区域协调和特色扶贫三大战略重点,并从制定专项规划、建立协调机制和加大政策扶持等层面提出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秦巴山脉区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水源涵养重要区,也是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水源地,区域山形水势相互交织、山地水文过程显著,呈现出典型的流域化发展趋势。本文分析了秦巴山脉区域城乡空间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阐述了区域城乡空间流域化发展的必要性;以流域为分析视角,以多尺度流域基底划定为依据,确定了秦巴山脉区域流域等级体系框架和五级流域划分;提出了秦巴山脉区域城乡空间发展策略——以流域生态管控为基础的城乡结构,以流域绿色转型为导向的城乡模式,以流域联动发展为组织的协同管控。研究表明:流域作为秦巴山脉区域典型的生态单元,与城乡空间发展的耦合程度较高;以流域为载体的城乡空间规划与制度管控有助于促进秦巴山脉城乡绿色循环发展。  相似文献   

4.
协同推进秦巴山脉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产业发展,农业经济绿色发展是关键内容。本文根据秦巴山脉区域绿色循环发展的研究需求,深入分析该区域农业经济的现状,凝练农业经济绿色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从农业发展政策、土地规模化经营、引导人才和资本定向流动、农业产业技术升级、劳动力素质提升、产业融合发展、世界名山品牌树立等方面完整阐述农业经济绿色发展的创新路径;针对性提出保障措施:推动区域发展的共同认识与学术研讨、示范农业经营的规模化/品牌化/专业化、建立农村产业金融机制、转变地方政府职能、优化基层组织作用、统筹城乡发展空间等。研究建议,设立秦巴山脉区域农业经济绿色经济发展特区,通过生态制度创新引导区域内的社会、经济、生态绿色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阐述秦巴山脉及河南片区(伏牛山区)绿色循环发展的重要意义。从秦巴山脉河南片区地理、地貌特征,人口、社会及基础设施,经济及产业发展状况,区域产业发展规划等方面,分析秦巴山脉河南片区具有的"强生态环境"和"弱经济基础"特点的基本情况,创立秦巴山脉河南片区以"伏牛山生态–产业协同双向梯度发展"的模式,构建"伏牛山南北坡绿色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示范区"的绿色循环发展战略,提出加快推进"伏牛山南北坡绿色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示范区"建设的一些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6.
秦巴山脉横跨南北地理空间,是我国的中央水库和国家绿肺。由于地形条件的约束,秦巴山脉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洼地和贫困多发地区,内部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诉求的冲突巨大。课题首先剖析了秦巴山脉地区面临着生态保护与城乡发展的布局冲突、绿色发展与城乡空间的建设脱节两方面的问题,进而提出"生态先导,绿色为本"的发展战略。在"生态先导"战略上,划定秦巴山脉地区的生态安全格局,从人口、产业和城乡空间分布方面实现"生态先导"的人居环境空间整合。在"绿色为本"的战略上,总结城乡布局模式、构建交通支撑系统和特色风貌体系,构建"绿色为本"的城乡人居环境模式。最终实现秦巴山脉城乡人居环境的绿色发展,为我国城乡人居环境营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水资源的安全问题及其可持续发展是秦巴山脉绿色循环发展的关键环节,对寻求区域绿色循环发展路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梳理了秦巴山脉区域内节水型社会建设、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水资源费改税及水权试点建设等发展现状,分析了水源利用、用水意识、污染治理、资源改革等方面面临的问题;依据国家相关规划,提出了以节约优先、完善机制、科技支撑为主的区域水资源经济总体发展思路。研究给出了秦巴山脉水资源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落实国家节水行动方案,提高非常规水源利用率;完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强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推进水价体制改革,完善水权制度建设;依托资源优势,创新水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协调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产业–水文化",支撑实现秦巴山脉水资源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为应对秦巴山脉区域乡村人居空间布局分散且与自然保护地矛盾突出、乡村人口外流、产业经济羸弱以及环境特色品质缺失等现实问题,本文基于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构建思路,对秦巴山脉区域乡村振兴发展的战略与模式进行了思考和研究,提出了符合地域特征、协调保护与发展的乡村振兴发展路径和村庄差异化发展模式,并通过乡村人居空间整理、乡村绿色产业发展、乡村特色风貌营建以及乡村服务体系完善等具体措施,积极探索具有秦巴地区适宜性的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研究表明,通过有效协调乡村与自然保护地的发展关系,可以开创秦巴山脉区域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协调可持续发展新局面。  相似文献   

9.
秦巴山脉作为国家主体生态功能区和最大的扶贫攻坚区,生态保护任务艰巨,改善民生需求迫切。本文在分析秦巴山脉区域工业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资源环境优势,提出在生态环境约束条件下,该区域工业绿色发展和转型升级的总体思路、具体策略和保障措施,以期为未来秦巴山脉区域工业发展对策提供可供参考的思路与借鉴。  相似文献   

10.
卷首语     
正秦巴山脉位于中国陆地版图的中央区域,是我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中央水库、生态绿肺和生物基因库,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和中华文明的摇篮。秦巴山脉地区也是我国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生态高地与经济洼地"的矛盾突出。在"一带一路"和脱贫攻坚战略的背景下,强化秦巴山脉生态保护,推进绿色循环发展,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中国工程院于2015年启动了"秦巴山脉绿色循环发展战略研究"重大咨询项目研究。项目组在各专业领域和省市地域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以下基本认识:一是秦巴山脉地区战略地  相似文献   

11.
本文总结秦巴山脉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及特点,提出亟需构建强生态条件下的现代工业和现代产业发展体系的总体战略目标。探讨秦巴山脉区域生态与产业协同绿色发展模式,指出培育、发展和壮大战略性新兴与高成长绿色产业的紧迫性、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一圈多轴一网二区"的区域发展空间格局、"生态–产业协同双向梯度发展"的动力模式。构建包含评价指标、产业类型筛选和技术评价等内涵的产业发展评价体系。分析产业布局原则、环秦巴山脉区域协同发展群产业布局及产业关联效应。阐述发展战略性新兴与高成长绿色产业的政策建议:坚持绿色经济为主的产业发展道路;打造新的跨区域协作政策机制;为绿色产业发展提供优秀人才;加强绿色资本输入;推动绿色产业与乡村振兴的紧密结合;培育社会企业与制度企业家;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促进绿色产业整合发展。  相似文献   

12.
区域定位的改变必将影响交通运输发展的格局。对照秦巴山脉新的区域定位,交通运输发展还存在诸多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在建设国家中央主体生态功能示范区及国家中央公园这一目标下,秦巴山脉交通运输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针对该区域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需求,提出了建设秦巴山脉绿色交通体系的总体思路、发展重点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区域性问题的解决依赖于同区域内各个地方政府之间的协同合作,而秦巴山脉区域内的多头治理以及政府间缺乏政策协调的现状,已经明显制约了区域经济建设、生态保护的可持续发展。针对秦巴山脉区域内各地方政府目前协同合作中表现出的缺乏系统规划和全局思路、合作程度较浅以及合作领域较窄等问题,本文阐述了组织间合作网络理论,分析了长江流域综合治理的成功经验,据此提出了构建秦巴山脉区域三级协同治理体系的总体思路。研究建议:进一步加强秦巴山脉区域的统筹规划、在国家层面设立专门机构来落实协同治理的"协调人"角色、发挥区域性重点建设工程对协同治理的引领和实践作用、推动区域内地方政府间的人员交流和换位思考。相关研究可为秦巴山脉区域建立区域政府协同治理机制、提高政府治理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秦巴山脉地区自然生态与历史人文资源丰厚,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与地质公园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本文基于对秦巴山脉地区资源价值与保护利用现实存在问题的剖析,借鉴其他国家建设国家公园的相关经验,围绕提升秦巴山脉国际影响力、解决资源保护与社会扶贫矛盾的战略目标,探讨秦巴山脉建设国家中央公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提出在秦巴山脉地区建设国家中央公园的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秦巴山脉地区生态系统的生态安全格局对维护我国中部地区生态系统结构健康、控制生态过程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构建合理的生态安全格局是保障该地区生态安全的有效措施。本研究在对秦巴山脉地区水源涵养、物种多样性、生态固碳和土壤保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估的基础上,根据这四项生态服务功能在生态资产价值中所占比重赋予权重,结合生态系统敏感性分析结果,采用景观生态的源汇理论,利用热点分析工具识别秦巴山脉地区生态源地。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识别潜在生态廊道,在此基础上结合区域内河流水系、关键物种分布特征、自然保护区分布等要素形成带状生态廊道和踏脚石生态廊道;最终形成由6大重要生态斑块、10条河流廊道、2条生物通道,以及26处踏脚石廊道组成的秦巴山脉地区生态安全格局。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是在生态服务现状基础上提出的规划策略,可为秦巴山脉地区国家公园规划布局,区域生态保护规划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了优化秦巴山脉区域的生态空间格局,保障我国中央生态屏障的生物多样性与水源涵养等生态功能供给,在秦巴山脉区域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空间体系,研究通过分析指示物种的适宜生态环境条件,进行最小成本路径分析,对秦巴山脉主要生态廊道进行空间识别,并结合现有保护地分布做保护空缺分析。研究建议在秦巴山脉新增伏牛山国家公园,结合大熊猫国家公园试点陕西片区新增秦岭国家公园,从而形成该区域4个国家公园空间布局,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新增其他类型自然公园,进一步完善现有自然保护地在重要珍稀物种及水源地保护空缺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就构建秦巴山脉地区绿色循环发展政策体系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研究对象涉及秦巴山脉地区陕西、河南、湖北、四川、甘肃、重庆五省一市,研究目的是为了构建支撑秦巴山脉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循环发展政策体系。通过与五省一市政府部门座谈、赴有关县(区、市)企业和农村实地考察,学习中央和省市政府出台的相关文件,对现有政策实施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提出了构建秦巴山脉地区绿色循环发展政策的体系框架、基本思路和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8.
社区共管是协调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本文通过分析社区共管典型案例的协调路径、成功经验和现状问题,旨在为秦巴山脉自然保护地社区共管机制提出优化建议。笔者通过文献调查、实地考察、专家访谈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分析了九寨沟、唐家河、朱鹮、太白山、白水江5个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的典型案例。本研究从政府、市场和社会三个角度归纳出社区共管协调保护与发展关系的12种方式,总结了四点成功经验(以政府力量为主导、以多元路径为基础、以区域特征为前提、以机制创新为突破)和四点现状问题(生态产业不健全、社区权能待提高、生态文化欠弘扬、政府支持不到位)。本文从公平与效率、集权与分权、公益与私益三个角度对社区共管进行了理论反思,并从国家、区域和自然保护地三个层面提出了完善秦巴山脉区域自然保护地社区共管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秦巴山脉区域是我国众多重要河流的发源地,与河流相关的自然生态与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区域近年来开展了清理自然保护区内的小水电等恢复河流自然状态的行动,河流管理也正在从侧重开发利用向综合管理转型。本文论述了秦巴山脉区域河流具备的自然与风景价值,指出了秦巴山脉区域现有保护地体系在河流保护方面存在的不足,梳理了新形势下秦巴山脉区域河流综合管理的有利条件,并对秦巴山脉区域实施河流自然风景价值保护提出初步建议,包括:①调查秦巴山脉河流资源;②开展河流分类保护与修复;③建立河流保护地、完善管理机制与立法保障;④加强社区共建。  相似文献   

20.
秦巴山脉周边城市地区位于我国地理中心,涉及成渝城市群、关中城市群、武汉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等多个城市集聚区。在我国当前进入"一带一路"、多边开放的战略背景下,其内部城市之间的协同发展对于支撑中西部崛起、保护秦巴山脉生态环境、带动山区连片贫困地区进入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内部各城市群之间物理空间跨度较大,所以当前秦巴山脉周边城市地区经济联系较弱。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考虑到未来新经济要素对空间距离作用的消减,从宏观格局判断、空间可能模式、快速交通联系、产业分工协作四个方面着手,对秦巴周边城市地区的协同发展路径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