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所述的是利用发光二极管制作测温元件的测温装置的发明。过去一般用热敏电阻、热电偶、测温电阻等作为测温元件。虽然热敏电阻比较便宜,可是,温度——电阻特性在低温范围是非线性的,因此,在从低温到高温的宽广范围,需要用补偿电路。热电偶的温度与电动势虽然具有较好的线性,可是不易再提高精度,而且成本费用比热敏电阻还贵;测温电阻体在线性、精度等方面都较好,可是,价格也比热敏电阻高。而且,上述各种感温元件缺乏发光作用,用在温度检测装置上时,还要加设温度指示或报警显示部份,如加用氖灯等,价格就更高了。  相似文献   

2.
本文描述了一种利用桥路补偿法,采用热敏电阻作感温元件制成的铜—康铜热电偶参考端温度补偿器。在0~40℃环境温度范围内,补偿器本身的最大补偿误差小于±7μV(相当于±0.18℃),与热电偶配套调试后,总误差为±8μV左右。文中介绍了工作原理、设计方法和调试步骤,给出了一组计算补偿曲线的公式,从理论上算出了补偿误差,与补偿器的实际误差相比,两者十分接近。  相似文献   

3.
热电偶是目前工业上应用最广泛的感温元件。它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测量精度高、便于远距离传送和自动记录。 在显示仪表正常的情况下,热电偶常见的故障如下: 1.显示仪表指示偏低 (1)保护管内潮湿或瓷管绝缘性不良; (2)热电偶接线盒内接线柱间由于灰土、昆虫等脏物,降低了绝缘性能或补偿导线间有短路现象; (3)与热电偶配用的补偿导线配错或极性接反; (4)热电偶分度号与显示仪表的分度号不一致; (5)热电偶的安装位置不当; (6)热电偶的热端变质。可从颜色上判断铂铑-铂、双铂铑变质轻重程度依次为:①灰白色、有少量光泽。②乳白色、没有光泽。…  相似文献   

4.
一、前言近年来国外对镍铬——金铁热电偶的应用已非常普遍,这种热电偶在深低温区域会产生较高的热电势,故在低温工程中受到欢迎。但是这种热电偶消耗大量的贵金属。最近国内外又研制成功镍铬——铜铁热电偶,这是一种新型的深低温热电偶,这种热电偶具有使用方便,价格便宜,测量范围宽,灵敏度高,热电性能稳定以及偶丝强度高等优点。这种热电偶是低温工程与厂矿实验室作为低温测量的一种理想测温元件。  相似文献   

5.
数字显示的测温仪器通常先把传感器,非线性预先进行校直,然后进行模数变换并显示.一般校直方法对多数传感器实现高水平线性化是不容易的.所介绍的数字温度计,包含由几片集成电路组成的专用计算.它能很容易地把传感器的温度曲线分成几十段,由于每段复盖的温度范围很小,所以误差小.计算机可以使用几种不同的传感器进行温度测量.对同一种类的传感器,即使所用的几支传感器的性能参数有较大的差异也关系不大,不需要调整硬件,只要在专用计算机中的电可编程序只读存储器内存入相应的温度表格即可.把要使用的几种传感器的温度表格存入只读存储器中以后,使用者即使完全不了解计算机知识,也可以方便地使用该仪器进行温度测量.用此法研制了两种测温控温仪器,一种可以使用8支参数不同的铂电阻作为感温元件,一种可以使用三种不同种类的热电偶和铂电阻共4种传感器作为感温元件。对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作了简介,给出了仪器的各项性能指标.  相似文献   

6.
本对用于热电偶冷端补偿的PN结,PN结补偿电路,PN结感温器及多点温度补偿电路进行分析,总结了它们的特点,同时还介绍了电路实例,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7.
报道了以稀磁铜铁合金热电偶为感染元件的一种智能低温仪表,其测温范围为3~273K。叙述了该仪器的工作原理,并对利用单片机进行非线性处理,零点自校正和冷端温度补偿等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一、前言随着低温科学实验和低温工程技术的日益发展,测定低温温度已日趋普遍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可用作低温测量的元件有多种,常用的有低温半导体二极管、电阻元件(锗、铂、铑铁等)和热电偶等。其中,低温热电偶具有结构简单、制造容易、使用方便、测温部热容量很小、对温度反应速度快、且能保证一定精度要求等优点。目前国内外在0.5—300° K这一温域仅有金铁系列热电偶能胜任测温工作。其它常规热电偶即使在高温下灵敏度(S)较高,但是随着使用温度的降低其S值剧烈下降,以致在低温域  相似文献   

9.
高温热电偶保护套管材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热电偶在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等领域中已成为应用最广泛的感温元件。热电偶保护管材料的性能影响热电偶长期稳定性、使用寿命等各项性能指标。在高温下工作的热电偶,对套管材料有更严格的要求。文章综述了高温套管材料的性能和分类及应用,阐述了高温熔体和高温流动粉体的温度测量的难点和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0.
热电偶是一种感温元件,是一种仪表。它直接测量温度,并把温度信号转换成热电动势信号,通过电气仪表(二次仪表)转换成被测介质的温度。热电偶工作原理是基于赛贝克(seeback)效应,即两种不同成分的导体两端连接成回路,如两连接端温度不同,则在回路内产生热电流的物理现象。  相似文献   

11.
热电偶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感温元件。一般按热电偶的用途可分为:基准热电偶、标准热电偶和工业实验室用的热电偶。所谓标准化热电偶是指工艺上比较成熟,应用面广,且能成批生产并已列入工业标准化文件中的几种热电偶。它们都有统一的分度表。国际电工委员会IEC于1975年向各成员国推荐使用美国国家标准局颁发的七种热电偶的分度表,它们是: R型——铂铑_(13)-铂热电偶 S型——铂铑_(10)-铂热电偶 B型——铂铑_(30)-铂铑_6热电偶 K型——镍铬-镍硅热电偶  相似文献   

12.
陶瓷湿敏元件的长期稳定性问题及改进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陶瓷湿度传感器是湿度传感器的重要发展方向。改善陶瓷湿敏元件的长期稳定性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详细分析了湿敏陶瓷的微观结构和感温机理,评述了引起陶瓷湿敏元件性能漂移的因素和机理,以及改善陶瓷湿敏元件长期稳定性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前,高速钢淬火加热,一般都采用高温盐浴炉来实现。对于炉温的测量和控制,普遍应用辐射高温计或铂铑—铂热电偶并配合电子电位差计来进行。这两种感温元件部存在一定缺点。就铂铑—铂热电偶来说,最主要的问题是石英保护管性脆易破裂,致使高温盐渗入管  相似文献   

14.
针对热电偶传感器存在的输出热电势信号小、不便于远距离传输,需要进行冷端温度补偿、不便于使用,输出的是模拟信号、不便于实现数字式测量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单片机的测量电路,该电路可对热电偶输出的信号进行测量,并能够自动进行冷端温度补偿,测量结果转换为RS232串行信号向外输出。热电偶传感器配备上该测量电路,便可实现所测温度的数字输出,具有较高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5.
在整个工业中,对精密测温的要求越来越高。电站和石油化工等行业在生产现场安装了为数众多的电阻温度计和热电偶,这些测温元件往往要在现场进行精密分度。国际实用温标铂电阻温度计,S 型热电偶和光学高温计通常称为“工作标准”。这些温度计定期在国际实用温标(IPTS)的定义固定点和二级参考点上分度。然后以它们为标准,采用比较法分度工业感温元件和测温仪表。比较法分度时,  相似文献   

16.
新型低温温度传感器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几种新型的低温温度传感器技术做了简单的介绍,研制了新型的低温温度传感器并做了大量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这几种传感器可以替代热敏电阻和热电偶传感器在火箭发动机试验中的应用,其精度、稳定性、互换性、自热效应等特性都优于热敏电阻和热电偶传感器。  相似文献   

17.
刘万英 《计量学报》2007,28(Z1):213-217
在介绍热电偶、热电阻的测温原理基础上,通过理论结合实际论述了正确匹配温度传感器、温度补偿导线、二次温度仪表等测温元件的方法及其重要性,并提出了热电偶与补偿导线接点处、补偿导线与二次温度仪表接点处应满足的温度要求.  相似文献   

18.
基于热电偶的爆炸场温度补偿方法及其 LabVIEW 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爆炸场瞬态高温测试过程中,由于热电偶的动态特性较差,使得测试结果存在较大动态误差。针对该问题,应用了以大功率激光器为热源的可溯源动态校准系统,对热电偶传感器进行动态校准,分析其动态特性;在此基础上,运用MATLAB和量子粒子群优化(QPSO)算法设计动态补偿滤波器,试验验证了动态补偿的有效性;通过Lab VIEW与MATLAB混合编程,最终在Lab VIEW平台上实现对热电偶输出的动态补偿。结果表明,补偿后的热电偶响应速度加快,爆炸场温度补偿结果可信。  相似文献   

19.
用热电偶测量温度时,其参考端必须保持恒定温度,或对参考端的温度进行自动补偿,才能使二次仪表指示出被测点的实际温度值。在热电偶测温线路中,其参考端的温度补偿电路通常采用热电阻桥路。补偿桥路的输出电压应与热电偶参考端的电压一致,才能获得最佳的补偿效果。这就要求补偿桥路电阻和电桥的工作电压具有较高的精度,而且桥路各元件的制作与调整也比较麻烦。本文介绍用集成温度  相似文献   

20.
随着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温度的测量涉及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如工农业生产、国防、科研、医疗、卫生、环保、气象以及宇航等部门。热电偶因其性能稳定、准确可靠、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测温范围广、信号可远传等优点,在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等领域中已成为应用最广泛的感温元件。而热电偶的稳定性、使用寿命等各项性能指标,都与保护套管密切相关。据有关数据统计,热电偶在正常的测量范围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