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山东省泰安市岩溶地面塌陷区为例,从塌陷岩土体受力状况入手提出了岩溶地面塌陷的预测模型——水岩耦合模型.根据已经出现的8个塌陷实例的溶洞大小、地面塌陷半径、岩土层厚度及其力学性质等基本条件,在不同的地下水位下降和地表水入渗等诱发条件下,分别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和分析.结果表明,利用该模型的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2.
对安溪县剑斗岩溶地面塌陷的时空分布特征、影响因素、形成条件及形成机理进行探讨。结合当地的地质环境条件,建立各因子层次结构模型,应用层次分析法对可能发生塌陷的区域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安溪县剑斗岩溶地面塌陷主要与岩溶发育程度、覆盖层厚度及其岩性、地质构造、水力条件及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广花盆地塌陷灾害调查,分析了广花盆地地面塌陷类型、时空分布特征、影响因素、形成机理.结果表明:本地区地面塌陷主要为隐伏岩溶地面塌陷.岩溶的发育程度、上覆松散岩土层是岩溶地面塌陷形成的基本条件;强烈地下水位变动、振动(震动)荷载等动力扰动是岩溶地面塌陷的动力条件.根据广花盆地地面塌陷的成因特点,提出了通过控制水位变化幅度、减少对土体扰动等预防措施,本研究可为本地区的城市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贵州水城盆地岩溶地面塌陷成因分析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岩溶地面塌陷具有隐蔽性、突发性以及复发性等特点,已成为覆盖型岩溶地区危害性极大的环境地质问题。采用野外勘察、室内研究等手段分析了水城盆地岩溶地面塌陷发育规律,其塌陷机理模式主要有:潜蚀致塌式、真空吸蚀致塌式及冲爆致塌式,塌陷的出现大多与地下水开采有关,而岩溶地面塌陷已成为地下水开发利用的主要限制因素。针对塌陷发生机理成因与迫切的地下水开采需求,提出了地下水排泄区集中开采地下水的思路,通过布井于地下水集中排泄区,上游外围构建帷幕墙以溢流方式开采,保证开采量近似等于排泄量,维持主城区地下水流场相对稳定,有效避免由抽水引起岩溶地面塌陷的频繁发生,不仅使地下水资源得到充分开采利用,也为岩溶地面塌陷防治提出新的思路,利于城市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桂林市西城区岩溶塌陷模糊层次综合预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用大量的实际数据分析、论证了岩溶塌陷影响因素影响程度,桂林西城区岩溶塌陷灾害严重且典型,其覆盖层特征、岩溶发育程度、地质构造和地下水等自然因素是影响岩溶塌陷的基本因素,而地表水和工程活动的影响主要起加速和诱发作用,通过改变塌陷的基本条件而加速塌陷的形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西城区模糊层次结构预测模型,模型包括了3个层次(目标层、条件层、因子层),6个条件(岩溶、覆盖层、构造、水文、模型包括了3个层次  相似文献   

6.
高密度电法在地面塌陷勘察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地面塌陷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极大地危害人民生命及财产的安全.高密度电法是新兴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可广泛应用于灾害地质调查及工程勘察中.作者应用高密度电法对烽火村岩溶地面塌陷进行了勘察,对不同时代的地层分界线进行了划分,并对土层扰动、断层破碎带和岩溶进行了探测,取得了较好的地质效果,同时对其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为进一步认识地面塌陷及其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采用综合勘察手段(包括地质测绘、勘探以及物探等)查明了宜章县塔下村地面塌陷的分布规律及特征,对村庄所处的地质环境条件及所遭受的地质灾害进行了分析,找出了地面塌陷的原因,并对防治地面塌陷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综合考虑影响岩溶地面稳定性的多种因素的基础上,对大连海上休闲广场地基岩溶场地进行评价.结合岩溶地面塌陷危险性评价的特点,应用多级模糊评价方法,以正态函数为隶属函数,建立了大连海上休闲广场岩溶地面塌陷危险性评价的二级模糊评价模型.结果显示,岩溶场地较不稳定.用该方法对岩溶地基多因素综合分析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9.
以地面塌陷的地质模式为基础,建立了覆盖型岩溶区地面塌陷的两种力学分析模型——整体垮塌型和土洞渐扩型;讨论了两者的力学形成机制,提出了稳定性分区原则。其分区原则与桂林地区塌陷的统计规律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0.
桂林市西城区岩溶塌陷形成条件及主要影响因素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依据大量勘查资料,从岩溶塌陷形成条件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入手,分析和探讨了它们对桂林市西城区岩溶塌陷的影响。结果表明,覆盖层特征、岩溶发育程度、地下水等对岩溶塌陷的产生有着重要的影响。覆盖层土体结构越疏松、级配越好、强度越低、厚度越小,岩溶越发育,越容易产生土洞和塌陷;在相同条件下具有混杂结构和覆盖土层最易产生塌陷;地下水活动则促使或加速土洞及岩溶塌陷的形成。此外,地质构造、地表水与人类工程活动对岩溶  相似文献   

11.
桂林市西城区地下水活动与岩溶塌陷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地下水活动是岩塌陷产生的基本条件之一,大气降雨、人工开采和灌溉渠道渗漏是影响地下水动态变化的主要因素。地下水位频繁的升降一是改变了上覆土体的状态和强度,促进土体崩落;二是引起地下岩溶及土洞空腔内的正负压力交替变化,使周转岩土体失稳,而导致塌陷。地下水位波动频度愈高,地面塌陷易产生;在地下水强径流带,塌陷分布料为密集。人为抽取地下水改变了地下水天然流场,形成水位下降漏斗及强径流带,并使水动力条件突变  相似文献   

12.
通过徐州市岩溶地面塌陷区高层住宅成功建设的实例,介绍了地质灾害治理与基坑支护、桩基设计相结合的思路.根据岩溶地面塌陷的成因,有针对性地结合桩基设计及基坑支护、施工勘察,形成封闭性的岩土体单元,对地质灾害进行治理;同时针对基岩溶洞裂隙发育,桩基采用不同的嵌入深度以确保基础的安全.  相似文献   

13.
桂林市岩溶塌陷带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桂林市岩溶塌陷分布及其水文地球化学环境特征研究表明,塌陷分布与SIc值的关系较密切,与Pco2次之,而与矿化度、硬度、SID值的关系不明显。塌陷大多数分布在SIC=0.5~1.0的区域,主要与岩溶发育程度、上覆土层厚度及水位迅速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14.
中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岩溶(KARST)存在,这就导致了岩溶塌陷在我国时有发生,我国岩溶塌陷范围分布较广,这就导致很多领域都会受到岩溶塌陷的影响,而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估计有两亿元以上.受害比较厉害的主要是地下结构物、铁路、矿山,然后是农田和水利工程,市政设施和人民的生活等等.世界各国都在根据本国岩溶塌陷的现状想尽办法减少或者避免岩溶塌陷造成的危害.综合整理了常用的岩溶塌陷的防治措施,为治理岩溶塌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桂林市西城区岩溶塌陷遥感影像特征、模式识别与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桂林市西城区岩溶塌灾害勘查中,根据潜蚀型岩溶塌陷遥感波谱异常模型,以数字图像复合彩色增强处理为手段,通过从已知的未知的图像分析和波谱异常识别,直接从TM影像中提取隐伏岩溶土体洞隙的遥感透视信息;在此基础上,经综合地质解译,共圈定出塌陷易发区15.59km^2,提出重点详查/治理小区8个。  相似文献   

16.
对遵义永乐镇岩溶塌陷区域风险因素进行了识别和确定,选取岩溶条件、覆盖层条件、构造条件、地下水条件等4个准则层,共13个风险因子来建立层次结构模型。结合当地水文地质背景,运用层次分析法(AHP)计算出风险因子权重;确定各区域岩溶塌陷风险等级,借助ArcGIS技术对研究区进行岩溶塌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塌陷极危险区呈北北西向、不规则条带状位于研究区中部;塌陷危险区和次危险区依次位于极危险区的两侧;最外侧的为次稳定区;最南边及东边局地为稳定区。该结果与近年来发生岩溶塌陷的地理位置和塌陷危害程度相吻合。  相似文献   

17.
利用地面雷达探测技术,结合工程地质钻探以及孔中雷达测井技术,形成地面与孔中互补的立体探测,识别出岩溶塌陷的早期隐患。研究表明,地面雷达探测可以定位浅地表的土洞、土层扰动区以及溶洞,可指导地质钻探工程布置和孔中取样位置选定,并能提供孕灾过程持续监测;工程地质钻探可以准确查明地层结构性状和验证地面雷达探测异常;孔中雷达探测可以弥补地面雷达探测深度浅和工程地质钻孔数量有限的不足,更大范围地提供深层地质信息。地面雷达与孔中雷达组合探测并结合覆盖型岩溶塌陷孕灾过程的研究,可在灾害隐患识别方面为土地规划利用和地质灾害防治等提供有力技术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8.
贵州岩溶地区多见由隐伏溶洞诱发的地面塌陷地质灾害。高密度电法近年来被广泛地应用于灾害地质调查及工程勘查中。以高密度电阻率法在贵州岩溶地区一个地面塌陷勘查项目应用为例,建立了无物质填充、全物质填充、半物质填充三个不同岩溶模型进行反演分析,并用实测数据进行正演、反演计算,分析异常性质、规模等,最后与已知钻孔控制的地层与塌陷位置实地情况综合对比分析,利用半物质填充模型反演视电阻率断面图,发现地面塌陷下方隐伏溶洞位置。结果显示,该法能够为岩溶地区分析、治理塌陷地质灾害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徐州市区岩溶塌陷机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徐州市区岩溶塌陷的机理:岩溶洞穴的发育为塌陷提供了先决条件,强烈开采岩溶水导致其水位持续下降,独特的土层结构增强了潜蚀作用,促进了土洞的形成与发展.水位骤降导致土体失去浮托力,火车运行和建筑施工振动,导致土洞顶板失稳,是塌陷的触发性动因.  相似文献   

20.
土洞、天坑等岩溶塌陷的发生越来越频繁,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文中从灰岩地区发生岩溶塌陷的主要诱因地下水水位升降的角度入手,分析导致岩溶塌陷进而破坏生态环境的原理,并针对基于这种诱因的岩溶塌陷的发生原理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