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认为紧密率为最真实、最全面反映织物紧密程度的指标,利用紧密率的判织物的加工难度,为制定生产技术措施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织物紧度与织缩率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织物紧度和织缩率的研究,建立紧密结构织物织缩率和紧度的函数关系,阐明了该函数式的意义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针对目前窗纱织物普遍存在功能单一的现象,如防紫外性能和遮蔽性能不能同时满足客户需求,设计制备了一种高透光、低紫外透射的窗纱织物。文章分析了原料组合、织物组织、经纬密度、纱线线密度等因素对织物性能的影响。通过控制变量比较法对透光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实验证明制备的新型窗纱具有较高的可见光透过率和较低的紫外透过率,同时具备良好的物理机械性能,实验结果表明:织物紧密度对窗纱织物的透光性能影响较大,即织物越紧密,紫外透过率越低,织物透气性越差。  相似文献   

4.
基于圆形截面纱线的平纹织物模型,依据几何学,推导出平纹织物折皱弯曲变形计算方程,提出表征织物松紧结构的新指标——织物密度放松值γ.通过数值计算表明,织物折皱变形与织物密度放松值γ呈线性递减的关系,且挤紧结构状态的平纹织物的纱线最外层最大变形率达到40.75%.  相似文献   

5.
采用纱线形态扫描法对不同经纬配置的Lyocell经弹织物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 Lyocell经弹织物的结构相为6以上,是经支持面织物,这表明经纱的原料对织物的表面性能将有更重要的影响。并捻法生产的经弹织物是非紧密结构织物,在织物的经纬纱交织处存在明显的空隙,空隙和经线屈曲波高的增加均对织物的弹性有利。  相似文献   

6.
以涤纶织物为基布,选择三氯化铁为氧化剂,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聚吡咯涤纶复合导电织物,研究了吡咯单体浓度、氧化剂浓度、掺杂剂浓度及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织物导电性能的影响,通过XRD、SEM对聚合物导电织物表面结构进行微观分析,并测试其润湿性能。结果表明,聚吡咯紧密的分布在涤纶织物上,具有较好的导电性能和疏水性能。  相似文献   

7.
将蓄热调温纤维与羊绒混纺制备出一种智能调温羊绒纱,并织制了双层和单层紧密纺混纺纱与环锭纺混纺纱针织物,采用KES风格仪对混纺针织物的风格进行评价;并通过测试织物的透气、透湿性,评价织物的热湿舒适性能;使用DSC测试混纺织物的熔融温度与吸热焓值、结晶温度与放热焓值,以及平板式保暖仪测试织物的保暖性,评价混纺织物的调温功能。结果表明:双层织物调温性能比单层织物的调温性能好,紧密纺混纺纱织物的热湿舒适性能比环锭纺混纺纱织物的热湿舒适性能好。  相似文献   

8.
Lyocell经弹织物结构相及其与织物弹性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纱线形态扫描法对不同经纬配置的Lyocell经弹织物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Lyocell经弹织物的结构相为6以上,是经支持面织物,这表明经纱的原料对织物的表面性能将有更重要的影响。并捻法生产的经弹织物是非紧密结构织物,在织物的经纬纱交织处存在明显的空隙,空隙和经线屈曲波高的增加均对织物的弹性有利。  相似文献   

9.
防水透湿织物的发展与现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介绍了紧密织物型、涂层型和粘贴薄膜型三种防水织物的发展过程及其现在的发展状况和代表产品,对每一种织物的防水机理进行了阐述了,并对其优缺点进行了比较,探讨了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将机织物几何结构原理引入高支高密织物试生产的预测,运用实例阐明分析了高支高密织物的生产难易程度可以由织物的经、纬紧密的指数值来判断。几何结构原理可以作为指导织物试生产预测的可靠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就织物结构因素对织物的热湿移动的影响作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织物组织、经纬线密度和捻度,对织物的热湿移动特性有明显的影响。织物结构紧密,经纬线密度大,丝线捻度低时,透气阻抗大,热湿移动量小;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12.
将用废聚酯瓶制备的共混纤维制成两种不同密度的织物,用氢氧化钠溶液处理织物获得吸湿性改善的织物。研究了碱处理时间对两种织物的碱减率、回潮率和保水率的影响,用扫描电镜和差示扫描量热仪和热重分析仪表征了织物的微观形态和热性质。结果表明,随着碱处理时间的延长,两种织物的碱减率、回潮率和保水率增大,且高密织物的碱减率、回潮率和保水率小于低密织物;碱处理后纤维表面产生明显的微孔结构,碱处理时间延长、织物密度降低,纤维表面微孔增大。碱处理后,高密织物的结晶温度小于低密织物,而熔融温度呈相反规律。两种织物的热稳定性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3.
采用活性染料对紫外光接枝丙烯酰胺的亚麻织物进行染色,比较了光接枝丙烯酰胺前后亚麻织物的上染率,研究了染色时间、pH、电解质浓度、浴比、温度、碳酸钠等染色工艺条件对光接枝亚麻织物上染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亚麻织物光接枝丙烯酰胺能够一定程度地提高亚麻织物的上染率;染色在初始染浴pH为4~5时上染率偏高;低浴比时上染率增大;对于双活性基活性染料,采用较低的固色温度50℃;如同亚麻织物原样染色,电解质硫酸钠仍起到促染作用,碳酸钠仍有显著的固色作用。光接枝丙烯酰胺引入的氨基对提高上染率贡献不大。  相似文献   

14.
织物几何结构与织物织缩率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织物结构相与织物的紧度关系理论中增加了八枚缎纹组织,完善了常用组织的结构相参数。织物结构相变化与织物紧度的变化存在至相效应迟钝,在织物设计中应选择合适的组织和紧度,以便于实际生产。织物结构相与织物织造缩率的变化接近线性变化,无至相效应迟钝。所有组织织物的织缩率都在以平纹组织织物的织缩率为斜边的直角三角形区域内,提供了织物织缩率与织物组织在织物设计中选择的依据,也是联合组织各组织部分密度设计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探讨织物形成的相关因素对织物织缩率的影响.选用PTT长丝作经纬纱,以织物组织、织物密度、上机张力、丝线组合为变化因子,建立试样方案,制得测试样品织物,采用拆拨法测取定长织物的纱线实际长度,取得织缩率值.结果表明:不同组织下纱线屈曲状态差异是构成织缩率的主要因素;纱线密度增大可使另一系统纱线的织缩率有从明显到平缓的增大趋势;上机张力增大,织缩率减小;纱线组合变化对织缩率存在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Peirce平纹紧密织物理论最大可织曲线方程的基础上,运用纰裂试验多元线性回归法得出了真丝纺类织物实际最小可织曲线方程,结合经纬紧度平衡系数的合理取值,建立了真丝纺类织物的实际可织区域.并以此为理论支持,给出了按织物重量要求,确定真丝纺类织物主要规格参数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法.这是将CAD技术应用于丝织物规格设计领域的一次富有新意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淀粉酶和蛋白酶在棉织物和真丝织物前处理的应用,比较了淀粉酶在棉织物退浆中的使用对棉织物退浆率、白度、毛效、以及断裂强力的影响;采用蛋白酶对蚕丝织物进行脱胶,同时为进一步提高蚕丝的脱胶效果,在酶精练前对织物进行了碱预处理。与传统高温高碱脱胶工艺效果相比,经蛋白酶处理的蚕丝织物,其织物的润湿性、脱胶率以及织物的手感均好于传统工艺,并且织物的纤维损伤明显降低,但织物的白度略低于传统工艺。  相似文献   

18.
基于2-2带衬经结构的层-层正交角联锁织物结构优势,织造了7种2.5维机织物为不同规格参数的角联锁织物和1种三向正交结构的织物,通过连续压缩法和位移保持压缩法分析了纬纱密度、纬纱细度、织物层数和不同结构织物对压缩性能和载荷松弛现象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织物经纬纱线密度的增大,织物压缩率降低,压缩弹性率升高,厚度损失率降低;织物中的纱线越细,其压缩弹性越好,且厚度损失率越低;压缩弹性率随着织物层数的增加而降低,相应其厚度损失率也随着织物层数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9.
分析阳离子染料在D5反相微乳体系中染色的可行性,确立阳离子染料在D5反相微乳体系中上染腈纶织物的工艺,并探讨入染前织物带液率、反相微乳液含水量对染色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腈纶织物在温度为60℃、pH值为4.5~5的水中进行预处理后,以一定带液率入染反相微乳体系的方法可行;优化的阳离子染料在D5反相微乳体系中的染色工艺为:染色温度85℃、染色时间20 min、浴比1∶10;研究中还发现入染前织物带液率的高低对织物得色深度有较大影响,随着带液率的增加,染色K/S值先增加后减少;反相微乳体系的含水量对织物的得色深度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为了提高涤纶的染色性能,采用空气等离子体对涤纶织物进行处理。通过实验研究处理时间及放电距离对涤纶织物染色性能的影响,选用红、黄、蓝三原色分散染料对处理前后的涤纶织物进行染色。结果表明,最佳工艺为3 mm、5 s,处理后涤纶织物的上染率大幅度提高,色泽增深。SEM分析表明,织物处理后纤维表面有等离子体刻蚀的纵向沟痕。这些沟痕提高了染料的吸附量和上染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