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一、过去我县推广甘蔗早熟良种简况我县过去曾推广桂糖1、2、3、7号这些早熟甘蔗品种,为什么种植面积老是不能扩大,没有达到糖厂提早开榨和提高蔗糖份的要求呢?从栽培过程中碰到这些甘蔗品种对地区栽培的适应性有些问题,如桂糖1、2号是要求水肥条件较高的品种,我县蔗区多是旱地,土壤瘦薄,对种植桂糖1、2号产量低,宿根性又不好,虽然每吨蔗价比普通种提高15.3%,  相似文献   

2.
云南甘蔗糖厂的榨季设置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云南蔗区以山地甘蔗为主,持续下雨1天左右常导致糖厂停榨,因此月降雨量决定了榨季安排;因云南气候特点,6月份甘蔗伸长生长最大,大大高出其它伸长生长月份,提早开榨可以保证第二年甘蔗高产;目前甘蔗生产陷入恶性循环,提惠开榨,选用早熟高糖品种可以使原料蔗生产进入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3.
福建省南靖县狠抓当前蔗区各乡镇(场)甘蔗留苗工作,并采取了有效措施抓落实。为了保证全县今年甘蔗种植面积有充足的蔗苗,确保完成1997至1998年榨季甘蔗总产量达25万。屯的生产任务,该县蔗区各乡镇(场)、各糖厂和有关部门不失时机地做好甘蔗留苗的宣传发动工作,组织力量全力以赴地抓好甘蔗留苗和种植甘蔗任务。该县糖办还制定了相应的有关规定:从2月18日起,凡蔗农向糖厂交售甘蔗必需砍尾留苗。各种蔗村(作业区)要指定专人在田头把关,没有留苗的甘蔗,不予装车;糖厂在收购中也要严格把关,没有砍尾留苗的甘蔗,不予过磅,不予…  相似文献   

4.
采用系统科学方法充分消化利用甘蔗品种、气候、土壤、糖厂规模等资源;在品种与原料蔗生产改良过程中,更新甘蔗品种改良技术理念,通过优化甘蔗品种与原料蔗生产改良路径,强化原料蔗生产管理,解决传统品种改良方法无法解决的核心问题──"高糖高榨",实现糖厂产糖率和总产蔗量不断提高。云南3间糖厂自实施之年起,每年吨蔗产糖量增幅达8%~36%,甘蔗品种改良4~5年后实现产蔗量翻番,蔗区甘蔗品种仍是原有的生产品种。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甘蔗品种的优劣,对工农业生产的效益影响甚大。例如1986年梅山糖厂的试验,粤糖71/355比粤糖57/423增产14.6%,在不增加任何成本的情况下亩农业收益增加68.1元;蔗糖分增加0.405%(绝对值),亩含糖量增加343.31斤,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吨蔗产糖多7.1斤,即吨蔗增加税利3.55元。但梅山糖厂蔗区品种过于单一,95%属迟熟品种,为改变这种被动局面,近几年来,我们在引种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和教训,现将其实践和体会作如下总结。  相似文献   

6.
云南蔗区传统甘蔗种植主要集中在2~4月下种,前期气温低,种苗萌发时间长,错过6月份这一大伸长生长的黄金期,且甘蔗的有效生长期短,导致甘蔗单产和产糖率低。因此,我们提出一种新种植制度,即在11月份至次年1月份下种,加上覆盖地膜,在温度低的月份里完成萌发期,低温期后温度回升时进入分蘖期,缩短萌发分蘖时间,从而延长有效生长期,进而增加甘蔗产量和糖产量。并将该种植制度在云南省瑞丽糖厂、云县幸福糖厂和云县甘化有限公司推广实施。结果表明该种植制度实施后糖厂的入榨量和产糖率具有明显的提升,在云南蔗区实施的丰产优质种植制度取得了极显著的成效。  相似文献   

7.
广东省翁源县历来有种甘蔗习惯,但限于条件用土糖寮加工,致使甘蔗种植面积不大。自七十年代建起我县第一间机制糖厂——翁源糖厂之后,种蔗面积随着增加,但在栽培管理上部份蔗区仍采用老一套的做法,特别在甘蔗生长中、后期管理上,忽视  相似文献   

8.
四川蔗区近年部份大、中型糖厂甘蔗蔗糖分下降的情况调查——李华富,四川甘蔗,1991(3),25—31 甘蔗原料质量与制糖工业关系密切,在糖厂榨季生产中每提高1%甘蔗蔗糖分(绝对值),则增加纯糖经济效益200元。我省蔗区多年来甘蔗糖分波动很大,“七·五”期内部份大、中糖厂还趋于下降。甘蔗蔗糖分下降成为制糖企业亏损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甘蔗品种砍收后蔗糖分转化及蔗糖转化率的建立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甘蔗生产上忽视了与糖厂产糖率密切相关的性状即甘蔗品种砍收后蔗糖分转化程度,造成糖厂大面积种植砍收后蔗糖分极易转化的品种如川糖11号本文分析了由此产生的严重经济损失,并建立了甘蔗品种蔗糖转化率衡量吹收后蔗糖分转化程度,作为糖厂推广种植良种和选育的筛选性状之一。  相似文献   

10.
桂糖1号是一个早熟高糖甘蔗品种,在广西蔗区栽培面积较广,认为产量比大面积栽培的台糖134高产,而糖份又显著比旧品种高和早熟,成熟期的甘蔗含糖份可达17.24%。特别是早期,甘蔗含糖份比台糖134高2—3%(绝对值)。该品种对糖厂提早开榨延长榨期极为有利,是很值得推广的甘蔗优良品种。目前我省不少蔗区对该品种还未有全面的认识,推广比较缓慢,有些地  相似文献   

11.
利用2009~2010年全国甘蔗新品种区域试验广东遂溪试点2年新植的数据,应用联合分析模型的结果表明,大多数品种第2年新植的蔗茎产量和含糖量都相应较第1年低,且品种与年份间互作显著。参试品种中,粤甘24号高产、稳定性中等、居于首位,较早熟、蔗糖分较高;粤甘26号高产、较不稳定,但特早熟、蔗糖分高且稳定;其余品种产量、糖分及其稳定性表现不一。  相似文献   

12.
对广东遂溪试点全国第7轮甘蔗新品种第1年新植和第2年宿根试验的蔗茎产量、含糖量等重要性状采用裂区试验统计模型进行汇总分析。结果表明,第1年新植的蔗茎产量和含糖量都相应极显著高于第2年宿根,且品种与年份间互作显著;11个参试品种中,以粤甘24号和粤甘26号综合表现较为突出,新宿平均蔗茎产量和含糖量都名列参试品种前2名,前者宿根性较强、较早熟、糖分较高,后者宿根性中等、特早熟、糖分高。  相似文献   

13.
采用裂区试验统计模型对全国第6轮甘蔗新品种第1年新植和第2年宿根试验的蔗茎产量、含糖量等重要性状进行汇总分析.结果表明,第1年新植的蔗茎产量和含糖量都相应显著高于第2年宿根,且品种与年份间互作显著;11个参试品种中,以粤甘16号综合表现较为突出,其宿根产量及含糖量均与新植相当,且2年平均蔗茎产量和含糖量都名列参试品种第...  相似文献   

14.
2010~2011年对6个甘蔗新品种于本省5个不同试验地点进行区域试验,应用裂区试验统计模型的分析结果表明,粤甘24号和粤甘26号较对照增产、增糖幅度大,居参试品种前2位,它们均表现较早熟高糖,农艺性状优良,但前者的宿根性及稳定性较后者强;其次是粤甘34号和粤甘35号,它们的蔗茎产量和含糖量与 ROC22相当,并表现中早熟高糖;而粤引37号则较对照减产、减糖,表现较差。  相似文献   

15.
粤北霜冻蔗区甘蔗新品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粤北翁源蔗区对18个甘蔗新品种进行了2年新植1年宿根试验,结果表明:新植宿根平均蔗产量居前4位的品种有引1号、引9号、闽糖86—05和粤糖93—159,平均蔗茎产量均较对照种ROC10增产20%以上;新植宿根单位面积平均含糖量居前五位的品种有引9号、引1号、粤糖93—159、ROC25和ROC22,均较对照种新台糖10号增产糖15%以上;新植宿根平均蔗糖分(11月至次年1月)居前5位的品种有引9号、引8号、引1号、粤糖93—159和引6号,平均蔗糖分均超过14.3%,其中引9号平均蔗糖分达15.63%,11月上旬蔗糖分超过15%,成熟高峰期达17%。综合性状表现较优良的品种有引9号、粤糖93—159,这两品种均表现特早熟高糖、高产、分蘖性强、粗生易种。  相似文献   

16.
采用裂区试验统计模型对2011~2012年全国甘蔗新品种广东遂溪试点第1年新植和第2年宿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参试品种之间的新宿平均蔗茎产量和含糖量都差异极显著。柳城03-1137、粤甘35号和福农39号新宿平均蔗茎产量、含糖量均较对照显著或极显著增产、增糖,居参试品种前3名,其中粤甘35号表现为宿根性强、有效茎数多;粤甘34号的蔗茎产量显著高于ROC22和ROC16,抗风折,但糖分低;而赣南02-70和福农36号则较对照减产、减糖,且宿根性较差。各参试品种表现不一。  相似文献   

17.
2013~2014年,在广东省内对6个甘蔗新品种(系)进行区域试验。结果表明,粤甘47号和粤甘43号较对照(ROC22和ROC16)增产、增糖幅度大,居参试品种前2名,它们均表现为早熟高糖,农艺性状优良。粤甘47号表现为萌芽好、分蘖力较强、植株较高、中大茎、有效茎数中等;粤甘43号表现为萌芽好、分蘖力强、全生长期生长稳健、植株中高、有效茎数多。  相似文献   

18.
新植试验结果表明,粤甘26号蔗茎产量、含糖量均居参试品种之首,较对照种增产增糖极显著;其次为粤甘24号,其较对照增糖幅度达极显著水平,它们农艺性状表现较好,均属早熟高糖性能突出的品种。  相似文献   

19.
2014~2015年国家第10轮甘蔗品种区域试验崇左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试点结果表明:11个参试品种中,闽糖02-205突出表现为高产、高糖,后期不退糖,宿根性好,新植、宿根产量稳定,2年新植1年宿根蔗茎产量、蔗糖分、含糖量平均值分别比对照种ROC22高5.7%、0.89%(绝对值)、12.09%;福农07-3206有效茎多,宿根性好,2年新植1年宿根蔗茎产量、蔗糖分、含糖量分别比对照种ROC22高1.3%、0.18%(绝对值)、2.66%;其他品种与ROC22相比较,或蔗茎产量减产或持平,或蔗糖分偏低或持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