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通过对有关资源理论局限性和差异性的分析,探讨水资源具有价值的理论依据,研究水资源价值与价格特性和国内外水价实施形式,提出从资源管理和资产关系两方面实现水价格,并根据水资源的自然特性、社会特性和经济特性,运用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手段调整水价格。  相似文献   

2.
水资源价值初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随着水资源危机的加剧,通过经济杠杆调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的呼声日益高涨,学术界对水资源价值的研究愈来愈关注。纵观水资源价值研究现状,人们对水资源价值认识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对其作用缺乏更深层次的理解。 水资源价值,即水资源本身的价值,是地租的资金化,是水资源使用者为了获得水资源使用权需要支付给水资源所有者一定的货币额,它体现了水资源所有者与使用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相似文献   

3.
水资源价值流的运移传递过程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阮本清  张春玲 《水利学报》2003,34(9):0001-0005
本文从环境经济学角度论述了水资源价值的构成,分析了水资源价值流逆向传递与连续传递等特性。依据水文循环及水资源价值规律,给出了水资源价值传递概念模型。该模型建立的前提是忽略水资源价值流传递过程中槽蓄价值量的变化及价值传递时发生的滞时,认为水资源价值传递规律为:水资源循环过程中入流处获得的价值与出流处传递上来的价值处于平衡状态,即出流的总价值等于入流的间接价值。并以我国北方一河段为例进行了模型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4.
水资源价值与价格的研究是自然资源价值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介绍了其国内外研究现状,并着重介绍了定价模型,如影子价格模型、CEG模型及模糊数学模型等5种常见模型,为水资源价值与价格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水资源价值及其模型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理念已经造成一系列水生态与环境的问题,加之水资源政策的不完善使得中国正在逼近严重的水危机,而水资源价值是解决这些问题所不可或缺的理论依据。本文首先指出了水资源价值研究的目的与意义,总结分析了目前水资源价值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地租论和存在价值论等;主要组成内容按照水资源所具有的功能及属性,较为常用的主要有二分型、三分型、四分型和五分型;最后阐述了计算水资源价值的各类模型及其应用实例和适用性,并指出模型所揭示的具体价值类型和各自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6.
水资源承载能力理论探析与研究发展趋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娟  纪昌明 《人民长江》2004,35(10):41-42
水资源承载能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各种自然资源承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往往是水资源短缺和贫水地区支持人口与发展的瓶颈.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出发,研究了水资源承载能力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在总结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基于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概念、内涵、特性、影响因子、评价指标体系以及研究内容和方法,提出了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策略,并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进一步讨论了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水资源承载力及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简要介绍了我国水资源情况,分析了我国水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并阐述了水资源承载力 研究的特点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秦善长  秦龙 《吉林水利》2005,(11):27-29
本文针对锦州市水资源供需矛盾,通过积极开发利用水资源、维护水资源生态平衡、全力建设节水型社会等方面,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途径与对策进行了广泛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9.
水资源价值对需水管理至关重要 ,合理的水资源价格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本文通过对水资源价值内涵的分析 ,提出了水资源价值构成及其评价模型 ,并以某地区为例 ,进行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0.
资源水价定价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资源在经济社会及环境再生产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水资源作为非人工的自然资源其本身是具有价值的,水资源价值是水质与水量的统一.水质与水资源价值密不可分,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水质愈好,价值愈大;受污染的水资源其价值降低,甚至失去了使用价值及价值."物以稀为贵"表明了资源的稀缺程度与价值量的关系,随着水资源需求量的日益增加,水资源稀缺性日益明显,水资源价值必将经历从无到有、从低到合理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以试算法提供的长春市雷家沟百年一遇的洪水资料为基础,建立了灰色预测模型。通过对灰色数据的处理及对精度检验,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其研究成果对于合理确定长春市雷家沟水面线具有一定参考价值,也为合理的确定长春市雷家沟设计岸顶高程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黄河下游河道输沙水量的计算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2  
本文在以往输沙水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输沙机理分析着手,根据河道输水输沙实际过程,剖析径流量中各部分水量在泥沙输移中的作用,引入净水量的概念,提出了输沙水量和单位输沙水量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根据1950~2000年黄河下游河道实测水沙资料,计算了1950~2000年三门峡水库运用不同时期黄河下游河道输沙水量与单位输沙水量的变化过程,分析了输沙水量和单位输沙水量与径流量、输沙量、流量、含沙量、冲淤量、来沙系数等因素的关系,得到了黄河下游河道输沙水量与单位输沙水量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3.
李德玉  任航 《吉林水利》2013,(11):32-35
水资源无价值的传统价值观使水资源长期过度使用,严重短缺,这说明此观点已经不适合现代社会的实际。本文首先分析水资源的性质,由此指出水资源价值包含水资源经济价值、水资源社会价值和水资源生态环境价值。通过介绍水资源价值理论的主要观点并提出对水资源劳动价值的认识:水资源价值是节约劳动的价值和再生产水资源的劳动价值的统一,得出水资源有价值的结论。最后进一步明确研究水资源价值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对黄河的研究由来已久 ,但系统而深入的黄河研究与实践则始于新中国成立以后。 5 0多年来 ,人们对黄河水沙运动规律的认识取得了质的飞跃 ,从而使治理黄河的技术获得了跨越式的发展 ,并逐渐形成和深化了开发利用黄河水资源的思路和模式。但黄河毕竟是一条河性最为复杂的河流 ,人们仍没有完全掌握其水沙运动规律和特点 ,因而制约了黄河治理和开发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2 1世纪的黄河研究任重道远文章通过对 2 0世纪黄河研究成果的回顾 ,剖析了当前黄河治理开发中存在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 ,提出了以实现黄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黄河防洪安全、促进黄河管理现代化为目的的近期黄河研究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5.
在阐述水经济价值概念的基础上,利用残值法计算农业水经济价值,并结合小麦生产讨论了方法的适用性并进行敏感性分析。经过对2000~2005年全国十大分区的分析计算,给出了4种主要作物的水经济价值的地区特征,并提出了基于水经济价值的农业地区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6.
小湾左岸坝前高边坡稳定性离心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亨永  胡小明  胡定 《红水河》2000,19(3):29-33
采用离心模型试验研究了小湾水电站左岸坝前堆积体高边坡在天然、蓄水、开挖及地震工况下的稳定性及失稳破坏机理,介绍了研究方法。研究成果供工程设计参考应用,对今后的高边坡稳定性的离心模型试验研究具有参考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万隆  陈彪 《中国水利》2010,(20):78-80
中水淮河规划设计研究有限公司在淮委的指导下,不仅先后参与编制了一大批专业和专项规划,为推进淮河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并且关注治淮中的重大问题研究,着眼于提高员工队伍素质,创新规划理念,提高科技水平,不断探索治淮新规律。在治淮面临的新挑战中,将更深入地探讨淮河内在特性,为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8.
黄河水质COD监测与评价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研究原状水样COD值与含沙量的关系,推导出水样COD值与泥沙有机质含量间的转换关系式。经实验验证,原水样的COD值与其中悬浮泥沙的有机质含量定量相关,在一定条件下,泥沙COD值与有机质含量可以通过关系式互相换算。在此基础上对黄河原状水样评价结果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得出“水相未受污染时,评价结果不能合理反映水质客观情况;水相受污染时,评价结果难以区分污染影响”的结论。另外,还对黄河COD澄清水监测与评价方案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认为黄河水质COD监测与评价采用原状水和澄清水同时进行的方案为最优,建议在水中含沙量不大于200mg/L时监测评价原状水,大于200mg/L时监测评价原状水和澄清水。  相似文献   

19.
针对极值峰年对水库防洪度汛的影响特别大的特点,为了达到更好地解决防洪与兴利矛盾的目的,开展白山水库极值峰年长期预报方法的研究工作。依据可公度性理论,构建了平均为60a、53a、44a、25a和19a等5个周期的可公度网络结构图,以春汛前兆相似年,进行极值峰年来水量级的预报。研究显示:当这5个周期共振叠加到一起的时期,就是下一个极值峰年的高发期及高发年,用来进行极值峰年发生时间的预报;对8a历史极值峰年进行预报检验,综合预报合格率为81.25%。结果表明:白山水库极值峰年长期预报方法预报精度较高,在考虑预报误差的情况下,可以在生产实际中进行应用;用5周期共振加前兆方法对未来12a(2019—2030年)作了极值峰年预报,预计2020年、2024年、2026年和2030年为极值峰年高发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