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缙云县县城内已发生的泥石流地质灾害的成因特征进行了叙述,并对泥石流形成的三个必要条件:地形地貌、物源、气象水文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为今后类似地区的泥石流地质灾害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通过呼尔阿泥石流沟形态特征、泥石流规模、易发性特征及威胁对象分析,对泥石流地质灾害活动性、活动强度、危险性等级、潜在危险性等级等进行评价,将研究区泥石流地质灾害危险性分为极危险区、危险区、影响区、安全区4个区,对泥石流灾害治理工程设计和防治方案的选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小岭根泥石流沟位于涞源县银坊镇上铺村西北,沟域形态总体呈长条形,沟内泥石流物源堆积丰富。泥石流灾害主要威胁对象为沟口居民27户100人、部分农田及村路;可造成超过100万元的经济损失。通过勘查,查明了该灾害体的分布特征、空间规模及发展趋势等,为下一步的地质灾害治理设计及施工工作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依据。同时,从中总结出一些有关地质灾害认识、分析和判定的经验,现将这些经验从地质灾害发生机制和发展规律的角度进行展开和阐述,以期对防灾减灾、环境保护及灾害治理工作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绥宁县泥石流灾害形成机制与防治措施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跳 《采矿技术》2018,18(4):70-73
绥宁县是泥石流灾害重灾区,县境内25处泥石流造成众多伤亡,直接经济损失近2亿元,占全县所有地质灾害造成损失的90%以上。查清绥宁县泥石流地质灾害分布现状、发育特征及发展趋势,在综合分析与研究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性有效防治措施,对防范灾害的发生具有重大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5.
泥石流是山区主要地质灾害之一,通过对甘肃陇南某一典型泥石流沟的灾害特征进行了解,并详细分析主要影响因素,进一步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以期达到防灾减灾、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泥石流具有暴发突然、破坏性极大的特点,是一种灾害性地质现象,常常危及人类生命财产安全.但泥石流的形成也需要一定的地形条件、大量的碎屑物质来源和充足的水体.由此可见,泥石流的发生具有一定征兆,其发展也具有一定的规律和特点.因此,开展必要的地质科普教育,加强环境保护,是避免泥石流地质灾害和减少灾害损失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兰州市地质灾害主要体现为泥石流、滑坡和崩塌.结合具体工程实例对三种地质灾害危险性及其评估方法进行了探讨.并提出灾害防治及治理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邛崃市属于"5.12"特大地震灾害重灾区。邛崃市共发现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及灾害隐患点达185处。地震在加剧地质灾害不稳定性和危险性的同时,增大了地质灾害的发生规模和危害程度,严重威胁着当地居民生命及财产安全。其中,邛崃市临邛镇石燕村16组崩塌便是灾情较重的个案之一;通过对该处灾害点的实地调查,认为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代表性。根据实地调查成果,对该地质灾害的发生规模、灾害特征和危害程度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以期为治理该地质灾害提供科学、合理的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9.
山区是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频发区,如何快速准确地查明这些灾害的空间特征对于评价及防治泥石流尤为重要.该文介绍了将高密度电阻率法应用到某地泥石流勘察中,确定了堆积体的厚度及基岩的分界面,得到了钻探的验证.结合当地的地质、水文条件分析了该区域的稳定性与泥石流等灾害可能发生的部位以及规模的大小.通过生成地质模型,形象直观地表现了该区域的地质情况,为当地建筑物的选址提供了可靠的地球物理依据,该文对泥石流的勘察以及防治工作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山西省属地质灾害易发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占全省国土面积的42%,地质灾害隐患多、分布广、威胁重。研究基于2015年底的山西主要地质灾害统计数据,分析研究了山西主要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山西主要地质灾害隐患以小型崩塌地质灾害为主,占全省主要地质灾害隐患点总数的71%。临汾市、吕梁市、忻州市灾害隐患点数量最多,阳泉市数量最少。全省已发生的地质灾害以小型崩塌和滑坡为主。泥石流灾害的死亡人数最多、死亡率最高,占因灾死亡人数的63%。临汾因灾死亡人数占全省因灾死亡的60%。地质灾害隐患点较多地分布在黄土高原地貌、松散土岩体、450~500 mm降雨量地区。盆地地貌、岩浆岩体、小于400 mm降雨量地区隐患点数量最少。全省79%的泥石流灾害隐患为自然因素诱发,44%的崩塌灾害隐患为人类活动产生。  相似文献   

11.
"5.12"汶川地震后,面积13余万km2山地的河谷或山谷斜坡区内[5],形成了大量的沉积物流堆积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地质体.地震波效应后的斜坡松散岩土体及灾害地质体,在降雨、外力等作用下,稳定性迅速降低.地质灾害防治是一项困难、复杂的系统工程,全面系统地分析灾害地质体所处地质环境、变形历史、现状变形特征及演化趋势规律,防灾、减灾的对策措施才能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12.
根据四川省的地质环境特征和泥石流、滑坡灾害现状, 将四川省泥石流分区和滑坡分区专题图与矿产资源规划开采区进行空间耦合, 按照定量评价标准分别对每个规划开采分区赋值, 进行矿产资源规划开采区泥石流和滑坡灾害危险度分析与预测, 再采用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评价模型, 进行危险度综合分析与预测。结果显示: 30个规划开采区中, 10个属于地质灾害极高度危险区, 主要位于川西高山高原区、横断山区和盆周山区; 11个属于地质灾害高度危险区, 主要位于川南喀斯特区、川西高山高原区、横断山区和盆周山区; 5个属于地质灾害中度危险区, 主要位于川南喀斯特区、横断山区和川中丘陵区; 4个属于地质灾害轻度危险区, 主要位于川中丘陵区和川西高山高原区。评价结果对预防和控制矿区地质灾害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安徽省地质条件复杂,人口众多,生态环境脆弱,是地质灾害多发省份之一。发育的地质灾害类型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发生占全部地质灾害类型的95%,其分布也具有较明显的区域特点。将安徽省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分析了安徽省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发育的主要相关因素,为安徽省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的的防治工作提供了基础支撑。安徽省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形成主要受地形地貌、工程地质岩组、大气降水、地质构造和人类工程活动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其发生的前提是需具有特定的地形地貌条件,其次受工程地质岩组类型和地质构造的制约,在此基础上,由降水、人类工程活动共同引发。  相似文献   

14.
唐山市北部地区主要地质灾害类型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和不稳定斜坡等,地质灾害数量多,危害重,但以中小型规模的灾害为主。唐山市北部地区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特点明显,地质灾害发生的数量自北向南逐渐减少,严奎的地质灾害发生时段相对集中,具随时间呈波状起伏,逐渐上升的规律。  相似文献   

15.
信阳境内是地质灾害多发区,规模虽小,但危害较大,其类型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裂缝、地面塌陷等.连续强降水或暴雨和人类工程活动是诱发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灾害的主要因素;地裂缝的形成和发展受新构造运动控制.工程措施与群测群防相结合是防治地质灾害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奎屯河4号沟位于奎屯河上游、团结渠段的右岸,主要地质灾害为泥石流地质灾害,通过多种工作手段,对区内泥石流地质灾害的特征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分析,并针对该地区泥石流特征提出防治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7.
由于本次泥石流的形成主要诱因为上部滑坡产生的滑坡堆积体汇集雨水而成,且冲沟中间及两侧岩石裸露,未见明显的物源体。因此通过查明灾害点周边的地形地貌、岩土特征及水文地质特征,重点分析了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并且对泥石流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在此基础上提出治理设计方案建议,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8.
大关县由于其特殊的地质环境和气候条件,泥石流灾害十分发育。通过对云南省大关县泥石流地质灾害的调查,论述了大关县泥石流分布与特征,从地质条件、地形条件、物质来源、水源条件、地震因素、人类活动影响等方面分析了诱发泥石流产生的因素,并针对大关县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建立群测群防体系,进行监测预警和植树造林、简单工程治理等措施,为大关县的泥石流防御提供了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9.
"5.12"汶川大地震引发了大量的次生地质灾害,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危害,特别是加剧原有泥石流沟的危害,安县高川乡塘坊沟泥石流为"5.12"引发加剧的泥石流沟之一,该滑坡在"5.12"地震后经历2008年"9.24"、2009年"7.17"及今年"8.23"均爆发泥石流,详细论述形成泥石流的物源条件、沟道条件、水源条件,分析研究泥石流沟道上、中、下游及支沟汇入主沟口等典型断面的过流特征,推算不同设计频率下泥石流的水文特征值,综合分析研究泥石流的暴发频率、活动规律,预测泥石流的发展趋势与可能的危害程度,划定泥石流灾害的危险区范围,调查泥石流危害特征并提出合理可行的治理措施,为类似工程设计治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王波 《煤炭科技》2011,(4):23-24
泥石流灾害是对我国西南山区城镇威胁最为严重的地质灾害之一。通过对四川阿坝州黑水县芦花镇泽盖村维玉组泥石流形成条件和成因的分析,得出了维玉组泥石流属低频—暴雨—沟谷型中型稀性泥石流的结论。研究结果可为该城镇乃至西南类似地区城镇泥石流灾害的防灾减灾规划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