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测定微乳液的电导率值,确定配制W/O型Triton X-100/正构醇/石油醚/水微乳液的最大增溶水量;根据微乳液含水量与电导率关系曲线及体系的拟三元相图,讨论了正构醇种类、正构醇含量、乳化剂与油相质量比对W/O型微乳液的结构、电导率、增溶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乳化剂与油相质量比大于1时,正戊醇、正己醇和正庚醇为助剂配制的Triton X-100/正构醇/石油醚/水体系微乳液有较大的增溶水量,而乳化剂与油相质量比大于1.5时,以正丁醇为助剂配制的Triton X-100/正构醇/石油醚/水体系微乳液才有较大的增溶水量;正构醇的链长及加入量影响微液滴界面膜的强度,从而影响微乳液的增溶水量、电导率及微乳液形成区域的大小;对于Triton X-100/正构醇/石油醚/水体系,正戊醇是形成W/O型微乳液的较好助剂,当正戊醇与Triton X-100的质量比为0.5时,W/O型微乳液的形成区域最大。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4种正构醇(正丙醇、正丁醇、正戊醇和正己醇)对磺酸盐不饱和聚酯树脂的粘度和电导率的影响,聚酯树脂中醇含量增加,溶液的电导率增大,粘度下降;聚酯树脂中的醇含量相同时,醇的碳链越短,溶液的粘度越低,电导率越大。在一定的温度和搅拌速度下,将含有一定量醇的磺酸盐不饱和聚酯树脂加水微乳化,用微乳化过程中体系粘度和阻抗的变化表征了微乳化相反转过程,发现粘度比电导表征相转变更好。用差示扫描量热法的吸收热焓和吸收峰的温度判断了不同含水量时体系的相态。  相似文献   

3.
不饱和聚酯树脂的乳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讨论了不同种类的醇对磺酸盐不饱和聚酯树脂微乳液的粘度和电导率的影响 ,研究了醇的极性和含量 ;水和磺酸盐含量对形成微乳液的影响。结果表明 :聚酯磺酸盐的分子链易形成一种微离子网络 ,而自乳化过程是由微离子网络的溶解和疏水链段聚集构成的。  相似文献   

4.
汽油微乳化技术研究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考察不同醇,表面活性剂与助剂不同配比,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对形成单相微乳汽油的影响,并进行粒径测量和流变研究,结果表明,正丁醇为最佳助剂,D0821与正丁醇在最佳配比下增溶水量最多,复配体系AEO-3/D0821比AEO-3/1831增溶效果好,此微乳液为塑性流体,粒径在60nm-100nm之间。  相似文献   

5.
张伟民  董炳祥  刘正平  陈文琇 《弹性体》2007,17(5):17-19,23
磺酸盐不饱和聚酯和丙烯酸乙酯形成的微乳液用过硫酸钾或辐射引发共聚合,用膨胀计法测定聚合速率随转化率的变化,发现用过硫酸钾热引发存在聚合恒速期,恒速期随引发剂含量的减小或聚酯/丙烯酸乙酯质量比增大而变长。60Co-γ辐射引发几乎无恒速期。动态光散射法测定微乳液粒径的大小,发现聚合后的流体力学直径比聚合前都大,过硫酸钾引发胶乳流体力学直径比辐射引发胶乳流体力学直径大,同时对聚合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用Winsor相图研究了十二烷基磺酸钠(AS)/正丁醇/烷烃/NaCl水溶液体系中相微乳液的相行为。结果表明,随醇浓度的增加,四元体系发生由水包油(O/W)型经中相微乳液(B.C.)到油包水(W/O)型微乳液的转变;表面活性剂浓度越大,得到的中相微乳液体积越大;形成中相微乳液时需要醇的量增加:中相微乳液形成和消失时对应的单位质量表面活性剂需要的醇量随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加而减小。本文研究了不同碳链长度的烷烃、脂肪醇和盐溶液对微乳液相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2.4聚酯磺酸盐乳液的制备2.4.1聚酯磺酸盐的种类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乳液的制备方法、乳液类型的确定(润湿滤纸法)、稳定期的测定一参考文献[12]。配比:聚酯磺酸盐/通用不饱和聚酯/苯乙烯/水=1/1/1/3,所得乳液稳定性见表7和表8。2.4.2聚酯磺酸盐含量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配比:聚酯(包括聚酯磺酸盐)/苯乙烯/水=2/1/3。聚酯磺酸盐含量指占聚酯重量百分率。所得结果见表9和表10。2.4.3不同含水量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配比:聚酯磺酸盐/苯乙烯=2/1,含水量指水占乳液重量百分率。用聚酯磺…  相似文献   

8.
采用测定电导的方法,确定了30℃时正庚烷/正丁醇/Span80+Tween80/水体系,κm(质量比,正丁醇/Span80+Tween80)=0.5、1.0和2.0的微乳形成的范围,并绘制成微乳液拟三元系统的相图。基于此,用气泡柱法分别测定了κm=0.5、1.0;ωe(质量比,乳化剂/正庚烷)=0.1~0.9不同条件下刚形成微乳和增溶水量最大时微乳之过热极限。实验表明,微乳液的过热极限几乎不随增溶水量而变,这与乳状液过热极限随增溶水量增大而升高存在明显的不同。本文还测定了在ωe=0.4,κm=0.5时,辅助乳化剂(醇类)分别为正丁醇~正辛醇微乳的过热极限,发现随着直链醇的碳原子数增加而微乳液的过热极限也随之升高。  相似文献   

9.
微乳液组分对其增溶水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水杨酸甲酯(正庚烷)/吐温80(吐温60)/正构醇/水等微乳体系的增溶水量进行了研究,由拟三元相图计算并比较各个体系的微乳区域及液晶区域面积大小.结果发现:当微乳界面膜上的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总量增多,则相应的微乳体系增溶水量较大;微乳界面膜的混乱度增大,柔性增大,使得微乳界面膜易于弯曲,使微乳易于形成规整的球体,相应的微乳增溶水量较大.  相似文献   

10.
农药微乳液相行为及微乳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首先绘制了LAS/TX—10/正丁醇/仲丁威/水体系的拟三元相图,讨论了m(LAS)/m(LAS+TX—10)及m(正丁醇)/m(LAS+TX—10)对相区的影响。发现m(LAS)/m(LAS+TX—10)越高,液晶区越大;比例越低,乳液区越大。m(正丁醇)/m(LAS+TX—10)越低,液晶区越大;比例越高,液晶区越小。通过电导率的测定研究了微乳结构及结构转变。当m(正丁醇)/m(LAS+TX—10)=1,m(LAS)/m(TX—10)=1/9或6/4时,微乳液转变经历了由W/O到双连续最后到O/W型;m(LAS)/m(TX—10)=9时,微乳液转变经历了由W/O到双连续、液晶最后到O/W型。  相似文献   

11.
谢玲  丁晓平  颜秀花 《广州化工》2012,40(15):117-119
制备了维生素M微乳液和胶束;电导率法区分了微乳液的O/W、W/O和B.C.区域;研究了微乳和胶束对维生素M增溶及温度对维生素M稳定性的影响;还研究了微乳液体外缓释效果。结果表明,微乳体系及胶束都对维生素M有增溶作用;维生素M对高温比较敏感,但在O/W型微乳液中较稳定。微乳液粒径和多分散度分别为6.481 nm和0.107。  相似文献   

12.
郭艳姿  黄民  黄恒波 《上海化工》2005,30(11):15-18
采用稀释法绘制了吐温-80/对二甲苯/1,2-丙二醇水溶液拟三元体系的25℃相图,利用电导法测定了其中微乳液的微观结构。结果表明:体系中包含单相微乳区、两相分层区、白色乳液区三部分,其中微乳区又分为油包水(W/O)微乳区、双连续区(B.C.)、水包油(O/W)做乳区三部分。另外。考察了醇水溶液中醇的质量分数及温度对撒乳区域范围的影响,发现醇的质量分数越高,微乳区域范围越大;温度越高,O/W微乳区域范阻越小。经稳定性实验表明:O/W微乳液稳定.  相似文献   

13.
低苯乙烯散发不饱和聚酯树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单官能团醇对不饱和聚酯树脂改性,合成了苯乙烯含量为30%的W01树脂,对W01树脂的挥发性和反应性进行了测定,研究了成膜助剂对W01树脂性能的影响,并与通用型191树脂和一种亚克力板层间粘合用不饱和聚酯商品树脂进行了比较;指出结合成膜助剂的W01树脂能进一步降低苯乙烯的散发。  相似文献   

14.
不饱和聚酯树脂微乳液的快速固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了过氧化物 (过氧化甲乙酮、过氧化氢、叔丁基过氧化氢、异丙苯过氧化氢 ) /抗坏血酸组成的氧化 -还原引发聚合体系对磺酸盐不饱和聚酯树脂及其油包水型微乳液的固化特性。结果表明 :磺酸盐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凝胶时间和固化时间都比相应的微乳液长。 4种过氧化物中 ,过氧化氢的常温引发聚合反应最快 ,能使微乳液 30s内凝胶 ,7min内固化 ,达到了快速固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采用无醇复配乳化剂,在常温下制备油包水(W/O)型微乳化柴油,并绘制柴油-乳化剂-水的拟三元相图,通过对拟三元相图分析,考察亲水亲油平衡(HLB)值对无醇微乳化剂增溶性的影响;对微乳液中的水滴粒径、表面张力进行测试,考察HLB值与掺水量对微乳液水滴粒径、表面张力的影响,并对微乳液的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无醇复配乳化剂微乳化性能较好,乳化剂用量为10.2%时,微乳体系的增溶水量为22.1%;当复配乳化剂的HLB=7.5时,体系拟三元相图的面积最大,且制得微乳液的水滴平均粒径与表面张力最小;当乳化剂用量为5%时,含水量为12%的微乳液能保持180 d外观透明。  相似文献   

16.
柴油微乳化技术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考察了不同种类的醇、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以及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不同配比对形成柴油微乳液水增溶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正戊醇为最佳助剂,碳链太长、太短或带支链均不易于形成微乳液;复配体系D0821/AEO3要比D1221/AEO3增溶效果好,与TX-4/AEO3和D0821/TX-4/AEO3体系进行对比,确定D0821/TX-4/AEO3为最佳复配体系,不仅增溶的水量多,成本也大大减少。在m(D0821):m(TX-4):m(AEO3)为15:14:21时,最大增溶水的质量分数将近29%,总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6%多,正戊醇质量分数3%多。  相似文献   

17.
汽油微乳液拟三元相图及电导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阳离子表面活性剂D0821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AEO3的复配体系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了D0821/AEO3-汽油-正丁醇-水体系一系列拟三元相图,并采用电导率法确定了微乳液结构。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D0821与AEO3不同复配配比对拟三元相图影响很大,随着阳离子表面活性剂D0821比例逐渐增加,液晶的面积按小一大一小的顺序变化;在D0821比例较大时,结构由W/O型微乳液→双连续→双折射→O/W型微乳液,随着表面活性剂含量降低,有大面积的乳液区出现;电导率的变化与相变化存在一致性。  相似文献   

18.
在25℃下绘制了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正辛醇/正辛烷/水的拟三元相图,研究了CTAB与正辛醇质量比分别为1∶2,1∶3,2∶3下体系的微乳区以及微乳区的变化,并采用电导率法研究了微乳液的微观结构,将整个微乳液单相区分为油包水(W/O)微乳区、水包油(O/W)微乳区和B.C.双连续区,确定了微乳液体系形成区域并比较了各质量比下的微乳区。研究结果表明:当CTAB/正辛醇的质量比为2∶3时,能够得到较大且稳定的微乳区域;在此条件下,当(CTAB+正辛醇)/正辛烷的质量比为3∶7时,微乳液区域中存在最高溶水点且微乳液区域最大。该研究从热力学相图原理上为纳米颗粒的可控制备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文中分别考察了助表面活性剂(正丁醇)、有机溶剂(正辛烷)、温度、钨酸钠溶液浓度对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正丁醇/正辛烷/水油包水(W/O)型微乳区域形成的影响,并对该微乳体系的结构进行了电导研究,确定了微乳液体系形成区域及最佳比例配方。研究表明:助表面活性剂、有机溶剂、盐溶液质量浓度对该微乳液体系的微乳区域都会产生影响,温度对该微乳区域几乎没有影响;且当CTAB/正丁醇质量比为1∶2,(CTAB+正丁醇)/正辛烷质量比为4∶6时(滴加蒸馏水前),能够得到较大且稳定的微乳区域。该研究从热力学相图原理上为纳米粒子可控制备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聚酯磺酸盐的合成及其乳液的研究(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不饱和聚酯的磺化和带磺酸基的单体缩聚两种方法合成了系列聚酯磺酸盐,同时制备了较为稳定的 W/O型不饱和聚酯树脂乳液。讨论了相转移催化剂、缩聚反应催化剂等多种工艺条件对聚酯磺酸盐合成的影响。此外,本文还探讨了聚酯磺酸盐的种类、含量对亲水性、电导率、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