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ABS/(VC-BA)/PVC共混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聚氯乙烯(ABS/PVC)共混体系中添加氯乙烯-丙烯酸丁酯二元共聚物(VC-BA)树脂,进行三元共混改性的研究,找出了能使共混物综合性能较佳的三元共混物的配方。试验证明,通过添加VC-BA树脂,可改进ABS/PVC共混物的性能,有利于该共混物进一步降低价格,扩大应用。此外,对该共混物中,最适宜于PVC改性用的ABS品种,也进行了选择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CPVC/ABS二元共混物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ABS树脂对CPVC/ABS共混物的力学性能和加工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ABS含量的增加,CPVC/ABS二元共混物的拉伸强度,维卡软化点和熔体粘度下降,而CPVC/ABS共混物冲击强度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3.
综述了近年来汽车用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聚碳酸酯(ABS/PC)共混物改性的研究进展,通过对ABS/PC共混物的改性,提高了ABS/PC共混物的阻燃性、导电性及力学性能。分析讨论了汽车对各种改性材料的需求,并对汽车用ANN/PC共混物改性的发展方向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超韧PA6/ABS合金的制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超  李光吉  王志 《塑料工业》2005,33(9):22-24
以苯乙烯-马来酸酐(SMA)共聚物为增容剂,考察了ABS及SMA的含量对PA6/ABS共混体系的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利用SEM研究了PA6/ABS冲击断面的相结构。研究表明:SMA是PA6/ABS共混体系的有效增容剂。随着其含量的增加,分散相ABS粒子的尺寸减小,分散更加均匀,能显著地改善PA6/ABS共混物的冲击、拉伸和弯曲性能。在该共混体系中,ABS含量的增加能够大幅度地提高PA6/ABS共混物的冲击韧性;但当ABS含量超过10%时,将使PA6/ABS共混物的拉伸和弯曲性能明显下降。SMA的添加量为0.5%,且质量比为90/10的PA6/ABS共混体系能保持较好的加工性能,制备的PA6/ABS合金具有最佳的综合力学性能和超高韧性.Izod缺口冲击强度高达1200J/m。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ABS/PVC共混体系中添加α-SAN树脂,进行三元共混改性的研究,找出了能使共混物综合性能较佳的三元共混物的配方。实验证明,通过添加α-SAN树脂,可改进ABS/PVC共混物的性能,有利于该共混物进一步降低价格,扩大应用。此外,对该共混物中,最适宜于PVC改性用的ABS品种,也进行了选择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ABS树脂对CPVC/ABS共混物的力学性能和加工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ABS含量的增加,CPVC/ABS二元共混物的拉伸强度、维卡软化点和熔体粘度下降,而CPVC/ABS共混物的冲击强度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ABS/PVC共混体系中添加α—SAN树脂,进行三元共混改性的研究,找出了能使共混物综合性能较佳的三元共混物的配方。实验证明,通过添加α—SAN树脂,可改进ABS/PVC共混物的性能,有利于该共混物进一步降低价格,扩大应用。此外,对该共混物中最适宜于PVC改性用的ABS品种和用量,也进行了选择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任华  张勇 《中国塑料》2001,15(11):6-9
选用适当的ABS对PBT进行改性,不加增容剂也能得到性能较好的共混物,但该共混物的性能对加工条件依赖程度较大,且加工窗口较窄,用含环氧官能团的一类聚合物对PBT/ABS共混体系进行反应增容后的有效地改善PBT的性能,使共混体系相分散好,共混物的形态结构稳定,加工窗口变宽,有利于得到性能稳定的共混物。  相似文献   

9.
WABS/WPP共混合金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原位增容技术.以氯化聚乙烯(CPE)、交联剂过氧化二异丙苯(DCP)和三烯丙基异氰脲酸酯(TAIC)改性废旧ABS(WABS)/废旧PP(WPP)共混物,制备了综合性能较好的WABS/WPP共混合金。结果表明,CPE与交联剂DCP和TAlC协同作用,可以对WABS/WPP起到良好的增容作用,共混合金在不降低拉伸强度的同时,冲击强度可获得较大的提高。采用6份CPE与适量交联剂DCP和TAIC并用改性的WABS/WPP(90/10)共混合金的冲击强度比改性前提高了127%。WABS/WPP共混合金改性后的耐热性能也有所提高,改性后WABS/WPP两相的相容性得到了改善。  相似文献   

10.
ABS/PVC/CPE共混体系的力学性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填充改性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三元共聚物、聚氯乙烯(PVC)和CPE三元共混体系力学性能与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在ABS/PVC共混体系中加入增容剂氯化聚乙烯(CPE)后,提高了共混体系的相容性和机械力学性能;随着共混体系中CPE用量的增加,ABS/PVC/CPE共混体系的冲击强度、断裂伸长率上升,拉伸强度下降,而弹性模量则出现了极大值。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HPVC/ABS共混物溶液的粘度 -组成关系 ,证实了HPVC与ABS具有相容性。ABS在HPVC/ABS共混物中含量超过某一临界值 ,才能改进HPVC的加工流动性能 ,此临界值为 10 %~ 14 %。ABS含量为 60 %时 ,HPVC/ABS共混物的流动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12.
以溶液共沉淀的方法制备了含二氮杂萘联苯结构的聚醚砜酮(PPESK)/ABS共混物,用毛细管流变仪测定了共混物的流变性能。在实验条件下,PPESK/ABS共混物熔体属假塑性非牛顿流体,其熔体粘度随ABS含量的增加,温度的升高,剪切速率的增大而下降,ABS的加入有利于改善PPESK的加工流动性及制品外观。  相似文献   

13.
ABS/PP相容剂的制备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Brabender挤出机和密炼机分别制备了PP熔融接枝物PP—g—MAH,并用化学滴定法对接枝物的接枝率进行了定量分析,讨论了熔融接枝PP过程中过氧化二异丙苯、马来酸酐的用量对接枝率的影响,对比了2种不同工艺对pp-g-MAH接枝率的影响,实验还研究了相容剂对共混物力学性能影响。结果表明,PP—g—MAH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共混物的冲击性能、加工流动性和耐热性能。  相似文献   

14.
新型增容剂在PC/ABS合金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介绍了三种不同类型的新型增容剂并与传统的增容剂(PE-g-MAH)对比了在PC/ABS合金体系中的改性效果,试验表明,这三种增容剂对PC/ABS合金的增韧比PE-g-MAH效果都要好,其中,增容剂E3比E1,E2具有更好的增韧效果,同时还有增强作用,而且E3在PC/线性饱和聚酯合金体系中也有非常好的增韧效果,这种新型增容剂用量少,成本可接受,为PC合金的性能提高提供了一个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相容剂在ABS合金研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国外利用相容剂制造ABS合金的近期发展情况,ABS树脂与大部分树脂掺混时相容性都不太好,而通过利用相容剂就能有效地改善两种不相容树脂的相容性,制造出满足各种性能要求的ABS塑料合金.  相似文献   

16.
ABS合金的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接枝粉对ABS/聚氯乙烯(PVC)和ABS/聚碳酸酯(PC)合金冲击性能的影响,同时采用[丙烯腈/苯乙烯/N-苯基马来酰亚胺(NPMI)]三元共聚物增加ABS/PC合金的韧性。结果表明,ABS接枝粉对ABS/PVC合金的冲击性能具有明显的提高作用,而且同时接枝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后对ABS/PC合金的冲击性能也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作用;(丙烯腈/苯乙烯/NPMI)三元共聚物对ABS/PC合金具有明显的增韧作用。  相似文献   

17.
PC/ABS共混改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运用二次通用旋转回归设计的方法,建立了共混合金组成与性能之间相互关联的数学模型,研究了PC/ABS共混体系在0水平时各组分及组分间交互作用对共混材料各项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共混体系中,PC含量是决定共混物力学性能的主要因素,PC、ABS的种类及其交互作用对体系的耐热性和强度等性能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8.
ABS树脂的共混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要介绍了通过共混改性ABS树脂的方法以及改性ABS树脂的性能与应用。ABS树脂可与PVC、热塑性聚酯、PC及亲水性聚合物进行共混 ,讨论了影响ABS树脂与PVC、PC共混的因素  相似文献   

19.
Blends of Nylon-66/ABS were prepared in various proportions. ABS was chemically modified using ethylene glycol, ethylene diamine and acrylamide. Butadiene region of ABS acted as site for modification reactions, irradiated by UV using UV initiator in UV reactor. m-ABS were characterized using FTIR confirming chemical functionalization. m-ABS blended with Nylon-66 and results compared with original ABS/N-66 blends. Physical, mechanical, chemical, electrical and thermal properties were characterized, and properties of modified blends were superior to conventional blends. Functional groups increases polarity of polymer enhancing miscibility of blends. SEM photographs gives evidence for miscibility of blen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