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为了激励用户加强身体活动并实现对其运动状况的实时监护,提出一种基于可穿戴设备的运动监测系统。系统由健康胸带、移动应用程序和服务器三部分组成。健康胸带内嵌有心电传感器和加速度计,采集人体心电和活动信号,使用蓝牙将信号传输至移动设备。安装于移动设备的应用程序接收和分析心电和加速度信号,解析为运动参数并向用户实时展示。为了分析信号处理算法的性能、评价系统的可用性,进行了实地实验。受试者使用该系统按照给定方案运动,并填写可用性调查问卷。实验结果表明,可穿戴运动监测系统有效可行,能够给予受试者可靠的运动反馈,移动应用程序的功能设计有助于提高用户接受度。  相似文献   

2.
通过搭建一个无线局域网的实验平台,在无线网络技术和Socket通信的基础上,设计了基于网络的机器人视频传输系统。操作者通过客户端平台遥控机器人完成基本的运动和避开障碍物的运动。实验结论对研究网络遥操机器人系统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数字式最优同步运动的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同步运动系统的未来输出目标作为系统的有用信息,参与系统的当前控制中,提出了一种数字式最优同步运动控制方法。通过对实例的计算机仿真和实验研究,表明了这种控制方法不但可使同步运动系统达到较高的同步精度,而且响应特性也得到了很好的改善。  相似文献   

4.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具有零部件繁多、技术密集等特点,在进行观测活动时需要各部门之间协调配合,为了能够有效地对FAST观测活动进行模拟和规划,提出一种基于OpenSceneGraph(OSG)和Qt的FAST三维运动仿真系统。利用Qt建立交互式界面,OSG建立FAST的虚拟场景,分析了抛物面、馈源舱以及钢索的运动过程,对其主要的运动部件进行了运动仿真。并且建立了馈源舱位置姿态的Redis数据库,利用数据库中的数据驱动馈源舱和钢索进行运动,将三维仿真运动系统与FAST工程对接,为日后FAST数字孪生系统的实现打下基础。实验表明,该系统可以对FAST系统观测活动进行运动模拟,对FAST运动规划和作业指导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文志强  蔡自兴 《计算机工程》2007,33(24):197-199
提出了基于移动机器人视觉系统的运动目标提取方法。以视觉系统获取的视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全局运动估计、目标背景的提取、三帧差技术和区域生长方法提取运动目标。采用邻域搜索运动补偿和带约束的区域生长的方法,降低了时间开销。实验结果表明,在时间开销和目标的提取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新型微型六足机器人的运动原理及控制程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涛  颜国正  刘华 《计算机工程》2006,32(23):241-243
介绍了一种微型六足机器人的新结构,该结构将直线行进运动与转向运动合理地结合了起来,论述了这种新型结构的运动结合原理以及基于IO板的机器人控制系统VB软件编程,分析了机器人的运动稳定性和灵活性,给出了实验结果和分析。成功制作了机器人样机——“银甲虫1号”,其大小为:半径3cm,高4.2cm,重49g。实验证明“银甲虫1号”运动灵活可靠,有很好的机动性。  相似文献   

7.
嵌入式系统中视频运动对象分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德贵  王蕴泽 《计算机应用》2006,26(3):598-0600
提出了一种基于嵌入式系统的视频运动对象分割算法。首先利用差图像法抽取出运动的像素点,然后通过统计像素点的状态变化频率来区分运动物体和动态背景,并配合一权值状态矩阵将全局光照突变和动态背景像素自适应融合到背景中,从而分割出运动对象并进行跟踪。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在嵌入式系统中实时跟踪运动目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一种微型六足机器人的新结构,该设计将直线行进运动与转向运动合理地结合了起来;着重介绍了基于IO板的机器人控制系统VB软件设计,并分析了机器人的运动稳定性和灵活性;最后是实验结果和分析;按照文章叙述成功制作了机器人样机——“银甲虫1号”,其大小为:半径3cm,高4.2cm,重49g;实验证明“银甲虫1号”运动灵活可靠,有很好的机动性。  相似文献   

9.
仿生型机器人眼球运动控制系统建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邹海荣  龚振邦  谢少荣 《机器人》2007,29(4):342-347
首先,分析了人眼眼球运动的特点和形式.然后,在人眼解剖学和生理学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控制眼球运动的神经回路,建立了可实现人眼功能的仿生型机器人眼三维眼球运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在与生理学试验相同的条件下对该模型用Matlab 65进行了仿真实验,仿真结果与生理学实验结果对比表明,该模型能自适应地实现人眼的平滑追踪、前庭动眼反射、视动反射及其复合运动.  相似文献   

10.
一种五自由度视觉伺服机器人的跟踪控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汪建华  赵晓光  谭民 《机器人》2005,27(3):215-219
提出了一种基于图像的视觉伺服机器人系统的结构,以及该系统跟踪平面运动目标的算法. 该系统有5个自由度,包括一个3自由度的机器人和一个2自由度的手腕,手腕安装在机器人末端,而摄像机安装在手腕末端. 由于具有较小的运动惯量,手腕可快速旋转,以实现对运动目标的跟踪. 而在需要时,3自由度的机器人可将摄像机移动到适当的位置, 对目标进行更为仔细的观察. 该系统实现了对运动目标的跟踪. 此外,还提出了提高系统性能的方法,实验证实这些方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1.
Virtual Symposium on Virtual Mind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When certain formal symbol systems (e.g., computer programs) are implemented as dynamic physical symbol systems (e.g., when they are run on a computer) their activity can be interpreted at higher levels (e.g., binary code can be interpreted as LISP, LISP code can be interpreted as English, and English can be interpreted as a meaninguful conversation). These higher levels of interpretability are called ‘virtual’ systems. If such a virtual system is interpretable as if it had a mind, is such a ‘virtual mind’ real? This is the question addressed in this ‘virtual’ symposium, originally conducted electronically among four cognitive scientists. Donald Perlis, a computer scientist, argues that according to the computationalist thesis, virtual minds are real and hence Searle's Chinese Room Argument fails, because if Searle memorized and executed a program that could pass the Turing Test in Chinese he would have a second, virtual, Chinese-understanding mind of which he was unaware (as in multiple personality). Stevan Harnad, a psychologist, argues that Searle's Argument is valid, virtual minds are just hermeneutic overinterpretations, and symbols must be grounded in the real world of objects, not just the virtual world of interpretations. Computer scientist Patrick Hayes argues that Searle's Argument fails, but because Searle does not really implement the program: a real implementation must not be homuncular but mindless and mechanical, like a computer. Only then can it give rise to a mind at the virtual level. Philosopher Ned Block suggests that there is no reason a mindful implementation would not be a real one.  相似文献   

12.
基于虚拟机的虚拟实验网络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讲述了一个虚拟实验网络构建的全过程,探讨了虚拟实验网络应用在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中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给出了基于虚拟现实建模语言进行角色参与的虚拟场景构造方法,该研究内容可有效辅助、支持有角色参与的虚拟场景实时互动的实现及针对稳定性、安全性和适人性等特性的测试评价工作。  相似文献   

14.
基于虚拟原型技术的虚拟网络实验室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建立虚拟网络实验室,是当前网络研究与设计的先进方法。该文将虚拟原型技术应用到网络的学习和研究中,给出了虚拟网络实验室的架构及网络实验软件系统体系结构。最后,演示了一个实例,说明数据如何传送到以太网的用户。  相似文献   

15.
提出了使用虚拟机的原因,介绍其优点、安装Virtual PC系统的需求和方法及用Ghost工具组建虚拟网络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基于虚拟设备的虚拟交换机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东洋 《软件》2012,(1):42-45
网络虚拟化为共享在同一主机上的多个虚拟机创造了一个新的网络接入层。传统模式网络部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虚拟化部署环境对网络的要求。这个新的虚拟网络接入层合理的隔离了系统软件和实际的物理设备,虚拟网络接入层还提供了物理网络层不具有的优势,例如灵活的软件配置,弹性的功能扩展。设计虚拟网络交换机,通过采用虚拟设备引入一个软件抽象层,该抽象层将流量从物理网络元素中分离出来。通过这些虚拟设备可以合理动态的管理虚拟化网络资源,有效的整合这些虚拟网络元素。介绍虚拟交换机是如何设计的,可以用来解决虚拟环境中虚拟机跨子网的流动性和虚拟主机之间流量的逻辑隔离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基于虚拟仪器概念的虚拟逻辑分析仪的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逻辑分析仪是数据域测试仪器中最有用、最有代表性的一种测试仪器。从虚拟仪器概念出发,通过对虚拟仪器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虚拟逻辑分析仪的设计方案及实现方法,并重点阐述了基于虚拟仪器概念的虚拟逻辑分析仪的硬件电路设计和软件设计部分。充分利用硬件软化的思想,使硬件电路大为简化,从而降低了仪器成本,提高了逻辑分析仪的可靠性和性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基于虚拟现实的潜艇虚拟装配系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卢志忠  邹勇  刘丹丹 《计算机仿真》2006,23(9):227-230,239
该系统是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潜艇虚拟装配系统。系统使用Creator/Vega虚拟现实软件平台实现,建立非常真实的虚拟装配环境,使用户有身临装配现场的感觉。用户在三维鼠标、位置跟踪器的帮助下可以随意地平移和旋转模型,完成装配操作。同时,该系统运用了Vega容体碰撞检测技术,较好地解决了虚拟装配中的瓶颈--实时碰撞检测。此系统大大缩短了设计周期,节省了设计制造的费用。  相似文献   

19.
基于虚拟仪器的网络虚拟实验室构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周毅  江建军 《测控技术》2003,22(12):59-61,63
本网络虚拟实验室使用BSDA结构,由客户端、Web服务器、应用服务器以及实验设备4个模块组成。具备开发周期短、成本低的特点,同时又具有很强的兼容性和扩展性,能够大大提高仪器的使用效率,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投资,非常适用于高等院校实验教学和科研,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采用虚拟芯片理念,以74153 为虚拟芯片设计为实例,讨论了基于LabVIEW设计数字虚拟芯片的方法,并总结 了虚拟芯片比传统物理IC更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及更容易与现代通信网络技术相结合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