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环戊基环己酮和手性联萘二酚为基础原料经过还原、取代等一系列反应制备了一种新型高HTP值液晶用手性添加剂。其具有较大的HTP值以及良好的光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此外,还具备TFT液晶显示用手性添加剂的一些其他要求,如较高的电压保持率,与主体液晶材料良好的相溶性,不易被吸附剂(硅胶或氧化铝)所吸附,螺距P有小的温度相依性等。特别是其HTP值达到了101μm-1,与其他手性剂相比,用量会更少,可以大大降低其对混晶品质的影响,并且其合成方法简单,中间体及终产物易于纯化,使其在高端TFT混晶中的应用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2.
一种手征向列相液晶的螺旋行为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以1,2-丙二醇为不对称中心制备了一系列手性掺杂物,与4-烷基联苯氰类向列相液晶混合配制成手征向列相液晶.通过对手征向列相液晶螺距及螺距温度依赖性的研究,发现手性掺杂物分子的末端烷基链的增长对其螺旋扭曲力有一定的影响;而手性碳原子上取代基的改变,对手性分子的螺旋扭曲力和温度依赖性有强烈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向列相液晶中手性剂的含量对TN显示模式的显示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两种不同体系的液晶中加入不同含量的手性剂进行实验测定得出:添加手性剂对液晶分子的排列取向有序具有一定的作用;手性剂的含量不同,液晶的阈值电压也有所不同,手性剂含量增多则阈值电压增大,液晶的陡度值增大;手性剂含量不同,面板中的对比度有所不同,手性剂含量增多则对比度下降。通过从微观角度对液晶分子在面板中的排列状态进行理论分析,对以上实验结果的成因机理进行了解释,手性剂的合理添加能更好地使液晶与面板IC驱动相匹配,达到更高的对比度,改善液晶面板中出现的碎亮点显示不良,使液晶面板显示画面更鲜明、细腻、逼真。  相似文献   

4.
基于分子间氢键的棒状手性液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子间氢键棒状手性液晶因其兼具手性液晶奇特的光电性能和氢键液晶的便捷制备以及独特的外界刺激响应性,在功能材料、非线性光学、生物医学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一直是超分子液晶领域的研究热点。文章按照形成氢键互补基团的不同,将其划分为3种类型,即羧酸-羧酸类、羧酸-吡啶类和其他类型氢键,介绍了此三类氢键棒状手性液晶近年来的研究进展。详细归纳了氢键质子给受体的分子结构、氢键稳定性、手性中心位置、取代基、柔性链长度等对液晶性能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对其未来发展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含氟二苯乙炔类蓝相液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蓝相液晶具有高度流动的自聚集的三维立方缺陷结构,在高度手性的液晶中,它们存在于狭窄的温度区间。分子中引入适当的手性中心可以制得蓝相液晶。由于氟原子的特殊性,在液晶核分子中引入含氟二苯乙炔,可以得到黏度低、双折射率及清亮点高的液晶材料。文中介绍了6类含手性端基的含氟液晶化合物(其中有一个化合物不含氟原子)。通过偏光显微镜和DSC对其相变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共有13个化合物显示蓝相;化合物结构中手性中心的细微差别都会导致蓝相的出现或消失。  相似文献   

6.
我们制备了一种以梯形聚倍半硅氧烷为基材的新型液晶光致定向膜.在膜材料分子设计中,引入横挂型复合光敏基团,提高了光反应效率.利用肉桂酸酯和取代偶氮苯基团的协同光反应,得到了均匀稳定的液晶倾斜沿面定向排列,其预倾角达到5.85°.用紫外二色性和付里埃红外等光谱方法,对其光致取向行为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7.
芳环上氟原子对手性液晶分子扭曲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Mitsunobu反应合成了一系列手性液晶,收率63%~71%,并通过1 H NMR、MS、IR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结合DSC和POM研究了目标化合物的介晶性。利用Cano’s wedge法研究了目标化合物的扭曲力,发现随着手性中心邻近芳环上氟原子数的增多,手性液晶分子的扭曲力显著增大。实验结果表明,氟原子的引入影响了碳氧单键的自由旋转,导致手性液晶分子具有较少构象异构体,从而表现出大的扭曲力。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在倾斜螺旋胆甾相液晶中引入光敏手性分子,设计了一种光响应倾斜螺旋胆甾相液晶体系。在电场和光场的协同作用下,螺旋结构的选择性反射可以实现从可见光到近红外区域宽光谱动态域调控。倾斜螺旋结构的反射光谱调谐范围与体系初始螺旋扭曲力相关,通过调节手性材料的浓度,倾斜螺旋胆甾相液晶在电场作用下实现了从可见光到近红外区域约580nm较宽光谱范围的反射带调节。同时,在固定电场下,通过调节非偏振紫外光场的功率获得了覆盖整个可见光区域以及近红外区域约530nm的光谱调控,其中光调控特性主要取决于光场产生的热效应以及偶氮基团的光致异构效应。此外,由于倾斜螺旋结构的电场依赖性,通过调制电场的强度可以控制倾斜螺旋胆甾相液晶反射带光场调制区间。  相似文献   

9.
弯曲型向列相液晶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弯曲型向列相液晶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类具有特殊光电性能的液晶材料。这类液晶分子具有独特的弯曲形状,表现出不同于棒状液晶的优良特性;但这些弯曲型向列相液晶分子普遍存在着熔点高,易出现宽温近晶相的问题。文章对以取代间苯二酚、萘环、噁二唑环等为中心环,酯键、碳(氮)氮双键等为桥键的弯曲型向列相液晶化合物的分子结构、特性、研究进展以及侧位取代对液晶性能的影响做了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10.
通过存在于吡啶环和羧基间的分子间氢键自组装合成液晶已逐渐引起科学工作者的重视,决定这种方法是否适用的关键是分子间氢键的稳定性。由于变温红外光谱能很好地反映出液晶分子环境的变化,尤其是分子中羰基基团对分子环境变化,对分子内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更为敏感,并且又能反映出这种分子间氢键的稳定性。因此本文研究了通过存在于4—[(2S)—2—氯—3—甲基—丁酰氧基]—4′—苯乙烯基吡啶(MBSB)和4—烷氧基苯甲酸(nBA,n=5,6)问的分子间氢键自组装的两个手性液晶(nBA:MBSB)的变温红外光谱。研究结果表明nBA:MBSB中的酯羰基基团对于K—Sc*转变极为敏感,对Sc*—S_A和S_A—N转变不敏感,同时结果表明分子间氢键在晶体和液晶态是稳定的,并且这种分子间氢键强于存在于羧基和羧基间的氢键,因此这种存在于羧基和吡啶环间的氢键为液晶分子设计提供了又一条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通过在3,5-二羟基苯甲醇分子中的双酚基基团上引入双肉桂酰酯光敏基团的酯化反应,合成了一类新型的分子顶部为羟基极性基团,整个分子构型类似于树枝状的光敏小分子化合物。将此种光敏材料配成一定浓度的溶液,旋涂在玻璃基板上成膜,经过线性偏振紫外光辐照后发生交联反应,制备成光控取向膜。以此种取向膜制成向列相液晶的平行液晶器件,在偏光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取得了均一、稳定的取向效果,并且该取向膜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能。  相似文献   

12.
液晶分子结构及几何构象对液晶性质具有很大的影响。本文介绍了4’-正烷氧基-2,3,5,6四氟联苯基-4-羧酸和4’-正烷氧基-2’,3’5’,6’-四氟联苯-4-羧酸的合成及其对位取代的苯酚酯等几类新型合物,通过正交偏光显微镜观察研究了它们的相变行为。初步的结果表明,在分子中引人全氟苯不利于液晶相的形成,而且全氟苯环在分子中所处的位置对液置液晶行为有很大影响,尤其是在联苯基中引入全氟苯环。  相似文献   

13.
一、液晶材料和合成gi对辛氧基苯甲田酚酯类液晶的台成和住能研究…………………………………………·。……………………·门一1)2、5一二取代吐唆类液晶的合成及性能研究………………………………………………··‘·‘………··”·”…·’·‘··(2—73)TN一乙C口用聚酞亚胺取向排列剂—…………·。……………………,…………………………………·,……··‘…·’(2—77)新型全氟辇环乙炔类手性液晶化合物的合成及相变性质研究—…………………………………………·“……·(3—147)分子间氢总自组装手性液晶的变温红外…  相似文献   

14.
聚酰亚胺添加剂对液晶预倾角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液晶取向剂是制造液晶显示器的关键材料之一.目前对聚酰亚胺结构对液晶预倾角的影响研究较多,而添加剂对预倾角影响的研究还较少.文章用均苯四甲酸二酐(PMDA),4[(4-氨基苯基)-二(4-甲氧基苯基)甲基]苯胺,1,2,3,4-环丁烷四羧酸二酐(CBDA),4-己烷氧基联苯酚-3′,5′-二胺基苯甲酸酯和不同含量的添加剂制备了聚酰亚胺液晶取向剂.通过偏光显微镜观察,液晶分子在4种PI膜上都获得了均匀取向.研究发现,含添加剂的PI膜具有良好的耐溶剂性能,液晶分子的预倾角随添加剂含量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  相似文献   

15.
丙烯酸酯封端的取代氢键液晶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合成了3种丙烯酸酯封端的取代苯甲酸以及其分别与4, 4′-联吡啶和反式吡啶基乙烯自组装形成的双氢键液晶,采用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和核磁共振法(~1H-NMR)表征化合物的结构,使用偏光显微镜(POM)以及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研究氢键液晶复合体的相转变行为.结果表明,在刚性液晶基元中引入氟原子会增加氢键液晶分子的宽度和降低分子的长径比对液晶材料的性能有很大影响,如降低氢键液晶的熔点以及清亮点等.另外,在柔性链末端引入丙烯酰氧基以及增加液晶基元的长度则会增加液晶分子的长度和规整性,提高氢键液晶复合体的相转变温度.  相似文献   

16.
设计并合成了一类新型的4′-(4″-n-烷氧基亚苯基乙炔基)4-n-乙氧基偶氮苯及其两个系列的氟代化合物,它们的相变行为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和偏光显微镜进行了测试及观察,发现它们均是液晶化合物,都呈现向列相和近晶相,并且发现该类化合物的相变行为与氟原取代的数目与位置有着密切的关系。相比较不含氟的同类化合物,氟原子的引入降低了化合物的熔点和清亮点,如果两个氟原子对称分布在液晶分子长轴向的两侧有利于向列相的稳定性,相反分布于分子长轴一侧的两个氟原子有利于近晶相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了螺旋扭曲力常数(HTP)对常黑模式聚合物稳定的胆甾相液晶(NB-PSCT)网络形貌和光电性能的影响。选用3种不同HTP值的手性剂,通过紫外光聚合诱导相分离法(PIPS)制备了具有相同螺距的常黑模式聚合物稳定的胆甾相液晶。结果表明:随着手性剂的螺旋扭曲力常数增大,聚合物网络变得致密,网络和液晶分子之间的弹性作用力增大,阈值饱和电压减小,响应过程中的关闭时间增加,迟滞宽度增大。  相似文献   

18.
在液晶盒的上下基板表面分别旋涂平行和垂直取向剂形成HAN液晶盒,将具有光敏特性的预聚物与向列相液晶按一定比例混合,注入液晶盒,进行全息曝光,形成布拉格光栅.实验结果表明,光栅的驱动电压从9.2 V/μm降到5.7 V/μm,同时衍射效率也从83%上升到98.4%.分析认为,上下基板取向剂对液晶分子进行了取向,在提高相分离程度的同时也改善了富液晶区域的分子排列,从而实现了光栅电光特性的改善.  相似文献   

19.
光敏小分子单体链聚合诱导液晶分子排列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两端带有碳碳双键,尺寸与液晶分子相近的刚性小分子单体在线偏振紫外光照射下聚合,形成的聚合物膜能够诱导液晶分子均匀取向。对不同光照时间的紫外吸收光谱谱图比较发现,该取向材料具有较好的光敏性。利用偏振红外光谱测定了取向膜表面的二向色性,并且测得膜表面有序度为0.088。以晶体旋转法测定该取向膜制成的液晶器件,测得预倾角的大小为0.8。  相似文献   

20.
含氟液晶的性能、应用与合成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有源矩阵液晶显示器(AM-LCD)对液晶性能有严格的要求,这极大地促进了含氟液晶的发展。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含氟液晶材料的开发、合成与应用进展,重点介绍了氟原子引入母体分子中不同位置对液晶化合物性能的影响以及相应的合成方法。文中结合液晶材料的相变温度、介电各向异性、双折射和黏度等数据,说明氟取代液晶分子中的关键位置,对液晶性能具有明显改善。重点介绍了末端氟取代液晶、苯环侧向氟取代液晶和中心桥键氟取代液晶的合成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