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5 毫秒
1.
为降低制备成本,有效利用工业废弃物,以赤泥作为氧化铁主要来源,在1120℃左右烧成,制备出了较为理想的低温红油滴釉。探讨了釉组成中ZnO、B2 O3、CaO、MgO、Fe2 O3、Al2 O3等氧化物含量对釉面光泽度、油滴形成的影响。研究发现,低温油滴釉的形成主要基于釉的分相;B2 O3、ZnO的引入不仅可促使釉分相,并能降低釉的熔融温度增加基础相的透明度,从而得到光泽度良好的低温油滴釉;调整CaO、Al2 O3等的含量可以控制分相的产生及分相的结构;Fe2 O3会富集在油滴状的微相中;ZnO、MgO对油滴釉的颜色有较大影响,增加ZnO的含量则油滴釉由黑色变为棕红色,增加MgO的含量则油滴釉由棕色变为黑色。研究了釉层厚度对油滴形成的影响,釉层厚度为1~1.5 mm时形成的油滴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
锶硼低温釉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研制了一种以氧化硼、氧化锶为主要助熔剂,熔融温度范围在850-880℃的适应于包装容器陶瓷环保低温釉配方,并探讨了其化学组成、生产工艺对锶硼低温釉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使在一次性低温烧成制度下,釉表高度玻化的生釉保持施釉时高堆立半球状,并使其堆釉群体闪灼出柔和清亮的光泽,即珍珠光泽,务必使使釉堆在形成珍珠般堆釉的烧成过程中具有相当大的表面张力和坯釉共熔结构等具备一定的高温粘度,以达到熔融而不塌釉、流釉,且似半球状堆釉紧扣胎体,宛如无数大小珍珠争相闪耀。  相似文献   

4.
制定了一种向陶瓷熔融面喷涂釉粉的施釉工艺,研究了各种因素对釉层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透明熔块和透明釉配方优化设计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研究了一些氧化物对熔块和熔块釉的透明度、光泽度和熔融温度的影响。研究表明熔块配方中AI2O3、ZnO对釉层中的液相分相产生明显影响,而B2O3、CaO、ZnO则对釉的光泽度影响较大。通过配方优化设计数据的分析,可获得使釉中液相分相倾向最低的优质熔块配方。  相似文献   

6.
添加剂对CBN高速磨削工具用陶瓷结合剂熔融温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正交实验的方法分析了以SiO_2、Al_2O_3+B_2O_3为玻璃形成剂,MgO、P_2O_5、CaCO_3和ZnO四种添加剂对CBN陶瓷结合剂熔融温度的影响,并研究了添加这四种添加剂的陶瓷结合剂在高温下对CBN颗粒的润湿性.同时将其中的三组试样进行熔融、水淬,研究试样水淬前后熔融温度的变化,测定了熔融水淬后试样的物相组成.结果表明:四种添加剂对陶瓷结合剂熔融温度的影响大小为P_2O_5>MgO>>ZnO >>CaCO_3;熔融水淬后的试样化学成分均一,熔融温度降低,熔融试样呈玻璃态.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中温氧化双层花釉的反应过程,本文通过体视显微镜和SEM/EDS对釉样表面及断面进行形貌观测和微区成分分析.结果 表明,当温度升至950℃时釉料开始熔融,底釉和面釉的扩散主要以化学浓度梯度和重力作用为推动力通过接触面进行,底釉中可以检测到P元素,而面釉中尚未检测到Fe元素.1 000℃时扩散作用加剧,着色氧化物Fe2O3开始熔融致使底釉由红色转变为黄色,釉中气泡的搅动促进组分扩散迁移,Fe和P元素在底釉与面釉中均有分布.1 100℃时大尺寸气泡冲散面釉破裂排出,底釉被带至釉表面回填气泡排出后的凹坑,形成面釉白色与底釉褐色相间的花釉图纹.双层花釉的反应通过组分扩散和气泡搅动进行,且釉面效果主要在升温阶段形成.  相似文献   

8.
珠光釉可以提高陶瓷美学价值和产品附加值。但由于珠光颜料易于与陶瓷基础釉反应,过高的温度会导致颜料基片熔融失去珠光效果。因此不与颜料反应且熔融温度低的基础釉是制备珠光釉的前提。采用B2O3部分代替SiO2,以低温固相反应法研制适于珠光颜料的基础釉,探究了B2O3含量、烧成温度、保温时长对基础釉的影响。结果发现配比为nNa2O∶nK2O∶nAl2O3∶nSiO2∶nB2O3=0.993∶0.007∶0.068∶3.054∶2.628,烧结温度为850℃,保温4h,XRD表明,样品B3已无明显的衍射峰,说明已经形成玻璃。将B3与5 wt%~15 wt%珠光颜料适配烧成,XRD表明,800℃以上的烧成温度破坏了珠光颜料,而750℃保温0.5 h含12.5 wt%珠光颜料烧成样品珍珠光泽和釉面效果俱佳。三维景深显微镜观察珠光颜料在釉中分...  相似文献   

9.
针对目前全抛釉砖产品存在的釉面耐磨性差、硬度小、坯釉结合性差及防污能力差的不足,通过采用成熟温度高的生料釉作为面釉和烧成温度低的熔块釉作为底釉制备了全抛釉。通过底釉和面釉釉料的配方组成优化和调整釉料熔融性能及制备工艺等,研制出超耐磨、高硬度的全抛釉,有效提升了全抛釉砖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10.
从釉的网络结构学说可知,釉的网络外体氧化物一般不参与釉结构的构建,但其能够充填于釉结构的骨架空隙中,能够提供"游离氧",促使釉中网络结构的断裂,进而使釉的熔融温度往低温方向移动。通过变化釉料中BaCO_3的含量,探讨对釉料的DSC-TG图、SEM图、烧结形貌、釉料软化温度影响。  相似文献   

11.
传统上提高成釉温度的方法是提高釉式中SiO2的物质的量,同时同比例提高A12O3的物质的量.经过试验发现,在确保Al2O3的物质的量略大于碱金属氧化物的前提下,同时提高釉式中碱金属氧化物和Al2O3的物质的量,可以大幅提高釉的熔融温度,增加釉的粘度.调整Al2O3物质的量可以得到光滑、平整的釉面.  相似文献   

12.
刘欣  李家科  朱庆霞  吴宇 《陶瓷学报》2012,33(3):354-357
在硅锌矿结晶釉基础上引入氧化锰制备MnO2-ZnO-SiO2系结晶釉,主要研究了釉料配方组成及烧成制度对釉面结晶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硅锌矿结晶釉中加入MnO210wt%~15wt%,熔融温度为1230℃、保温10min、析晶温度1160℃、保温30min条件下,可获得晶形完整、单个晶体呈柱状、集合体呈扇形纹样的红褐色结晶釉。  相似文献   

13.
采用正交试验法探究组分对(K,Na)2 O-CaO-Al2 O3-B2 O3-SiO2系分相乳浊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K,Na)2 O/CaO、Al2 O3的变化致使釉的熔融温度和表面张力发生改变,对釉面光泽度影响较大,而Al2 O3、SiO2含量的变化主要改变Al、Si在釉中的配位多面体状态以及Si对游离氧的争夺,因此对釉面乳浊白度有较大影响.(K,Na)2 O/CaO值的变化影响了釉中网络改性剂的含量,B2 O3摩尔含量的变化影响了釉中[BO3]、[BO4]的相对含量,因此两者改变了釉玻璃的结构致密程度进而影响釉面硬度.最优条件下制得釉样白度高于正交试验所有试样,釉式为0.5mol(K,Na)2 O-0.5molCaO-0.4molAl2 O3-0.4molB2 O3-6molSiO2,全熔块制备工艺条件下,釉样白度为58.2%,光泽度为89.3%,维式硬度为669.33 HV,釉面针孔缺陷得到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14.
釉下五彩瓷,图案被光洁透明的釉层覆盖在下面,晶莹剔透;名称"五彩",说明颜色缤纷繁多,常用的配色动辄几十种;为了让彩色颜料牢牢附着在釉层之下,要求彩料中的熔融物与已熔融的坯釉互相黏合,烧窑时1350-1400℃的烧成温度,远远高过普通瓷器。更高的工艺难度,复杂的操作,在各种形状坯体上手工彩绘,烧窑温度的不断变化和精确掌握……无不考验着釉下五彩瓷艺师们的耐心、细致及工艺水平。我们深入釉下五彩的发源地醴陵,在湖南新世纪陶瓷有限公司位于新世纪艺术馆的艺术  相似文献   

15.
传统石灰釉采用釉灰和瓷石(俗称:釉果)配制而成。调查了釉灰的制备过程,实验研究了釉灰的组成、釉灰的悬浮、釉灰与釉果不同配比时试样釉面呈色等,探讨了釉灰制备的机理和传统灰釉配制的规律。  相似文献   

16.
针对铁红釉的多变效果及广泛应用,以氧化铁为着色剂,通过采用L8(4×24)正交试验,研究了釉料配方及烧成制度对高温铁红釉的影响。结果表明:(1)Si/P、Si/Mg摩尔比对铁红釉红花的产生起到决定性作用。正交实验中,当Si/P摩尔比小于20,均可出现红花效果。(2)MgO虽然可以促进分相,但随着MgO的不断加入,反而使红花减少,出现棕红相间效果。(3)随着烧成温度从1230℃提高到1 290℃,铁红釉效果不断增强。但1 000℃以上1℃/min、2℃/min、3℃/min的升温速率对其釉面效果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选择R_2O(K_2O,Na_2O)-RO(CaO,MgO,ZnO)-Al_2O_3-B_2O_3-SiO_2系统中的典型组成,研究了在快速烧成条件下,该系列釉不混溶结构的形成规律。结果表明:不混溶结构中,深色相富Ca、Zn、Mg,贫Si、B、Al;浅色相则相反。较低(SiO_2 B_2O_3)含量时,易形成三维连通结构;较高(SiO_2 B_2O_3)含量时,则形成孤立液滴相结构。要使烧成的釉层的显微结构发展成为接近可见光波长范围尺度的分相结构、并得到光亮乳白的外观,以不混溶温度几稍低于釉烧温度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18.
通过试验对比,系统制备了纳米级TiO2(锐钛矿相)和工业TiO2生料釉试样;研究了纳米级TiO2(锐钛矿相)配制的钛生料乳浊釉和用工业TiO2配制的钛生料乳浊釉的配方和一系列工艺参数;考察了试样的晶相、形貌以及乳浊效果,比较了产物的性能,分析了纳米钛釉的乳浊机理。实验表明,利用纳米锐钛矿相TiO2制备生料乳浊釉,避免生成金红石相,能促进CTS晶体大量析出,提高了乳浊度,改善了釉面性能,提高了产品档次。该釉具有烧成温度范围宽的特点。釉面白度可达86%,比普通工业TiO2的高。适宜在高档产品中使用;在较低温度下获得较佳的乳浊性能,可降低釉烧温度,节约能源;遮盖力强,可以利用劣质坯用原料,节约资源。  相似文献   

19.
李玉书  刘宁亦 《陶瓷学报》1997,18(3):162-166
本文研究了钛釉的熔块玻璃的组成及其熔融特性,选择了钛乳浊剂的加入量,并且借助X射线衍射,差热分析和红外光谱讨论了钛釉的乳浊机理。  相似文献   

20.
罗武全 《陶瓷》1994,(2):34-37
利用不同化学组成之釉料其高温下粘度、流动性不同的原理,于坯体上使用粘度小、流动大的印花色釉,并覆盖以粘度大、流动小的面釉,在烧成温度下,因印花色釉和面釉熔融体的流动、膨胀情况不同而产生凹凸,形成浅浮雕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