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交通方式的进步对城市空间结构、城市规划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邱建华 《规划师》2002,18(7):67-69
从不同时代的交通方式下的城市空间结构入手,逐一分析了交通方式对城市道路网形式、城市空间尺度与城市形态的影响。最后提出了在私人小汽车增长迅猛的背景下,我国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从单核到组团结构是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典型特征.带状组团城市作为集城市形态和功能结构于一体的城市空间形态.其交通模式也具有特定的特征。论文以镇江市为例,着重分析了其城市空间与交通系统演变的互动发展过程和空间形态与交通模式的演化机理研究了交通模式选择与城市形态和用地特征的关系,综合典型交通模式特征,对不同交通模式进行适应性测试与评价,提出了支撑镇江市“一体两翼”城市结构的交通模式:以轨道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慢行,小汽车交通和谐发展的多元化、多层次,高效率的引导性交通模式体系。  相似文献   

3.
《美国TOD的经验、挑战和展望》评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城市的空间形态、土地利用与交通方式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城市规划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选择合理的城市形态和与之相匹配的交通体系是城市发展中必须面对的核心问题之一。在美国,自1960年代通过联邦支助公路建设法案.小汽车逐渐成为城市的主要交通工具。小汽车极大地提升人们的机动性,同时也极大地改变了城市空间形态与土地利用方式,  相似文献   

4.
面向低碳交通的城市空间结构:理论、模式与案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回顾国内外相关研究,梳理城市空间结构对交通出行与碳排放的影响的基础上,通过案例分析,总结面向低碳交通的城市空间结构模式与基本特征.总体而言,紧凑的城市形态、有效的功能混合、宜人的地块尺度都是实现低碳交通的基本的城市空间结构特征.然而,所有的这些特征只有与绿色交通体系有机结合时,才能真正发挥作用.除此之外,与绿色开敞空间体系的空间整合也非常重要.最佳的空间整合模式是采用绿楔式绿地系统分割交通走廊,通过楔状绿地限制土地集中于公交走廊上进行开发,形成理想的面向低碳交通的城市空间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私人小汽车拥有量不断提高,这对城市发展建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结合我国城市建设实例,从城市规模、结构、形态三个角度分析小汽车快速发展对城市形态结构的影响;从城市街道、广场两个方面分析小汽车快速发展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前我国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城市传统的结构形态,降低了城市公共空间的品质。  相似文献   

6.
城市的空间形态、土地利用与交通方式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城市规划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选择合理的城市形态和与之相匹配的交通体系是城市发展中必须面对的核心问题之一.在美国,自1960年代通过联邦支助公路建设法案,小汽车逐渐成为城市的主要交通工具.小汽车极大地提升人们的机动性,同时也极大地改变了城市空间形态与土地利用方式,在空间形态上表现出以小汽车为导向的交通方式所支撑的城市蔓延(urban sprawl),土地利用上则出现如大规模低密度居住区等单一使用的功能区域.根据美国交通研究协会(TRB)对城市蔓延的相关研究[3],认为城市蔓延的不可持续性表现在:对土地资源利用的不经济,市政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大而财政难以支撑,交通的出行次数和出行总量的增加,低密度的松散的外部形态[4],以及就业岗位和人口空间分布的不平衡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7.
以地下空间开发为引导的都市空间结构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中国都市现代化的过程,地下空间作为一种有力的城市形态“成形力”(shapingforce),将对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起重要作用。一方面,现代城市演变很大程度取决于交通方式,地铁轨道交通对于城市发展与更新有明显的指向性,沿轴产生以整体进步为导向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中心区地下空间的大规模开发促进城市局部高强度开发,呈团块状发展。未来地下空间形态与都市空间结构将出现协同型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期刊导读     
文章评述了荷兰的城市形态发展政策对居民出行行为的影响。荷兰的城市形态发展政策包括4个部分:1970年代至1980年代的空间集聚政策,1980年代和1990年代严格的城市集约发展的空间政策,A-B-C定位政策和零售业的空间分布政策。使用1998年荷兰国家交通调查的数据,文章分析了以下问题:空间规划是否有效减少了私人小汽车的使用,同时鼓励了公共交通、自行车和步行的交通方式?空间规划是否导致了更短的出行距离和出行时间?分析结果表明,国家的空间规划非常有效地保持了大城市和中等城市内自行车和步行交通方式的比重,尤其在购物出行中自行车和步行的比重。但是在缩短出行时间方面,空间规划就没有这么成功了。最近,新城的建设和城市周边绿地的发展并没有减少居民出行时间。文章也对其他通过土地利用控制来鼓励公共交通、自行车和步行交通方式的措施进行了讨论。作者建议废除目前空间规划控制中的一些政策,以便减少小汽车的使用和出行时间。  相似文献   

9.
城市空间结构与路网模式的一体化是建立城市可持续交通、综合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关键。文章首先从交通路网模式与城市空间匹配、交通路网模式对城市空间引导作用两方面,对长沙城市路网模式与城市空间之间的互动影响情况进行了较深入分析,然后对长沙城市空间结构特征和发展态势做出了基本判断,在此基础上,结合长沙城市空间独特特征,分别对其主城核心区、主城区、新城组团、都市区提出了与其城市空间结构相适应的交通路网模式优化策略,从而为我国城市如何从其城市空间特征分析入手,探索与之相协调的交通路网模式提供相应的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0.
城市传统空间轴线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建国 《建筑学报》2003,66(5):24-27
城市轴线通常是指一种在城市中起空间结构驾驭作用的线形要素。论文探讨了城市传统空间轴线的概念,分析了历史上部分中外城市空间轴线的缘起、发展,构成方式、空间特色及其与城市形态的关系;对城市传统空间轴线在当代的继承和发展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1.
城市交通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涛  何宁  孙俊 《规划师》2005,21(8):10-13
国内外的经验表明,小汽车交通(个体交通)不能成为城市交通的主体。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有利于城市交通结构的合理化,并为私人小汽车的合理使用提供必要的城市空间。对中国的大城市来说,要突出强调的是面向公共交通的土地布局模式,建立科学合理的路网布局框架和等级结构,道路功能定位必须与沿线土地使用性质相协调。  相似文献   

12.
田甜  袁园 《中外建筑》2012,(7):29-30
汉口租界对武汉城市结构发展和城市空间形态演进具有不可磨灭的影响。本文以武汉市近现代城市规划活动为时间轴线,通过城市空间形态理论的分析方法,从土地利用、街道模式以及地块模式等三方面对汉口原租界片区城市空间形态进行探讨,探索其空间形态发展的现状、特征以及对未来租界片区可持续化发展提出若干策略。  相似文献   

13.
着眼于城市的空间形态及其与城市文化的关联,提出城市文化的载体是空间形态,保护好空间形态就是对文化遗产的最大重视;而创新是城市文化发展的动力,是在规划未来。两者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推动城市空间的建设,体现城市的真正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南京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是实现南京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本文首先对快速轨道交通与南京城市空间结构的相关关系进行了阐述, 然后在快速轨道交通的建设对于南京商业中心、沿线土地利用、沿线房产价格的影响等方面也进行了一定研究,最后提出了基于南京城市发展的轨道线网规划设想。  相似文献   

15.
面向“人本位”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建设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李朝阳  张永良  叶会哨 《规划师》2002,18(11):16-20
介绍西方发达国家城市交通发展演变过程及经验教训,分析我国城市居民步行烦恼和购车意愿,提出面向“人本位”的道路交通规划理念,以应对私人小汽车的大量发展,维系城市交通为人服务的基本功能,从而将机动化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16.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是城市主体化开发的保障。文章论述了地下空间规划所需考虑充分利用地下空间资源,相关的环境保护、城市交通和其它功能等问题。同时还论述了与地面规划的协调、与开发策略的协调和与前瞻性的协调。  相似文献   

17.
徐琳  刘晨阳 《山西建筑》2008,34(1):37-38
简述了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和内涵,阐述了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交通互动发展的历史,归纳总结了二者的互动关系,旨在改善城市交通,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并为城市空间结构规划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广州为例,探究跨江大桥建设对城市空间发展的影响.首先,通过对广州跨江大桥80年的建设历程进行梳理,分别总结了不同时期跨江大桥建设对广州城市空间发展的影响.其次,归纳了跨江大桥建设对城市空间发展的影响机制,认为经济发展是跨江大桥建设以及推动城市空间发展的最根本动力,政府和市场是影响机制中的两种不同力量.政府通过跨江大桥的建设实现城市规划的空间发展战略,引导城市空间的发展和城市轴线、节点等空间要素的形成;市场则在跨江大桥建设改变了交通可达性与空间区位关系的条件下,推动了资本空间与地租空间的重构,并进一步对城市空间发展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9.
祝烨 《重庆建筑》2015,(2):15-17
北碚组团位于重庆主城区西北部,一直以来具有组团内部出行比例高、慢行交通出行比例高的特点。该文从组团城市扩展与交通出行发展相结合的角度,分析城市面积扩展后对交通出行结构、居民出行距离等带来的影响。结合绿色城市、慢行城市的规划理念,从城市组团功能的划分调整入手,通过对组团的功能拆分,结合功能布局和交通走廊,重点布置以有轨电车、自行车系统相结合的慢行交通网络;对组团中心的集中步行区域,按照人车特性划分完全步行区、慢速区、普速区三个圈层,有效减小人车干扰,构建以人为本的城市中心区。  相似文献   

20.
刘红红  吴薇 《华中建筑》2014,(4):137-141,161
建筑类型与形式问题是城市的客观存在,它能够实现对于城市空间结构的解释。对历史建筑类型与形式的研究,可以为当前的城市历史文化和城市规划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近代武昌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外来文化等影响,催生了西方近代建筑类型,由此形成了城市建筑类型的多样化特征。同时,西方建筑形式的出现使得传统城市空间中出现新的空间要素与空间景象,改变了城市面貌。在外来文化以及本土文化的双重影响之下,近代武昌城市建筑形态的拼贴与杂糅,更多地显示出"表皮西化、内核中式"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