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阳离子引发剂对环氧树脂电子束辐射固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碘Weng盐引发剂对于环氧树脂电子束辐射固化效果的影响。在环氧树脂溶液的辐射反应过程中,反应体系的引发速率和增长速率迅速达到最大值,然后不断减小。随着电子束辐射的进行,加入引发剂的环氧树脂体系温度以较快速度达到一个峰值后回落,并逐渐保持在一个稳定值。引发剂用量增加,环氧树脂辐射固化厚度以及在相同位置的固化度呈现一种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对分别加入4 种稀释剂的双酚A 环氧树脂和酚醛环氧树脂的电子束辐射固化性能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稀释剂种类及含量对环氧树脂体系辐射产物的固化度、固化均匀性、固化区域大小及其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 电子束固化环氧树脂体系中加入稀释剂后, 辐射产物的固化度、玻璃化转变温度及储能模量有所下降, 但固化均匀性得到提高; 加入稀释剂的环氧树脂电子束固化区域的厚度均小于未加稀释剂树脂, 而底面直径却大于未加稀释剂树脂; 随着树脂中实际稀释剂含量的增加, 电子束固化环氧树脂固化度逐渐降低, 固化层厚度减小, 固化区域的底面直径先增加后减小。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热处理前后电子束辐射固化环氧树脂的动态力学分析,研究了不同样品的凝胶含量tanδ以及动态模量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对电子束辐射固化的环氧要树脂进行热处理,可以提高样品的固化程度和玻璃化温度(Tg),热处理后样品的模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下降的幅减少,随着辐射固化度的增加,热处理的影响减弱,当热处理温度超过辐射引发剂的引发温度时,在样品的tanδ曲线上出现反应局部热交联网络的松驰峰,在辐射固化度相近的情况下,树脂体系中的引发剂含量和分子量对热处理的效果有重要影响,分子量分布多样性的环氧树脂体系在热处理后的固化程度,Tg以及高温模量都较高,对于同样的环氧树脂体系,经过足够剂量的电子束辐射或进行适宜的热处理,所得固化物的Tg和高温模量均优于热固化样品。  相似文献   

4.
对环氧树脂电子束辐射固化的物理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了辐射剂量、引发剂用量、树脂分子量及其分布,以及化学结构对固化厚度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环氧树脂体系在电子束辐射后形成围绕入射中心均匀扩展的固化区域,随着辐射剂量的提高,树脂辐射固化厚度的增加幅度变小。引发剂用量增加,辐射固化厚度呈现一种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提高辐射剂量,树脂分子量对固化厚度的影响减小,固化厚度的增加幅度与树脂的分子量分散性成反比。对于分子量相近而结构不同的环氧树脂,酚醛型环氧树脂在低辐射剂量下的固化区域较大,双酚A型环氧树脂的固化厚度随辐射剂量提高有较大幅度增加,脂环族环氧树脂的固化区域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5.
对电子束辐射固化的环氧树脂进行了动态力学分析。通过对不同样品凝胶含量、内耗tanδ及动态模量变化趋势的研究,得到电子束辐射剂量、引发剂用量和热处理等因素对环氧树脂辐射交联反应的影响规律。辐射剂量的增加使环氧树脂凝胶含量、玻璃化温度Tg及高温模量有所增加,但增长幅度在高辐射剂量下逐渐变小,且树脂交联体系的不均匀性随辐射剂量增大而有所增加。低剂量辐射下,环氧树脂固化物的玻璃化温度及高温模量随引发剂用量增加而增大,高辐射剂量下,引发剂的用量存在最佳值。经过热处理后辐射样品的交联程度得到提高,当热处理温度超过引发剂的热分解温度时,树脂体系中会存在因热固化反应而形成的局部交联网络。  相似文献   

6.
辐射剂量对环氧树脂电子束固化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电子束剂量对环氧树脂体系辐射固化行为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电子束辐射过程中,温度由树脂辐射体系表面向内部逐渐降低,随着辐射剂量提高,树脂体系温度上升,辐射表面与内部的温度梯度加大,高辐射剂量下的温度变化缓慢。树脂辐射固化层厚度以及在相同厚度的固化程度均随辐射剂量增加,但增幅逐渐变小,树脂辐射固化度沿固化深度会加速下降。  相似文献   

7.
对环氧树脂电子束辐射过程中的温度特性进行了研究。利用实时3D温度场采集系统测定了辐射过程树脂体系的温度,探讨了环氧树脂化学结构、分子量、引发剂、稀释剂及其含量对体系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电子束作用于体系后,体系温度随辐射剂量的加大而升高,但当剂量达到某一值后,体系温度不再升高而保持恒定;此种热效应主要是由被辐射体系吸收高能电子能量引起的。树脂分子的吸电子能力取决于环氧树脂分子的化学结构,与分子量无关。加入稀释剂之后,体系会出现温度峰,且随着稀释剂含量的增多,温度峰峰顶温度升高。   相似文献   

8.
环氧树脂固化过程两种固化机理的渡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傅立叶转换红外光谱法(FT-IR)对四溴双酚A环氧树脂/二氨基二苯砜(TBBKPAER/DDS)固化体系在不同温度下的固化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反应条件从低温改变到高温,固化体系固化过程的反应机理是由自催化反应机理过渡到n级反应机理的,中间有一渡越过程。  相似文献   

9.
电子束作用下树脂体系的固化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电子束固化复合材料树脂体系的原理,从引入辐敏性的基团入手,合成了含硅丙烯酸酯的活性稀释剂、芳香族酰亚胺活性单体、含丙烯酸的PMR型聚酰胺酸和单官能、双官能的马来酰亚胺单体。在此基础上,对合成所得到的产物和几种环氧树脂进行了辐射交联实验,并考察与分析了不同树脂的辐射固化反应行为。与此同时对合成所得产物进行了表征,对固化物性能进行初步测试。所得研究结果,对电子束固化树脂体系的进一步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DSC法研究双酚A型环氧树脂的UV固化过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DSC法研究了双酚A型环氧树脂以ITX、184为光引发剂,在紫外光固化(UV)作用下的固化过程,及不同量的稀释剂对固化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放热反应在很短时间内达到高峰,放热峰过后转入缓慢的后反应阶段;放热过程的ΔH值基本上随稀释剂用量的增大而增大;平均固化速率大体上随稀释剂用量的减少而变慢.  相似文献   

11.
通过研究增强纤维对环氧树脂的电子束辐射固化区域增长形貌及固化度梯度变化的影响发现:未经处理的碳纤维与树脂混合体系经辐射固化后,在纤维根部存在明显空隙。碳纤维经过硝酸处理后,树脂与纤维间的界面结合明显改善。加入增强纤维后,树脂体系的辐射固化层厚度和凝胶含量均有所下降,其下降幅度随纤维含量增加而变大,碳纤维的影响作用大于玻璃纤维。与纯树脂体系相比,纤维树脂混合体系在靠近电子束辐射表面处的凝胶含量随辐射深度增加现象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紫外光固化导电胶的性能及固化机制,以银包铜粉、环氧丙烯酸树脂为原料制备固化胶,采用刮涂法将浆料涂覆到载玻片上,置于紫外光下固化获得导电涂层。对试样的微观结构、力学和电学性能进行表征,对固化体系的热行为及固化反应动力学机理进行了研究,并利用Kissinger和Grane模型计算固化反应的活化能和反应级数。研究结果表明:光辐射下导电胶层可快速固化;当填料含量为70wt%时,浆料达最低电阻率1.122mΩ·cm;填料含量75wt%时剪切值最大为57.4MPa;活性稀释剂含量为35wt%时,浆料具有最佳的固化速度和网联结构;固化反应过程中表观活化能为15.17kJ/mol,固化工艺为172.3℃→302.05℃→369.35℃,为一级固化反应;浆料在200℃以下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性能。  相似文献   

13.
纳米SiO2 对双酚A环氧树脂电子束固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探讨了电子束固化纳米SiO2 / 双酚A 环氧树脂复合材料体系的温度、固化度、固化区域的尺寸和动态力学性能随纳米粒子含量的变化规律, 研究了纳米SiO2 对体系电子束辐射固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着纳米粒子含量的增加, 体系的放热峰逐渐降低; 少量纳米粒子的加入有助于增大试样固化区域的尺寸、提高固化度、玻璃化转变温度和高温模量; 纳米SiO2 的加入改变了电子束的传播途径, 但其电子束固化生长机制与未加入纳米粒子的纯树脂体系相似。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液晶环氧树脂含量对E-51树脂体系固化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动态DSC法,研究了液晶环氧树脂对固化反应性的影响;采用力学性能测试和扫描电镜的方法,研究了液晶环氧树脂对固化物力学性能的影响,及其增韧机理。结果液晶环氧树脂含量越高,树脂体系固化反应越快。液晶环氧树脂的加入使冲击强度、弯曲强度和拉伸强度均得到提高。结论液晶环氧树脂质量分数为7%的配方,冲击强度和弯曲强度最高;质量分数为10%的配方拉伸强度最高。  相似文献   

15.
A tetrafunctional epoxy resin was modified using CO2 fixation process in the presence of tetra-n-butyl ammonium bromide as catalyst. The unmodified tetrafunctional epoxy resin (UMTE) and CO2 fixated modified tetrafunctional epoxy resin (CFMTE) were cured by diethylenetriamine. A bifunctional glycidyl ether compound was used as a reactive diluent to control the viscosity of CFMTE. The activation energy of curing reaction was computed using the advanced integral isoconversional method. The activation energy, which depends on the conversion, was considerably changed due to the CO2 fixation process. The thermal stability parameters including the initial degradation temperature, the temperature at the maximum rate of weight loss (T max), and the decomposition activation energy (E d) were determined by thermal gravimetry. Dynamic mechanical thermal analysis measurements showed that the CO2 fixation decreases the T g of the epoxy resin. The surface morphology of UMTE and CFMTE were determin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It is concluded that CO2 fixation reaction improves the properties of tetrafunctional epoxy resin.  相似文献   

16.
Epoxy resin/Ni@C nanoparticle composites with aligned microstructure were prepared by using a procedure of magnetic field assisted curing.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sistivity of composites exhibits nega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 (NTC) effect above room temperature, and can be adjusted by varying the content filler and the magnitude of magnetic field applied. Hill's quantum tunneling model was modified to understand the electrical conduction mechanism in the composites. It shows that the NTC effect ascribes to the dominant thermal activated tunneling transport of electron across adjacent nanoparticles, as well as the low thermal expansivity of epoxy resin matrix.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