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罗帆 《水泥》2016,(10):27
近几年,很多厂矿、科研院校和装备企业都建立了邦德易磨性实验室,说明这项试验与生产应用日趋密切,数据产生也由过去的专业委托向自主试验转变。但由于可依据的方法标准多,如:GB/T 26567《水泥原料易磨性试验方法》、YB/T 4186《冶炼渣易磨性试验方法》和日本JIS M 4002《粉磨功指数试验方法》等,这些方法虽然都基于邦德原理,但在参数设置和操作计算上各有不同,有些观点方法多有咨询探讨,本文就其中几个问题进行辨析并提出建议,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针对国外提出的“哈氏可磨性转换为邦德易磨性”的方法,通过实测和计算对比,证明其转换值不具有实测值的真实性,且随原料品类不同差距很大。文中根据40多例原料实测试验和反求论证,建立了新的转换指数,以此计算的邦德易磨性,较之国外公式更接近于实测值。  相似文献   

3.
JC/T734(原GB9964-88)《水泥原料易磨性试验方法》标准中,粉磨功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Wi=48.95/[P10.23×G0.82×(10/P0.5-10/F0.5)(1)式中:Wi-粉磨功指数,kWh/t P1-试验筛孔径,μm G-试验磨产量,g/r  相似文献   

4.
<正>邦德理论及其易磨性试验方法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水泥行业像辊压机这类新设备新工艺尚未出现,所以其应用仅限于传统球磨机。现在随着挤压粉磨的普及,如何用邦德易磨性计算产量和电耗,一直多有探讨。2013年,笔者通过反求论证,提出辊压机、立磨、小段磨等系统的产量计算公式[1]。文章发表后,收到了很多应用反馈,基本证实其应用的可行性。根据这些生产和原料的试验数据积累,本文针对HFCG辊压机近20年来的应用,以较大的时间跨度,从不同规格(120-36~200-180)、不同工艺  相似文献   

5.
水泥原料中,常见的粉状物料有粘土、粉煤灰等。采用粉状物料配料,应该有助于改善所配生料的易磨性,但在易磨性试验中经常发现,相应的试验结果并没有充分反映出这种改善。这一不合理现象促使笔者对易磨性试验方法进行探讨。根据《水泥原料易磨性试验方法》GB9964-88,计算试  相似文献   

6.
罗帆 《水泥》2023,(7):28-30
新版GB 175《通用硅酸盐水泥》标准的细度指标由R80筛余改为R45筛余后,邦德易磨性试验的成品筛孔径是否需要随之改变?本文通过实测对比表明,采用80μm筛控制的试验,Wi值与71μm筛相近,R45满足标准“R45≮5%”的规定。因此认为,邦德易磨性试验仍以80μm孔径做成品筛而无须改变,既可保持试验与生产相适应,同时也不至于增大试验难度。  相似文献   

7.
早在二十年前,我国煤炭和电力行业就制定了煤的哈氏可磨性指数分级标准(MB/T 852)和磨损指数分级标准(DL/T 465),但水泥行业对于分布广、应用面大的石灰石,至今缺乏易磨性分级。本文通过对比分析,提出建立石灰石易磨性分级标准的建议,并按其方法统计了各省区试样的级别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8.
罗帆 《水泥》2018,(3):27
煤粉制备是水泥生产过程的重要环节,我国水泥行业对煤磨系统的工艺设备研究很多,从球磨到立磨的技术发展也很快,但在国家标准GB/T 2565《煤的哈氏可磨性指数测定方法(哈德格罗夫法)》实施以来的30多年间,对煤的可磨性研究及其与磨机产量、电耗的关系和工艺设备选型方法等应用报道甚少,相比于煤炭、冶金等行业,还几乎属于空白。本文基于实测试验,对我国水泥工业用煤进行了哈氏可磨性HGI指数分级,并提出相关生产应用方面的探讨,借以抛砖引玉,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9.
采用一种新型试验方法,开展不同水泥的易磨性试验,并追溯与水泥立磨实际生产电耗的相关性,研究认为:不同品种的水泥,立磨系统粉磨电耗差异较大,粉磨电耗与水泥比表面积呈现负相关性,但比表面积难以准确定量表述立磨电耗;T360粉磨试验时间t与水泥立磨系统粉磨电耗有明显的相关性,提出一种新的试验方法来表述立磨与比表面积和电耗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罗帆 《水泥》1995,(12):11-15
水泥原料易磨性试验及其方法的讨论罗帆合肥水泥研究设计院(230051)1粉磨功指数与水泥原料的易磨性以邦德(Bond)粉磨功指数表征的物料易磨性,已广泛用于我国水泥生产和设计。按邦德原理确定的物料粉磨功指数Wi为:式中:Wi──物料由粒度F粉磨至P所...  相似文献   

11.
在简要介绍粉磨理论三大粉碎学说的基础上,总结分析了六种常见熟料易磨性试验方法、试验设备和适用条件。这六种试验方法都可以用来评价熟料易磨性的好坏;邦德功法、粉磨时间法(T3000)和Zeisel法与目前工业生产实际偏差较大,通过修正后可用于设备的选型;小磨时间法和相对易磨性试验法多用于生产企业指导生产实践;TRM立式辊磨试验法基于料床粉磨原理,采用半工业化粉磨设备,试验结果可以直接用于水泥辊磨设备选型和指导生产实践。  相似文献   

12.
罗帆 《水泥》2007,(3):42-44
0 引言JC/T734《水泥原料易磨性试验方法》颁布实施近20年来,几经修订,应用日趋普及。2005年再次进行的修订,更注重了对各种原料的适应性和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13.
物料相对易磨性与粉磨功指数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廖晓樱  罗帆  刘昊 《水泥》2003,(4):22-25
0引言相对易磨性和粉磨功指数是生产较为常用的2种易磨性试验方法,都可用于粉磨生产线设计、工艺改造和原料调配中的球磨机功率、产量和粉磨电耗计算。在国家标准颁布实施以前,国内的应用以相对易磨性为主,自1988年我国采用国际通行的试验方法,颁布实施了新的易磨性试验标准,即粉磨功指数之后,用邦德功指数表征物料的易磨性便迅速得到广泛地应用。但由于这种试验需在特定的磨机和粉磨程序下进行,一些工厂受试验条件的限制,仍习惯采用相对易磨性,这就使2种方法在目前生产实际中并存,工厂企业一般多用相对易磨性,科研、设计…  相似文献   

14.
罗帆 《中国水泥》2004,(7):50-53
I粉磨功指数与水泥原料的易磨性 以粉磨功指数表征的物料易磨性在我国水泥生产和工艺设计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但对于试验成品筛孔径即P1的取值,长期以来仍一直存在争论。本文探讨这一问题,有助于提高试验精度.缩小生产应用的误差。  相似文献   

15.
粉煤灰作为建材领域重要原材料,已经被广泛应用,但是由于粉煤灰本身原料特点,国际上还没有专门评价粉煤灰易磨性的试验方法。本文在分析和试验的基础上,探讨了4种粉煤灰易磨性试验方法,其中粉磨功试验法主要通过控制80 μm筛筛余来表征物料的易磨性,与生产实践偏移较大;Zeisel法不适于粉煤灰试验;粉磨时间法(T600)通过粉磨时间、产品比表面积来考察粉煤灰易磨性,该方法简单、劳动强度低,适用性强;立磨试验法与工业化实践吻合性好,但只适用于TRM型立磨的粉煤灰粉磨设备选型。  相似文献   

16.
罗帆  鲁幼勤 《水泥》2022,(9):39-42
通过邦德易磨性Wi、哈氏可磨性HGI、比表面积与活性指数、单独粉磨与混掺粉磨等试验对比,从粉磨角度论证了镍渣的影响。结果表明,其Wi、HGI分布宽,比表面积达标难度大、粉磨电耗高,原料选择性强;镍渣活性较差,要达到矿渣、钢渣、粉煤灰等标准的最低活性指标,比表面积至少在420~450 m2/kg或以上,单纯依靠提高细度的活化效果不明显,与适宜的废渣配料混合粉磨可起到活化作用。  相似文献   

17.
硅酸盐水泥熟料的易磨性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如何经济有效地增加水泥粉磨细度,是水泥生产企业关注的问题。目前普遍使用的方法是改进粉磨工艺和使用外加剂。从硅酸盐水泥熟料的组成与结构入手,研究探讨了硅酸盐水泥熟料的易磨性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从熟料制备工艺的角度,改善硅酸盐水泥熟料的易磨性。结果表明,通过调整熟料组成,改进水泥生产工艺,来生产容易粉磨的硅酸盐水泥熟料,可较经济地达到增加硅酸盐水泥熟料粉磨细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刘子恒 《水泥》1998,(4):21-22
1引言我厂特水车间1号、2号水泥磨系统长期以来台产一直较低而电耗较高,其中除了高铝水泥熟料易磨性较差的原因外,还有:①入磨熟料粒度大且大块较多,而又没有位置加装破碎机;②1号水泥磨为单仓闭路短磨,因而粉磨效率较低。曾经考虑用辊压机和高效涡流选粉机等新...  相似文献   

19.
罗帆 《水泥》2019,(1):13
基于国外的研究论点,对新型干法水泥熟料及配料进行试验实测对比。结果表明:熟料热工形成过程影响易磨性的主要因素是C2S含量,其他矿相、液相含量以及密度/升重的影响不明显;快冷熟料优于慢冷;水泥粉磨过程的影响取决于熟料及其配料原料的易磨性,挤压终粉磨、联合粉磨等工艺可以忽略所有影响易磨性的因素,易磨性试验可节能30%~60%以上。  相似文献   

20.
罗帆  鲁幼勤 《水泥》2012,(9):39
通过邦德易磨性Wi、哈氏可磨性HGI、比表面积与活性指数、单独粉磨与混掺粉磨等试验对比,从粉磨角度论证了镍渣的影响。结果表明,其Wi、HGI分布宽,比表面积达标难度大、粉磨电耗高,原料选择性强;镍渣活性较差,要达到矿渣、钢渣、粉煤灰等标准的最低活性指标,比表面积至少在420~450 m2/kg或以上,单纯依靠提高细度的活化效果不明显,与适宜的废渣配料混合粉磨可起到活化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