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2017年6月10日是中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住房城乡建设部、湖北省人民政府、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委会在湖北神农架启动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召开中国世界自然遗产推进会。下一个30多年,要认真履行《世界遗产公约》,担当起保护世界自然遗产的历史责任;对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地,要强化  相似文献   

2.
从1972年《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通过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众多不同类型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得到了全球的认同和重视。同时,国际上还有其他几种保护计划也非常重要。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遗产进行了全球性的保护。中国的保护地类型多样,管理复杂,也存在多种保护体系。遗产地和保护地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对保护体系的全面审视有助于遗产的保护,同时也十分必要。本文对国际上和国内的各类保护体系进行全面的梳理,综合分析这些不同的文化和自然保护体系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讨论在我国现实情况下的保护体系的整合和优化,遗产概念的扩展,以及遗产的综合保护与利用。  相似文献   

3.
为了做好“国家自然遗产”、“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在遗产地设立徽志,进一步提高和增强全民族对国家历史遗产保护的意识,扩大社会影响力。建设部决定在开展申报和评审“国家自然遗产”“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工作的同时,拟对“国家自然遗产”、“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徽志图案向社会进行公开,广泛征集。现将有关作品征集办法公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建筑》2017,(7)
<正>历史建筑反映了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许多历史建筑形成了一个国度特殊的历史和文化,中国建筑历史遗产的存在和发展创造出了延续五千年的建筑历史,与当地的地理和文化相互依存,同宗同源。它们成群、成组、成片、成区地反映着历史城区城市生活的场景与状况,为现代人传达着先人们生存的典型片段和信息,以及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工艺特产等风俗习惯。建筑被誉为凝固的艺术,带着大量的历史信息,  相似文献   

5.
校园景观遗产作为历史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关注度较之历史建筑亟待提升。以北美唯一一处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大学校园——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学术村为例,探究其将历史校园作为文化景观的保护理念和措施:基于档案调查,梳理再现校园景观的时空变迁;基于考古研究,发掘物理遗迹与蕴藏的人文信息,同档案调查互为补充;结合宏观背景揭示文化动因,诠释校园作为文化景观的多重价值和变迁,开展相应的展示、导览与纪念宣传。以期为中国众多历史校园的景观遗产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国家遗产的基本组成。国家遗产是国家公共资源,是全体人民的公有财富,受国家法律和政策的保护,不得随意改变其属性、构成、特征、规模、存在环境,以及生存与演替规律等。中国的风景区的产生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目前已经有8个风景区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自然与文化遗产、世界文化景观。风景资源是历史文化与自然景观的重要载体,凝聚着人类文明社会的发展历程。虽然伴随时代的发展,各方的保护意识有所增强,但是,我国风景区中的自然与文化遗传仍要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冲…  相似文献   

7.
郭璇 《新建筑》2007,(6):74-79
物质形态与非物质形态的文化要素间的相互依存是中国历史建成遗产真实性的重要特征。由于长期以来中国对建成遗产中非物质文化要素的重视不足,以及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中整体性保护策略的缺乏,许多历史建成遗产正面临着整体的真实性的破坏。探讨了中国历史建成遗产中的非物质文化要素的特征及其重要作用,结合当前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整体性的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8.
传统村落为中国乡村的典型聚落单元,聚集着众多的乡村历史、人文、文化、非物质、自然生态等遗产资源,承载着现代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情感。是现代社会高速发展中人们最迫切期盼的"理想"场所。在城市化进程中,众多的传统村落、历史遗存、自然生态正在一步步的被毁灭,以传统村落的消失最为明显,如何挖掘村落人文资源、历史文化、村落遗存等成为当下社会各界需要共同思考的话题。  相似文献   

9.
胡珊  张雨 《建筑与文化》2023,(8):136-138
时代的特殊性赋予工业遗产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但当下武汉市以政府主导的保护模式,存在着不能充分发挥工业遗产价值和加重财政压力、资源无法合理利用等问题。武汉市作为八大工业城市之一,有着众多的工业遗产,蕴藏着珍贵的历史价值。文章从武汉市出发,结合PPP模式的评述,多方位地探讨武汉市工业遗产发展的可行性和优越性,以相关案例,从政府角度、社会资本角度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韩锋 《中国园林》2019,35(4):47
从最近ICOMOS大会世界遗产热点"文化自然之旅"着眼,回溯世界遗产的文化与自然保护发展历程的主要节点,厘清自然文化之旅的历史脉络,助益遗产保护者透彻理解今天国际文件的背景及其重要性,指出文化与自然的融合是国际社会一直努力的方向,中国"天人合一"的文化景观,尤其是中国风景名胜区对世界遗产自然和文化的融合具有重大的价值,应该成为国际"文化自然之旅"的引领者。  相似文献   

11.
基于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从古代自然的精神灵性着手,梳理西方景观的精神与审美发展历史,强调文化诠释在遗产景观中的差异性和重要性。东西方古代景观在最初均具有强烈的精神和道德价值。在中国,自然对于精神的重要性,通过儒、释、道等文化的糅杂一直延续至今。在西方,古代自然的精神性价值并未得到延续。景观及其自然本身所蕴含的精神价值转变为对伦理和美的形式的关注,直至17世纪审美科学的引入。西方理性主义、科学和计量学自17世纪始不断发展,至今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18—20世纪,德国和英国哲学家们就审美、景观、遗产和自然的议题进一步争论。21世纪,世界遗产价值仍依照西方一贯的计量评价方法,在既有标准下,以客观价值评价为主导,排斥与主观因素相关的精神和审美价值,导致了中西方景观遗产保护和管理的价值分歧。  相似文献   

12.
陈培阳  王丽晔  朱喜钢 《规划师》2012,28(10):30-33
在全球化和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自然文化遗产保护运动呈现出巨型化、区域化、网络化等新的发展趋势。在中国,遗产保护及其规划管理是协调地区发展和维护地方生态安全格局、地域文化特色与历史文脉的重要手段。大理市自然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规划基于构建人文生态网络的视角,对总体定位、遗产安全格局和风险分析、遗产保护干扰评价、遗产保护空间策略和规划协调等内容进行探讨,并强调空间分析技术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吕舟 《南方建筑》2011,(5):17-19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与自然、文化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也因此在近30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08年,清华大学在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国家文物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教育部的支持下,依托建筑学院成立了国家遗产中心,致力于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整合相关资源,搭建一个文化、自然遗产保护的教学、研究、实践的平台。本文将介绍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建立的学术背景、研究特色、组织构架,以及已取得的一系列研究和实践成果。  相似文献   

14.
陈思  孙岩 《建筑与文化》2021,(12):22-23
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禹文化与大禹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绍兴大禹陵是大禹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文章基于大禹文化视角,通过对绍兴会稽山大禹陵的建筑遗产构成及其价值体系的挖掘,探索建筑遗产在承载历史信息及传承文化过程中表现出的重要属性,以期促进绍兴文化遗产与民族文化精神的深度融合,推动地方建筑遗产保护.  相似文献   

15.
《建筑创作》2009,(7):18-18
6月22日至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将在西班牙塞维利亚召开会议,审议全球30处申请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据悉,中国河南的嵩山历史建筑群和山西五台山也提出了申请。今年共有35个国家的30处景观申请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包括4项自然遗产、23项文化遗产和3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  相似文献   

16.
随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保护的内容也在不断拓展。在世界遗产(包括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和自然文化双遗产)和文物建筑(包括国家级、省级、县级和普查登记)之外,还有历史文化街区、优秀近现代建筑、工业遗产、特色民居、名木古树、河湖水系及十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相似文献   

17.
回顾了混合遗产概念的演变过程:分析了混合遗产概念的研究现状;提出了自然要素和文化要素相互作用的3种模式,即"并行(混而不合)""混合"和"化合";研究了混合遗产与其他类型遗产之间的关系:阐述了混合遗产的地位及其对中国的意义.还对混合遗产的发展提出了若干建设性意见,强调中国拥有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混合遗产资源,深入研究混合遗产应当成为中国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18.
王小斌  刘晨皓 《华中建筑》2022,40(3):137-141
中国传统聚落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珍贵遗产,是民族文化的源头和物质空间根基,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具有很高的保护和活化利用价值.新疆吐鲁番地区吐峪沟麻扎村于2005年10月被国家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村"①.近20年来,该村落逐渐由封闭的传统聚落逐渐走向开放与乡村振兴发展,正以文化旅游为方向进行各项更新改...  相似文献   

19.
文化景观——填补自然和文化之间的空白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对世界遗产国际动向的分析为中国参与世界遗产、制定世界遗产预备名单提供新视野。通过对世界遗产公约的认识回顾,阐述其理论和实践中遗存的西方文化背景,以及自然和文化分离的历史和文化局限性。指出文化景观不仅作为特殊的文化遗产类别,而且也作为整体的遗产保护方法论,为弥合世界遗产自然和文化之间的裂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阐明了中国作为文化景观大国的现时机遇、潜在贡献及国家遗产预备名单的应对方法。  相似文献   

20.
<正>为建立健全世界自然遗产、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申报和保护管理机制,规范世界自然遗产、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申报工作,加强保护管理,住房城乡建设部日前制定并发布了《世界自然遗产、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申报和保护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试行)》)。《办法(试行)》共31条内容,主要针对世界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