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天下西湖究竟有几多?明代《永乐大典》中记载了当时天下的36处西湖使得后世一直流传着“三十六西湖”之说。今人魏嵩山所编《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中“西湖”条,共收“西湖”25处。《永乐大典》记载的36处西湖,分属14个省,其中浙江省共有9个名为“西湖”的湖泊,即杭州、温州、宁波、湖州、龙游、严州(在今建德梅城镇)、寿昌(在今建德寿昌镇)、新定(在今淳安)和新城(在今富阳)西湖。但至今除了杭州西湖与严州西湖尚有名气传世外,其余西湖皆很少为人所知了。除了浙江的以外,还有福州、颍州(今安徽阜阳)、潮州、惠州、耒阳、桂林、南昌等地的西…  相似文献   

2.
惠州西湖与东坡文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挚平  高小舟 《规划师》2005,21(6):85-86
“东坡过处有西湖”,杭州西湖因苏东坡而闻名遐迩,惠州西湖也因苏东坡而有了深厚的化底蕴。诚如张萱在《惠州西湖歌》所说的那样,“惠州西湖岭之东,标明亦自起东坡”,江逢辰也有诗云“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在惠州西湖形成的东坡化至今还对惠州城市的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西湖文化的迷失与回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宏烈 《规划师》2005,21(6):82-84
全国许多城市,如杭州、惠州、颖州、潮州、福州、扬州,广州、雷州,兰州、西宁、桂林、许昌、寿昌、梅城、南昌、都昌、沈阳、富顺、津市、衡阳、商丘、天门等,都有自己的“西湖”,或都曾有“西湖”,素称“天下西湖三十六”。如果将“西湖”的外延拓展,加上“类西湖”“泛西湖”“广义西湖”,“西湖”的数量就会更多。为什么天下这么多城市湖泊好冠名“西湖”?  相似文献   

4.
沈福煦 《园林》2004,(1):9-9
长忆西湖,西湖不仅是天下美景,而且更由于笔者在少年时代曾在杭州生活过一段时间,那时常常去游西湖,因此对它可谓情有独钟。“西湖十景”己众所周知,特别是如今修复了雷峰塔,十景已补齐,令人欣然。然而西湖还有“西湖十八景”,这些景如今也许己鲜为人知吧。“西湖十八景”产生得较晚。“西湖十景”产生于南宋,后来到了  相似文献   

5.
封面照片是一幅较典型的园林风景画:近处是水池和平板小桥,在几棵参天古樟树的掩映下,作为构图中心的是一座四柱四角的方亭,小亭名叫“西湖天下景”,造型简单,装修简洁,但却是杭州西湖风景中最著名的景亭之一,因此前来观赏的游人络绎不绝。  相似文献   

6.
《园林》2001,(1)
“三潭印月”是西湖十景之一。在所有十景之中,也许要算此景最特别,它是一个湖中之岛,即小瀛洲,所以景的范围很明确。小瀛洲位于外西湖的西南侧,形态很奇特:湖中有岛,岛中有湖。其实岛内的陆地很狭小,仅几条堤,形如一个“田”字。三潭印月自有它的历史。早在北宋元祐四年(1089年),苏东坡在杭州任职期间,疏浚西湖,为了不使湖地之泥再淤积,便在堤外水深处建三座瓶形石塔,此处即名为“三  相似文献   

7.
“西湖十景十谈”(之七)——花港观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港观鱼”是西湖十景之一。此景位于西湖之西南。它的南侧是南湖。东侧是苏堤南宋时,内侍卢允升曾在此筑别墅,凿地引水,搜集奇异鱼类数十种,放养池中,此园即称卢园。《武林旧事》中有记:“卢园,内侍卢允升园。景物奇秀,西湖十景所谓‘花港观鱼’,即此处也。”  相似文献   

8.
正杭州西湖园林因其深刻的文化内涵、诗情画意的旨趣、人工与自然的完美和谐、多种园林形式并存、浓重的宗教氛围闻名于天下;在杭州西湖的发展和变迁过程中,近代西方国家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对西湖产生了重要影响。伴随着中外民族的矛盾和冲突,中西文化在西湖产生了剧烈碰撞。1929年首届西湖博览会的举办,则是西湖与社会政治以及历史文化的正面碰撞,也再次表明杭州西湖及西湖园林在  相似文献   

9.
沈福煦 《园林》2000,(10):10-11
“断桥残雪”是西湖十景之一。断桥位于西湖的东北,这里是白堤的起点。断桥不断,取名而已。但为什么叫“断桥”?这就有几种说法。此名相传唐代就有,其实它本名叫宝祐桥。后来因孤山之路在此而断,故俗称断桥。但还有一说,古时候这里居住段姓人家,原为段家桥,“段”“断”同音,后来误称断桥。在明代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中说:“元时钱惟善竹枝词,有段家桥之名,闻者哂之,以为杜撰,然杨、萨诸诗,往往一称段桥,未可谓无证也,故两存之。”  相似文献   

10.
眼下各大城市花大力气兴建的“标志性建筑”,在杭州西湖景区将受到排斥。这是新的“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明确规定的。  相似文献   

11.
华夏西湖三十六,唯有杭州著天下.西湖是杭州的根与魂,是杭州构筑国际风景旅游城市的"金字招牌".保护好西湖,是杭州市委、市政府第一位的职责.进入新世纪,经过近两年的调查研究,市委、市政府决定结合杭州市的城市建设,全面实施西湖综合保护工程,使西湖这颗天堂明珠更加绚丽多姿、璀璨夺目,力争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2.
西湖风景属于“人化自然”美,是美的客观存在形态;西湖楹联以至一切西湖诗文属于艺术美,是西湖风景美的反映形态。难以计数的西湖诗文,是历代诗人和作家对西湖审美实践的产物。其中不少是对西湖风景美的深刻感受和有独特发现佳作,长湖山增色,与胜景共存。通过对西湖诗文的剖析,我们可以进一步把握西湖美的规律。近代著名书法家黄文中在杭州中山公园的“西湖天下景”亭题写的一副楹联: 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短短20字,准确、鲜明、生动地概括了西湖风景的美  相似文献   

13.
“柳浪闻莺”是西湖十景之一,位于西湖之南,其西南有“雷峰夕照”和“南屏晚钟”二景,包括“花港观鱼”和“三潭印月”在内,构成西湖的“南五景”,与北五景(包括“苏堤春晓”)遥遥相对。但“北五景”自“断桥残雪”至“双峰插云”,景  相似文献   

14.
对杭州西湖园林变迁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杭州湖变迁的全过程;分析了杭州西湖名闻天下的原因,即风景与城市的紧密结合以及诗词书画、宗教和社会变迁的推动和影响;指出了杭州西湖园林建设中存在着湖与城关系不太协调、建设性破坏、指导思想不足和经济效益与园林景观冲突的不足之处;说明了研究西湖历史对探究园林兴替的作用,从中可以看出西湖园林建设中产生的恢复与保护并重、整体规划综合治理、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公众参与、重视文化要素等新的思想倾向;同时对园林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我国以“西湖”为名的湖泊有36处,而独以杭州西湖闻名于天下,这所反映出的是城市文脉与景观本体之间唇齿相依、相互作用的功效。杭州与西湖的组合,完美地反映了中国古代自然观下有关“天堂”的幻景,于是一代一代的人们对西湖进行着理想化的塑造,直到今天。而这个塑造的过程在本质上完成了一个从小众享乐到集体欢愉的进化过程。这个变化是通过人们还原到时间与空间维度上的场所体验所反映出来的。这是一种关照到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的全方位体验,这种体验是唯一不可逆的,更无所谓对与错。  相似文献   

16.
《园林》2000,(11)
“平湖秋月”是西湖十景之一。这里的景,宋时就很有名了。宋代祝穆有《方舆胜览》,其中说“西湖十景,首平湖秋月,盖湖际秋而益澄,月至秋而逾洁,合水月以观,而全湖之精神始出也。”其实这里早在唐代就为游人所赏识,故那时在此建有供赏景的望湖亭。此亭到明代改建为龙王祠。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改为御书楼,即今之茶楼。楼中有楹联:“穿牖而来,夏日清风冬日日;卷帘相见,前山明月后山山。”平湖秋月位于孤山路之东南侧,这里沿途有一条游览带,在绿化丛中除了东端的平湖秋月外,往西还  相似文献   

17.
西湖天下景     
王水福 《中国电梯》2006,17(22):48-49
王水福为其主编的《潮涌千年》一书的序中这样写道:“历史规律表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必须有深厚的思想、文化资源作支撑.当思想文化资源和时代特征、地方实际有机结合在一起.就会形成一种综合文化力.使文化的力量在经济建设中突显.并上升为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核心要素。”西子的发展又何常不是如此!是源远流长的河姆渡文化和文明遐尔的西湖胜景成就了西子大业.养育了一代又一代力精图治的西子人。在此.编者拮《潮涌千年》之一偶——西湖天下景,与读者一起探密西子潮涌之渊源。[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沈福煦 《园林》2000,(12):7-7
“苏堤春晓”是西湖十景之一。顾名思义,苏堤春晓景在苏堤及堤上的六桥。此景在历史上多被排在“十景”之首,可见其意义。苏堤与宋代文人苏东坡有关,所以苏堤又叫苏公堤。堤全长2.8公里,位于西湖之西,也是外西湖与里西湖的分界线。苏堤也是西湖南北景区的通道  相似文献   

19.
“南屏晚钟”是西湖十景之一。此景位于西湖之南,南山路之南,南屏山慧日峰下。南屏晚钟景观主题在净慈寺,“晚钟”就是寺中的钟声意境。康熙皇帝南巡题西湖十景,认为“晚钟”不如“晨钟”,所以欲将它改名为“南屏晓钟”,他又认为“夜气方清,万籁俱寂,钟声乍起,响入云霄,致足发人深省也。”但终因历史太久,已为俗见,很难改掉,所以仍叫“南屏晚钟”。  相似文献   

20.
吴庆洲 《风景园林》2012,(1):151-152
2011年6月24日,"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在法国巴黎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5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顺利通过审议,正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杭州西湖文化景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