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使用手机信令数据测算时空轨迹,探究上海郊野公园游客活动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上海6座郊野公园为研究对象,使用手机信令数据测算手机用户的居住地、工作地位置和节假日游憩地位置,从中分离出郊野公园游客及其当日活动的时空轨迹。第一,依据游客的居住地位置,评估郊野公园实际服务范围;第二,依据游客游园当日在公园周边活动特征,评估郊野公园与外围村镇地区发展联动状况;第三,依据游客在公园内部停留位置特征,评估公园内部功能游线设计。研究发现:郊野公园实际服务范围更多受到公园本身定位和特色的影响;郊野公园和外围村镇地区发展联动的情况,与公园周边的服务设施类型、公园与郊区新城和镇区的距离相关;游客的游线主要围绕该公园特色功能区活动。最后,依据时空大数据在3个方面反映的游客活动特征及影响因素,对上海郊野公园规划设计提出了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2.
公园绿地是城市中重要的公共活动场所,其使用会受到公园自身及其所处城市空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利用手机大数据,通过对城市个体活动轨迹的识别,提取人们到访城市公园的交通出行方式,从而探寻公园出行的时空差异性。同时,通过对网络开源数据的获取,将公园的城市区位、周边环境、业态布局、自身条件和交通可达性等特征进行量化处理,并构建一组线性回归模型来确定影响公园使用的相关因素。结果表明:时间上,工作日和休息日的公园使用特征有较大差异;空间上,城市建成环境较完善地区的城市公园使用频率较高。通过回归模型,发现城市区位对公园使用的影响最大,而公园周边的交通设施并不会对公园使用产生显著影响。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政策制定者优化城市公园的规划设计与维护管理。  相似文献   

3.
公园广场是展现城市建设水平和体现居民幸福的重要指标,其可达性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通过使用Python爬取高德地图中住宅小区和风景名胜类型中的公园广场的POI数据,分析住宅区与公园广场空间分布特征;结合交通路网数据,以生活圈内公园广场可达性为研究对象,使用网络分析法分别对步行与骑行两种交通方式可达性进行分析与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5分钟生活圈内公园广场的步行可达性覆盖率为77%,骑行可达性覆盖率为95%。  相似文献   

4.
以长沙橘子洲公园为例,利用网络文本、微博签到、微信宜出行、地铁刷卡等居民行为数据,对公园绿地的使用状况进行评估。基于文本挖掘的方法,从主体印象刻画和满意度评价两个方面,研究了橘子洲公园的主题特色和受青睐度,得出了居民积极情绪空间和消极情绪空间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景点类型的关系。基于人口活动强度识别方法,对橘子洲公园的人群时空分布进行了识别,得出了各天各时段的人群分布热点一般性规律,揭示了橘子洲公园内不同景点的人群使用状况时空分异特征,并量化了人群分布与景观特色的互动关系。从橘子洲的季节性人流量特征和各天分时段人流量特征等方面分析了其整体使用状况的时空差异和变化,并剖析了产生这些差异和变化的原因。该评估结果为橘子洲公园的设计优化提供了指引,也为其它公园绿地的使用状况评估提供了新技术和新手段借鉴。  相似文献   

5.
陶峥  丁家辉  王玲  陈丹 《中国园林》2023,39(12):108-113
以上海市外环线以内10个城市公园为研究对象,通过OLS与GTWR回归模型,建立了游憩活力与公园内部空间特征及外部环境特征的联系,探索了游憩活力的影响因素和时空异质性。结果表明:1)城市公园游憩活力在时间层面上存在差异性,而在空间层面上存在聚集性,城市公园特征对游憩活力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时空异质性;2)游憩设施密度、草坪覆盖率等指标呈现出稳健的正向影响,但水体覆盖率、归一化植被指数等的影响情况随着时空变化而改变;3)道路条数与居住商业用地比对公园活力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地铁线路条数与公交站数量的影响并不稳健,随空间变化而产生较大差异。结论为高密度城市公园的有机更新和活力提升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证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揭示山地城市公园对城市热岛 的减缓机制,以重庆市主城区内10个公园为 例,使用卫星遥感数据和部分实测数据获 得地表温度和近地面气温,分别从内部景 观特征和外部空间形态两个方面研究了公 园的降温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在公园内部 景观要素方面,公园面积、宽度、形状指数 是影响公园降温效应的主要因素,多个小型 公园比同面积大型公园具有更好的降温效 应;在公园外部空间形态方面,自然地形起 伏与建筑空间形态是影响公园降温效应的 主要因素,少量正对公园的通风廊道及规 则布局的建筑形态可以有效提升公园的降 温范围,山地型公园比盆地型公园具有更好 的降温效应。在规划实践中,应该综合考虑 公园面积、布局等要素,以发挥公园最佳的 降温效用。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健康城市的理念应运而生,人们对健康问题也日益重视。体育公园能够同时满足人们对体育健身场地设施的需求以及对公园的需求,已成为我国城市公园绿地建设的新热点。以郑州市10个体育公园为例,从健康城市的视角研究其规划特征及使用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市民对体育公园的使用受设施种类、活动类型、绿地比例、交通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建设促进健康的城市公园环境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基于行为时态观察法,以沈阳百鸟公园为例,对园内老年人四季休闲行为的时空特征进行调查、分类和量化分析,总结出四季气候因素下老年人休闲行为的参与度、持续性、参与人数的平稳程度、活动对场地设施的依赖程度等特征,并依此提出针对北方城市开放性公园的空间优化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9.
北京在21世纪初开始建设郊野公园,其建设在实现土地集约利用的同时,还对平原地区游憩体系实现补充。选取北京40个典型的郊野公园,运用腾讯出行大数据结合现场调研,使用核密度、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不同公园的使用差异,理清不同因素对郊野公园使用的影响。研究表明:1)郊野公园存在明显的时间差异,所有郊野公园周末的人流量都大于工作日人流量。2)使用空间分布整体上呈现由单核聚集向双核聚集扩散。3)影响郊野公园游人空间分布的3个外部因素中,按影响强弱排序为商业设施人口密度交通便利度。4)公园内部因素中,公园游憩设施、服务设施质量及道路总长度对其使用影响显著,但各因素对不同规模的公园影响程度不同。研究将会为郊野公园规划和建设提供重要建议:1)构建郊野公园绿色综合体。2)着力推动部分郊野公园的城市公园化建设提升。3)构建以提升游憩服务为目标的郊野公园分类建设标准。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人群的动态分布是公园内部活力及外部需求规模的关键表征,如何基于物联感知下的人群分布数据,识别并提升公园活力(即使用效率)的问题亟待解决。【方法】以天津市为例,识别差异化情景下公园绿地的活力强度、波动性特征及模式,进行服务半径内动态的需求规模与公园活力的回归分析。【结果】活力模式分类下,各级公园主要由“高强度-低波动”的锚点类、“低强度-高波动”的游离类构成,且社区公园整体使用效率高于综合公园;另外,需求导向的人群规模及波动因素对社区公园活力的影响较大,而供给导向的外部功能及内部构成等则是提升综合公园活力的关键。【结论】人群分布的实时监测为即时识别公园活力提供基础,并有助于提升公园的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11.
城市公园的可达性评估除了基于交通(距离、时间、成本)的可达性外,视觉可达性、心理可达性也是度量居民对公园服务获得感的重要内容。从交通可达性、视觉可达性和心理可达性3个维度,构建可达性评价模型和计算方法。选取重庆市3个城市综合公园作为不同发展时期的代表,对距离公园边界1km区域内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早期到发展期,3个维度的可达性均明显增加;至成熟期,交通可达性趋于稳定,视觉可达性下降,心理可达性持续增加。在空间分布上,交通可达性和心理可达性呈现随距离增加而衰减的趋势,视觉可达性在不同方位上差异显著;综合可达性由早期的“同心圆”模式分布逐渐演变为“偏向”式聚集,在某些方位上呈现跳跃式分布。多维可达性的动态评估能有效挖掘城市公园的潜在服务功能和价值,客观评估城市公园布局的公平性和居民对公园的可获得性,让更多的人包括弱势群体能够共享环境福利,为城市公园周边地区的规划建设和旧城更新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具备可进入的绿色空间、游乐场地是儿童友好城市衡量中的核心指标,也是城市公园提供的必要服务之一。聚焦对城市公园需求度和使用率较高的学龄前儿童,尝试建构综合考虑城市公园品质和可达性的分析及评估方法。选取联合国儿童友好城市——西班牙巴塞罗那为案例,基于实地调研、开源地图、官方统计数据等,使用儿童友好的公园品质指数(QUINPY)和空间句法可达性模型开展综合评价,并结合学龄前儿童人口密度分布,提出有针对性的改善建议,基于不同的需求和现状,选取改善城市交通步行环境、合理增加结构性设施或者鼓励分时段及立体化拓展空间使用可能性等适宜性创新措施。以期为我国儿童友好导向的城市公园发展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城市公园的视觉可达性评估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城市公园作为一种重要的公共空间,除了基于交通(距离、时间、成本)的可达性外,视觉可达性是度量居民对公园心理感知的重要内容。针对公园周边地区复杂的建筑布局和高低错落关系,考虑地面高程、建筑高度、建筑朝向、距离远近和视野开阔性等信息,构建了视觉可达性模型。以视线是否可达、视觉的清晰度和公园的暴露度等指标为基础,开发了二维平面视觉可达性(V2D)和三维空间视觉可达性(V3D)评估方法和实现过程。以重庆市沙坪公园为例,对距离公园边界1000 m的区域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实地对比,发现视觉可达性与现实的视觉感受一致,说明该方法是可行的。相比V2D,V3D考虑了建筑布局、高度和朝向,评价结果能更客观、精确地测度视觉可达性的空间分布。评估视觉可达性为研究城市公园的综合可达性提供新的思路,为提升城市公园布局的合理性及公平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大数据为风景园林规划方法的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持,为城市公园游憩使用和规划应对带来了新的机遇。首先,对城市公园游憩使用研究中有关大数据的应用类型进行梳理和分类;其次,从公园游憩使用、可达性、服务范围和规划应对4个方面分析城市公园游憩使用的研究进展;最后对城市公园游憩使用研究方法进行分类总结。在游憩使用方面,大数据可通过游人分布特征判定公园游憩使用情况;在可达性方面,大数据用于精细化分析不同尺度的城市公园的可达性,促进公园规划的合理性;在服务范围方面,大数据可用于城市公园服务范围的识别、基于流动进行衰退研究,提高公园游憩规划的公平性;在规划应对方面,可通过研究游憩使用的影响因素进一步指导规划。同时对大数据在游憩使用研究方面的未来发展趋势做出判断,以期为大数据在公园游憩规划中得以更好的应用提供合理思路。  相似文献   

15.
张怡  裘鸿菲 《中国园林》2023,39(7):121-126
湖泊公园是城市蓝绿空间的重要类型之一,开展湖泊公园生态系统文化服务感知量化研究,对保护生态环境和提升游憩空间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以武汉市8个典型湖泊公园为研究对象,爬取公园网络评论数据,利用LDA主题模型挖掘潜在主题,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法和情感分析模型,并对比问卷调查结果,探讨湖泊公园生态系统文化服务感知差异。结果表明:湖泊公园生态系统文化服务公众感知维度有休闲娱乐、审美体验、运动健康、社交互动、历史文化和科普教育;主导服务类型是休闲娱乐和审美体验,而科普教育是最不易被感知的;公园可达性、周边文化建设、园内基础设施及自身特色是影响感知频率和满意度的主要因素;不同年龄段人群的使用需求和活动类型差异对感知满意度有一定影响。因此,未来湖泊公园的建设可在科普主题活动举办、特色湖泊文化景观、公园配套服务设施、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并关注多年龄段人群需求,从而提升公园服务品质。  相似文献   

16.
基于GIS-网络分析的山地城市公园空间可达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秦华  高骆秋 《中国园林》2012,28(5):47-50
空间可达性是影响城市公园布局合理性以及服务效能评价的重要因素.基于网络分析法原理和GIS技术平台,将道路抽象为线,建立城市道路拓扑网络,以公园入口作为网络分析的源点.以山地城市——重庆市万州区为例,从城市空间形态、总体布局与行政分区方面研究了城市公园的空间可达性和服务状况,总结出城市公园空间可达性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措施,为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以及城市公园空间分布格局的优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公园绿地作为城市绿地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提供了雨洪管理、空气净化、生态维护等自然生态功能,也在增强休闲体验、加强邻里交流、影响房地产价值等社会经济效益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现阶段评价公园绿地可达性的方法存在视角与指标单一性等问题。空间句法理论的应用为公园布局空间研究提供了定量分析评价的有效工具。以杭州市绕城高速内16个综合公园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句法理论,结合ArcGIS中的核密度分析法、缓冲区分析法,对杭州市综合公园的可达性进行分析,同时利用LBS大数据研究综合公园的实际使用强度,从实践应用角度进一步核验句法测度结果。研究表明:综合公园全局和局部的可达性均较好,主观可达性具有较大差异;综合公园空间分布与路网形态存在部分"错位"现象;工作日与休息日的公园使用效率呈现相似的"上升—平稳—下降"3个阶段,且休息日的绿地使用面积更高;LBS大数据的人口实际聚集与空间句法理论聚集的结论在局部尺度上略有差异,但整体空间趋于一致。根据研究成果提出,在未来规划建设中,可通过提高路网密度或增加公园数量来增强综合公园的整体可达性。  相似文献   

18.
公园避雨设施作为城市公园内部重要的组成部分,应对突发降雨和台风等气象,对游客起着避雨停留、保障安全的关键作用。以福州沙滩公园为例,基于GIS的费用加权距离法,结合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这3个群体在公园不同路面上的行进时间成本,分析了公园避雨设施对应3个群体的可达性与服务情况。结果表明:1)基于费用加权距离法,对公园不同路面赋予时间成本,从而分析避雨设施的可达性,此方法能准确地评价城市公园避雨设施的服务情况;2)福州沙滩公园的避雨设施可达性较好,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在0~30s内能到达避雨设施的区域分别占公园可行走面积的86.86%、84.27%和75.61%,占据了大部分服务区域;3)福州沙滩公园的避雨设施服务能力较好,可以同时承载1 584人进行避雨,接近公园最大游人容量的90%。城市公园避雨设施可达性研究是衡量公园绿地服务功能的有效手段之一,以期为公园建设者合理规划布局公园内部设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Urban parks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urban ecosystems and can provide beneficial cultural ecosystem services (CES) to urban residents. The integration of geospatial and online comment data and relevant data mining have become a mainstream approach to the research on CES perception. This paper takes 10 typical urban parks in the central districts of Jinan, China as examples, and collects park users’ online comment data from tourism websites. Based on content analysis, high-frequency CES perception words and their perception frequencies are obtained to reveal the disparity of CES perception in different urban parks. FP-association rules are applied to examine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perception of CES categories. Main findings are as follow. 1) Aesthetics and leisure/ecotourism services are the most easily perceived CES categories in urban parks. 2)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public’s perception of CES categories in different urban parks: aesthetics service in Baihua Park and Wulongtan Park, leisure/ecotourism service in Jinan Forest Park, and education/knowledge service in Quancheng Park, Zhongshan Park, Huashan Lake Park, and Jinan Zoo can be better perceived by the public. And 3) the perception of CES categories of urban parks is correlated. Aesthetics and leisure/ecotourism services have the strongest correlation and are often perceived with the services of cultural heritage, spiritual/religious value, and artistic inspiration. The study enriches the empirical research on CES perception via analyses of online comment data, clarifies the patterns of public’s CES perception in urban parks, and provides a scientific reference for the planning, design, and management of urban parks, showing a significance for improving CES supply and spatial quality of urban parks.  相似文献   

20.
Parks are an integral part of urban environment which provide a range of ecosystem services. While a great deal of efforts has been invested to investigate monetary and biophysical benefits of natural ecosystems, very few studies have explored socio-ecological values of urban parks. Comparative studies of ecosystem services from urban parks between multiple countries are even rarer. To address this research gap, we have compared users' perceptions of ecosystem services of two major urban parks in China (Dufu Cottage, Chengdu) and in Australia (Kings Park, Perth). Using an ecosystem services framework, we explored three key questions: (i) which ecosystem services are perceived to be most important? (ii) what are the trends of ecosystem services provided by the park? and (iii) which demographic and socio-economic factors influence users' perceptions most? We observed that there is no substantial difference in users' perceptions (in terms of importance and trend) of ecosystem services between two countries, except for microclimate service. Respondents in Dufu Cottage perceived microclimate as the most important service while in Kings Park, a number of services (e.g., aesthetic, habitat and recreational) received almost equal importance. Almost two-thirds of the respondents have perceived an increased level ecosystem services over the last five years. Various socio-demographic factors, such as gender, age, income level and frequency of visits influenced users' perceptions most significantly. These results have critical implications in designing more environmentally sensitive as well as user-oriented urban park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